新書推薦: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社会伦理学的角度切入文学思潮与女性主义文化和文学,作为交叉学科的研究领域,更突显除了五四以后女性意识觉醒对社会文化,尤其对文学的重大影响,梳理出了五四文学个性解放题材的重要思想源头之一,具有创新意义;研究方法较为独特新颖,用关键词构成思潮史的变化,既有内在的逻辑性,又体现出鲜明的价值观;史料丛集丰富,尤其是晚清民初的许多史料支撑了本书的核心观点。
拥有四千年文明史的中华帝国,在清末先输于西方列强,再挫于蕞尔东瀛,最终以野蛮或半开化的屈辱身份,被迫进入以西方文明为范式的全球化,并开始了其在进化论思想方法主导下蜕旧变新的现代历史。在中国思想文化转型最为关键的1890至1920年代, 基于强国保种、建立民族国家理想而进行的社会政治变革,与寻求普世价值、创造新文化而进行的思想启蒙运动,二者合力,使20世纪上半期中国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均发生千年未有的剧变;而传统的哲学、伦理等价值体系,也在这个激进的现代化浪潮中,支离破碎。
中国不曾有自命为激进主义的政治与思想派系,但在进化论观念统领下,西方现代各种政治学说与社会理论,在清末以后充斥了中国的思想市场,其中一些以政党政治付诸实践,形成被鲁迅戏称为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社会演进激进形式。整体看,在晚清以降半个世纪新旧交替 、不断进步的历史中,何种学说能够在一个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常常与其所具有的理想主义的完美程度成正比;最激进的,即最进步的,可能因政治正确而左右社会历史走向,并直接影响人伦日用而形塑中国的现代文化。从共和到共产,凡流行或成为主导思潮的政治理论与社会运动,无论其具体主张有何不同,否定传统、崇尚进步、理想主义和激情主导的特征,却是共有的。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出,也决定于其乃当时世界最完美与最先进之社会政治学说。因此,20世纪中国的文化与政治,大抵呈现一种浪漫主义特征。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先后在德、英、法国发生的浪漫主义,并非一个统一的运动,各自的过程与特征亦不尽相同。但这场被以赛亚柏林称为发生在西方意识领域里最伟大的一次转折,一个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生活和思想的思想文化运动,崇尚自由意志和主观精神,改变了西方二千年的理性主义传统,形成一种普遍的反抗运动,引发西方意识态和文化艺术领域的一系列革命。浪漫主义争自由、反压制的精神特质,使之成为20世纪初中国启蒙运动的思想与情感资源;而强国保种或救亡的焦灼,也使理想主义往往成为普遍的社会情绪。
中国在晚清既面临亡国灭种危机,又获得凤凰涅槃机遇,梁启超因西方浪漫主义推崇的烟士披里纯(Inspiration ),发现了一种与儒家谦逊内敛、道德完善的君子人格不同的、以个人自由为目的的情感本体之自我,并以此为建构现代人格即独立心和公民意识的基础。20世纪初,浪漫主义在西方式微,待之而起的,一方面是唯物的写实及自然主义,另一方面则是对人类理想充满怀疑的新浪漫主义(即各种各样的现代主义),但中国亲近的,却仍然是被称为理想主义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对20世纪中国的影响,远不止文学,而是遍及思想、政治及伦理生活,正如雨果所言,浪漫主义作为文学上的自由主义,最终唤起的是整个社会文化的自由主义运动。1895年甲午战争后,至1920年代初中国,借用苏雪林引用过的英国诗人密尔顿描述英国近代史的一段话,正是脱去旧衣,回变青春,走入更伟大的有光荣的真理路上,好像从睡中醒过来的巨人,现在起来的样子;又像神鹫脱换了旧羽毛,炯炯眼光,照耀万里无云的青天,正要一试大雄飞的觉醒状态。晚清至五四,一系新概念涌现,醒狮意象的流行。 觉悟一词的走红, 少年中国的理想共识形成晚清以降启蒙运动的浪漫主义基调。浪漫主义终结了中国的古典文学,也开启了中国人的现代生活。
|
關於作者: |
杨联芬,曾用笔名张忆,198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9、199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2005-2006哈佛燕京访问学者。1994-2012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院),2013年至今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论文《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获首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一等奖2003,《新伦理与旧角色:五四新女性身份认同的困境》,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1,专著《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奖2004。曾获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教学优秀奖2004、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2005、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奖2012。
|
目錄:
|
绪论浪漫主义:中国如何“现代”
第一章“恋爱”:由新名词到关键词
一、“恋爱”的诞生
“恋爱”之由来
词语误用
浪漫爱与恋爱神圣
自由结婚的喜与忧
二、“恋爱”与“自由”
从“自由结婚”到“自由恋爱”
“恋爱底自由”与“自由恋爱”
三、恋爱与新文艺
恋爱成为问题
“公开的恋爱”
恋爱与“新文艺腔”
第二章“社交公开”:平等与冲突
一、女学之兴与男女同校
二、“男女社交公开”
三、“浮荡少年”与女性逆境
四、社交与恋爱
第三章“自由离婚”:吊诡的现代性
一、媒介事件与社会问题
二、离婚溯源
三、离婚的现代性
四、离婚自由与民族主义
五、无奈的“平等”:离婚的性别政治
六、“娜拉”不走怎样
七、离婚的“诗”与“真”
鲁迅《离婚》:一篇“难解”的文本
老舍《离婚》:暧昧的复调
第四章“新女性”:在新伦理与旧角色之间
一、新女性的诞生
二、学校与身份认同
三、共同体中的性别等级
四、“出走”与女性的困境
第五章女性与革命:民族主义的浪漫政治
一、民族主义与女性主义
民族国家:启蒙与革命的共同目标
女权启蒙与民族主义
女英雄: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合一
二、“娜拉”革命
革命时代的新女性
“革命加恋爱”:一种文化症候
三、革命中的性别政治
女性:革命的炸弹
男性:正义与欲望主体
女性身体:解放与囚禁的悖论
第六章“贤妻良母”的现代命运
一、“贤母良妻”与民族国家
概念溯源
“贤母良妻主义”与晚清女学之兴
二、“人”与“女人”:解放及其悖论
“人格论”挑战“贤母良妻主义”
母性:被忽略的人权
三、女性:最漫长的革命
职业与母性:挣不脱的女性困厄
“新贤妻良母”:脆弱的谱系
“家”的破碎与儿童创伤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