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如何理解社会?我们既以应然的规范尝试解释,又凭实然的机制探究因果。作为实践智慧的对象,不确定性乃是规范与机制的共同本质。在科学认知吐故纳新、追求确定性的同时,社会科学仍有理由服膺于经典洞见。
|
內容簡介: |
作为对社会实在的科学认识,社会科学需要考察个人与周遭社会世界的因果互动,因而不可避免地要把个人行动看作社会因果结构或机制背景下的事件。《理解社会:从规范到机制》立足于当代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实践在三个方面的新进展:一是科学哲学中关于社会科学因果性概念的争论,二是反自然主义的行动理论对规范性概念的理论贡献,三是对社会机制概念的讨论。作者徐竹认为,社会机制揭示了如何沟通探究因果关系与追求规范性解释这两大研究范式。
|
關於作者: |
徐竹,1983年生。2010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曾在巴黎政治学院、匹兹堡大学、牛津大学等校作学术访问和研究。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编辑,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维特根斯坦哲学专业委员会和知识论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学术兴趣:当代分析哲学中的知识论、科学哲学与行动哲学。已出版译著一部(《自我知识》,华夏出版社2013年),发表中英文论文二十余篇。获清华大学2010年优秀博士论文奖。
|
目錄:
|
代 序
1 引言
1.1 本书的主题:社会科学研究的两种范式
1.2 概念背景
1.3 本书的框架
2 因果性:概念与推理
2.1 可操控性理论
2.2 贝叶斯网
2.3 有效性的边界
2.4 本章小结
3 社会机制
3.1 概念背景
3.2 变量机制整体论
3.3 机制的认知路径
3.4 本章小结 75
4 遵从规则与解释行动
4.1 知与行的规范性
4.2 意志作用的因果类比
4.3 实用主义论旨
4.4 解释社会行动
4.5 本章小结
5 自足的规范性
5.1 模态差异论旨
5.2 理性主义论旨
5.3 理性主义的实用主义
5.4 规范性的形而上学
5.5 本章小结
6 从规范到机制
6.1 案例:合法堕胎与抑制犯罪
6.2 跨越模态差异
6.3 机制说明的不确定性
6.4 再论宏微观问题
6.5 本章小结
7 知识与价值:观念史的视角
7.1 穆勒与韦伯
7.2 苏格兰启蒙运动
7.3 亚当斯密的科学观
7.4 本章小结
后 记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