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NT$
1112.0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NT$
806.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NT$
281.0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NT$
1010.0
|
內容簡介: |
《读史杂说》是作者毛佩琦通俗解读历史的文章合集,分为三个部分:“轻松读历史”“明史拾片” “书生碎语”。作者以其深厚的历史功底,深入浅出地解析历史,阐述自己的史学观点,在娓娓道来之间,就能让读者轻松地了解历史,*具可读性和趣味性。
|
目錄:
|
第一辑 轻松读历史
历史,大众需要通俗解读
轻松读历史
历史原来很精彩
竿头添彩,后出转精
三国,一个永无穷尽的话题
历史需要直言谠论
抗倭援朝,一场不能忘却的正义之战
在历史的峭壁上攀岩
破解历史的未知数
中华从此是民国
中国速度,从詹天佑开始发力
真实,历史剧的品格
借后宫一隅,写人生百态
第二辑 明史拾片
朱元璋的平民情结
我们从什么角度关注建文帝研究
方孝孺与台州式硬气
从郑和下西洋看明成祖的天下观
《朝鲜使臣笔下的明代莱州》序
从历史逻辑出发给张居正定位
从《杜骗新书》看晚明的社会问题
顾清与襄陵酒
为什么要研究南明史
从明中后期到清前期
第三辑 书生碎语
书生碎语
大家都来读一点国学经典
国学与我们同在
新刊百衲本《资治通鉴》序
新刊《麟溪集》序
从基础做起,重构中华历史文化体系
回到原点,从历史出发
开启人生与智慧之门
灵魂漂泊者的绿洲
时代的画像:“我慌乱地四处张望,不知身在何处”
和谐的亚洲,东方的智慧
|
內容試閱:
|
历史,大众需要通俗解读 近年来有一股通俗历史读物热,为什么?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中国人重视历史。这是传统,或者说,中国人多少都有点历史癖。当爸爸对孩子说,咱们的老家如何如何的时候,他已经在向孩子讲述历史了。什么家谱,什么姓氏起源,都是老百姓关心的东西。大多数人都以知道点儿老辈子的事为荣,以知道历史上的事为荣。在民间,能历数历史掌故的,常会受到人们的尊重。这是我们特有的民族品格。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通俗历史读物热,其实也不是什么新事物,历史上通俗历史读物就一直受欢迎。自有史以来,对历史的记录就有两条线:一是官方的当朝或前朝的正史,一是民间的包括各种演义和口头传说。并非所有的野史都是通俗的。只有那些在民间流传的才具备通俗的形态。
引起近几年的通俗历史读物热的直接原因,是大量的连篇累牍的对历史的戏说甚至颠覆、恶搞。其中大辫子戏、小说、影视狂轰滥炸,引起了大众的厌倦、反感,而戏说恶搞,则引发了大众的疑问。大众要追究历史真相,要正本清源,致使所谓“正说”的历史读物大受追捧。在学术界,史家不必给自己冠以“ 正说”之名,因治史的基本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凡是加了“正说”的,都是说给大众的。“正说”针对恶搞而起,“正说”历史读物最先引导了通俗历史读物热。
不仅关于历史的记忆有官民两条线,对历史的解读也有官民两条线。两者有时重合,有时则大相径庭。百姓对历史的解读常常与官方不同,甚至故意对立。百姓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套自己的认识,有自己的伦理意识和感情寄托。历史本身只有一个,但记载、解释历史的方式和角度则各种各样。官、民的解读不同,学者写的通俗读物与民间的历史读物也不同。
这就出现了所谓“草根史学”,既不是官方,也不是学者,而是老百姓当中的人来解读历史。他们用自己的感情好恶、是非判断来解读历史。
既然历史可以有各种解读,老百姓当然也有解读的权利。非学术的解读并不一定是不健康的。几千年来,民间在历史上所寄托的好恶是非,也是维系民族心理、社会道义的纽带之一。草根史学与戏说恶搞不同,他们只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和是非判断。因为生活背景、学养的不同,学者写的通俗读物不能取代草根史学。草根对历史有自己的感受,也有一套自己的语言和叙事方式。对于大众而言,和象牙塔里的史学著作相比,他们更愿意倾听和相信草根们对历史的解读,这不仅仅因为草根所使用的语言和解读方式更容易为大众理解,更因为大众与草根写手在感情上更为亲近。他们潜意识中认为那是自己人,说自己人的话。
草根和非史学文化人写的通俗历史读物,常常比史家更显出满腔正义。他们对恶搞的批评态度更加鲜明。史家的清高或无暇顾及,使自己在面对恶搞时往往处于弱势。而草根和非史家写手,反倒成了打击戏说和恶搞的生力军。在和一些写手的接触中发现,他们可能囿于非专业眼界,作品中出现一些错误,但一般不存在故意歪曲历史的情况。
大众读史热还与社会经济发展、与所谓国学热有关系。社会经济发展使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文化关心历史。与所谓国学热一样,伴随我国的和平发展、民族精神的回归和民族意识的集体认同,大众更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甚至一些人读历史读物仅仅满足于参与,至于书中说的什么,他们并不在意。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是一本严肃的史学著作,但由于它独特的写作手法,受到很多人的追捧。这本书已经成为一个符号。读不读这本书似乎成为有没有知识素养的标志。我多次遇到一些把《万历十五年》挂在嘴边上的人,包括大小媒体的记者,他们常以此向我提问,但当我以此反问他们的时候,其中十个有八个回答说“我还没好好看”。这是一种赶时髦的现象,人们不愿意站在时髦之外。读者争看《明朝那些事儿》,也成了一种时髦。而这种赶时髦正是大众对民族身份的集体认同。认知和理解自己的历史,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对于加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有利的。
当然,历史读物的读者也有些是为了从中寻求知识和智慧,解答疑问。比如,朱元璋为什么成功?明清为什么易代?历史上中国为什么强盛,为什么衰败,等等。大众历史读物热,说明社会有此需要。在一个时期的过热之后,大众对通俗历史读物的态度将会回归理性,但对于通俗历史读物的需求则永远不会消失。
其实,许多通俗读物的写作素材来源于严肃的史学著作,通俗读物作者们很少直接接触原始史料。但在一些情况下,通俗读物的写手们很少注意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他们所依据的研究成果相对陈旧。作为史学工作者,给草根和非史学专业写手的建议是,请他们多少关注一下史学研究。对于专业的史学工作者,我也建议不要轻视通俗历史读物和草根写手,他们的作用是庙堂史学不能替代的。如果可能,史学工作者倒应该关心他们,给他们帮助和引导。而史学家也有把知识传播给大众的责任。通过通俗历史读物和草根写手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传播给大众,未尝不是一条捷径,至少也会有所助益。
2009年4月10日 P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