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NT$
1214.0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NT$
245.0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NT$
367.0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
周易
》
售價:NT$
203.0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厘清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立法历程、法典化与非法典化;商法与民法典的关系,知识产权法与民法典编纂;中国近代民国民法典的时代价值;民法典的规范特性;法典编纂的技术与中华法系。
以民法典总则编立法为契机,本书在理论上尽可能呈现中国民法编纂的历史积淀与历史经验,尤其是历史教训。以中国已有的现代民法理论成果,照应与昭示当代民事立法理论,从而反思今天。通过编辑出版本书,期待法学各学科之间能够共融发展。
|
內容簡介: |
2015年,依据全国人大决议,中国民法典编纂工作启动。编纂民法典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也是建设中华民族文明秩序的重大立法工程,还是中国人民百年的梦想。
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是商务印馆出版的系列出版物,丛书立项于2005年,本书是第三卷,收入法学专家为民法典编纂而撰述的专题文章15篇,大致分三块:
一是,有关中国民法史方面的文章;
二是,有关民法典编纂方面的文章;
三是,民法典总则编立法建议案。
|
關於作者: |
华东政法大学校长,著名法学家。梁慧星与孙宪忠,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民法室前任主任与继任主任,著名民法学家。
|
內容試閱:
|
《民法典编纂论》序言 节选
中国编纂民法典的旅程
梁慧星
中国在公元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中被东邻日本战败,宣告洋务运动失败。中国人终于认识到: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真正实现自强的目的,还必须学习西方政治法律制度。但统治集团内部后党与帝党之间,对于应否废弃中国传统法制意见冲突,不能达成共识。1900年8月,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18351908)和光绪皇帝(18711908)仓皇出逃。次年,中国政府被迫与英、法、德、俄、美等11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其中规定中国政府支付赔款450,000,000两白银。此次事变,终于促使统治集团内部达成共识:中国要富强,非学习西方法律制度不可!1902年光绪皇帝颁布诏书,宣布实行新政改革。1905年委派沈家本(18401913)、伍廷芳(18421922)等为修律大臣,设立修订法律馆,参酌西洋法制,起草民刑各法典。由此揭开中国继受外国法的序幕。
1908年民法典起草正式开始。由日本学者松冈义正(1870?)负责起草总则、债权、物权三编,由曾经留学法国的陈箓与留学日本的高种、朱献文负责起草亲属、继承两编。1910年底,民法典起草完成,称为大清民律草案。设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五编,共1569条。1911年进入审议程序。因同年10月爆发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使这一民法典草案未能正式颁布生效。但是,通过这一民法典草案,德国民法的编纂体例及概念、原则、制度和理论体系被引入中国,对现代中国的民事立法和民法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且充分显示中华民族在外来压力之下,毅然决定抛弃固有传统法制,继受西方法律制度,以求生存的决心、挣扎和奋斗。
中华民国建立,北洋政府设立修订法律馆,主持起草民刑法典。于1925年完成民法修正案,称为第二次民律草案。该民法草案,是以大清民律草案为基础增删修改而成,共1745条。其总则编改动较少,仅增设关于外国法人、行为能力的规定;债编改动较大,采纳了瑞士债务法的若干原则,尤其第二章关于契约的规定,与大清民律草案不同;物权编增加规定抵押权和典权;亲属编的篇目有所变动,使逻辑更清晰,并增加关于家产、亲子关系、养子、照管的规定;继承编主要是文字和结构的改动,使逻辑更清晰严密。北洋政府司法部曾经通令各级法院,在裁判民事案件时可将第二次民律草案作为法理引用,但最终并未成为正式法律。
1927年4月中国国民党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1929年1月,国民政府立法院设立民法起草委员会,由傅秉常(18961965)、焦易堂、史尚宽(18981970)、林彬、郑毓秀(18911959)五人任起草委员,从同年2月1日开始起草民法典。民法起草委员会,以第二次民律草案为基础,采取分编修订、分编提交立法院审议通过、分编公布实施的方式,至1930年12月26日,民法典各编先后审议通过、公布实施,称为《中华民国民法》。设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五编,共29章,1225条。这一法典,着重参考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和瑞士债务法,对当时的苏俄民法典和泰国民法典也有所参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
近代各国制定民法典,都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中国制定民法典的目的,在于废除领事裁判权。1843年签订的《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和《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外国人在华享有领事裁判权之先例。此后法、美、挪、俄、德、荷等17国,均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在华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严重损害中国国家主权。因此,自清末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废除领事裁判权。1902年,清朝政府与英、美、日、葡续订商约,[1]四国先后承诺:以中国法律制度皆臻完善为放弃领事裁判权的条件。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与比利时、丹麦、西班牙、意大利续订商约,均规定以1930年1月1日前颁布民商法典为撤销领事裁判权的条件。可见,废除领事裁判权是导致中国继受西方法制、制定民刑法典的直接动因。但各国在华领事裁判权一直到抗战末期的1944年才被废除。而西洋法律之继受,对中国法制之现代化,具有深远重大的影响。
中国之继受大陆法系的德国民法,是受日本的影响。其所以不采英美法系,纯粹由于技术上的理由。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并无优劣高下之分,但英美法是判例法,不适于依立法方式予以继受。德国民法典和法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最著名的民法典。因德国民法典公布在后,其立法技术和内容比法国民法典进步。因此中国继受德国民法。中国法制因继受德国民法而实现近代化、科学化,此为中国继受德国民法之真正意义。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推翻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包括《中华民国民法》在内的国民政府六法被废除。1950年,参考《苏俄婚姻、家庭及监护法典》,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民法起草,至1956年12月完成民法草案,分为总则、所有权、债、继承四编,共525条。此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致民法起草工作中断。这一民法草案,是以1922年的苏俄民法典为蓝本。例如,四编制体例的采用,将亲属法排除在民法之外;抛弃物权概念而仅规定所有权;不使用自然人概念而用公民概念代替;仅规定诉讼时效而不规定取得时效;强调对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的特殊保护,等等。表明中国由此前继受德国民法,转而继受苏联民法。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一民法草案是以苏俄民法典为蓝本,但苏俄民法典本身也是参考德国民法制定的,这就决定了新中国民事立法和民法理论仍未脱离大陆法系的德国法系。
1962年,中国在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和大跃进、共产风造成的严重经济困难之后,调整经济政策,强调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民事立法重新受到重视。同年开始第二次民法典起草,至1964年7月,完成民法草案(试拟稿)。起草人设计了一个既不同于德国民法也不同于苏俄民法的三编制体例:第一编总则、第二编财产的所有、第三编财产的流转。草案一方面将亲属、继承、侵权行为等排除在外,另一方面将预算关系、税收关系等纳入其中,且一概不使用权利、义务、物权、债权、所有权、自然人、法人等法律概念。显而易见,此次民法典起草,企图既摆脱苏联民法的影响,并与资产阶级民法彻底划清界限,是受当时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意识形态论战的影响。
1964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四清运动),导致新中国第二次民法起草工作中断。四清运动至1966年升级为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人民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被撤销,称为砸烂公、检、法,中国大陆陷入无政府状态,包括政法学院在内的全部大学停办,法律教师和研究人员被驱赶到五七干校接受思想改造,致中国立法、司法、法律教学和法学研究完全中断。
1977年,中国在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之后实行改革开放,从单一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民法的地位和作用受到重视。1979年11月在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设立民法起草小组,开始新中国第三次民法典起草。至1982年5月完成民法草案(第四稿),包括:第一编民法的任务和基本原则、第二编民事主体、第三编财产所有权、第四编合同、第五编智力成果权、第六编财产继承权、第七编民事责任、第八编其他规定,共八编、43章、465条。其编制体例和主要内容,着重参考1962年的苏联民事立法纲要、1964年的苏俄民法典和1978年修订的匈牙利民法典。此后立法机关考虑到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社会生活处在变动之中,一时难于制定一部完善的民法典,于是决定解散民法起草小组,暂停民法典起草,改采先分别制定民事单行法,待条件具备时再制定民法典的方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