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NT$
352.0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NT$
454.0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NT$
454.0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NT$
286.0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NT$
908.0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NT$
301.0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NT$
2030.0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NT$
1010.0
編輯推薦:
本书重点探讨了作为重要管理工具之一的绩效考核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如何产生影响,既有理论模型,又有问卷调查与样本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內容簡介:
作为组织最有效的管理工具之一,绩效考核可能对员工反生产行为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本书主要探讨了绩效考核公平感对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不同绩效考核公平感(结果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对不同反生产行为(生产性反生产行为、财产性反生产行为和人际攻击行为)的影响不同,反生产行为动机(表达性动机、工具性动机)在两者关系间具有中介作用,自我控制对反生产行为动机与反生产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根据本书的结论,在中国管理者一定要注重绩效考核的公平性,尤其是尊重、关心员工,与员工沟通相关信息,提高考核互动公平感;在正确识别反生产行为动机的前提下,对反生产行为采取堵疏分开,堵疏并重的治理策略。
關於作者:
张永军(1982),男,汉族,河南信阳人,管理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河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会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在《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科研管理》《管理评论》等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乔占军(1977),男,河南濮阳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慈善。主持省级课题三项,参与省级、厅级项目八项;在《统计与决策》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得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两项。杨柳(1982),女,汉族,河南信阳人,工商管理硕士,河南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相关研究。
目錄 :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2 理论回顾与研究述评 2.1 绩效考核公平感的相关研究 2.1.1 绩效考核公平感的结构与测量 2.1.2 绩效考核公平感的结果变量 2.2 反生产行为 2.2.1 反生产行为的概念内涵 2.2.2 反生产行为的结构维度与测量 2.2.3 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 2.2.4 反生产行为动机 2.2.5 反生产行为的研究模型 2.2.6 反生产行为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2.2.7 反生产行为的潜在影响 2.3交换意识的相关研究 2.4自我控制的相关研究 2.5本章小结 3研究假设与理论建构 3.1 研究假设 3.1.1 绩效考核公平感与反生产行为的关系 3.1.2 反生产行为动机与反生产行为的关系 3.1.3 绩效考核公平感与反生产行为动机的关系 3.1.4 反生产行为动机的中介作用 3.1.5 绩效考核公平感对反生产行为动机的调节作用 3.1.6 交换意识对绩效考核公平感与反生产行为动机关系的调节作用 3.1.7 表达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对反生产行为的交互作用3.1.8 自我控制对反生产行为的直接影响与调节作用 3.2 理论建构 3.3 本章小结 4 问卷设计与小样本调查 4.1 问卷设计 4.2 测量条目的产生 4.2.1 绩效考核公平感的初始测量条目 4.2.2 反生产行为动机初始测量条目 4.2.3交换意识初始测量条目 4.2.4自我控制初始测量条目 4.2.5 反生产行为初始测量条目 4.3 量表净化 4.3.1 量表净化的原则4.3.2绩效考核公平感量表的净化 4.3.3 反生产行为动机量表的净化 4.3.4 交换意识量表的净化 4.3.5 自我控制量表的净化 4.3.6 反生产行为量表的净化 4.4 本章小结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样本收集5.2 样本特征5.3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5.3.1 信度分析 5.3.2 效度分析 5.4 假设检验 5.4.1控制变量的影响分析5.4.2 相关性分析 5.4.3 绩效考核公平感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分析5.5 研究假设检验汇总 5.6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讨论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讨论 6.2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