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
大宋悬疑录:貔貅刑
》
售價:NT$
340.0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NT$
490.0
《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售價:NT$
295.0
《
浪潮将至
》
售價:NT$
395.0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NT$
260.0
《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售價:NT$
390.0
《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售價:NT$
640.0
|
編輯推薦: |
中国傩戏文化历史悠久,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蕴藏着大量的民间艺术、原始宗教、伦理、宗法制度、民俗等信息,是我们透视原始戏剧、了解中国乡村社会与草根阶层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
从收集到整理历时20年,傩戏领域众多专家、学者在全国范围内共同挖掘、整理和研究,是目前市面上最完整、最原始、最完备的一套傩戏文化丛书。
中国戏剧音乐的活化石,是原始戏剧的遗存,是研究戏剧发生学及其重要的宝贵资料,为我国的文化宝藏增添了一份新的独特的藏品。
|
內容簡介: |
傩戏是一种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蜕变而成的戏剧形式,是原始宗教文化与戏剧文化相结合的孪生子。它既有祭祀的功能,又有审美的功能;它和世俗的戏剧演出不同,能将一个或数个村庄当成表演的场地,而在这地域中的乡民往往既是表演者,又是观众。
《中国傩戏剧本集成》蕴藏着大量的民间艺术、原始宗教、伦理、宗法制度、民俗等信息,是我们透视原始戏剧、了解中国乡村社会与草根阶层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它至少有着四个方面的价值:
一是它们为戏剧的活化石,通过它们,能把握戏剧发生时的形态和形成戏剧的要素。因此它们是研究戏剧发生学的极其宝贵的资料。
二是它表现了下层民众的宗教观、伦理观、政治观、历史观,融入了底层百姓对人生、社会、天地的观念,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在叙述故事时对民俗画面所作的丰富生动的描述,能为宗教学、伦理学、历史学、民俗学、方言学等学科提供在一般文献中难以见到的资料。
三是它用极其俚俗的语言活生生地表现了地域文化,一个地方的傩戏剧本能够让人们了解到该地区的文化精神。
四是化表演的灵活性、内容的包容性、表演场地的广泛性和观念演员的同一性能为今日的戏剧演出提供具有借鉴价值的经验。
《中国傩戏剧本集成》,从收集到整理,历时20余年,倾注了朱恒夫教授等人大量的心血。它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完整。许多傩戏剧目的内容从傩祭开始一直到整个演出活动的结束。
二是原始。保持文献的原始性质,明显的讹错之处也只是以校注的形式来说明。
三是完备。今日留存的傩戏剧本基本收集殆尽。
作为一个曾经遍及各地至今仍活跃在许多地方的宗教与艺术的现象,对于认识民族的过去尤其是底层社会的生活状态,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窗口;而它的剧本包容着民族、宗教、经济、宗法、语言、历史、风俗、伦理、医学等丰富信息的物质存在,其巨大的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并将与时俱增。
《中国傩戏剧本集成》为整理、保存、弘扬中华各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推进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出版项目,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未出版某一个种类的傩戏剧本,更遑论对全国的傩戏剧本进行整理了。傩戏被今日之学界称之为戏曲的活化石,视为原始戏剧的遗存。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从事于傩戏的研究,在全国有傩戏的地方,都做过田野调查,收集了约五百部傩戏剧本。其中有的傩戏没有剧本,则先进行录音、录像,然后根据录音、录像的内容,做文字记录,形成剧本。将这些宝贵的剧本资料整理出来,将为学术界提供一份原始戏剧的资料,为我国的文化宝藏增添一份新的独特的藏品。
《中国傩戏剧本集成》的出版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重大文化积累价值,对于整理、保存、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中国傩戏剧本集成:江淮神书.金湖香火戏(二)
金湖县属里下河地区,三面环湖,北拥白马湖,东接宝应湖,南临高邮湖,新三河横穿东西,入江水道纵贯南北,西部自北而南与洪泽、盱眙及安徽省天长县接壤,东北与宝应县毗邻,东南与高邮县隔湖相望。全境总面积为134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占63%、水域占37%。地势西南为高岗地区,其他为水乡。有可耕地518550亩,稻麦两熟,畜禽两旺,水产丰富,是一个地道的鱼米之乡。由于县境东靠京杭大运河,西枕宁、淮官道(今已修建公路),河港纵横,历史上遂成为一个出则通衢、进则偏远的特殊地域。南宋年间黄河夺泗、淮以后,金湖东南一带成为淮水走廊。由于旧地低洼而环水,逐渐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角落,文化环境相对处于冷藏的状态,所以保存了较多的民间古老文化基因。
1949年前,境内的文化活动以民间组织的庙会为主,遍及各个乡镇。龙王会、火神会祈求风调雨顺,都天庙会、城隍会祈求五谷丰登,观音会祈求保育生子。夏季有青苗会,秋季有斋孤会等。其中以都天庙会、城隍庙会最为热闹。赛会的这一天,万人空巷,四面八方群众辐辏而至,摩肩接踵,长逾数里。
出会的队伍先由马弁筛锣开道,头扎红布,袒露上身,着皂裤,手执大刀,跳跃前进,俗称跳马弁。或由马弁用铁针(或银针)穿腮,或穿脑门皮(民间称穿印或曰穿花。用大铁签穿过肚皮叫大印,其他方式则称为小印),挂香炉,随队而行。接着便是一班花灯队,手执红灯,盘舞穿梭。狮子在锣鼓声中,迎着绣球婆娑起舞。另有跳判、叫驴、花船、花担、蚌精、高跷、大头和尚度柳翠等歌舞表演。其中最精彩的是跳判。一副门板,绑在两根草杠上,由四人抬着。判官头戴乌纱帽,身穿绛罗袍,手拿斩妖剑,在抬板上翩翩舞动,时而做出惊人的动作。火星会中有跳财神,其形制与跳判相似。扮财神者手中拿着如椽之笔和金元宝,主会的菩萨龛子由八人大轿抬着,前有穿兵、勇皂衣的人扛着回避、肃静大红漆牌开道,八人大轿尾随节进,其后是斗香队(手执信香的善男信女),众人俯伏叩首,将菩萨送入庙内。
春节和正月十五玩花灯、唱吉彩。这种玩花灯,是一种自发性的民间业余文艺活动。一般由一个倡导者组织四五人,多则八人,组成一支演出队伍。乐器以锣鼓为主,间有笛和二胡,每人手持红灯一盏。大多在村庄间、场头上演出。锣鼓声中先跑一周壁爬(意为犹如壁虎走路,转圆圈),后唱传统小曲,如《五更里》《十想十爱》,间或也玩些杂耍,演出些地方小戏,如《小和尚下山》《王瞎子算命》等。最精彩之处当是唱吉彩。唱者大多要点到什么唱什么,见到什么唱什么,唱的大都是诙谐风趣的赞颂、祝福之类的吉利话,以图被颂扬者的赏钱,故称为吉彩。有的玩灯人一口气可唱一百多个曲子。如见到老人时唱:我来应啊我来应,抬头看见你老寿星。牙子掉得又重长,头发发白又转青。吃饭一顿这么几大碗,喝酒一顿喝五斤。锅巴一嚼这么粉粉碎啊,豌豆子一嚼碎粉粉啊,人人都说是有一个彭祖大啊,你比那个彭祖大八春又如,见到年轻人时唱《招财歌》:扎下那东风伙家刮的来啊,西风伙家朝北刮的广招财。我见了不小南风天气晴,北风吹落下了送财来。这类吉彩在香火神书中也经常看到。融民歌与吉彩为一体的是田家秧歌。俗语道:不会秧歌的不是巧女人,不会秧田锣鼓的不是能干的男人。叙事性的秧歌与秧田锣鼓在形式上已脱离了民
歌、民谣、号子、田歌等原始形貌,成为由若干支曲调组合成的一个歌唱单位(套数),并向着更高一级的艺术形式说唱锣鼓发展。秧田锣鼓是由一人持鼓,一人持锣,以持鼓者打(鼓师傅)为主,持鼓者右手以竹杖击鼓(轻、重、缓、急),左手拍鼓,和以节拍,锣随鼓行,且打且说,且唱且白。唱词是以七言、十言为主的白话韵文。曲名是根据唱词的字数(如串十字)或句式(如四句头)而定名,并以下趟锣鼓,[说头][缘起][四句头][串十字][五句半][斩龙头][抡八句][收歌]以及收工锣鼓等曲子,有机串联成一套说唱锣鼓。今唯有《姐思情》一套秧歌还保留着上述歌唱的套路,素有《姐思情》来不好唱,五
套锣鼓嵌中央的说法,但实际上有八九套之多。据传它是起源于宋朝的赚词或诸宫调的遗留。在秧田锣鼓中的七言夹五言[抡八句]里,它保留了引用方言成语成章的古乐府的成分,并成为以唱念结合的独立的歌唱单位,这酷似覆赚。而金湖香火戏的神书以七言为主,伴以串十字、五言四言的韵文,以唱、吟、呕、拟(拟音)为表演形式,音乐则以民歌曲调为主旋律,伴以秧歌和号子。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香火韵文是地道的民间口头传唱文学。无怪乎做会时所歌唱的神书香火们自称为歌谣祝忏,念忏文称为周龙,做法事一般称为跳神,戏剧关目称为跳顽神。金湖的香火神会,俗称香火会,其从业人员称香火、僮子,是一种集信仰、娱乐、艺术为一体的民间信仰活动。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综合表演艺术(说唱、舞蹈、杂耍等)、造型艺术(剪纸、绘画、民间工艺等)等形式,以达到敬神祈福、娱神乐人的目的。
这种民间文化现象,曾广泛地流传在苏北里下河地区。清同治光绪间文人宣鼎在《夜雨秋灯录》卷四《巫仙》中说:巫之一教,流传已久,曰端工(公),曰香火,曰童子,名虽不一,总不外乎乡傩之遗意。古之巫也,仅仅逐疫疠,御旱潦。近则愈幻愈奇,击腰鼓,吹画角,口吐秦腔,弟子鸣钲相和,跳舞若狂。更有搭台演戏若优伶,瞑目过阴若亡者。乡愚不知其谬,每秋万宝告成后,辄斩豕炰羊,延若辈来跳神,数昼夜不为倦。丁男子妇环坐,听唱九郎官、水母娘娘各故事。然后饱啖神胙,不醉无归。
目前这种民间文化活动在苏北地区大部分趋于消亡,而在金湖县东南地区以及与安徽天长县的交界处尚有少量的遗存,并流传着大量的手抄本香火神书。此项活动的起源及何时传入本地区,无从确切稽考。香火们自认为起源于列国(东周),兴于唐朝,自称为洪山教。神书《落忏诗》中道:昔日唐朝初起时,洪山历代古今知。锣鸣鼓响惊世界,威灵合号镇乾坤。《斩龙》中道:列国流传洪山教,唐朝兴下祝由科。民间口头传说为:相传东周列国时,出现降魔驱鬼活动。至唐朝,出现到宫中驱鬼,并受到唐明皇的嘉奖,明皇钦奉巫门为正道,封号为僮子。道光重修《宝应县志》卷五《寺庙》中载:旧志及府志载洪山庙、马神庙、天妃庙、周灵王庙、董公祠不独殿宇无存,亦且基址莫辨,谨志其名于此。这说明洪山庙在清道光前就已存在,香火们自称洪山教并非虚妄之言。
香火的活动范围相对而言比较集中,多数是在他们自己的势力范围(即坛)内进行神会活动。香火神会,一般称为坛。天长一带称为南坛,尚武;金湖一带称为北坛,尚文。遇有较大的神会活动,如人手不够,则请其他坛的香火来参加。当然也有例外,如本身是大香火,常有远道慕名而来请的。据载,南方最远是被邀请到太湖大网船上做会,东边最远的是到兴化、盐城一带做会。如已故的金南香火王大庸、夹沟杨献强等,都有过一些远行的足迹,在同行中备受尊重。2004年春,姜氏父子(姜伏元与姜春海)曾应邀到上海做会。
香火神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庆会,二愿会。这可以从它的起忏中反映出来,一唱便知道此香火神会的性质、大小、过程等。
|
關於作者: |
朱恒夫,二级教授。在南京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艺术论丛》主编、中国傩戏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长期致力于戏曲学、文献学、傩文化研究,主持过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古委会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获得过国家民间文艺著作奖山花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等多种奖项。出版有《目连戏研究》、《江淮神书》、《昆曲美学》、《城市化进程中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后六十种曲》等十多部,发表长篇论文一百三十多篇。
|
目錄:
|
金湖香火戏概论1
香火神会祭仪19
唐忏
袁樵摆渡23
斩龙卖卦32
唐王游地府46
三官大帝60
唐僧取经78
化钗逼钗107
刘全进瓜136
魏征上朝164
狱中叹更182
王春下书196
九郎回家215
九郎上朝230
浑天元239
马鞍鞭251
唐忏外篇
柳毅传书267
宋忏
獭猫精(宋太祖出世)287
杨四将军310
包拯(阎王忏)328
抽勾砍筹330
跳五郎神(官)335
跳张仙343
刘结子348
陈九龙跳(打)太平桩353
耿七公(跳顽神)360
点兵放兵373
水母忏390
大圣捉水母395
加官戏4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