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NT$
4998.0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NT$
254.0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NT$
250.0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NT$
1265.0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918.0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推荐、青少年课外必读本;
*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发起;
*多位国内著名高校和重点和重点中学知名教师参与编写;
*由著名作家高占祥、周殿富等主编;
*视角崭新、配图精美;
*全方位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
|
內容簡介: |
本套书编委会依据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策划了《中
国人格读库》这样一套大型系列选题。
|
目錄:
|
第一章 诚信是什么?
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诚信的观念/003
二、诚信在今天的现实意义/052
第二章 诚信有什么用?
一、日常人际交往中的诚信/063
二、社会活动中的诚信/078
三、诚信的重要性/093
第三章 如何才能做到诚信
一、诚信需要自觉的行动/103
二、诱惑和考验面前不动摇/112
后记/122
|
內容試閱:
|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道德观念、重视自身人格
建设的民族。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有识之士很早就开始对诚信的概念进行阐述和论
证,几乎所有重要的思想家都对诚信有自己的思考。我们今天
在要提倡诚信,首先应当知道诚信的源流,明白诚信到底是什
么意思,这样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诚信的精神,完善自己的
人格。这样就需要追根溯源,了解诚信最初是什么意思。
在最开始的时候,诚和信是两个概念,后来因为
它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所以才慢慢联系在一起使用了。我们
分别先来看看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然后再看看它们合起来是
什么意思。
我们现在可以追溯的最早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在这两
种早期的文字中,诚是一个形声字,它是由两个部分组成
的,左边是一个言,右边是一个成。中华民族的远古
004
先民在造诚这个字时赋予了它以行成言的意思,也就
是说:行动和说出的话相符,就是诚。还有一种说法认为
左边的言实际上就是一个舌字,表示嘴里说出的话就
是。诚的这种意思代代相传,一直没有偏离它最初的意
思,后世的学者思想家们强调诚信要言必信,行必果,也
是根据诚最初的意思推导出来的。
说出来的话就要做到,这听上去简单,但是真正能做到的
人是十分值得钦佩的,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有很多
这种人,他们为了信守诺言,做到诚,下了很大的功夫,
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
笔,唐朝的鉴真和尚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开放的时期,也是对外交流十分
频繁的时期。鉴真是盛唐时期前往日本传播唐代文明和佛教文
化的高僧,他历经磨难矢志不渝,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
人物,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推崇。鉴真东渡日本,不仅传播了
佛教。而且在建筑、雕塑、医药、文学、饮食等各方面对日本
文化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被日本人民尊敬地称之为盲
圣、日本律宗太祖、日本医学之祖、日本文化的
恩人等。而他六次东渡的壮举,最开始就是来自一句诺言。
鉴真和尚十四岁在扬州大云寺出家,精研佛教律宗学说,
五十五岁时,鉴真成为扬州大明寺的住持,听过他讲法的人有
四万之多。公元742年,扬州来了两位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
005
刻在甲骨上的早期文字
006
他们久闻鉴真的大名,佩服鉴真的学问,恳请鉴真东渡日本传
教,也为日本信徒授戒。当时去日本只能穿越万顷波涛的大
海,是一件万分凶险的事情。大明寺的僧人们一个个默然不出
声,只有鉴真缓缓开口说:只要是为了弘扬佛法,我自己的这
一条命又算得了什么呢。鉴真这一段斩钉截铁的话,开启了六
次东渡的序幕,也用自己剩下的生命见证了一个诚字。
公元742年冬,鉴真和二十一位弟子、四名日本僧人开始了
第一次东渡的准备。他们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建造船只,
因为穿越大海的船建造起来十分复杂,所以需要地方官员的支
持。幸好当时日本僧人手中有李林宗写的信,李林宗是宰相李
林甫的堂兄,有了这一层关系,扬州仓曹李凑也来帮助他们准
备东渡的事情。刚才说过诚字从言,与言语有关。鉴
真大师的东渡是为了践行自己的话,也因为话语的缘故受到了
阻碍。鉴真有一位弟子叫道航,他平时就好诙谐,在准备东渡
的时候,他与一名师弟如海开玩笑说:人皆高德行业肃清。
如如海等少学可停却矣。如海听了这话,以为真的要把自己
扔下,一气之下竟然跑到官府,向地方官举报说鉴真等人造船
是要和海盗勾结在一起攻打扬州。扬州是著名的海港,海上贸
易发达,因此海盗也十分猖獗。淮南采访使班景倩听到如海这
样说,大吃一惊,派人把参与东渡的所有僧人都抓了起来,虽
然没有多久事情就弄清楚了,鉴真等人也被释放,但班景倩还
是勒令日本僧人立刻回国。鉴真大师第一次东渡还没有出发就
007
失败了。
公元744年,经过更加周密的筹备,鉴真带领着十六位僧
人,还有雇佣的各种工匠,一共一百多人再次出发。结果他们
尚未达到大海,便在长江口的狼沟浦被风浪打沉了船。在当地
渔民的帮助下修好了船,刚一出海,又遇到了大风暴,风把他
们的船一直吹到了舟山群岛,他们好不容易靠上了一座小岛,
在岛上待了五天才获救,被安置到浙江宁波阿育王寺。转眼已
经是春天了,绍兴、杭州、湖州、宣城各地寺院都来邀请鉴真
去讲法,第二次东渡又不得不结束了。
结束在各地的巡回讲法之后,鉴真回到阿育王寺,准备
第三次东渡。越州的僧人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他们担心鉴真的
安危,认为日本的僧人荣睿应该对此负责。因此他们向官府控
告荣睿潜伏在中国,是为了引诱鉴真去日本。官府不问青红皂
白,将荣睿抓了起来,送往杭州。荣睿在押解的途中用装病的
办法逃离。鉴真的第三次东渡之行也就没法继续下去了。
经过第三次的教训,鉴真的决心并未动摇,他发现从江浙
一带出海十分困难,于是决定从另一个大港口福州买船出海。
鉴真带领三十多人从阿育王寺向福州进发。他在大明寺的弟子
灵佑担心自己老师年纪大了,受不了渡海的奔波,当时的鉴真
已经快六十岁了。灵佑恳求扬州官府阻拦鉴真去福州,淮南采
访使听了灵佑的话之后,派人将鉴真一行人接回了扬州。鉴真
第四次东渡也同样失败了。
008
鉴真和尚坐像
009
公元748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又一次次来到大明寺恳
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法。鉴真想到自己六年前说的话,还有前四
次失败的经过,不屈不挠地开始了第五次东渡。这次东渡,鉴
真身边的有十几位僧人,还有二十几位工匠和水手。他们从崇
福寺出发,在舟山群岛停留了好几个月等待顺风,直到十一月
他们的船才驶出长江口。和第二次东渡一样,他们在东海上又
遭遇了强大的北风,船只只能随波逐流,在海上漂流了十六天
后他们才上岸。原来鉴真一行已经从长江口碑吹到了海南岛,
鉴真在海南待了一年之久,教会了当地人许多文化医药知识。
一年之后,鉴真从海南岛的万宁、海口、雷州、梧州到达广西
桂林,在桂林开元寺住了一年,然后才辗转回到了扬州。这个
时候的鉴真已经是六十岁高龄,当初来邀请他去日本的两位日
本僧人,荣睿已经病死在广东的龙兴寺,普照在韶州与鉴真告
别。鉴真自己的双目也已经失明了,但是他的意志依然坚定,
他曾对普照说:不到日本国,我自己的心愿就不算实现。
公元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和晁衡(也就是阿倍仲麻
吕)等人来到扬州,又一次邀请鉴真搭乘他们的船去日本。鉴
真这次乘坐遣唐使大船,带领十几名僧人出海,经过一个多月
的海上旅程,终于抵达日本萨摩。这次东渡的凶险完全不逊于
前五次。他们的船队同样遇上了风暴,晁衡的船和整个船队失
散了,消息传到长安,著名的诗人李白以为晁衡已经遇难了,
他和晁衡是好朋友,在悲痛中写下了千古名篇《哭晁卿衡》:
010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
愁色满苍梧。其实晁衡的船在风暴中很幸运地没有沉没,被
风吹离了原来的航道,漂流到了越南。当时越南和长安之间的
路途艰难,晁衡花费了很多时间、几经波折才最终回到了长
安。鉴真和尚受到了孝谦天皇和圣武太上皇的隆重接待,他和
他的弟子建立了唐招提寺,淳仁天皇下旨命令日本僧人受戒之
前必须前往唐招提寺学习,唐招提寺事实上成为当时日本佛教
最高学府。鉴真被日本佛教界尊为日本律宗初祖。鉴真还向日
本传播中国的医学,当时他虽然眼睛已经看不见了,但只要闻
一闻,就能知道是什么草药,应该怎么样搭配来治病。日本人
尊称他为天平之甍,认为鉴真和尚代表了当时日本文化的
高峰。
鉴真六次东渡,完成了自己的承诺,向我们展示了诚
的力量,也向我们展示了诚的艰难,但是唯其艰难,才能
显示出诚的可贵。
儒家经典《礼记》有一段论述诚的精辟见解:所
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惧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
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
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自己要诚实,就是说不要自我欺骗。厌恶
邪恶就像厌恶臭气那样,就像喜爱美好的颜色那样喜爱善良。
011
只有这样,才能说自己意念诚实,心安理得。所以鉴别一个人
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准,就是看他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如何行动。
以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求的自己的人,即使周围一个人都没有,
他的行为还是一丝不苟的。而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平时可
能没有什么,但是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却什么样的坏事情都做
得出来。这些人平时受到社会的压力,在和那些有道德修养的
人在一起,不敢公开做坏事,看上去和别人也没有什么两样。
但人们早就把他们的所作所为看得清清楚楚,这种遮掩从来都
没有什么用。真正注重诚信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周围
有没有人,都会坚持自己一贯的道德原则。
信这个字现存最早是在商代青铜器铭文中出现,它是
一个会意字,由言和身两部分构成。中国人的祖先在
创造信这个字的时候,已经蕴涵了以言立身的语义。
信的这个含义一直延续下来,后来的思想家们受到影响,
认为诚信是一个人立身行己,应事接物的根本原则。我们
可以从宋代梁颢的故事里读到这一点。
《三字经》中有若梁颢,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
说的是宋代的梁颢八十二岁中状元的故事,以此来鼓励大家不
能服老。其实梁颢是一位年轻的状元,他二十二岁的时候就中
了状元。梁颢做官的才能十分突出,每次进宫应对皇帝的问
题,不仅言辞清晰,而且思维明确敏锐。宋真宗很赞赏他,凡
是大臣中间有人上奏什么事情,都总要先让梁颢详细阅看大臣
012
李白像
013
写的奏表,看看是不是可行。梁颢这么早就能中状元和他善于
学习,刻苦读书有分不开的关系。与梁颢同时代的王禹翶是一
个少年天才,九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当时的人十分看重他。
宋太宗听说了王禹翶的名字,也把他召来进行考核,王禹翶果
然不负天才之名,回答得令宋太宗很满意,立刻提拔他担任右
拾遗的官职,并赏赐给他红帛。按照旧的惯例,赏赐红帛的时
候都是赏赐给涂着金银的带子,这次宋太宗特意下了一道命
令,让用花犀皮带绑着红帛赐给王禹翶,表示对王禹翶特别的
嘉奖。宋太宗端拱二年,皇帝亲自考察贡士的水平,召王禹翶
赋诗一首,他立刻一挥而就。宋太宗高兴地说:这诗不出一
个月就可传遍天下。所以王禹翶当时的名气和学识要超过梁
颢。王禹翶开始参加考试的时候,梁颢和他一起求学,希望能
够向王禹翶学习。梁颢有些问题感到困惑不解,于是就拿这些
疑难问题向王禹翶请教,王禹翶觉得这些问题太简单了,拒绝
回答。梁颢没有生气,反而反省是自己读书太少,提出的问题
不够深刻,于是他便发愤读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梁颢再向
王禹翶请教问题,王禹翶大吃一惊,发现梁颢的水平已经有了
突飞猛进的进步,于是对他大加赞赏。梁颢这种好学的态度从
他小时候就已经养成了。
梁颢的父母早逝,他是由叔父抚养长大的。梁颢在科举
考试中表现出色,被选为状元之后,也不忘记叔父的恩情。梁
颢自幼就喜好读书,可是他叔父的家境贫寒,供他上学已经是
014
很困难了,买不起书给他读。梁颢只好借别人的书,他借书之
后,一般都是连夜自己抄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手抄本仔细学
习,这样水平提高得更快。梁颢不但对借来的书籍十分爱护,
而且向来很守信用,借书的时候许下的归还时间绝对不会拖
后,说什么时候还给书的主人就什么时候还。有一次,梁颢借
到了一本难得的书,那是一个冬天的晚上,他又伏桌子上在抄
书,桌子上只有一盏小灯,不仅灯光微弱,屋子里还冷得出
奇。梁颢抄了一小会儿,就冻得手脚僵硬,眼睛也累得发酸,
看不清书上的字迹了。梁颢不得不停下笔,活动活动手脚,站
起来在屋子里走上几圈,嘴里默念着刚才抄写的内容,顺便放
松一下眼睛,然后再抄下一段。当他坐下再一次提起笔来的时
候,毛笔已有些僵硬不好用了,他一开始没有在意,顺手又在
砚台里蘸了一下,继续抄写,可是只在纸上留下了淡淡的墨
迹。梁颢仔细看了看笔头才发现,毛笔上的墨已经有些冰渣
了,砚台里的墨汁也已经结冰了。他赶紧把砚台举到灯火上
面,灯火的热量不足,他只能看着砚台里的冰慢慢地融化,又
慢慢地消失,然后赶快提起笔蘸着墨继续抄书,就这样抄写得
更慢了,但是梁颢没有着急,而是耐心地抄写,决心这个晚上
一定要把这本书抄写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