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NT$
352.0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NT$
356.0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NT$
352.0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NT$
653.0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NT$
454.0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NT$
203.0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
編輯推薦: |
张爱玲是民国第一才女,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迹,也是真正的乱世奇女子。她用文字在奇迹中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奇迹;她将爱写成不朽的传奇,却难以摆脱孤独寂寞的一生;她生于乱世,凭借自己的天才梦赢得了广阔的舞台,绽放出徇烂夺目的光彩。让我们走进张爱玲的世界,见证属于她的传奇。
|
內容簡介: |
本书用优美的文字、诗意的叙述讲述了张爱玲的生平事迹,从年少时的恐怖遭遇到成年后与胡兰成的爱情,再到五光十色的成名经历,最后是令人哀叹的孤独晚年,带领读者走进张爱玲的世界,见证属于她的传奇。
|
關於作者: |
李燕,曾就读于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长期从事地方高校图书管理和研究工作,现担任副研究馆员一职,在哲学、文学、地方文化等多个领域有着突出贡献,并参与撰、编了多部书籍。
她情致高远,心思细腻,喜欢在往昔的深情故事中徜徉,善于用优美灵动的文字阐释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内心情怀,以最细腻的笔触书写最温暖的感动。
|
目錄:
|
第一章
乱世天才梦
日薄西山的家族
抓周事件
灰色的童年
初露锋芒
被囚禁的岁月
留学梦想的破灭
第二章 香港离乱
那年的夏天
结识炎樱
战火青春
第三章
出名要趁早
传奇年代
出名要趁早
相遇是注定的缘
第四章 倾城之恋
噢,你也在这里吗?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无法自拔的爱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短暂的幸福
第五章 尘埃落定
千疮百孔的爱
爱情的代价
与君倾城恋,痴嗔半生缘
第六章 生命中的插曲
只爱一点点
与宋淇夫妇的奇妙缘分
转身离去
第七章 大洋彼岸的归宿
人生何处不相逢
两个孤独的灵魂
避风港湾
平凡的日子
聚散两依依
第八章 最后的辉煌
心是一座小小的孤岛
晚年传奇
红楼梦魇
魂归太平洋
附录
张爱玲年表
|
內容試閱:
|
第三章 出名要趁早
传奇年代
就算最好的宝石,也需要琢磨,才会发出光辉来。
战争摧毁了张爱玲的幽幽少女梦。成绩单在战火中被烧毁,同时毁掉的还有她的英格兰之梦。她无法掌握命运的船,遥远的未来里,满眼荒凉清寂。
对于这件事,她只轻轻地说了一句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
时代的大潮波涛汹涌,张爱玲深深地体味到命运的无力感,而那些灰冷的经历使她心底沉淀出无垠的冷静,让她的心能平稳地面对现世的动荡。
1942年春,张爱玲与炎樱搭上了回上海的轮船,回到这个阔别三年的地方。
对于上海,张爱玲打心底里有一种归属感。上海,系着她的命、她的魂。
这里的语言文化都是本民族的,而香港是一个各色文化的交汇之地,这里的人都像是过客,上海却是她心灵最安然的归处。
上海充满了文化气氛,处处流动着灵秀之气。而对于香港,张爱玲有着自己独特的印象。
印象中的香港是阴郁闷湿犯冲,用中国人的眼光来看,简直是怪诞的,荒唐的,喜怒无常的。言语中可以窥见,香港给予张爱玲的是陌生疏冷之感。不过,这里没有一切严苛的标准,人们可以得到极大的自由,个性被最大限度地释放。
拿女孩子的穿着打扮来说,尽可以随心所欲,可以是东方式的装束,也可以是纯西方式的;可以是现代的,也可以是复古的。女孩们的衣服形态各异,她们美得如梦如幻。张爱玲就是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开始了她的奇装炫人之路。
像她母亲一样,张爱玲是极怕束缚的,穿衣打扮也是如此。一身美丽的着装,加之他人眼光和偏好,便如同一种绑缚,这是张爱玲断然无法接受的。
在这里,张爱玲发现了穿衣的喜悦,并自己选料、设计,从色调、搭配到式样,她都精心投入,仿佛要把生命装扮得如衣服般华丽、绚烂,别具一格。
每一件衣服里,都藏着一个美丽的梦,给她的年华增添了绚丽的回忆。
张爱玲回到上海后,有一次弟弟子静来看她。那天,她穿了件布旗袍,大红色底子,款式像外国女人连衣裙式的旗袍,旗袍下梢只到膝盖,露出修长的腿。当时,这种时髦的新式衣服十分罕见,这种独一无二的特色符合张爱玲的个性,亦是她的人生。
子静惊讶极了,赶忙问姐姐哪来的时髦货。
张爱玲淡然一笑:真是少见多怪,在香港这种衣服简直太普通了,我还嫌它不够特别呢!
还有一次,张爱玲一位朋友的哥哥结婚,她前去道喜,穿了一套前清样式的绣花袄裤,满座宾客无不惊奇。此时,子静不禁感叹地说:上海人全跟我一样少见多怪。
张爱玲对于衣服的牵挂惦念,绝非一往情深一词能够概括。在她眼中,衣服永远不只是一块遮羞布,也不仅是取暖的工具,衣服体现着一个人的个性、生活的色彩和状态,以及对美的无限追求。衣服里蕴含着款款深意,还有一个华美的梦。
对衣服,张爱玲曾有过一句精辟概括: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言语,随身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
人活在各种各样的衣服里,以此来扮演不同的角色,演绎不同的故事。然而,当人生如戏般匆匆地走了几十年过场之后,你是否还能记得自己真实的模样。
关于这一点,张爱玲无疑是坦荡的,她用一世生命尽情演绎的正是那个真实的自己。
世人往往都为自己层层伪装,掩盖自己生命最真实的样子。不过,张爱玲偏偏剪裁灵魂,为自己织就生命华服。
张爱玲的奇异,不仅仅体现在她的生命中,更是惊艳了一个四十年代的旧上海,她释放了自己的个性,锁住了人们的目光。
上海漫画家文亭曾绘过上海女作家三画像,给苏青和潘柳黛的定义分别为辑务繁忙的苏青弄蛇者潘柳黛,而张爱玲则被称为奇装炫人。
张爱玲,轻松一跃,便能跳出人们想象的疆界。她穿西装,将自己打扮成一个十八世纪的少妇;穿旗袍,将自己打扮得像祖母或太祖母,年轻人的脸,古董的服装,两者相碰撞,却可以擦出意想不到的灵感火花。
对外貌穿着,张爱玲是极讲究的,她忘不了昔日花季里灰冷的朱红,颜色暗淡,沉甸甸地压着她的青春,刺破她那芬芳的少女梦。后来,她对衣着的讲究和迷恋,仿佛是要把少年时的缺憾全部补回来,又或者是她想用衣服替自己说话。总之,穿衣打扮对于张爱玲来说,是人生中一件隆重的事情。
《传奇》出版时,她到印刷所去校稿样,因为穿衣服太另类,整个印刷所的工人都停下手中的工作,注视着张爱玲。
《倾城之恋》被改成舞台剧的时候,柯灵、张爱玲一道与影视老板周剑云会面。当天,张爱玲穿着一袭拟古式齐膝的夹袄,超大的宽身袖子,火红绸子,镶着黑缎宽边,右襟下有一朵舒卷的云头,类似如意。
周剑云是见多识广的,交际场上的各种时髦女子见得多了,可是在张爱玲这般盛气脱俗的装束面前,这位影视大佬竟然拘谨起来。
张爱玲正是如此,轻而易举地就能抓住别人的目光。然而,吸引目光的同时,自然会招惹非议。
面对非议,她坦言:我既不是美女,又没有什么特点,不用这些来招摇,怎么引得起别人的注意?
她坦荡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非他人的眼光中。世间洒脱如她者能有几人。
自古就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告诫,且女子矜持和低调一直是社会对女子的要求,也是女子应该追求的美德。
世事洞明的张爱玲,当然知道这些,但她更是深爱着自由。被压抑了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女子,恐怕也就只有穿衣规矩的相对宽松这点自由了,她又怎么肯放过。她说:中国男子的生活比女子自由得多,但男装却比女装不自由得多,然而单凭这一点不自由,我就不愿意做一个男子。自由是她的命,她一生都为自由而活。
回到上海,张爱玲住在姑姑那里,位于赫德路1292号的爱丁顿公寓。此时,母亲已经出国了,又一次成了张爱玲飘远的梦境。
父亲的家是回不去了,张爱玲也不愿意回去,就这样和姑姑住在了一起。
自从被囚禁,逃到母亲那里开始,父亲的那个家在张爱玲心里已经不存在了,她把姑姑的家当成了自己在上海的家。
张爱玲说: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然而我对于姑姑的家却有一种天长地久的感觉。直至晚年,两位老人的关系依旧亲密,相偎相依,这是张爱玲淡漠的亲情关系里的一抹安慰。
对于姑姑,张爱玲心中是充满感激的,双亲难亲之时,能有姑姑相伴,这也多少能温暖她的心。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香港并不是她的所爱,但是香港留给了她深刻的记忆,那些好的、坏的、琐碎的都时不时地在她的记忆里回旋。
在港大的三年时间里,她发奋读书,想要通过个人努力摆脱自惭形秽的命运。她确实做到了,门门课程优秀,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在班上最有希望被送去伦敦深造。
眼看着美好的未来触手可及,但一场战争击碎了所有关于梦想的憧憬,三年的成绩毁于一旦,三年的苦读付诸东流。
以前的成绩作废,她不得不重新考学。当时,好友炎樱进了上海的英国学校,成为校方指派的学生长,除品学兼优外,还要人缘好,能服众。后来,她进入圣约翰大学,直至毕业。
张爱玲也报考了圣约翰大学,以她的成绩,完全是十拿九稳的。可就在她憧憬着异国风情时,却得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她国文竟然不及格。
一个自小饱读诗书,有着写作天分与热情的女孩,居然国文不及格,这是一件多么讽刺的事。仿佛是命运的一个玩笑,却真实地出现在她的生活里,阻挡了她迈向英格兰的脚步。
张爱玲因此被要求进入一个国文补习班。她的中学老师也为之愤愤不平:如张爱玲的国文入补习班,则请问有些大人先生该编入何年级?也许是张爱玲过于敷衍,但即使如此,也绝不会低于那些文墨不通的中学生吧?
落榜成了一个冷硬的现实,张爱玲也就不再进行挣扎了。被远行的梦牵扯太久,她也有些累了。梦落了,心也自由了。她索性捡起冷落已久的笔,开始随心所欲地挥洒思想,描摹生活。
起初,她并不是写小说,也不是为了补习国文,而是用英文写自己感兴趣的服装,评自己看过的电影。
这样,既大大满足了自己的这两项浓厚的兴趣,同时投给外国人办的刊物,还可获得一笔丰厚的稿酬。自己养活自己,大大减轻了姑姑的负担。这成为当时张爱玲的一段乐事。
就像她说过的:用别人的钱,即使是父母的遗产,也不如用自己赚的钱来得自由自在,良心上非常痛快。她就是这样的人,不愿依赖,不愿给别人添麻烦,凡事总想着靠自己,即使是父母亲人也不例外。
无论是看上去多么坚强的女人,都会有一颗柔弱的心,每个女人都渴望一个温暖的避风港。可是,宿命的安排,让一些女人不得不百炼成钢,在世间坚毅地行走。
张爱玲,正是一个穿梭于烟雨民国的行者,飘摇乱世,她手持一支锋利的笔,书写自己的人生,用文字创作一幅幅民国图画。
用英文写作,对张爱玲而言已不陌生。早在圣玛丽亚女校上学时,她就曾在校刊《凤藻》上发表过英文作品。在港大的三年,她更是辛苦练就了一手漂亮、地道的英文,连留过洋的姑姑都直夸她真本事,无论什么英文书,她能拿起来就看,即使是一本物理或化学。
张爱玲给上海一家英文月刊《二十世纪》写稿。主编克劳斯梅奈特(Klaus Mehnert)是个德国人,在莫斯科做过驻苏记者,1941年10月创办了该刊物,读者对象主要是外国人,以介绍东方文化和世界形势为主。
《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是张爱玲寄去的第一篇文章,主编先生看后惊喜极了。先是对其英文风格大加赞赏,既流利新颖,又略带一点维多利亚末期的色彩。除此之外,这篇近万字的文章里,还搭配了张爱玲亲手绘制的十二幅服饰插图,这也让他赞叹不已。当他得知,这篇文章竟出自一位仅二十岁出头的中国小姑娘之手时,更是喜不自禁。
该文在该刊1943年第1期上被隆重推出,并给予极高评价,称张爱玲小姐是极有前途的青年天才,她也从此成了几乎每期出现的撰稿人。
年少时的天才梦,已经逐渐照进了现实里。
张爱玲对服装极有研究,因为她见惯了旧时官宦之家的奢华,又饱读诗书,深谙古老的传统,下笔自然有富贵气,字句间又带着香韵,赋予了服装以生命。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受母亲影响,她是个极爱美的女子,自然也会研究服装。如此一来,美丽的毒,渗透到了她的生命里。她一生时光都沉浸于此,难以自拔。张爱玲,研究起来也极其细致,从颜色、款式、点缀品到时代与服装的变迁,无一不涉及,而且她更看重的是对美的一种鉴赏和追求。
除了对服装怀有浓厚兴趣外,张爱玲还喜欢看电影。一幕幕人生辗转,每一次观影,她都感觉是经历了另一种人生。
有一次,她和弟弟一帮人去杭州玩。第二天,在报上看到了上海影院上映新片《风》的广告,心血来潮,一定要返回上海去看。别人拗不过,不得已,弟弟子静只好放弃游玩,陪她回到了上海。
一下火车,便直奔影院,连看了两场,还意犹未尽。子静实在没心情看,不停地抱怨,她却喜滋滋地说:幸亏今天赶回来看,要不然我的心里不知有多么难过呢!
她就是一个如此执着的女子,只要是爱的,便会痴迷,爱美如此,爱影如此,今后爱人,更是如此。
看过之后还不算完,她还要把电影观感及批评意见写出来,发表在《二十世纪》上,后来有些作品又改成了中文收录在了集子里。她的爱,总是深入到细节里。
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原来孤岛时期的电影界被日本人控制,因种种历史原因,沦陷期间拍摄的八十余部影片大都湮没无闻,成了电影史的空当,而张爱玲的这些影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年之内,张爱玲在月刊《二十世纪》发表的文章达九篇之多,其中包括六篇影评。她的英文文章为何如此受欢迎呢?从梅涅特的话中可窥得一二:张爱玲与她不少中国同胞差异之处,在于她从不将中国的事物视为理所当然;正由于她对自己的民族有深邃的好奇,使她有能力向外国人诠释中国人。
英文写作初获成功,令她信心大增,她的文学之路也渐渐开启。未来,她会上演怎样的传奇,大家都在拭目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