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心跳重置
》
售價:NT$
269.0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
編輯推薦: |
这本书是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因里希伯尔二战后的一部重要作品,是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伯尔以生动细致的笔触,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小人物,通过他们的遭遇和命运,批判和揭露社会的不公,他也因此被称为德国文学的良心。这本书同样也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特色。
|
內容簡介: |
《天使沉默》是海因里希·伯尔于1950年完成的中篇小说,是他*重要的战后作品之一。故事发生在1945年的科隆城,通过一个战败归来的纳粹士兵汉斯在寻找家园、食品过程中的一系列遭遇,逼真地展示了二战结束初期德国人民的真实生活和苦难经历,表现了那个特定时期德国人民的精神状态,是“废墟”中的德国的真实写照。
《天使沉默》通过一个战败归来的德国士兵在寻找家园、食品等过程中的系列遭遇,逼真地再现了战后初期德国人民的真实生活和苦难经历,表现了特定时期德国人民的精神状态。文字细腻、冷峻、深刻,具有极强的写实性,堪称“废墟文字”的代表作。
|
關於作者: |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国当代小说家,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战后德国*重要、*多产的作家之一。他出生于科隆的一个天主教家庭,中学毕业后在波恩的一家书店当学徒,1939年入科隆大学学习日耳曼文学和古典哲学,不久即被征召入伍,经历了六年的战争生活。伯尔在战争中多次负伤,并被关入美军战俘营数月,这些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战后,他一边当木匠和统计员,一边继续在科隆大学深造,并开始发表作品。
伯尔的早期作品多以战争为题材,表达他对战争的厌恶和痛恨,如《火车正点》《亚当,你到过哪儿?》及不少短篇小说。20世纪50年代后,他的视野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以生动细致的笔触,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小人物,通过他们的遭遇和命运,批判和揭露社会的不公,他也因此被称为“德国文学的良心”。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一声没吭》《无主之家》《小丑之见》《莱尼和他们》《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和《保护网下》等。
伯尔曾获包括毕希纳奖和诺贝尔奖在内的多个重要奖项,并担任国际笔会主席数年。
|
內容試閱:
|
《天使沉默》:
城北,强烈的火光足以让他认清大门上端的字母:“……成特之宅。”他读着,小心翼翼地走上台阶。楼梯右侧的地下室从窗口里透出亮光,他犹豫一阵,尝试着想从肮脏的玻璃窗后认出一点什么来,然后又迎着自己的身影,慢慢地往前走去。身影投在前面一堵未曾损坏的墙上,越升越高,变得宽大起来,好像一个虚弱的鬼影,摆动着摇晃的双臂。鬼影在不断地膨胀,他的头已经超过墙的边缘,消失得无影无踪。他踏着玻璃碎片往右走,却猛地吃了一惊:心剧烈地跳动,他感到自己在发抖。右面,昏暗的壁龛里站着一个人,这个人纹丝不动。他试着喊出一点诸如“喂”之类的声音来,可是由于害怕,他的声音很微弱,剧烈的心跳阻碍着他。黑暗中的身影动也不动,手上拿着什么,看起来像是一根棍子——他迟疑着走过去,可是,当他终于认出这是一尊塑像时,心跳仍然没有减弱。他又走前几步,借着微弱的灯光,看清这是一尊石头的天使,波浪形的鬈发,一只手上拿着百合花。他弯着腰,凑向前去,下巴几乎碰着石像的胸脯,以一种少有的欢乐端详着那张脸。这是他回到城里以后遇上的第一张脸,温和而又痛楚地微笑着。天使的脸上和头发间堆着一层厚厚的灰尘,黑漆漆的,眼睛里也蒙着尘土。他轻轻地吹掉灰尘,几乎充满着爱意,自己也微微地笑了起来。他除掉了整个椭圆形脸部的尘土,突然看到那个微笑原来是石像发出来的。肖像一经铸成,蒙积在轮廓间的灰尘却添加了原制品的神圣——然而,他继续吹拂着,清理着雕像的鬈发、胸脯和飘动的衣服。他拢起嘴唇,小心翼翼地吹拂着石膏制成的百合花——而刚才随着看到微笑石像时内心所充斥的欢乐却由于越加明显而又刺眼的颜色而消退了。制造圣像工业的残酷的漆艺,长袍上的金边——还有脸部的微笑,他似乎感到这一切都突然逝去,包括这一头过分飘拂的鬈发。他慢慢地折转身子,步入走廊,希望寻到地下室的入口。心脏剧烈的跳动已经停止了。
从地下室迎面扑来一股沉闷而又酸涩的气流。他沿着黏糊的楼梯拾级而下,摸索着走进黑暗之中。不知道从哪里渗出一股水,滴着,漏着,搅拌着灰尘和垃圾,把楼梯浸得滑溜溜的,像一只金鱼缸缸底。他继续往前,一扇洞开的门中射出一丝灯光,终于有了灯光。借着朦胧的光,他看到右面的牌子上写着:“x光透视室,请勿进入。”他走上几步,凑近灯光。灯光惨淡而微弱。他从摇曳的光芒中猜想,这一定是支蜡烛。听不到一点儿声音,到处堆着剥落的灰泥、碎砖和辨认不清的肮脏物,它们在遭受洗劫后到处残留着。门被打开了。他一面走,一面看着黑漆漆的房间,微弱而又跳动着的灯光让人看到乱七八糟堆放着的椅子和沙发,看到挤压成一堆的橱柜,从中流出一些不知名的液体。到处散发出寒冷的气息和黏糊糊的垃圾味,他的心里翻动着,直要呕吐。
透出灯光的那扇门敞开着。铁制的烛台上插着一根大蜡烛,旁边站着一位修女,穿着深蓝色的法衣。她在一只大搪瓷碗中搅拌着色拉,许多绿色的叶片上染上白乎乎的颜色。他听到碗底有一点汁液流动的声音。修女伸出一只宽阔的手,让叶片在碗内轻轻地转动。有时候从碗口掉下一些湿漉漉的小叶片,她静静地拣拾起来,重新放入碗内。褐色的桌旁搁着一只大铁锅,锅内散发出一股难闻的肉汤味,又烫又淡。这是热水、洋葱和股骨拌合在一起散发出来的怪味。
他大声地招呼:“晚上好!”
修女吃了一惊,环顾四周,扁平的玫瑰色的脸上现出恐惧的神色,然后轻轻地说:“我的上帝啊,原来是一位士兵。”牛奶似的菜汁从双手上滴落下来,柔软的手臂上沾着几片小小的菜叶……
“我的上帝,”她又害怕地说了几句,“您想干什么,到底怎么啦?”
“我正在找一个人。”他说。
“在这里?”
他点了点头。现在,他的目光又落在右面,那是一个打开的柜橱,橱门被气流震碎了。他看到铰链上还挂着橱门的碎片,地面散落着细小的漆片碎屑。橱内搁着面包,许多面包,它们杂乱地堆放在一起。这里至少有十来个黑色、已变得皱巴巴的面包。他的嘴里很快涌上了口水。他吞咽一口冷空气,心想:“我要吃面包。面包,无论如何,我应该吃到面包。”这一堆的上方是一条破碎的挂帘,浅绿色,那里好像遮盖着更多的面包。
“您在找谁呢?”修女问。
他转过身,面对着她。“我找,”他说,可是,他必须解开军装上衣的表袋,才能取出一张纸条。他用手指在袋底摸索了好一阵,才掏出一纸碎片,摊开,说:“戈姆佩尔茨,戈姆佩尔茨太太,伊丽莎白·戈姆佩尔茨。”
“戈姆佩尔茨?”修女说,“戈姆佩尔茨?我不知道……”
他仔细地打量着面前的女人:一张大脸,苍白、呆滞,显得极度不安,脸皮抽动着,好像蒙得太松了似的,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害怕地看着他。她说:“我的上帝,这里可是有美国人的。您是逃跑的吗?他们会抓住您的……”
他摇摇头,目光又紧紧地盯着面包,轻轻地问一句:“能不能告诉我,这个女人究竟是否在这里?”
“肯定不在。”修女回答,一面匆匆地看了看面包堆,一面把碗边的色拉菜叶和调味的汤汁擦了擦,然后找了块毛巾,开始擦手。
“您难道不愿意……也许可以……找管理部门,”她心情不安,讷讷地说,“我想没有。我们还剩下二十五名病人,没有戈姆佩尔茨太太。没有,我想没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