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唯美手编16:知性优雅的编织
》
售價:NT$
250.0
《
情绪的惊人力量:跟随内心的指引,掌控情绪,做心想事成的自己
》
售價:NT$
230.0
《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NT$
500.0
《
超越百岁看这本就够了
》
售價:NT$
254.0
《
亚洲戏剧史·南亚卷
》
售價:NT$
653.0
《
中国历代竹器图谱与数字活化
》
售價:NT$
2540.0
《
EDA技术与设计(第2版)
》
售價:NT$
387.0
《
揉碎浪漫(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編輯推薦: |
新老巨头傲慢相遇,令人担忧的新摩擦与碰撞必然会发生吗?谁将在这场交锋中获胜,双方是否有可能陷入*坏的情形?
|
內容簡介: |
美国正在衰落美利坚合众国这一世界强权正在走下神坛,其领导力的下降让整个西方深陷危机。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曾说:我们正处在西方统治地位终结的时代。恰巧在这个相对衰落的阶段,西方遭遇正在崛起的世界强权中国,它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日益增强的自信粉墨登场。这是世界历史中经典的对局,几百年发生一次。第一次对局换位发生在远古时代的雅典和斯巴达之间,后来发生在20世纪初的德英之间。这两次冲突均惨痛收局:头一次导致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后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沉痛的历史教训必须吸取:这种全球性的权力交替往往不是和平进行的。这次会不同寻常吗?
|
關於作者: |
沃尔夫冈希恩(Wolfgang Hirn)出生于1954年,1973 至 1979 年 年在德国蒂宾根大学学习宏观经济学与政治学,毕业后曾任《科隆城市报》和《商业周刊》经济编辑。1985年起在汉堡担任《经理人》杂志记者长达20多年,先后在布鲁塞尔、纽约、北京和上海等城市工作生活。他是德文畅销书《中国的挑战》(2005)、《亚洲的攻击》(2007)和《为面包而战》(2009)的作者,2008年获施密特新闻奖。
|
目錄:
|
前 言 导读 第一章.货币与资本:债权人VS债务人 债务人美国,债权人中国 在北京的欧洲乞讨者 第一次遭遇战人民币VS美元 货币战争的威胁是否存在? 对华尔街的攻击 红背取代绿背 金钱统治世界 上海新的纽约 银行的崛起 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影响力提升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新的世界银行 第二章.经济:重商主义者VS自由贸易者 殷实的国库 海外收购之旅 国家的宠儿 沃尔沃案例 叩开东欧之门 在南欧淘宝 犹豫不决的北欧 西方的防御战 华为:坏家伙还是替罪羊? 先小冲突,后贸易战? 在南半球新的贸易流 第三章.教育与科技:模仿VS原创 世界专利冠军 虎妈还是乌鸦妈妈 起始教育早,成功晚中国的教育体制 国家的思考和引导 追赶已经启动 外国人一步步地站上了订货的平台 没有航空号:新的C919 太空之吻及其影响 后来者的优势 盗贼、伪造者和间谍 西方的叩头 人才外流:从美国镀金归来 第四章.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制造者VS洁净者 黑猫慢死 红色中国变绿 旭日东升 西方的日落 欧洲的萧条,中国的暴风骤雨 超车道上的电动汽车 筑坝截流为水而战的威胁 第五章.原材料:战略家VS无产者 斥资建设输油管道中国的原材料战略 主战场在非洲 难以满足的石油饥渴 更多的渴望 新旧黄金 中国价格 稀土,频繁的投诉 没有计划的西方 中东的绿洲 藏宝之国澳大利亚 冰雪中的新战场 在海洋 在太空 第六章.意识形态:中国模式VS西式民主 决策者们 有效率的体制 中国VS印度巨人的体制之争 西方民主的危机 国家作用再现 中国模式存在吗? 全球化的形象维护中国新的软实力 为什么中国民主发展与西方不同? 第七章.外交政策:军备扩充者VS军备裁减者 结束躲猫猫游戏中国的新外交政策 航空母舰希望之星 在谋求武器水平平等的道路上 主动防御中国的新军事学说 中国与日本顽敌 钓鱼岛激浪拍石 中国和印度并非只被喜马拉雅山脉隔开 印度洋上的珍珠项链 中国的东南亚友邻 中国和俄罗斯两个不平等的伙伴 网络之争新型战争 第八章.霸权之争:中国VS美国 当正在崛起的霸权遇到日益衰落的霸权 不信任是主基调中国与美国的彼此态度 拥抱还是打压?美国如何与中国相处 美国重返亚洲 遏制手段之一:贸易联盟VS中国 遏制手段之二:军事联盟VS中国 结 语
|
內容試閱:
|
为什么中国民主发展与西方不同?当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终会形成一个中产阶层。他们不仅要消费,更要参与决策,也就是说他们有需要政治权利和自由的诉求。这是一个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西摩马丁利普塞特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首先提出:在富裕程度和民主之间存在一种非常清晰的关系,他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现代化理论。那么,人们是如何衡量富裕程度的呢?西摩及其追随者认为,最好、最简单的衡量方法就是通过人均收入的指标。但是从什么程度的收入开始一个国家就会成为民主国家?对此学界争论不休,公认的范围是在1 000到6 000美元之间。真的就这么简单吗?真的从人均收入5 000美元起,一个国家就变得民主了吗?不会。政治和体制的转换绝不会就这么简单。经济现代化和民主之间有因果关系,但不是单一的因果关系。政治学者沃尔夫冈默克尔在其代表作《系统转型》中这样解释道。他认为一定还有其他附加条件,如较高的受教育水平。中国同时满足了上述两种条件,即人均收入超过5 000美元和让很多中国人受益的、良好的教育体制。但是,中国还没有,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也不会进行西方式的民主化。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宗教和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样重要的是国家是以怎样的形式在宪法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对此,马克斯韦伯早在19世纪初就曾指出过,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在20世纪90年代又再次重申了这一论断,他明确地提到了中国。毋庸置疑,中国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社会。儒学并非像许多西方人认为的那样是一种宗教,与基督教或伊斯兰教相比,它没有对宗教意义上的彼岸或来世给出相应的解释和承诺。儒家学说主要针对今生,奉行诸如和谐、尊重(尤其是父母的)权威和终身学习等的理念。因此在儒家文化的社会中,群体的地位高于个体,权威高于自由,而这些对民主思想和结构并无益处。亨廷顿故而得出如下结论:儒家民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同为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弗朗西斯福山则不认同已经去世的亨廷顿教授的观点,他认为,儒家文化相当宽容并崇尚平均主义。除此之外,它还重视教育和继续教育,而所有这些都应该是民主制度所提倡的要素。讨论至此,第三位前哈佛教授亚历山大格申克龙跃入人们的视线。他称中国的中产阶级正在从威权主义体制中获益,而这又得益于该社会的崛起,这些人因此必须维护这种社会制度的稳定。中国领导者当然是清楚这一点的,因此他们对中产阶层采取了聪明的怀柔政策,并且积极与企业家和知识分子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是一桩互惠互利的生意:中产阶级获得了他们想要的升职和致富的可能性,执政党也同样收获了他们想要的执政地位与权力。因此,中产阶级的行事方式就会有选择性地趋于使社会稳定,而不是有损于这种稳定。美国教授陈捷在《国家的盟友: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与民主变革》的著作中研究了中国中产阶级对体制转型的态度,取得了一个有经验支持的发现。在进行了超过2 000个座谈和采访后他得出如下结论:中国的中产阶级不会作为西方式民主化的拥护者出现。突发式的政治变革在中国也是不可能的,中国只能是采取持续前进的办法来进行渐进式改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