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童年社会学 (第四版)

書城自編碼: 279925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會學
作者: 【美】 威廉?A.科萨罗 [William A.Corsar
國際書號(ISBN): 9787531686934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5-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60/41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4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NT$ 403.0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NT$ 2234.0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NT$ 500.0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NT$ 347.0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NT$ 250.0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NT$ 3560.0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NT$ 602.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03
《 社会分工论(精) 》
+

NT$ 435
《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参与主体的行动逻辑研究 》
+

NT$ 338
《 社会关系重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长效机制研究 》
+

NT$ 208
《 社会保险实务 》
+

NT$ 573
《 广州蓝皮书:广州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5) 》
+

NT$ 272
《 儿童教育心理学 》
編輯推薦:
●美国总统奖获得者、著名社会学研究学者威廉A.科萨罗关于儿童社会学的权威研究成果。
●西方社会儿童生存状态的全方位考察。
●本书可用作高等学校儿童与儿童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教材,也适合广大家长、青少年阅读,是迄今为止儿童社会学领域难得的一本专业著 作。
內容簡介:
书中对儿童研究的探索进行了更新,主要集中对同龄关系的研究、友谊、儿童的同龄文化、儿童消费文化、儿童作为一种媒介和一种新技术以及儿童的社会问题。并对生活在发达和发展中社会的儿童生活质量进行了数据统计更新。在此基础上还添加了孩子与家庭、移民儿童、同龄暴力和侮辱新的变化着的讨论视角。
關於作者:
威廉A.科萨罗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社会学专业讲席教授,1988年曾获得美国总统颁发的杰出教学奖。他主讲《童年社会学》《当代社会的童年》《民族志研究方法》等课程,主要研究兴趣是童年社会学、儿童同辈文化、教育社会学和民族志研究方法。他曾先后出版过《人生早期的友谊与同辈文化》(1985年)、《是的,我们是朋友:儿童的文化世界》(2003年)等专著。1983-1984年,他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做富尔布莱特高级研究人员;2003年在挪威特隆赫姆做富尔布莱特高级专家。他的研究曾经被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和美国知识、文艺类杂志《纽约客》等著名媒体广泛介绍和报道。
目錄
第一部分
童年的社会学研究
第一章 童年的社会理论......................................................................... 5
童年问题的社会学再发现....................................................................... 5
传统理论:社会化问题........................................................................... 6
阐释性再构:儿童集体参与社会建构................................................... 15
从个体成长到集体性再构....................................................................... 19
小结........................................................................................................... 22
第二章 童年结构与儿童阐释性再构..................................................... 24
结构视角的理论假定............................................................................... 24
童年、儿童活动及同伴文化中的阐释性再构....................................... 32
三种集体行动........................................................................................... 33
小结........................................................................................................... 35
第三章 儿童与童年研究......................................................................... 36
宏观方法................................................................................................... 36
微观方法................................................................................................... 39
研究儿童的非传统方法........................................................................... 44
儿童生活调研中的伦理问题................................................................... 47
小结........................................................................................................... 48
第二部分
历史与文化语境下的儿童、童年与家庭
第四章 儿童与童年的历史回顾............................................................. 51
菲利普阿雷兹的《童年的世纪》........................................................ 51
关于家庭和童年问题巨阶理论的争论................................................... 54
童年新史................................................................................................... 55
小结........................................................................................................... 67
第五章 社会变化、家庭与儿童............................................................. 69
从儿童的角度剖析家庭变化................................................................... 69
儿童在家庭中的日常生活 ...................................................................... 70
西方近代经济社会变迁对家庭、儿童和童年的影响........................... 78
发展中社会近年来社会经济变化对儿童与童年的影响....................... 90
小结........................................................................................................... 92
第三部分
儿童文化
第六章 儿童同伴文化与阐释性再构..................................................... 96
从儿童角度考察同伴文化....................................................................... 96
同伴文化在阐释性再构中的核心地位................................................... 97
儿童文化的符号意义............................................................................... 101
儿童文化的物质层面............................................................................... 111
儿童、父母和消费文化........................................................................... 115
小结........................................................................................................... 118
第七章 早期同伴文化中的分享与控制................................................. 120
早期同伴文化的核心主题....................................................................... 121
友谊、分享和社会参与........................................................................... 122
同伴文化中的自主管理与控制............................................................... 133
小结........................................................................................................... 148
第八章 同伴文化初始阶段中的矛盾和差异......................................... 151
冲突与同伴关系....................................................................................... 151
同伴文化早期的社会分化....................................................................... 159
小结........................................................................................................... 173
第九章 青春前期的儿童同伴文化......................................................... 175
前青春期的同伴文化............................................................................... 175
前青春期同伴文化的友谊进程............................................................... 176
青春前期同伴文化中的自主性和身份认知........................................... 183
争执、冲突、友谊和性别....................................................................... 192
M一代:电子媒介对前青春期和青春期儿童的影响............................ 200
媒介使用对前青春期和青春期儿童的影响及其过程........................... 205
小结........................................................................................................... 214
第四部分
儿童、社会问题与童年的未来
第十章 儿童、社会问题及家庭............................................................. 220
家庭结构变化与儿童生活....................................................................... 220
工作、家庭及童年................................................................................... 220
离婚问题及其对儿童产生的影响........................................................... 225
家庭中的儿童虐待................................................................................... 234
小结........................................................................................................... 239
第十一章 儿童、社会问题与社会......................................................... 240
贫困问题与儿童的生活质量................................................................... 240
未成年少女怀孕和未婚生育................................................................... 256
暴力、伤害以及童年丧失....................................................................... 266
小结........................................................................................................... 274
第十二章 童年的未来............................................................................. 277
主要挑战................................................................................................... 279
关于丰富儿童生活的温和建议............................................................... 285
小结........................................................................................................... 298
参考文献 300
內容試閱
在第一章,我们讨论了语言和儿童参与日常文化常规活动对儿童阐释性再构生活现象的重要性。心理学家佩吉米勒(Peggy
Miller)和她的同事近年来的研究将这些理论观点用于生活实践,细致观察并分析了家庭中的语言运用情况。米勒剖析了叙事实践(Narrative
practice),使用该术语用以描述家庭故事为家庭成员提供诸多现成的方式进行创造、解释以及在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中公开表述富含文化特征的自我形象。米勒和她的同事认为,儿童通过日常参与不断重复个人经验的具有文化特点的讲述活动发明了一种表达和理解自我身份的方式。传统研究着重考察家庭生活的各种经历对儿童个人发展的影响,与传统的研究方法不同,阐释性的研究方法强调儿童在参与家庭活动的过程中共同创造家庭经验。主张集体实践的观点十分重要。从中,我们不仅能得知儿童未来的发展结果,而且还可以了解到儿童如何参与家庭生活以及如何构建自己的童年生活。让我们来看一个米勒对美国东部工人家庭的研究实例。

艾米为妈妈辩护

在接下来的故事中,艾米(Amy)的妈妈在快2岁的艾米和她5岁大的堂哥克里斯(Kris)面前,向研究人员讲述了一件和她男朋友约翰尼(Johnny)相关的故事,艾米习惯叫约翰尼爸爸。在这个故事中,约翰尼故意教唆艾米说妈妈的坏话,艾米坚决予以反驳,表现出她的机智和主见。
妈妈:约翰尼在不久前一个晚上告诉她,他对艾米说:难道你妈妈不讨厌吗?
艾米:妈妈!妈妈!
妈妈:然后约翰尼还是不停地这样说,她就说:哼,爸爸,你才让人觉得讨厌。
研究人员:(大笑)
妈妈:她就这样告诉他,他差点没从椅子上滑下来。
艾米:(坐在沙发上紧挨着妈妈)妈妈!
妈妈:是的。
艾米:嗯。
妈妈:他说:去告诉你妈妈她让人觉得讨厌。最后,她只是很放松地坐在那儿,不管他说什么。然后他又说:去告诉她,告诉你妈妈她让人觉得讨厌。她听到这话就说:哼,爸爸,你才让人觉得讨厌。
资料来源:改编自Miller,Potts,Fung,Hoogstra,and Mintz(1990,p.296)。

这个案例研究中有很多元素至关重要,帮助我们理解这类叙述如何可以被视作家庭阐释性再构的绝佳例证。讲述与幼童有关的故事,实际上是在向他们传递他们经验和实践很重要这一信息。因此,通过不断地讲述生活中的某类经验,而非其他方面的故事,监护人是在传达那些可以言传的事件。在具体陈述某个生活经历的过程中,他们展示出事件的内容,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事件本身的重要意义。
例如,米勒在对工人阶级家庭的研究中发现,工人家庭的父母特别在意孩子对他们的支持和维护,特别是孩子对大人们调侃的回应。这种调侃行为被认为是为儿童日后与同伴和其他成人交流做铺垫。在这个例子中,艾米不仅表示拒绝约翰尼对她善意的调侃,而且表现出机智和主见(尤其是对2岁的孩子而言),这一点是这个故事意在重点表达的内容。
这类叙事的功能多样。在上述案例中,妈妈一方面向研究人员传达出她女儿交流能力的本事,艾米和妈妈男朋友的亲密关系(艾米叫他爸爸,和他随意开玩笑,而且约翰尼也接受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而且妈妈还表达出对女儿有主见的评价。在妈妈讲述这个故事时,艾米全程在场,她看上去注意到她的故事在以某种肯定的方式被单独提出来,是可以讲述的经验。
在这一个案研究以及其他研究中,米勒考察儿童参与父母叙述的案例,努力探索这种叙述实践中蕴含的各式意义。她发现,两岁半的孩子在听到讲自己的故事时更愿意插话或做出评论,这一可能性是听到讲别人故事时的四倍多。她还发现,孩子喜欢引用他们听过的故事,并且在其他情况下转述。
在对12个家庭的详细民族志研究中,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鲁调查了社会阶级在儿童抚养以及儿童生活机遇上的重要性。拉瑞奥和她的助手在每一户人家都用了几乎一个月来调查。她们的研究样本在种族和阶级方面具有多样性,其中包括两个白人中产阶级家庭和黑人中产阶级家庭,工人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拉鲁首先通过一项更大范围的对城里和郊区三年级学生的调研项目,与这些家庭取得联系,一旦被研究家庭接受,拉鲁和她的助手就会暗中观察家庭成员在家庭外的日常活动(购物、看医生、家庭远足、会见老师、带孩子去踢球、上钢琴课或舞蹈课、走亲访友,等等)。他们还会与大多数家庭至少共处一晚。拉鲁的研究目标是了解他们的家庭文化他们怎样开展日常生活、如何和孩子交流以及如何和学校、教堂、医院等机构打交道。
拉鲁发现,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中产阶级父母,他们都对孩子进行她所定义的协同培养(concerted
cultivation)。她是指父母十分积极地培养和评估孩子的天赋、想法和技能。他们为孩子安排各种活动,和孩子讲道理。他们总是围在孩子身边转,以孩子的名义不假思索地干涉孩子的生活。简单地说,中产阶级父母尽努力来促进孩子的发展,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技能。
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情况则完全不同。这两类家庭对孩子的育儿逻辑被拉鲁称为顺其自然成长。在她看来,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父母(无论白人还是黑人)视儿童发展为一个自行展开的过程,父母只需要提供必要的抚慰、食物、住所及其他基本支持。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儿童的生活较少被父母约束和控制,他们在家能够与同伴、兄弟姐妹、堂兄妹轻松相处。然而,工人阶级或底层阶级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更威严,他们通过发号施令和威胁吓唬来保证孩子守规矩,他们不会像中产阶级父母那样容忍孩子的无礼、耍赖和放肆。最后,在与教育机构的联系方面,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父母也很少干预教育机构的服务,很少将教育孩子的责任转交给专业人士。当他们确实因为孩子而必须介入时,常常感到忐忑不安,觉得被误解。
拉鲁的研究十分重要。她提出,中产阶级家庭的协同培养模式促使孩子形成权力观念,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保持和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而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生活条件所限形成了约束和顺从感。因此,他们向上发展的机会更少。这两种不同的社会阶级家庭的不同养育方式造成了社会重构和社会的不平等。
这种深入的民族志观察研究也展现出家庭生活中无关社会阶级普遍模式的很多引人入胜之处。比如说,中产阶级家庭的父母和孩子十分重视学业和课余活动,常常感到疲惫、困扰不堪。他们很少有放松的家庭时间,孩子很少能单纯像真正的孩子一样玩耍(我们在第二章谈到过这一趋势)。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虽然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经常缺少必要的资源去过更安逸的生活,或是不能给孩子提供特别的培训课程,他们却能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无拘无束地进行家庭交流,有更多的时间走亲访友。除此之外,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自主性而且更独立。
最后,我们要指出的是,拉鲁的研究只是基于很小的样本。在其他关于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这类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面往往有很高的志向。在这些研究中,研究人员认为,虽然相对于中产阶级父母来说,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缺少经济资源,工作不稳定和缺少培养孩子获得成功的知识,他们总是很努力地教育孩子,有的人还如愿达成目标,获得了成功。
总体而言,在邓恩、米勒、拉鲁以及其他研究者的重要观察研究中,家庭都被概念化为一种特色文化。年幼的儿童积极参与、促进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并影响成年人的参与活动。阐释性的民族志研究方法使我们理解家庭生活中生产、再生产的重要过程成为可能。之前,我们提到,阐释性的研究方法强调从参与者的角度理解社会过程的重要性。这些方法包括小心地进入家庭或同伴群体的自然环境中,以被研究者的视角进行长时间观察,从中了解社会进程的意义。这类方法在对西方社会家庭与儿童的研究中运用得越来越普遍。不过,长期以来,人类学家也使用这类方法研究非西方国家的家庭生活和社会进程。现在我们来谈谈这方面的研究。
对非西方社会的家庭研究
新近许多重要的关于家庭对儿童早期社会化影响方面的跨文化研究显然与邓恩、米勒及拉鲁的研究相关。这些跨文化研究的核心特点是,他们强调儿童在参与家庭日常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同时发展了交际能力。
埃莉诺奥克斯(Elinor Ochs)对一个萨摩亚(Samoan)村庄的文化和语言发展的研究,展示出这类跨文化研究的诸多优势。奥克斯主张,参与者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会运用语言学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去创造和定义既定交流活动中的场景。例如,奥克斯指出,对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研究发现,在孩子表达含混时,美国家长会毫不犹豫地猜测他们想表达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会重新组织表达不清晰的语言,让孩子确认意思是否正确。在萨摩亚,尽管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对话中经常会出现澄清和确认的情况(猜测和重新组织语言的情况很少见),萨摩亚成年人会明示根本没听懂,用疑问的表情表示希望儿童来澄清自己说的话,用表示不理解的简单疑问表述(例如是谁?是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为什么?来提问像你爸爸去哪儿了?你在干什么?)以及其他引导性语言,提示儿童重新组织部分或全部没有表达清楚的话语或动作。
尽管这两种澄清疑问的策略之间的差异看起来微乎其微,不值一提,但是它反映了萨摩亚和美国社会的主要区别,并且显示出儿童和监护人间的交流如何受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在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家庭的澄清方式反映了美国社会的观念,即认为就是说话人的意图对他人理解其话语或动作非常关键。这一点在美国的法律制度中表现得很明显,美国法律在对犯罪活动定性和进行相应制裁的过程中,了解犯罪意图和动机是问题的关键。奥克斯认为,这种价值观取向使得社会成员严肃对待、注重挖掘个体动机和心理状态)。萨摩亚人通常都表现出对猜测他人心理活动的强烈不满,并且在萨摩亚的司法界,诉讼只评估造成的社会和经济损失及干扰。然而,当说话人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时,交际场合中的个人意图就变得很重要。例如,在政治会议中,高级官员和地位高的演讲者都有权力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语义含混,那些地位等级低的人往往要猜测言语中的个人意图。这种猜测对方意图的情况很少指向地位等级低的个体,例如儿童看护人在与儿童之间的交流即是如此。因为儿童地位低,人们会认为猜测他们的意图不仅行为上不符合身份,而且是浪费时间。因为萨摩亚人认为,孩子通过反复地倾听和观察来学习大人对他们的暗示,那种他们需要对自身行为或反应做出澄清的暗示,大人通过简单的要求提示他们重述或重做即可。
虽然对西方社会家庭内兄弟姐妹关系的研究近年才出现,但是对其他社会这一关系互动研究的历史已经很长远了。在一项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卡鲁人(Kalui)社会化实践的研究中,班比谢菲林(Bambi Schieffelin)发现母亲鼓励同性子女之间和异性子女之间进行交流的方式不同。母亲通常鼓励同性子女合作,敦促年纪较小的孩子寻求年长孩子的帮助和陪伴,也会要求年长的孩子顺从弟弟妹妹的孩子的意愿。然而,异性子女间往往不会形成合作,父母甚至鼓励年幼的弟弟戏弄、激怒甚至殴打他们的姐姐。
谢菲林认为,父母对儿童社会化实践过程中的区别对待不仅影响了子女间的关系,也会对孩子在成年后与兄弟姐妹的关系、性别认同、两性关系产生影响。在卡鲁社会,男人间通常会建立起合作和平等的关系(尤其是兄弟间),但是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很容易形成权力意识,把女人的关注和支持视为理所当然。谢菲林将这一过程称为男人形成优越感的过程;另一方面,女人和儿童一样不受关注,她们很快意识到,优越感作为一般的价值取向用在她们身上毫无价值,也不贴切其结果是,女性渐渐成为社会的给予者,女人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他人的喜好和需求,尤其是为了男人和孩子,而非女人。
在非洲,一个幼童拥有多名看护人的传统由来已久,正如非洲一句彦语所说一个孩子全村养,这种理念与西方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截然相反。西方理论强调依恋关系,认为儿童必须与主要看护人(一般是母亲)建立牢固的感情纽带以便促进儿童情感的健康发展。在他们关于东北部扎伊尔(Zaire)的埃菲人(Efe)(即俾格米人,pygmy)的研究中,爱德华特罗尼克(Edward Tronick)、吉尔达莫丽(Gilda Morell)和史蒂夫韦恩(Steve Winn)等人记录了一种独特的、多人看护孩子的模式。埃菲的婴儿大部分时间都不与母亲在一起,他们的母亲在分娩后不久就要下田工作。在母亲劳作期间,看护孩子的责任通常由多人分担。婴儿由包括其母亲在内的多名女性哺育。实际上,特罗尼克和同事们说道,当一个婴儿烦躁不安或者哭泣时,所有女性都会过来安抚孩子。抚慰的方式包括给婴儿喂奶,而且常常是孩子母亲在场的时候。如果安抚无济于事,才会把孩子交到他母亲手里。
鉴于当地某种特定的生态因素,例如,他们居住的森林地区气温较低、婴儿身材瘦小、当地人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一些研究者认为埃菲人多人看护儿童的方式使儿童在生理上、情感上和社会影响上高度受益。他们提出,埃菲人多人看护其作用体现在它教会婴儿具有当地文化风格的恰当的互动方式,使他们从小便生活在共同合作和互相支持的群居文化氛围中。
类似这种多人看护的育儿模式,尤其是年幼儿童由年长的同胞和同伴照看的做法,也可见于非洲其他地区。巴姆萨满南(Bame
Nsamenang)将非洲中西部喀麦隆地区的传统儿童看护描述为一项社会事业,父母、亲属、邻居、朋友以及年长的孩子都是积极的参与者。但是,他指出,父亲从来不承担日常照顾孩子的责任,一旦孩子断奶,母亲就会把照顾婴儿的任务交给年长的哥哥、姐姐或者其他同龄人。在这里,典型的社会分工模式是,父亲负责畜牧、清理和围筑农田、建造房屋;而母亲的职责则是育儿、生产和加工食物、操持家务。显然,这种分工模式和我们在第四章中介绍的阿尔斯通(Alston)和维金斯(Wiggins)对美国内战前南方童奴的照顾模式十分相似。
年幼的喀麦隆儿童从五六岁开始,就要渐渐分担一些家务上的杂活,听从大孩子的指挥跑腿捎信、挑水拾柴、照看家畜。萨满南指出,这些群组常常具有共享精神,从中形成与工作和游戏相关的同伴文化。在这一基础上,他认为,这种同伴社会化和对儿童进行训练的模式看上去与现存的农耕经济相关,且满足其需要。传统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由此衍生和培育起来的相互谦恭和关爱,滋养了个人与家庭生活。
在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等东非国家也有记录显示出类似由多个年长儿童照顾幼儿的看护模式。在这些社会中,13个月大的婴儿们往往交由儿童照料,通常是所有610岁的女童们负责照看,这些儿童是主要看护人,而母亲常常要重返田间,全职劳作。尽管按西方的标准来看,这些育儿行为有失职之嫌,但这些儿童看护人和母亲其实都很溺爱孩子。一项对西方母亲和肯尼亚西基人(Kipsigis)看护行为的比较研究显示,尽管在两地抽样样本中母亲对孩子的关注度相似,但总体上,非洲婴儿得到的关注是美国婴儿受关注内容的三倍。此外,东非国家的看护者认为,在婴儿烦躁时,看护者应迅速回应。正如哈克尼斯(Harkness)和苏珀(Super)指出的一样:在东非,让婴儿哭着入睡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美国人的育儿方式在东非人看来是虐待。最后,和我们了解到的喀麦隆儿童看护做法一样,东非国家把婴儿交给年长孩子和同伴来照顾也是一种学徒制度。经过这种训练,年轻男女们在日后真正有自己的孩子时,往往已经了解了父母应扮演的角色。此处,我们看到了与20世纪之交美国城市中小妈妈(我们在第四章讨论过)相类似的情况。原生态的儿童养育实践下形成了由传统社区和集体责任带来的抚慰感,但不幸的是,在非洲及其他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它现在已经被重大的经济社会变迁冲击得土崩瓦解。
西方近代经济社会变迁对家庭、儿童和童年的影响

在第一章中我们了解到,儿童是通过家庭融入社会和文化,家庭在儿童早期的生活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我们在第四章中还谈到,20世纪之交,美国的大城市家庭和边疆地区家庭在家庭结构和进程上既相似又有殊异。两地家庭的家庭规模都很庞大,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要求给家里帮忙来改善生计。边疆地区的孩子们会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而城市里的孩子既要在家做家务,又要在外从事卖报、送报和拾荒等工作。从那时起,美国家庭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同时引起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重大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双亲务农家庭数量减少、家庭规模发生变化、母亲就业比例增大、单亲母亲家庭数量增加。尽管本书主要关注童年期和前青春期的儿童研究,但考虑到家庭结构中的趋势变化,我们也集中探讨青春期的儿童现象。接下来我们就逐一探讨美国家庭的这些变化。
双亲务农家庭数量锐减与父亲工作母亲顾家家庭数量增加
西方社会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给家庭带来巨变。在美国,经济变化导致相对短时间内发生了戏剧性的家庭重组。在1830年,将近70%的儿童生活在双亲务农的家庭中;但到1930年这个百分比下降到不足30%。同样在这一百年间,生活在父亲养家糊口、母亲做主妇的非务农家庭中的儿童数量从15%上升至55%,在1930年,这种家庭构成是社会上最主要的家庭组织形式,并一直持续到1970年。儿童不再和他们的父母、同胞并肩劳作,共同维持家庭生计。这一阶段,父亲离家外出务工,而母亲们依然留在家中照看孩子、操持家务。
但是,这项改变并不意味儿童与青少年不再工作,而是他们的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例如,在美国,19401980年间,青少年的工作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的工作地点从艾伦格林伯格(Ellen Greenberger)和劳伦斯斯滕伯格(Laurence Steinberg)所定义的老工作场所(手工作坊、工厂和农场)转移到新工作场所(服务业和销售业)。如今,在工业化的社会,那些能够供儿童丰富阅历、充实童年和青春期生活、或是便于儿童和青少年为进入成年世界做准备的课余与暑期工作机会越来越少。在20世纪80年代,两项工作内容(商店服务生与餐饮工作人员)尤其构成在校兼职学生的新时期青少年的职场主力。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趋势仍将继续发展。
从直觉来看,很多的成年人都认为,对今天的青年人而言,外出工作虽然与过去明显不同,但依然比看电视和逛商场等其他活动更有意义。不过,格林伯格和斯滕伯格列举了一系列经过观察、访谈、抽样调查的研究发现来挑战此种观点。例如,他们发现,工作更可能会影响到学业,而非是促进学习;它促进伪成熟而非真成熟;在某些情况下,与高比例的(而非低)青少年犯罪、吸毒与酗酒息息相关;使青少年养成见利忘义而尊重劳动的态度。
两位学者将这些负面影响归咎于新时代青年的工作与教育无关、与经济需要无关,而且存在较大的年龄区分。
当然,许多美国的儿童与青少年不得不参加工作以贴补微薄的家庭收入。然而,与中产阶级家庭的青少年相比,这些年轻人获得在销售与服务领域工作的机会往往更少,因为美国城市的服务与零售业大多从市中心搬迁到郊区的购物中心。低收入家庭的少数族裔青年面临更高的失业率,并且找到工作的人大部分要在上学期间每周工作35小时以上。美国贫困家庭青少年的就业机会非常有限,许多犯罪学家就此认为,高比例的犯罪活动,尤其是与毒品贸易有关的犯罪活动可以被看作他们的一种工作形式。
家庭规模缩小
在家庭模式从双亲务农家庭过渡到父亲做工母亲顾家的过程中,家庭规模明显缩小。1865年,美国普通家庭中育儿值是7.2人。20世纪30年代这一数值下降到2.64,由于婴儿出生潮,这个数值在50年代小幅上涨至3.38,之后逐步稳定下降到1994年的1.86。新近对2000年的估值显示出家庭规模有进一步缩减的趋势,家中育有子女的平均数量降到1.74。生育率降低和家庭规模缩减的趋势在多数欧洲国家表现得更为明显。
家庭规模的变化极大地减少了儿童在家中有兄弟姐妹陪伴的数量。由于缺少胞亲的带领,儿童自己往往较难参与到非正式的社区活动和儿童文化中,他们因此不得不更依赖父母。然而,由于父母工作上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多,特别是很多母亲也开始投入工作,这就导致了儿童天性的削弱。现在很多孩子在出生后不久便被送到托儿所或其他早教机构,大部分美国儿童在上小学之前便已在这类机构中寄居多年。同时,正如我们在第二章中讨论过的,当代美国社会中的很多父母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课程和有组织的活动。这些课程和活动往往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提供儿童托管,另一方面可以为儿童提供类似过去大家庭中与父母及兄弟姐妹日常交流的环境。
母亲就业数量增多
另一项重大的家庭变化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母亲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数量激增。正如图5.1所示,母亲就业比例以每年10%的速度逐年增长,从1940年的10%增加到1990年的近60%,到2000年略微超过70%。2008年稍许增至71.5%,这一峰值之后,又下降到2012年的70.5%。在家庭结构方面,出现一种新型的家庭结构父母都工作的双职工家庭,数量比例超过了在20世纪70年代和现今仍然很常见的父亲工作母亲在家中操持家务的家庭模式。
另外,母亲就业数量增加不仅引发了对儿童托管机构和儿童娱乐活动的社会需求,也影响到儿童在家中与父母的相处方式,尤其影响了孩子对家庭劳动的贡献。正如我们在第二章中所讨论过的,母亲进入就业市场往往意味着她们要同时做两份工作,一份在家庭之中,一份在家庭之外。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家庭内的劳动也发生了改变,因此,从儿童的视角来讨论这些变化格外重要。
以家庭结构与儿童家务劳动的关系研究为例。这方面研究发现的结果参差不齐。一些研究发现,在双亲或单亲工作缠身时,孩子会帮忙收拾家务。但是,还有研究均表明,当母亲外出工作时,儿童对家务劳动的贡献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女儿贡献更多,而且大多从事符合女性性别要求的工作。一项研究表明,在双职工家庭中,男孩对家务劳动的贡献确实大大少于传统家庭结构中男孩的贡献,并且儿子和女儿对家务劳动贡献力量的差异进一步加大(女孩每周要工作10.2小时,男孩每周工作时间仅有2.7小时)。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