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执法治要(

書城自編碼: 278928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政治/軍事政治
作者: 高宏存
國際書號(ISBN): 9787506088725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3-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52/26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51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汉阙漫漫隐官道 : 东汉二百年政争与兵事
《 汉阙漫漫隐官道 : 东汉二百年政争与兵事 》

售價:NT$ 1030.0
甲骨文丛书·魏玛共和国:1918~1933
《 甲骨文丛书·魏玛共和国:1918~1933 》

售價:NT$ 879.0
中文版Photoshop数码照片处理全视频实践228例(溢彩版)
《 中文版Photoshop数码照片处理全视频实践228例(溢彩版) 》

售價:NT$ 614.0
一木倒,万物生:树的第二次生命
《 一木倒,万物生:树的第二次生命 》

售價:NT$ 281.0
大乔小乔
《 大乔小乔 》

售價:NT$ 307.0
文化遗产管理规划:场所及其意义
《 文化遗产管理规划:场所及其意义 》

售價:NT$ 458.0
最后的奈良(一部日本土葬风俗消亡史,堪称日本土葬资源抢救工程的“世纪奇书”)
《 最后的奈良(一部日本土葬风俗消亡史,堪称日本土葬资源抢救工程的“世纪奇书”) 》

售價:NT$ 447.0
古籍目录版本校勘文选(平装)
《 古籍目录版本校勘文选(平装) 》

售價:NT$ 406.0

編輯推薦: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理念的重要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系统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国学文化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编撰了这套《全国干部传统文化与执政智慧培训教材》(全十卷)。每卷大致分为七至十篇,每个篇章包括四个部分,即原典、国学常识、国学故事、现实启悟。原典部分从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精选贴近现实、具有很强启发意义的有关经典,内容范围包含经史子集,从中华民族第一部古典文集《尚书》直至晚清名家著述,视原文难易程度加以注释和译文,辅之以相应的国学常识和国学故事,在此基础上,根据原义对其如何在现实工作中活学活用进行了阐述。
《执法治要》融权威性、可读性、实用性于一体,内容通俗易懂,编排图文并茂,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养分,提高人文素养和执政智慧。
全国干部传统文化与执政智慧培训教材系列:《天人治要》《养心治要》《修身治要》《齐家治要》《处世治要》《韬略治要》《清廉治要》《用人治要》《为政治要》《执法
內容簡介:
1.本套丛书的主编和编者都是本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学术功底深厚。
2.丛书最大的亮点是融权威性、可读性、实用性于一体,从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精选有关相关经典,切近现实,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3.每本书在注释原典的基础上,根据原义对如何在现实工作中活学活用进行了阐述,通俗易懂,图文并茂。
關於作者: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社会和文化部副主任,文学博士、文化产业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产业与文化政策研究,尤关注中国古代文化的应用。著有《政府文化管理前沿》《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艺术》等书。
目錄
第一篇 礼法治国
一、以礼法治天下
【国学常识】礼乐起源,天下为公
【国学故事】孔子尽礼,奉为圭臬
【现实启悟】礼法合治当代法治之路的必然
二、法为天下之公法
【国学常识】礼之大成
【国学故事】伯禽趋跪敬遵礼数
【现实启悟】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三、法之威严不可侮
【国学常识】以礼成法,以刑明礼
【国学故事】利义不双生子贡好心办坏事
【现实启悟】先治人后治法
四、法治愈于人治
【国学常识】三次飞跃终成礼
【国学故事】决讼只为公平
【现实启悟】礼义廉耻的现实意义
五、法治以礼治为旨归
【国学常识】礼之伦理
【国学故事】仁义重于利
【现实启悟】仁治中国的法治精神
第二篇 尺度条规
一、因人以作法
【国学常识】三尺法在举国知威
【国学故事】法当有常国定民安
【现实启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二、制法当本末相参
【国学常识】中华法系德主刑辅
【国学故事】以仁为本法中有情
【现实启悟】以民为本国盛邦强
三、有法必依
【国学常识】公正之法国之重器
【国学故事】依法惩子法无例外
【现实启悟】廉以养性修德为官
四、无法则类举
【国学常识】断之以礼春秋决狱
【国学故事】君亲无将将而诛焉
【现实启悟】法以类举议事以制
五、法以信为本
【国学常识】内王外圣诚信为本
【国学故事】诚信为本德才兼备
【现实启悟】立法以信法治彰显
第三篇 德法相济
一、治国当明德慎罚
【国学常识】仁者四心
【国学故事】治民与驭马
【现实启悟】满满正能量的以德兴国
二、刑不厌轻,罚不患薄
【国学常识】何为三族、九族
【国学故事】仁者无敌
【现实启悟】治大国如烹小鲜
三、执法当宽猛并济
【国学常识】下马威的由来
【国学故事】诸葛亮明智治蜀
【现实启悟】刚柔相济的现实需要
四、持法当矜恕
【国学常识】免死铁券
【国学故事】违背孝道大赦难容
【现实启悟】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五、执法当宽仁无私
【国学常识】为何要明镜高悬
【国学故事】执法以公,居心以仁
【现实启悟】坦荡做人、谨慎用权
第四篇 法理人情
一、以法治代人治
【国学常识】节卦
【国学故事】德行胜过美玉
【现实启悟】德需顺应当下
二、德治当中有人情
【国学常识】北辰
【国学故事】居官八约
【现实启悟】为官乃修行
三、可法外用情
【国学常识】为什么称坐牢为坐班房
【国学故事】死囚四百来归狱
【现实启悟】情不越法
四、原心以定罪
【国学常识】旅卦
【国学故事】执法原情聚人心
【现实启悟】原情执法有双刃
五、亲亲相隐有底线
【国学常识】《循吏列传》
【国学故事】管仲公私分明立国相
【现实启悟】容隐是权力,但须守底线
第五篇 公正无私
一、亲疏贵贱皆断于法
【国学常识】法之词源
【国学故事】郑成功执法如山
【现实启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不为权势而挠法
【国学常识】约法三章名垂千古
【国学故事】楚庄王的茅门之法
【现实启悟】努力践行三严三实
三、诛不避贵,赏不遗贱
【国学常识】治国当行无为之为
【国学故事】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
【现实启悟】依法治国无法外之地
四、执法罚当其罪
【国学常识】三口铡刀明正典刑
【国学故事】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现实启悟】权威不在重刑而在机制
五、不因才而屈法
【国学常识】《法经》
【国学故事】甑生获免,谁不觊觎
【现实启悟】职务犯罪功过不抵
第六篇 执法严明
一、执法须明正典刑
【国学常识】《唐律疏议》
【国学故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现实启悟】法之必行、执法如山
二、断狱当以法为准
【国学常识】《大明律》
【国学故事】戴胄据法抗敕
【现实启悟】筑牢公正司法这道关键防线
三、不以至尊喜怒毁法
【国学常识】韩非与法治
【国学故事】张释之执法守正
【现实启悟】依法治国要抓紧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四、三尺之法绳四海之人
【国学常识】管仲
【国学故事】唐俭争棋敬德护律
【现实启悟】依三尺之律、绳四海之人
五、弹劾重罪不拘常规
【国学常识】商鞅与商鞅变法
【国学故事】孙立节论情从法
【现实启悟】高悬重大决策终身追责的尖刀
第七篇 执法为民
一、法以便民为本
【国学常识】无讼理念的由来
【国学故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现实启悟】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二、法治以惩恶护民为要
【国学常识】击鼓鸣冤
【国学故事】薛存诚宁死不奉诏
【现实启悟】司法要以打开百姓的心结为目标
三、以教化讼,使民不争
【国学常识】五听制度
【国学故事】以和为贵
【现实启悟】熟人社会中的诉讼成本问题
四、轻罪可将功补过
【国学常识】十恶不赦是指哪十恶
【国学故事】李世民与魏徵的缘
【现实启悟】功过不相抵方为法治
五、以法令禁约匡风俗
【国学常识】古代的举报箱制度
【国学故事】杀父之仇与杀人偿命
【现实启悟】辩证继承、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第八篇 行法用人
一、执法者须身先示范
【国学常识】察举制的昙花一现
【国学故事】不道是非,不扬人恶
【现实启悟】率先垂范转作风以身作则正官风
二、执法者须精通律文
【国学常识】三司会审制
【国学故事】兄弟互讼止争为先
【现实启悟】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
三、执法者须刚直不阿
【国学常识】司徒、司马、司空是官职还是复姓
【国学故事】抗旨斩弄臣的袁青天
【现实启悟】打铁还需自身硬
四、执法者当有仁德之心
【国学常识】何为大赦天下
【国学故事】戴公以身作则彰显仁德
【现实启悟】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
五、执法者须明辨是非
【国学常识】惊堂木的渊源与发展
【国学故事】宋慈明断凶杀案
【现实启悟】保持忧患意识,保持清醒头脑
第九篇 明察慎刑
一、冤狱当杜绝
【国学常识】监狱的渊源
【国学故事】以法为准不从王愿
【现实启悟】治国以德治为先
二、断狱当明察秋毫
【国学常识】中国古代刑罚的轻缓化
【国学故事】汉文帝废肉刑
【现实启悟】轻刑罚促和谐
三、断狱当明允
【国学常识】何为凌迟处死
【国学故事】子产论政
【现实启悟】治国当刚柔并济
四、可越次平冤狱
【国学常识】午时三刻开刀问斩的由来
【国学故事】唐太宗包容有道
【现实启悟】人性化执法该坚持
五、刑讯不可滥用
【国学常识】古代律师趣闻
【国学故事】负私恩明大义的孙叔敖





【现实启悟】司法为民维护正义
內容試閱
第一篇 礼法治国
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乃天地之轴、人心所归。中华文明发展到今天,形塑国家、调节社会秩序、规范民众行为等的力量来源一直都依赖着法以外的存在,那便是礼。因此,解读礼法天下是了解和把握中华法治文明的开端。论及礼的源头,最早所指乃古代的宗教祭祀仪式,其目的单纯是事神致福。礼开始具有政治色彩以及社会强制力,则始于周公制礼时。从此,礼正式登上了社会生活的舞台,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其内涵可以说集天、地、神、鬼、人于一体,无所不包。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难发现,法的角色几乎全面被礼所取代,整个社会呈现出无法但有刑的局面。刑与法之间的关系遵循着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礼和刑相互呼应,礼是刑的灵魂。《唐律疏议》这样表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就是说,礼义教化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刑罚制裁只是辅助手段,他们之间就如早晚、四季交替一般,是相辅相成的。具体说来如《礼记曲礼》所言: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表达的意思是道德仁义需要合乎礼的标准的行为才能得到认可;世俗的教化,没有礼就不可能完备;论辩争执没有礼的介入,就不可能解决;君臣、上下级、父子、兄弟之间的名分礼遇,没有礼便会乱套;求学拜师,没有礼便不会亲密融洽;稳固朝纲和整治军队,以及官员执法,没有礼就不能树立威严;因事祭祀和日常例行的祭祀、供养神鬼、若没有礼的程式,就不能体现虔诚和庄重。
一、以礼法治天下
(一)
【原典】
礼有三本①: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②。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战国)荀况《荀子礼论篇》
【注释】①本:根本,本源,基础。②焉无安人:焉,则;无安人,指人们不得安宁。
【译文】礼有三个本源: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长是政治的根本。没有天地,怎么生存?没有祖先,种族从哪里产生?没有君长,怎么能使天下太平?这三样即使缺失了一部分,百姓也不会有安宁。所以,礼上用来祭天,下用来祭地,尊崇先祖而推崇君主,这便是礼的三个根本内涵。
(二)
【原典】
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
(战国)荀况《荀子礼论篇》
【译文】礼,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不遵循礼,不实行礼,就叫作没有原则的人;遵循礼,又实行礼,就叫作有原则的人。
(三)
【原典】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①,故百物皆化;序②,故群物皆别。

《礼记乐记》

【注释】①和:和谐,和畅。②序:秩序,有序。
【译文】乐,代表了天地间万物最和畅的情态;礼,代表了天地间万物最有秩序的情态。能获得和畅,所以万物自然滋生化育;能拥有秩序,所以万物井然有别,各得其宜。
(四)
【原典】
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①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②也。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

《礼记礼运》
【注释】①大端:最根本点。②大窦(du):最基本的情理。
【译文】礼义是做人的头等大事。人们用礼来讲信用,维持和睦,使彼此团结得就像肌肤相接、筋骨相连一样。人们把礼作为养生送死和敬事鬼神的头等大事,把礼作为贯彻天理、理顺人情的重要渠道。所以只有圣人才知道礼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因此,凡是国亡家破身败的人,一定是由于他先抛开了礼,才落得如此下场。
(五)
【原典】
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①,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

《礼记礼运》
【注释】①协于分艺:和各种各样的事情相契合协调。
【译文】天理运行而赋予万物的就是命,它是取法天理,礼出自于天,应用于地上,就成为庙堂、乡党的不同;罗列于事物中,就成为吉、凶、军、宾之分;演变就依照四季的更替,并且必须合于分界。体现在人身上便是理性之义,借助财货、物力和辞让精神来推行,具体表现为饮食、冠、婚、丧祭、射、御、朝、聘等项礼仪。
(六)
【原典】
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

《礼记礼运》
【译文】所以圣贤要协调人们的七情、修正十义,讲究诚实,提倡亲睦,推崇辞让,摒弃争夺,除了礼制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七)
【原典】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①,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礼记曲礼上》
【注释】①正俗:使动用法,使风俗端正。
【译文】道德仁义,没有礼就不能得到体现;教育训导,使风俗端正,没有礼就不能完备地推行。分辨事理,判明诉讼,没有礼就不能正确地裁决。
(八)
【原典】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①。

《礼记曲礼上》
【注释】①慑:胆小的意思。
【译文】富贵的人懂得爱好礼,才不至于骄傲而淫侈;平常百姓懂得礼,他的心里就不会卑怯而手足无措。
【国学常识】
礼乐起源,天下为公
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被称作礼乐文明。礼是中华文明所特有的、数千年文明史中一以贯之的要素之一,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古代文明的重要特征。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fǒu)表演,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的内涵不仅仅是音乐和礼仪那么简单,我们从中依稀能体会到《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千古密语的哲学内涵。和谐而不混乱,是乐内在的精神;让人欣喜欢爱,是乐的功能。中正无邪,是礼的本质;庄重恭顺,是礼的职能。社会没有秩序,就会陷入混乱;社会没有和谐,人心就会涣散。
根据《礼记礼运》所言,礼之初,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说文示部》当中也认为: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豐(fēn)。如此说来,礼是一种实践活动,是敬祀神灵从而获得神灵福佑的祭神活动。民智未开之时,人们面对未知往往倾向于神灵之说。在古人看来天地万物、日月星辰乃至四季变化冥冥中都有神灵在主宰。人们通过敬畏神灵转而对自然产生了崇拜和敬畏。祭祀的原意本是古人希望以特定的仪式和虔诚的心境对待自然与神灵,配之以庄重的舞乐、丰盛的美酒、多样的祭品及专制的器具,由此达到感动神灵、体会自然的目的。随着祭祀仪式的发展,礼仪逐步呈现多样化发展,如冠、婚、丧、射等礼仪习俗慢慢衍生出来。归根结底,这些仪式体现的是古人之间交往所遵从的法则,反映的是人们之间形成的共同遵守的社会文化心理,同时也是古人交往行动原发性的自然形态的表现。
那时大道行于世,天下人皆知为公,人们推选贤能的人来治理国家,讲究信用,和睦相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奸谋不兴,盗窃乱贼不作,称之为大同。到了夏、商、周三代,社会由大同进入小康,社会财富成为私家之物,国家政权也为一家所有,父死子继,因此诈谋和战乱不断。而此时的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以礼治理乱世,使天下复安,他们是小康时代最杰出的人物。到周幽王、周厉王时礼制衰微。孔子根据这种情况,论述了礼的重要、礼的起源,以及祭祀、死丧等各种礼节,以正君身,以治理社会。大同小康的学说对后世发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创建大同世界成为人们美好的社会理想。
【国学故事】
孔子尽礼,奉为圭臬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他出生时头顶又是凹下去的,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作为崇尚礼制的典型代表,其尽礼的故事颇多。据说孔子小时候善于模仿,常和其他小孩组织在一起模仿祭祀方面的礼仪。当他听到母亲讲述周公吐哺、制礼作乐的故事后就表示立志要当周公那样的人。
孔子当上官员后,服侍君主、与同僚沟通都遵循着礼数,不卑不亢、态度中和。孔子的日常行为,如入宫门进庙宇等都严谨地遵循着该有的礼仪。事无巨细遵守礼制成为了孔子遵礼的最大特征,生活中的孔子神态温和中透露着严肃;其外表威严却不流于刚猛。
孔子个人的造诣突出表现在其培养学生因材施教方面,他以其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将古代流传下来的三千多首诗歌进行整理后,精选了305首,并将它们编成了《诗》,后人称为《诗经》。他一生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的编修工作。孔子以这些经典为教材,精心传授学生,培养了大量的卓越人才。
【现实启悟】
礼法合治当代法治之路的必然
随着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古代中国的礼,逐渐成为一套建构完备、层次丰富的制度与文化的综合体系,这一体系涵盖政治、法律、宗教、伦理和社会制度等多重内容。从本质上说,礼所反映的是社会民众交往行动中道德精神体系的合集,被世人认可的精神追求与被世人接受的行动规范相结合便成为礼的核心所在。就这一点来说,礼与法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因此,也出现了中国古代道德法律化的典型倾向,道德与法律在治国方略的争夺上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博弈。道德法律化以及法律的道德化呈现出相互渗透的局面,然而从侧重点来说,道德强调的是人们内在精神的修养,法律偏重的则是外在的客观条件的制约。道德层面的要求需要人们激发自省意识,规制层面的要求需要人们心存畏惧。
从治理国家的方式来说,古代社会以礼为纲,以礼治为主要内容,通过道德层面的宣扬与教导,规范民众的行为,调节民众之间的矛盾。中国古代这种提升国民精神素养的追求,深刻体现了我国古人治国的智慧。从社会发展的脉络来看,礼治也在不断地修正和完善,仁、义、礼、智、信逐渐被国人广泛接受为应当秉持的道德规范。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古代的道德体系在当下宣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新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同志在主持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提及并强调的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等治国思想,对德与法人与政的关系的思考,无不在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治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我们依法治国这一重大方略提供了新的思维和视角。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