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NT$
407.0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NT$
398.0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NT$
857.0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NT$
602.0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NT$
332.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
內容簡介: |
成龙编*的《东方文化中的我与他--中国哲学对 主体间关系的建构》认为,致力于主体间关系的建构 是中国传统哲学核心价值及独特品格的重要体现。中 国哲学家对主体间关系的建构,经历了一个“源生” 、“发展”、“再造”的过程。本书循着历史顺序, 运用文本研究、历史研究和现实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对先秦以来各个时期的典型思想,其历史影响及现实 意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考察,对如何建构当代中国 的主体间关系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
關於作者: |
成龙,男,1964年生,2003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员,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中国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体间性哲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高校理论战线》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16篇,被《新华文摘》辑录5篇,出版专*3部、合*10余部。独立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项目多项。
|
目錄:
|
导论 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主体间关系问题的提出
(一) 当代社会实践的强烈呼唤
(二) 人类主体精神演进逻辑的必然
(三) 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实质
(四) 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严重不足
二 中国哲学建构主体间关系的逻辑可能
(一) 社会激荡引出问题争鸣
(二) 思想解放造就思考空间
(三) 思维品格蕴含必然逻辑
三 中国哲学建构主体间关系的表现形态
(一) 互敬互爱、成己成人的价值追求
(二) 内外兼修、礼法并用的实践途径
(三) 以天喻人、将心比心的本体论基础
四 本课题的价值意义
(一) 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方法论参考
(二) 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哲学及文化核心精神
(三) 为开展学术对话和交流提供思想前提
第一编 源生篇
第一章 还原主体间的自然身份——老子“为人为己”的建构
一 老子建构主体间关系的自然主义逻辑
(一) 以“天道”审视“人道”
(二) 以“为人”从而“为己”
(三) 以“玄德”面对“不德”
二 老子主体间关系思想的历史影响
(一) 中国传统哲学之根
(二) 中国传统治国之道
(三) 中国道教文化之源
三 老子主体间关系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 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
(二) 治国理政的深谋大略
(三) 世界和平的必然之道
第二章 创立主体间的互爱礼约——孔子“仁者爱人”的建构
一 孔子建构主体间关系的四个层面
(一) 修己以敬:追寻人人相爱之根
(二) 相敬相让:规范家庭相亲之伦
(三) 为国以礼:重建君臣相事之序
(四) 教学相长:开创平等治学之道
二 孔子主体间关系思想的历史影响
(一) 开启仁爱之源的长久争辩
(二) 铸就中国家庭的基本模式
(三) 形成封建国家的一般纲领
(四) 创立古代教育的原则典范
三 孔子主体间关系思想的现代启示
(一) 修身是建立互爱关系的重要前提
(二) 家庭是培育互爱关系的基本单位
(三) 国家要以建构互爱关系为目标
(四) 教育要培养懂得互爱关系的新人
第三章 培植主体间的普爱情感——墨子“爱人若己”的建构
一 墨子建构主体间关系的三个原则
(一) 培植“爱人若己”的思想情感
(二) 遍察“皆得其利”的致富之路
……
第四章 严察主体间的自私本性——韩非子“去私行公”的建构
第二编 发展篇
第五章 求索主体间的天人之数——董仲舒“安人正我”的建构
第六章 维护主体间的圣贤传统——韩愈“严己宽人”的建构
第七章 重申主体间的理性规约——朱熹“克己为公”的建构
第八章 强调主体间的良知原则——王阳明“视人犹己”的建构
第三编 再造篇
第九章 践行主体间的均等理想——洪秀全“天下一家”的建构
第十章 描绘主体间的全球蓝图——康有为“大同世界”的建构
第十一章 引领主体间的革命转型——孙中山“天下为公”的建构
第十二章 建设主体间的幸福世界——毛泽东“人民至上”的建构
结论 建构当代中国的主体间关系——当代中国主体间关系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