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想象有这样一所学校

書城自編碼: 279490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中小學教輔中小学阅读
作者: 沙蕙
國際書號(ISBN): 9787515340807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5-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96/30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8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霍比特人(插图典藏版,150余幅精美全彩插图,原作地图首度汉化为简体中文,2024年全新译本)
《 霍比特人(插图典藏版,150余幅精美全彩插图,原作地图首度汉化为简体中文,2024年全新译本) 》

售價:NT$ 562.0
权力的文化与文化的权力:旧制度下的欧洲(1660—1789)
《 权力的文化与文化的权力:旧制度下的欧洲(1660—1789) 》

售價:NT$ 718.0
穿透估值:读懂估值中的共识与博弈
《 穿透估值:读懂估值中的共识与博弈 》

售價:NT$ 411.0
人设、流量与成交
《 人设、流量与成交 》

售價:NT$ 311.0
复利:全球顶尖投资者的31节认知与决策思维课
《 复利:全球顶尖投资者的31节认知与决策思维课 》

售價:NT$ 468.0
最后的都铎:中世纪余晖下的宫廷爱欲与权力密码(女性写给女性的女性历史)
《 最后的都铎:中世纪余晖下的宫廷爱欲与权力密码(女性写给女性的女性历史) 》

售價:NT$ 458.0
窄门:纪德三部曲(插图珍藏版)
《 窄门:纪德三部曲(插图珍藏版) 》

售價:NT$ 718.0
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
《 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 》

售價:NT$ 41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49
《 学以致用: 世界教育趋势及令人振奋的实践 》
+

NT$ 449
《 可复制的教育创新 ——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 》
編輯推薦:
新高考时代,学生在做什么,老师在做什么,学校在做什么,家长如何应对。
全新视角展现新高考时代的中学校园。
作者曾在北大附中读书,多年后重返学校,从艺术教育的采访、调研开始,深入教育改革最前线,以全新视角展现新高考时代的中学校园。
详细解读了北大附中的走班制、书 院制、自治会、学长团、综合实践,以学生为本的整体思路和由此展开的课程建设的探索发展。
走进北大附中,你将看到这样一所想象中的学校。
內容簡介:
《想象有这样一所学校》新高考时代,学生在做什么,老师在做什么,学校在做什么,家长如何应对。
《想象有这样一所学校》作者曾在北大附中读书,多年后重返学校,从艺术教育的采访、调研开始,深入教育改革最前线,以全新视角展现新高考时代的中学校园。
《想象有这样一所学校》今天很多人谈到北大附中时会贴上创新的标签,他们的走班制、书院制、自治会、学长团、综合实践的确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而实际上,学校以学生为本的整体思路和由此展开的课程建设的探索发展才是其中最突出的特色。
《想象有这样一所学校》:书院要你自己选,课表要你自己定,导师要你自己找,宿舍要你自己申请,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都由你自己规划设计。上课还是自习,选这门课还是那门课,加入社团还是俱乐部,找进展还是拼学习,在书院活动室玩儿三国杀还是去图书馆写作业,百分百由你做决定。你不再是青春片剧本里呆头呆脑的学生甲和学生乙,你意外地成为你自己,成年人和你平等相待,学校把全部的信任交给你,那是一把万能钥匙,通向内心指向未知。
《想象有这样一所学校》,有人说它像刺猬,有人说像长颈鹿,有人说它像发动机,也有人说像推土机,有人说它像世外桃源,有人说像野生动物园,有人说是哈利?波特的魔法学校,也有人说是乔布斯统领下的苹果公司。有人说它是树上的那只窝儿,所有的鸟儿都会从四面八方飞回;也有人说它只是一个梦,总有一天所有人都会从梦中醒来。想象有这样一所学校,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愿意为它付出,你就是这里真正的主人。
《想象有这样一所学校》想象有点儿难?那就翻开这本书,让我们开启一段奇妙的旅行。
關於作者: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
已出版长篇小说《好校长 坏校长》《米粒儿老师》,影评集《电影在场和沙蕙看世界》《熄灯十一课和沙蕙看电影》,散文集《七十年代生人成长史北大虫子们的少年往事》《38 度半岛行》。
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研究》《文艺争鸣》等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錄
引言|想象有这样一所学校001
1. 走班,走课,走向卓越的平凡之路005
和我们通常想象中的名校不同,今天的北大附中没有高大上的校训,也很少提到那种让人振聋发聩的办学理念,从老师到校长都没有把高考当成他们奋斗的终极目标,但是每个人看上去都是那么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学校里也是一派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一个培养目标,一套创新机制,一个逐渐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当高考改革的时代已然来临,这所学校将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和启示?
2. 特级教师是怎样炼成的?015
3. 互联网 我的课堂我做主031
4. 语文课改:再见,语文书!037
5. 穿越唐朝的完美假期049
6. 感谢经典阅读,让我在十六岁没有错过《红楼梦》057
7. 博雅学院的魔法课堂与成年仪式065
8.诗歌、学霸、生活大爆炸077
9. 我们培养的不是演员,我们培养的是观众083
一个不再招收艺术特长生的学校,一场场直抵人心的演出,一个个浑身上下散发出专业光彩、充满自信的业余演员,一年又一年全校学生狂欢的舞蹈节,引发了教师和观众们的热议:舞蹈距离我们有多远?艺术的梦想和实践相距有多远?在中学开展艺术教育距离大多数学生有多远?艺术的普及与艺术的创造相距有多远?
10. 舞蹈节:书写一个女生的高中传奇101
11.这部剧的灵魂,在于所有人团结和追求完美的心117
12.关于理想的课堂作文131
13. 社团课程化和品牌建设155
14.柔道的修行:即使倒下,也要像樱花一样从容165
15. 那些年我们一起做蛋糕177
16. 校园咖啡屋和中学生创业史187
17. 书院-城邦:将一群人解放为一个人203
18. 文化传承和性格密码227
什么是学长团?什么是自我教育?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毕业生回到北大附中当老师?
北大附中今天改革的动力源自哪里?
內容試閱
我们培养的不是演员,我们培养的是观众

这些孩子体现的是艺术最本质的东西,他们用真情、真心,用自己对艺术真正的理解,用身体书写自己的故事,这才是艺术的真谛北大附中在我们现在的艺术教育普及当中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使每个学生都享受了这种权利。

舞蹈节:搭建一个专业和业余对话的平台

颁奖典礼结束之后,在北大附中的大部分老师学生看来,第三届书院杯舞蹈节就算是圆满落幕了,然而活动的主要筹备者和组织者,也是三届舞蹈节的项目总负责人、学校舞蹈教师王冰却感到有些遗憾。
因为时间原因,颁奖典礼上他省略了原本想要为整个活动做个总结的环节。
虽然从内心深处并不愿意评奖,但是评奖会激发一种往前冲的动力,所以三届一直延续下来,然而评奖的结果肯定有人欢喜有人忧,担心有学生会带着情绪走,所以王冰很希望在总结的时候能把大家的焦点重新拉回举办舞蹈节的意义本身通过舞蹈节,搭建一个专业和业余对话的平台。
在他心里那个奖项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每一个书院的表现都同样出色,谈起他们,他如数家珍,看着他们一路成长,他感到欣慰和骄傲。
格物书院之前表现相对温和平淡,想要抓住观众内心,想给观众带来感动,本届做出很大改变,舞剧《AUTOMATIC》中戏剧的成分增多,尤其是他们的纪录片中显示小男孩和机器人相处过程的回忆倒带的瞬间给人印象深刻。
诚意书院选择《影中人》的抽象表达,是因为他们之前两届以爱情剧和亲情剧获奖,希望这一次走专业路线,说明光环之下剧组承受的压力很大,想要一届比一届做得更好。
正心书院的《断线的木偶》更贴近学生自身年龄阶段的心理波动,他们放弃了名著《围城》改编而坚持用自己的原创剧本,剧中表现的是挣脱束缚想要长大的愿望,也正是他们真实内心的表达。
明德书院作为过去的竞赛单元,历届舞蹈节和戏剧节都走的是虚幻高冷风格,本届学生原创的《面纱》采用魔幻题材,本身也是他们书院追求与众不同的一种自我表达。
至善书院的《夜莺与玫瑰》延续了上一届《红玫瑰 白玫瑰》,风格一脉相承,看上去像是为主演吉静琳量身打造的。王冰还记得第一届舞蹈节上吉静琳手里拿着气球站到舞台中央,一松开手时说了一段话:白色像巧克力的味道,白色是没有颜色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染到它,但白色愿意做自己的纯洁。这段话特别感动他,给人带来唯美的感受。
传统观念中舞蹈就是要呈现出吉静琳身上所代表的那种古典和唯美的感觉,但是通过一届又一届舞蹈节的演出,学生们越来越强烈地理解了:舞蹈真正打动你的不是美,而是真挚的情感。
这也是王冰特别想要在颁奖典礼总结时跟大家分享的内容。

没有了特长生之后的舞蹈节

王冰的办公室位于学校图书馆四层,从他的窗口可以看到学校中庭,每逢学校的开放日和校友日,这里会有学生乐队的小型演出。在舞蹈节筹备期间,经常可以看到有学生在排练。新民书院的排练场被安排在致蕙礼堂,女生在礼堂里练,几个扮演黑暗元素的男生就在门口的中庭排练,他们排练时那种专业的团队意识和专注力让他感动。
虽然演完第一场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新民书院扮演黑暗元素的黄胤翔在遇到王冰时还是问他有什么需要调整的,王冰发自内心地感叹说,你们已经很好了,黄胤翔则很自信地回答说,老师,我们还会更好,一次比一次好。
从第一届只有五个人参加演出,效果并不理想,到第二届拿奖,自信心上来了,觉得整个学校接纳他们了,再到第三届想要证明自己是最棒的,王冰看到了这个出国书院的孩子们的迅速成长,他们已经形成了越来越强烈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当然七个书院中最让王冰感动和震惊的,还是致知的《伊豆的舞女》。
三四月份的北京,天儿还挺凉的,王冰有一次路过黑匣子,看到致知的孩子们为了排练剧中表现情感起伏的一场戏,全体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几十个人的排练场里,安静得只能听见呼吸声,没有一个人注意到王冰的到场。这种全神贯注的场面王冰以前只在专业演员的排练场里见到过,致知书院这些纯业余的学生能表现出这样的专业精神让他肃然起敬不是作为老师,而是同行的敬意。
每次舞蹈节的剧组课,他都要到分布在学校各处的七个书院的排练场走一遍,从他的办公室穿过黑匣子剧场到高中楼的一层大厅是一条常走的捷径,但是因为那里是致知书院的排练场,他宁可绕道也不愿意打扰到他们。
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王冰要比其他师生了解更多幕后的内容,也正是这些让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特殊享受。学生们演几场他就看几场,不是因为工作关系,而是因为他乐在其中,感觉看一场就少一场三个多月付出的努力只有这么一瞬间绽放出来,他会油然而生一种昙花一现的感慨。
展演周期间,王冰几乎每天都要发朋友圈,全都是关于舞蹈节演出的图片,并且全都不是手机拍摄,而是找学校专业摄影的老师拍最美的剧照发出去。朋友圈里的同行看了都惊叹于他们的水平:你们学校怎么可能没有特长生?!这个时候王冰很骄傲地回答说:我们确实没有,但我们有专业精神。
每场演出,他都会邀请其他中学的舞蹈教师来学校观看,每一次都会听到大家的赞叹,一位邻近学校带过全国数一数二舞蹈团的资深教师看过演出之后感慨道:你们办的这是真正的舞蹈教育。
一个不再招收艺术特长生的学校,一场场呈现出专业水准、直抵人心的演出,一个个全身上下散发出专业光彩的业余演员,引发了舞蹈教师和观众们的思考:到底什么是艺术教育?为什么要在中学开展艺术教育?
专业舞蹈演员出身,在北大附中亲身经历了三届舞蹈节,见证了学生们在舞蹈节中收获的成长之后,王冰对此深有感触。
从第一届完全依靠舞蹈团的孩子撑起一个很炫的场子,到第三届特长生陆续退出舞台,王冰曾经对未来舞蹈节的走向感到迷茫和失落。但是第三届的成功,尤其是致知书院的惊艳表现让他受到很大启发。他突然意识到,经过三年的摸索实践,舞蹈节日臻成熟,不仅在模式上,而且方向和思路也都逐渐清晰明朗。只要每届都有优秀剧目推出,有优秀的剧组脱颖而出,学生们自然会找到舞蹈节的风向标。最重要的是,像致知书院那样,要让学生们真听真看真感觉,真正触摸和感受舞蹈的魅力,从中领悟到舞蹈的真谛。
和戏剧直接的表达不同,舞剧是抽象思维,需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有力量的形式感。当初办第一届舞蹈节的时候王冰他们心里都没底,唯一确定的就是要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原创模式。获得那年一等奖的元培书院、现在的明德书院编创的舞剧《面具》给了他们意外的惊喜。
《面具》讲的是一个学生转学来到新学校,发现所有人都戴着面具每天重复着机械化的动作,这引起了学生的思考:究竟是要戴起面具融入这个集体,还是保留自己的个性,此时她遇到了两个学生跳起街舞,周围学生也跟着他们的节奏起舞,就在他们尽情舞动青春时,一个戴着面具的老师突然闯入,学生们随即重又戴起面具,两个街舞的孩子也被老师带走。
舞剧并没有给观众交代故事的结局而是留下一个悬念:主人公最终究竟会戴起面具人云亦云地生活,还是彻底释放内心做真实的自己?这其实正是学生们在当下的思考,也是他们现实生活的写照。
七个书院排的舞剧通过学生的创意,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各自书院的独特文化。编创这个舞剧的元培书院前身是竞赛单元,它的培养模式就是彰显个性。《面具》所带来的惊喜正在于题材本身所表达的茫然和内心的纠结,以舞蹈的形式作为载体恰如其分,如同中国画的留白带给人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内容和形式完美地融为一体。
舞蹈让学生思考和感悟未来将要经历或当下正在发生的。因为是我手写我口,所以才会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创作的激情。舞蹈节既是艺术的审美的教育,同时也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演绎自己青春、抒发内心感受的情感宣泄的舞台。
从第一届的主题身体建筑师到第二届的身体记忆,再到第三届的身体叙事,王冰在每一届舞蹈节的开幕式上都会向全校学生强调一点:很多人认为舞蹈是一门小众的、专业性很强的艺术,大家都没法想象让没有跳过舞的人跳舞编舞。而我们的舞蹈节给了从没接触过舞蹈的人跳舞的机会,让不会跳舞的人学会了用肢体说话。
在第三届的开幕式上他说:多年之后当你们回过头来看到自己把最不擅长的舞蹈呈现在那么多观众面前,你们一定会为当时的勇气和当时的青春点赞,从而收获更大的勇气。
实际上,这名专业舞蹈演员出身的舞蹈教师,也正是通过舞蹈节和附中的艺术教育实践,收获了对于自己多年从事的这个事业的一份感悟。
之前他也特别抵触学校不招特长生的决定,认为舞蹈的美只有通过专业训练才能呈现出最好的效果,才能打动人心。但是,经历了舞蹈节之后学生们爆发出来的那种美感激发他重新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舞蹈教育太偏重技术,舞蹈在某种程度上被贵族化了。中国的舞者在世界上能力是最好的,但是也存在炫技的倾向,国外的舞蹈家更重视情感的表达,比如现代舞就适合每个人跳。
真正的舞蹈教育就应该这样,让普通人去跳。人刚出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你不会说话只能用舞蹈去表达。
舞蹈最重要的不是跳舞,跳的是内心,用内心表达人的情感。所有艺术都是这样,外在的形式只是一个载体,打动你的永远是艺术的本真。
像大多数专业教师一样,起初王冰也认为教业余学生根本就是对牛弹琴,因为没有共同语言,也就没有对话的基础。但也正是因为经历了三届舞蹈节,眼看着零基础的学生在和舞蹈学院的研究生们磨合碰撞的过程中迅速成长,让他彻底改变了过去的观念。
很多场合他向别人介绍舞蹈节时都会这样充满自豪地表达:一批是北京最会跳舞的老师,一批是完全业余的学生,舞蹈节是一个很好的将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项目。
一方面,专业的老师教业余,需要学习包容,要让双方都能接受彼此,要交流碰撞,要经历一个人与人沟通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超越了普通课程的概念,业余学生和专业老师在打翻重来不断的沟通磨合中达成一致;另一方面,业余学生学的并不是专业技能,而是一种专业的态度,以专业精神和态度对待专业的舞蹈,这是办舞蹈节的价值。
归根结底回到教育的本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能教好业余的才叫好老师。
对这一点,参加过第二届舞蹈节的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董超感同身受,他在活动的总结中这样写道:
作为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这门具有参与体验型特征的课程,把文娱活动和课程结合起来推动各书院在建制上的均衡发展,促进舞蹈教育在中学艺术教育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书院舞蹈节展演作为该课程最后的实现模式与呈现方式,为各书院的努力过程引入竞争机制,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每个参与者都获得了集体荣誉感的满足。处在集体环境中不可能脱离人际关系,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能够体现出一个集体的活跃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益处良多。
我国著名的舞蹈教育家吕艺生教授提出的培养舞蹈人才多元智能发展理论,强调全面培养人才需要六个方面的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模仿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六种能力值的高低所形成的个体模式的提高有赖于日常积累培养。书院舞蹈节的存在为圆满每个人的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对于初次接触舞蹈的学生来说,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最值得肯定。尽管他们会收起害羞的眼神,还很难直面跳舞的自己,但是他们有自信去打开自己不是那么伸展的身体,扬起胳膊,抬起腿。对于热衷于舞蹈的同学来说,在舞台上挥洒青春、张扬个性成为关于他们身体记忆的最好表达和阐释,这是书本里没有也找不到的他们身体舞蹈的自由灵魂。对于更多的同学来说,参与体验型的课程所提供的实践平台为他们认识自己身体的各种可能性提供了一个最合适、最便捷的途径。
通过近一个月的观察思考,我认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实践指标最大限度启发了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思维向度。他们身处校园,接触生活,走上舞台。很明显,他们的思维触角已经从书本走向自己的生活,他们开始体察自己,观照自己。我想,这就是教育的意义吧。

2014年6月15日,北大附中舞蹈节的获奖剧组到全国舞蹈教育的最高学府北京舞蹈学院的专业剧场演出,舞蹈学院一位副院长在看了演出之后这样评价:北大附中在我们现在的艺术教育普及当中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使每个学生都享受了这种权利。今天我们舞蹈学院三个剧场都在演出,但我觉得最精彩的是这里。因为这些孩子体现的是艺术最本质的东西,他们用真情、真心,用自己对艺术真正的理解、用身体书写自己的故事,我觉得这才是艺术的真谛。

艺术课与艺术时空

2008年王冰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硕士毕业进入北大附中工作,一年之后王铮校长从深圳中学回到北大附中。走班,选课,书院,学院,一个个新鲜名词随之而来,学校原有格局被打破,艺术教育也被推到改革前沿。
让王冰感到振奋的是,校长鼓励他开课。
当初虽然是作为舞蹈教师进入北大附中的,但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处于无课可教的状态。像大多数普通高中一样,当时附中的艺术课程仍然以音乐和美术为主,并没有舞蹈课。王冰被安排到了学生处,每天早上查早读、晚上查晚自习,陷入事务性的工作中,唯一和专业沾边儿的事儿就是课余时间带带舞蹈团,训练特长生。
就在他为自己的职业前途感到迷茫的时候,校长了解到他的专业是舞蹈,对他说,你能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吧。
王冰的积极性一下子就上来了,感觉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因为是专业跳舞出身,他就选择教芭蕾形体课,想着通过苦练基本功帮学生塑造形体,掌握舞蹈技能,想给学生最好最专业的,王冰备起课来格外认真有动力。但是让他完全没想到的是,一周试讲之后,选这门课的学生非常有限,课开不起来,这让他很受打击。
在这个全面实行走班和选课的学校,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课程,从学生现实需求出发考虑问题,在学生兴趣和课程培养目标之间寻找平衡点。
通过调查他发现,大部分没有选这门课的学生是因为觉得课程设计比较枯燥,动作难度大,没什么成就感。找到了症结所在,王冰就慢慢去摸索,眼前并没有什么可以遵循的先例,很多学校都没有舞蹈课,到外面开会的时候他甚至找不到舞蹈教研这样的组织,只能自己私下里总结找定位。
随着对学校改革和学生现实处境了解的深入,王冰开始找到了门道:既然我们不是专业院校,培养的也不是专业人才,那么艺术课对学生来说应当首先是一种释放,艺术课提供的课程环境和内容都要与其他课程不一样,要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给他一个可以释放压力的场所,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
在与学生的沟通互动中,王冰逐渐摸索出舞蹈课的定位和设计方案,重在体验和感受舞蹈氛围是他首先设定的课程目标,用全方位感受舞蹈魅力来替代单调的肢体训练。
上他的舞蹈课,既可以欣赏美妙的舞姿,也可以听到好听的配乐。哪怕动作做不好,情绪到了也会跟着音乐翩翩起舞。
以激发兴趣为导向,以富有动感的现代舞为载体,在游戏过程中舒展身体,以协调性训练代替形体塑造,循序渐进,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小型编舞中来。
课程逐渐上了正轨,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欢迎,选舞蹈课的学生越来越多了,甚至有的其他学科的教师也会自发地参与进来。
但是,正当王冰在舞蹈课的课程建设上有了一点儿信心,见着一点儿起色的时候,他又受到了一个沉重打击,学校不再招收特长生的决定让这个一毕业就带舞蹈团的教师失去了方向。
长久以来,在中学普遍存在着特长生群体,他们有加分入校,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向他们倾斜,学校依靠他们擦亮金字招牌,在不同等级的艺术教育评选中,学校艺术团体在比赛中拿到多少奖项是重要指标,当然,这些艺术团体的主要成员,都是专门渠道上来被集中养起来的特长生。
取消特长生以后的舞蹈团应该怎么带,成为当时摆在舞蹈教师王冰面前一个最大的挑战。依然是没有先例可以遵循,依然是要靠自己去思考和探索。
实际上,也正是因为长期带特长生,让他比任何人都更了解特长生现象的问题所在。艺术教育在很多学校里并没有得到普及,反而成为少部分人的特权。从自己的舞蹈课上王冰也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在大多数学生眼里,艺术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门槛高,没机会接触,无形中让最广大的学生群体丧失了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
即便是凭借特长生获得的比赛成绩让学校在艺术教育的指标上排名靠前,但那只是一个特殊存在的小群体,并不代表学校整体学生真实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水平。与其说是在做教育,还不如说是开发了一个艺术项目。
想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这些弊端,同时也真切地意识到,中学艺术教育的大方向和总体趋势必然是面向公众的普及教育,也就自然地解决了关于特长生的思想问题,在那以后王冰的课程目标逐渐清晰,课程设置也开始走向系统化的发展。
虽然取消了特长生,但是学校希望每个学生都能享受特长生的待遇,把原本只属于特长生的那部分教育资源推广到全校,王铮校长说,要做就要做得专业。
学校通过资源整合,开门办学,优化配置,针对艺术教育聘请了专业的师资队伍,开设多门类艺术课程,开辟专业剧场,开展小班化教学。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学校的仓库改建成的黑匣子剧场,为戏剧节、舞蹈节、灯光课等多种艺术课程和展示活动提供了专业化服务,同时,小剧场艺术空间的打造也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身临其境地体验专业的艺术氛围。
在学校的大环境激发之下,王冰对自己的舞蹈课程也进行了统筹规划,针对学校最大范围学生的不同特色,相继开设了舞蹈体验课、舞蹈社团课和舞蹈节剧组课。
经过多年实践,今天北大附中的舞蹈课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并且独具特色。王冰将高中舞蹈体验课分为四个模块:华尔兹、探戈、牛仔舞和流行舞。体验课以舞蹈技能训练为载体,通过实践课、鉴赏课、编创课、舞场礼仪等多种课型对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以及应用领域进行舞蹈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选课指导中他还特意标注上这样一句话:有无基础均可选修,建议爱好舞蹈的学生选修。
当然,对于舞蹈团他也有了进一步的规划。首先改变的是社团培训的形式,将舞蹈团纳入课程,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参加训练能拿学分,相比于之前业余时间培训,社团得到了制度保障。同时社团课强调团队意识和稳定性,以舞蹈专场的任务而不是比赛作为驱动,营造一种独特的文化空间和归属感。
同样纳入课程的还有舞蹈节和戏剧节,采用了大体一样的模式,以舞蹈节为例,是全方位、多角度的系统工程:
第一阶段是学生通过选课形式成立剧组,练习舞蹈协调性,学习如何编舞,构思脚本,如何实施,到剧场彩排,如何宣传,都在课程内完成。第二阶段是舞蹈节的展演季,通过舞蹈节引领舞蹈氛围,过程中可以看到来自专业院团表演的舞剧,由鉴赏课、交流会、演后谈等多个环节组成。第三阶段是学生自己的展演周,由学生观众票选出来的大众奖和舞蹈学院教师评出的专业奖各占一半,奖金同时也作为下一届舞蹈节的启动资金。
作为活动类课程,舞蹈节和戏剧节不仅是舞蹈和戏剧单一领域的普及推广,课程中学生需要自己设计海报、灯光,拍纪录片,建立团队,彰显书院文化,是一种全方位的锻炼和培养。同时,他们不仅在校内公演,获奖剧组还到舞蹈学院演出,向专业院校展示业余演员的风采。如果愿意,每个书院还可以在校内自行安排时间进行加演。
颁奖典礼之后课程并没有结束,每个剧组的指导教师还会针对演出中的得失进行分析总结,逐一点评七个书院的优点和不足,以备未来改进。有的书院会在校园内进行环境编舞,以快闪等舞蹈游戏的方式向全校推广,任何人都可以跳舞的观念和氛围已经形成。
从刚来的时候没有舞蹈课到现在舞蹈的地位越来越高,从一个可有可无的小学科发展到深受广大师生关注和喜爱的学科,几年的时间王冰见证了舞蹈乃至艺术教育在北大附中的蓬勃发展,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让他时常感慨:来到北大附中,舞蹈让我有了一个不一样的人生,这里给了我全新的视角看舞蹈,看艺术。

艺术活动将是所有的人都能参与的

现在王冰老师不再单单是舞蹈教师了,这位当年学生处查考勤的老师,今天已经成为北大附中艺术中心的主任,负责学校总体的艺术教育规划和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普及与推广。
每当有专业艺术院校的年轻老师入职,他都会像当年校长鼓励他一样,对这些刚毕业踌躇满志的年轻人说:你们能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吧。
这样一来,短短几年时间,艺术中心就开出了四十多门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在取消特长生又要走专业化道路的总体思路指导下,学校陆续通过不同活动和课程与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北京管乐交响乐团、中央电视台等著名艺术院校和艺术机构建立了长期深度的合作关系。
这样的合作不仅拓宽了附中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同时也为艺术院校向普通高中输送专业人才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渠道和平台。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等学校毕业的研究生相继来到附中工作,为艺术教育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正是在这些专业人才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艺术教育深入实践,不断创新,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基础教育艺术普及的系统化、类型化、模块化和专业化课程。
目前北大附中艺术中心推出的课程涉及了美术与设计、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不同领域。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又分为兴趣课和社团课,兴趣课按层次分为九周十八课时的学段课和十八周三十六课时的学期课。社团课为期一年半,课程的核心词包括:深入、持续、专业、团队。
不论是兴趣课还是社团课,都要面向全校师生做汇报展示。强调综合实践,交叉学习,交叉展示,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一场演出。
和王冰当年的舞蹈课一样,艺术中心的课程都是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王冰从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出发,将课程总结为三个关键词:体验、实践和成果展示。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实践中发展自主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获取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在成果展示中获得自信和满足。与学科课程不同的是,艺术活动类课程对于知识,除了需要知道以外,更重要的是去做,通过做获得经验、感受和成长。
这其实并不是他们的别出心裁或者标新立异,事实上,教育部早在2003年制定并沿用至今的《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
高中艺术课程是融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门类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它既注意强调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链接与综合,又注意保留各学科艺术要素的特点,使学生获得艺术的通感与多样性的艺术能力。坚持高中艺术课程的综合性,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认识自我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学生的感知与思维得到整体与协调的发展。
《标准》还特别强调综合性不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的机械叠加,而是各种艺术门类之间、各种教育因素(包括学生、教师、情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由此营造一个生态式的教育环境。
2015年的新学期,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意见》,将美育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对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意见》要求学校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实施美育实践活动的课程化管理,特别是要科学定位美育课程目标,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
在王冰心里,始终牢牢记得当年王铮校长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培养的不是演员,我们培养的是观众。多年来,北大附中艺术中心的教师们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打造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艺术时空,在这里真实有效的艺术教育得以开展。几乎所有学生都要上台展示,所有艺术课都要在剧场演出。如果说艺术课没有压力很容易浮于表面,那么演出和自我展示是实实在在的,必须充分准备认真对待。课程的最大特色在于评价标准不是考试的认定,而是公众,是小伙伴儿们,是老师和家长的认可。
一位参加过戏剧社课程的学生表示:第一次演出感到特别紧张,但是舞台的灯光一亮,我的心里一下子就清澈了。而另一位通过戏剧节走向专业道路发展的学生表示,真正让他下决心报考专业院校的那个瞬间,是在戏剧节谢幕时受到的感动。
学校的艺术中心正是希望在类似这样的不断实践体验中,学生自己完成编创任务,教师激发学生兴趣并给予适当指导,一切源于学生的灵感、学生的构思。在准备演出和展示的过程中,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创作,建立自己的团队,最终形成自己的作品。
这种情形很像俄国19世纪作家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论》中所畅想过的未来的艺术,他说:未来的艺术将是所有的人都能创造的,每一个人只要当他感觉到这种活动有要求,就可从事这一活动。
未来的艺术,归根结底指向艺术的实质和艺术的普及:
艺术活动将是所有的人都能参与的。这种活动之所以成为全体人民都能参与的,是因为:第一,在未来的艺术中不但不要求有繁复的技术(这种技术需要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去获得,而且使现代的艺术作品变得丑陋不堪),而且相反地要求清楚、简洁、洗练这些条件并不是通过机械的练习所能获得的,而是要通过趣味的培养获得;第二,那时不再会有现在的只有某些人才能入学的专业学校,而在各地的小学里每一个人除了识字以外都将受到音乐和绘画的训练(唱歌和图画),这样,每一个人在受到绘画和音乐的基本训练之后,如果觉得自己在某一种艺术上有才能、有灵悟的话,就可以在这一方面深造,以臻完善之境;第三,现在花在虚假的艺术上的一切力量都将转用于在全体人民中普及真正的艺术。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