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NT$
505.0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NT$
398.0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NT$
230.0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NT$
454.0
《
炙野(全2册)
》
售價:NT$
356.0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NT$
255.0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NT$
1214.0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NT$
245.0
|
編輯推薦: |
本书从多个角度对中印两国关系进行考察研究,对中国的南亚政策、印度的对华政策进行客观评估,并且对中印关系的未来走向进行了积极探索,对于相关领域研究者具有极大的参考借鉴价值。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冷战后时期国际与地区格局转型为背景,研究中印关系的发展态势与未来走向,考察中印两国在政治互动、双边与多边经贸合作、军事与安全互信建设、地区冲突管理、非传统安全应对、公共外交对话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地缘政治博弈、边界领土争端、印美战略合作、中巴关系、印巴冲突、软实力竞争等重要因素的影响,并评估中国南亚政策的调整及其成效,以及印度的对华政策、战略崛起与国防现代化对双边关系的影响,进而探索中印关系面向21世纪的动因、特征与制约。
|
關於作者: |
张力,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教授,历史学博士,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导师,美国史汀生中心、英国牛津大学、印度尼赫鲁大学、瑞典安全发展政策中心、香港大学访问学者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印关系、中国南亚战略关系、周边外交、恐怖主义与非传统安全、地区冲突预防管理。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文专著7部,发表论文140余篇,主要包括《南亚冲突管控:中国的认知、利益与影响》《中印关系:战略接触与挑战》《国际反恐与南亚地区安全》《印度崛起及其影响中国视角》和《印度总理尼赫鲁》等。
|
目錄:
|
前言〉〉〉_
导论〉〉〉_5
第一章中印关系发展现状:认知、动力与机制〉〉〉_
第一节印度的对华认知与政策〉〉〉_
第二节世纪之交的转换:中印关系的起落与发展趋势〉〉〉_
第三节中印关系与战略互动机制〉〉〉_
第二章影响中印战略合作的主要因素〉〉〉_43
第一节印度的崛起与中印关系〉〉〉_
第二节中国威胁论〉〉〉_
第三节印美战略合作对中印关系的影响〉〉〉_
第四节巴基斯坦因素〉〉〉_
第五节中印边界问题:进展与障碍〉〉〉_
第六节东进与南下:印度迈出南亚〉〉〉_
第七节中印俄三边关系〉〉〉_
第三章中国在南亚安全格局中的作用:印巴冲突与和平进程〉〉〉_75
第一节中国的南亚政策调整与克什米尔问题立场〉〉〉_
第二节中国与1999年卡吉尔冲突〉〉〉_
第三节中国与2002年印巴武装对峙〉〉〉_
第四节印巴和平进程与中国的角色定位〉〉〉_
第四章中印经贸关系:合作还是竞争〉〉〉_
第一节中印双边经贸关系与合作〉〉〉_
第二节中印地区间和次区域经济合作
以孟中印缅论坛机制为实例〉〉〉_
第三节中印在国际多边经济机制中的合作
以WTO坎昆会议为实例〉〉〉_
第五章印度国防现代化与中印关系〉〉〉_
第一节印度国防现代化的动因〉〉〉_
第二节印度国防现代化的主要举措〉〉〉_
第三节印度国防现代化与中国〉〉〉_
第六章中国与印度:亚太及印度洋地区安全〉〉〉_
第一节向东看政策与东盟〉〉〉_
第二节中、印海洋战略与马六甲因素〉〉〉_
第三节缅甸〉〉〉_
第四节南亚地区〉〉〉_
目录世纪之交的中印关系与发展趋势第七章非传统安全挑战与中印关系〉〉〉_183
第一节国际反恐与非传统安全〉〉〉_
第二节中、印与国际反恐及非传统安全挑战〉〉〉_
第三节中印在反恐领域的合作机遇与潜力〉〉〉_
第四节中印在其他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_
第五节国际反恐、非传统安全对中印关系未来发展的影响〉〉〉_
第八章新世纪中印能源关系〉〉〉_
第一节中印对进口能源的高度依赖及其风险〉〉〉_
第二节中印为获取海外能源资产的互动〉〉〉_
第三节中印海外能源资产互动的博弈分析〉〉〉_
第四节从激烈竞争到有限合作的政治经济基础〉〉〉_
第九章中印关系发展:文化层面的反思与展望〉〉〉_233
第一节印度的中国形象建构〉〉〉_
第二节中国的印度形象建构〉〉〉_
第三节中印如何相处:文化角度的探讨〉〉〉_
第四节文明碰撞与文化交流在中印关系中的意义〉〉〉_
参考文献〉〉〉_263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中印关系发展现状:认知、动力与机制世纪之交的中印关系与发展趋势中国和印度作为重要国家和主要邻邦,其相互关系不仅影响两国的发展与安全利益,而且超越双边层面影响到地区乃至全球的战略格局。这一双边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各自战略认知和政策选择的产物。中印在1962年曾发生大规模边界冲突,此后长达20余年持续对抗或关系冷淡,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两国关系才逐步恢复正常。冷战的结束为中印双方调整各自的外交战略及地区政策提供了机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印经贸关系的发展节奏加快,高层政治互动的作用凸显,边界信任措施逐步推进,在一系列地区与国际机制中的协调增强,并且两国均认为改善关系和加强互信符合各自的国家利益。其间虽有1998年印度核试后的外交危机,但关系发展保持了基本平稳。与此同时,边界问题、安全关切、战略竞争、互信建设、经济互利与合作、各自与主要大国及重要周边邻国的战略关联等因素继续制约各自的政策选择并影响中印关系的发展。第一节印度的对华认知与政策观察印度对华政策脉络和中印双边关系的演变轨迹,为考察新世纪印度对华外交和中印关系的走向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自尼赫鲁时代以来,印度的政治决策层对中印关系有一个基本认知:中国是一个能够影响印度国家利益的庞大邻邦,印度必须面对并与之相处共存,除此之外别无选择。这一中性的认识蕴含着一个基本要素:印度无论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还是与中国发生对抗,都主要基于一种务实的利益考虑。该认知决定了印度历届政府的对华政策明显带有既接近又抗衡的双重特征。印度在1962年边界冲突中失利以后,印度国内战略学界更是习惯将中国视为威胁之源而非和平友邦。同时,中国和印度在冷战时期均强调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但两国与其他大国和邻邦的关系始终是影响中印双边关系的重要因素。例如,20世纪70年代初印度与苏联事实上结成同盟、中国与巴基斯坦发展密切的战略合作、中美基于各自利益形成有针对性的战略关系,这些发展均对中印关系的演变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全球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出现重组,印度为优化自身的战略处境对外交战略进行调整,强调改善和发展对华关系的重要性。但与此同时,印度在战略上防范、制衡中国的认知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这种认知以公开或隐讳的方式影响了其对华外交与安全政策。大致上,印度防范中国并视中国为安全威胁的主要依据包括:其一,中国领土辽阔,人口居世界第一,经济增长动力强劲,国防现代化发展迅速,综合国力自改革开放以来稳步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上升,极有可能在21世纪成为世界另一个超级大国。其二,印度与中国曾在1962年发生大规模边界武装冲突(印度称为中印边界战争),这场冲突为印度留下浓重的阴影,并且触发当年那场冲突的领土争端至今仍未解决。其三,中印两国在南亚地区的安全利益相互冲突,在印度看来,中国与印度周边中小邻国发展关系(尤其是安全关系)的动机值得怀疑,JohnWGarver,ProtractedContest:SinoIndianRivalryintheTwentiethCentury,Seattle: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2001,pp26-27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密切战略合作更是对印度构成了严重的战略威胁。其四,中国自冷战结束以来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分量不断加重,美国、俄罗斯、欧盟等世界大国和主要地区日益重视中国的战略崛起,注重与中国加强合作,从而决定性地改善了中国的战略环境。印度不少战略界人士相信,中印的地缘战略利益相互重叠,存在着难以避开的矛盾,由此决定了两国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全方位的竞争。他们因此而认为,中国战略地位的优化必然对印度形成强大的压力和挑战,中国对印度构成了潜在的战略性威胁。另一方面,印度也意识到中印两国在冷战后世界格局中实际存在或可能拥有共同利益。这些共识与共同利益包括:两国均有相互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愿望,20世纪80年代以来双边关系的改善符合各自的国家利益,特别是中印经贸关系的稳定发展和巨大潜力已成为推动各自外交政策的有力工具;SwaranSingh,ChinaSouthAsia:Issues,Equations,Policies,NewDelhi:Lancer,2003,pp141-144双方均愿在地区、国际层面开展合作,增强在国际机制中的作用,共同抵制国际事务中的单边主义和霸权行为,力促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转变;双方共同主张在国际范围内限制西方人权高于主权的新干涉主义外交,反对将贸易问题与社会、环境等问题挂钩,反对以民族自决的旗号鼓动民族分裂主义活动,反对在人权问题上奉行双重标准;双方共同主张在世贸组织等国际经济机制中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寻求在全球化进程中争取对自身发展更有利的处境;双方均将发展国民经济、维护统一与稳定、增强综合国力放在各自发展战略的首位,因此极力避免双边矛盾升级和分歧导致相互关系紧张。印度主流观点甚至承认,只要中印双方积极、慎重地解决边界争端,理解和包容对方的战略利益,强化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双边关系就能够健康稳固地发展。KantiBajpaiAmitabhMattoo,ThePeacockandtheDragon:IndiaChinaRelationsinthe21stCentury,NewDelhi:HarAnand,2000,p259许多印度人相信,促进中印合作、解决边界问题不仅能积极地影响印度自身的安全环境,而且有助于扩大自身的战略利益。例如在谋求成为安理会常务理事国的问题上,印度渴求得到中国的明确支持,这在2004年以来印度的入常外交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尽管中国未明确表态支持印度入常,但中国有关安理会应增加发展中国家席位的提议显然对印度是有利的。AnilKJoseph,ChinamumonsupportingIndiasUNSCbid印度也有舆论认为,从长远看,中印两国在国际社会和亚洲都具有重要影响,在经济合作、地区核安全、能源合作、军控、打击恐怖主义、区域贸易自由化等许多方面都需要合作,这一现实决定了中印关系必须保持平稳的发展。对中国发展的战略评估是印度制定对华政策的另一重要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国内各界注重探究中国的发展经验,密切关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发展趋势,探索中国国际地位上升和综合国力增长的深层次动因。更有舆论直接提出要效仿中国的发展模式,向中国看齐,在新的基础上与中国开展竞争。当然,这种现象似乎不能简单解释为印度要向中国学习,而是印度意识到中国是影响印度国家利益的主要国家之一,因此强调从战略的高度去研究中国。进入21世纪,中印竞赛、竞争与合作、共赢或互损、共同崛起成为印度国内讨论日渐热烈的话题。印度重点关注的问题包括: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中国发展模式对印度现代化的启迪和中印模式的对比、中国的崛起可能对印度的影响和冲击,尤其是中国的强大是否会对印度构成现实的威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探索,印度试图对中印关系和印度的对华政策加以长远定位。印度国内近年来热衷于讨论和反思如何正确地认知中国,并将过去对华政策的失误、双边关系的不稳定和复杂化的根源归咎为认知错误。这种反思的目的并非单纯着眼于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或强调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和威胁,而是体现了一种逐渐成熟、注重务实的政策态度。近年来印度对华外交政策的积极与务实一面,应该说一定程度上是这一认知的直接产物。印度对中国的战略认知存在多元性。2001年11月30日,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举行了一次题为印中关系:美国希望了解的问题的讨论会,有来自美国、印度和中国三方的战略学者参加。根据讨论的总结,印度对中国的战略认知主要包括三种观点。首先为主流观点,它代表大多数的看法,即认为中国近期不会对印度构成军事威胁,但从长期看却不能肯定,因此印度需要对抗中国将来在南亚地区的势力扩张。赞同该观点的人相信,中印双方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通过高层互动和签署多项协议,已使关系得到显著改善,而且尽管1962年冲突的阴影还在,但边界争端目前在双边关系中已成为相对次要的问题,印度更担心中国与巴基斯坦的战略关系对其自身的影响。这种观点还认为,中印关系近年来发展良好,但仍存在若干不确定因素,从长远看有可能出现反复甚至逆转。除了主流观点外,另两派观点截然对立:其一,即使从长远看,中国也并不会对印度构成威胁;其二,中国对印度构成了直接的现实威胁。前一观点援引中国政府的立场表述,相信中国是理性的国际行为体,没有任何理由在将来威胁印度;后者代表印度国内的鹰派观点,认为中国的行为明显敌视印度,例如增强中巴战略关系并与印度的其他中小邻国密切合作。比较上述三种观点,主流观点与另两派观点中的其一对某些主要问题的看法相似,但表述得更为温和与委婉。JustinSommers,TheIndiaChinaRelationship:WhattheUnitedStatesNeedstoKnow,ConferenceReport,November30,2001,NewYork:AsiaSociety,2002,pp5-6印度国内的战略精英习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观察外交与安全问题,看待与中国的竞争与对抗,从而得出从长远看中国会成为印度的主要竞争对手的结论。他们认为,中国、印度同样拥有悠久的大文化传统,同为人口大国,近代都有受西方列强侵略的经历和强烈的民族主义传统;两国均有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的宏伟抱负,同为经济潜力巨大的经济体和大市场;中印之间的共同边界大部分存在争议,并且周边环境的变化与各自的安全利益关联紧密,冷战后国际格局的不稳定发展增大了印度对这些问题的敏感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