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NT$
908.0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NT$
301.0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NT$
2030.0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NT$
1010.0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NT$
454.0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NT$
500.0
《
当你沉默时(悬疑推理 反PUA 反家暴 女性独立小说,揭秘情感PUA的真相,女性自我救赎的文学典范)
》
售價:NT$
255.0
《
不止江湖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一部洗劫了美国国会图书馆和美国国家档案馆影像资料的作品。采访97位历史亲历者与国内外一流学者,搜集276小时、830余部历史视频,萃取一手史料,发现战场背后的国家。
本书作者穷尽了美国国家档案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相关主题所有影像资料,计276小时、达830余部历史视频资料,可以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知识考古,这是一场浩繁珍贵的资料发掘。该团队集结了国内外该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他们从各个专业角度进行把关指导,保证了该作品的严谨性。
重心下移,关注下层民众,还原一个立体的战事。
该作品除了关注民国的知名人物外,更重要的是重心下移,关注中下层人物群体,透过丰沛的细节进行人性化的表达。这是对大后方的立体展示,更是对大后方的更加真实的表达,让读者对战争有一个立体的关照。
在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中还原历史,告诉一个真实的大后方备战细节。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用详尽的史料,告诉我们迁都抉择的过程――武器是如何装备生产的,美国如何支援中国,石油如何开采供应这些都是当代人无从知晓的问题,但是该作品解决啦。因此,这是一部有料、有诚意的作品。
5800 万次点击,荣获全国纪录片一等奖,中国纪录片学
|
內容簡介: |
本书把战争从铁血前线移向广袤大后,战争的胜负在战场之外方,从拼杀的将士移向支撑抗战的四万万同胞,为我们展现了一场立体的、全方位的战争。作者以真实生动的文字和罕见的影像资料带我们走进那段血火岁月,真切感受大后方的历史场景,再现并解读了战时大后方的完整历史。
作者聚焦战争准备、战争动员、战略撤退以及工业、交通、文化、教育、社会、救护等支撑战争的领域,从现代战争自身的逻辑具体入微地呈现中日之间的巨大差距,以丰富的史料凸显出抗战的艰苦卓绝,深刻展现了抗战军民面对苦难的挣扎、搏斗、不屈与抗争,以及历经痛苦的蜕变乃至最后胜利的过程,讲述了一场不一样的抗战。
|
關於作者: |
电视纪录片《大后方》创作摄制团队,集中了中国纪录片创作一流的作者,制片人、导演:徐蓓。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副总监。其纪录片《陈晓梅进城》、《细细的小雨》、《进城》、《迷徒》等多次获得国内国际专业大奖。该片由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周勇、江苏省行政管理学院教授李继锋担任总撰稿。编导团队成员曾磊、赵兴明、郭刚、周卉、吴旭等均是重庆本土的优秀电视人,他们的代表作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嘿!小面》、《品鉴》、《手艺》等。
|
目錄:
|
目录
001序 言
005三个必胜的珍贵史证
抗战: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001第一章 就是不要同他讲和
029第二章 向西 向西
053第三章 愈炸愈强
083第四章 战地红十字
109第五章 雾都风云际会
133第六章 一滴汽油一滴血
157第七章 创造犀利的武器
185第八章 写出最后的胜利
209第九章 流动的课桌
235第十章 一切为了前线
263第十一章 盟友间
285第十二章 1945,中国的惊雷
|
內容試閱:
|
第一集的主题是迁都的决策经纬与过程,有好多选择,比如从哪里开始写起。初次接触历史题材的人,容易被扑面而来的精彩细节和新史料所淹没,我最初便被完全地淹没了。
迷茫中,相遇了一部片子,这就是国际制片彭然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打捞出来的一部高清纪录片《Children of China》,翻译成《中华儿女》吧。片子一开始,那个年代一个中国小镇的生活细节就牢牢吸引住了我。听英语的发音,似乎像灌县,又有点像广西。我当时心念一动:如果是灌县该多好啊!可以用这段珍稀的影像开头,然后引出对四川及刘湘的介绍。
可是,这是灌县吗?
片子进行了1分钟左右出现了一个牌坊,上书金堤重镇四字。
一输入百度,都江堰这几个字跃入眼帘。小小的发现与印证,大大的开心。背负沉重使命的开篇,因为这一段历史影像,呈现出了非常不同的气质。内心对当年留下这一段影像的同行,由衷地充满感激。
大后方由此变得具象化:这些赶着鸭子、挑着猪去往集市的人们,就是大后方的人民。
从美国淘回来的资料中,有一组日本人拍的影片,是一个系列,叫扬子江舰队,主要内容是日本军队从上海沿长江西进的作战场面。
这是我第一次那么近地看日本人的作战场面。没有鲜血、尸体,有的只是不断发出的号令、射击和开炮的画面。
画面里是没有中国人的。
在仔细浏览素材的过程中,一段影像让我有很深的震撼,甚至心生恐惧。
一艘舰艇上,日本人正在发射炮弹。装填炮弹的士兵,发出号令的士兵,全都默然、平静,没有表情,机器人般地重复着装炮弹、发射的过程,一遍又一遍。
发射完毕的炮弹,退出空空的弹壳,热气腾腾,掉在地上,金属之间的相撞声清晰可闻。弹壳越来越多,从一个、几个,到一堆。对于炮兵来说,他们在杀人,杀死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他们有概念吗?他们也许根本没有概念,他们只是在执行长官给他们的指令,只是杀人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而已。
在那一瞬间,我想起了朗兹曼导演的《浩劫》,想起了《朗读者》,无论是押送犹太人的乌克兰人、开火车的司机还是关押犹太人的女看守,都认为自己是在做着一份工作,丝毫不会认为自己是在屠杀。
战争机器的可怕,写在了日本炮兵瞥向镜头的木然的眼神里,写在了热气腾腾的空弹壳上。
我毫不犹豫地将这一段用在对淞沪抗战的描写中去,这是抗战中最血腥的绞肉机,我想用一个不同的视角来呈现战争的残酷。
成堆的空弹壳之后紧接的画面,是以各种姿态死去的中国士兵的尸体。
这是美国影片《满目疮痍的土地》里面的一个段落,拍摄了大批年轻的中国士兵在战壕中死去的身影,很多人的手中都端着水杯,有一个年轻人的水杯就在嘴边。当他在战壕中感到口渴,要喝水的时候,那枚来自远方的炮弹击中了他。
惨烈而旷日持久的战争已经开始,我想看到美丽而安静的田园;我想看到祖先的劳作与生活;我想看到男人、女人、老人和孩子的笑脸。
在这一切被摧毁之前,让他们重现。
如果不是故土如此美好,家园如此温馨,中国人又如何能有这样强大的勇气,发出就是不要同他讲和的誓言,去对抗异常强悍的敌人?
当剪辑王祯将初编的片子放给我看的时候,伴随苟欲夺此土者,则是夺我生也的这段解说和何训有老师原创的音乐,出现的是一位老妇人抱着 小孩,对着镜头微笑的脸,我完全不能控制,眼泪夺眶而出。
这个段落,以后看了多次,每一次都是心碎的。
悲剧是将美好的事物摧毁给人看;当我们明明知道悲剧就会接踵而至的时候,注视那些不知悲剧将至的笑脸,悲怆与心碎尤甚。
愿再也不要有战争。
(徐蓓)
1936年初,军事学家蒋百里奉国民政府之命赴欧洲考察军事。
这一年,蒋百里55岁。
1901年,蒋百里第一次从家乡浙江海宁远渡重洋,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六年后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毕业,获得日本天皇赐刀的特别荣誉。
1912年,蒋百里任保定军校校长,在任期间与日本护士佐藤屋登互生情愫,结为夫妻。蒋百里喜爱梅花,给夫人起了个中国名字佐梅,他们生有五个女儿。
他与日本有着很深的渊源。但他一生中的许多时间,都在思考中国该如何对抗这个强大的敌人。
1923年,从天津南下的火车上,蒋百里告诉同行的朋友: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与日本必有一战。中国的国防应以洛阳、襄阳、衡阳为据点,这三地以及连线的以东地区,我国应利用空间换取时间,消耗和疲惫敌人;此线以西,资源丰富,幅员辽阔,足以成为支撑持久抗战的大后方。
当蒋百里与他的家人来到德国时,这个国家已经被希特勒的法西斯政权统治四年。最强大的军队,最精锐的武器,都在等待一个指令:战争。
1936年的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10月,德国、意大利秘密签订《柏林协定》,柏林―罗马轴心至此形成。
战争的乌云在欧洲聚集。此时,蒋百里身后的祖国,东北三省、热河省已被日军武力占领;日本军队跨过长城,侵占中国华北,企图将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阴影,越来越强烈地笼罩中国大地。
柏林的一个冬日,满怀心事的蒋百里在郊外散步,居然迷路了。
他敲门问路,出迎的是一位德国老者。
我同他就谈起东方事情来。哪知道这位红颜白发的仙人,他的东方知识比我更来得高明,凡我所知道的,他没有不知道。他所知道的我却不能像他那样深刻。比方说日本人不知道中国文化等类。
我临走的时候,他送我行,而且郑重地告诉我:
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
(蒋百里,《日本人》后记)
就是不要同他讲和,是贯穿中国全国抗战的一种气,一种精神,也是大后方存在的意义所在――她是绝不讲和、坚持抗战的中华民族温暖的摇篮。
20世纪30年代,美国摄影师古德里奇来到四川灌县,也就是今天的都江堰市,留下了四川一个小城的珍贵影像记录。
四川,中国西南部的一块富庶盆地,因为高山大河的阻隔,自成天地,与盆地外的世界互不相扰。在20世纪30年代,四川名义上是国民政府的一个省,但实际的控制者却是一个叫刘湘的军人。
1934年,蒋介石追剿红军到了四川,他才发觉,四川是个好地方,决定把四川作为抗日复兴的根据地。而且他叮嘱要保密,不让日本人知道,所以就在1935年,国民政府派了一个国防专员到各地区传达这个计划。
(杨天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要经营和巩固四川这个抗日根据地,必须将国民政府的势力渗透进四川。1935年,委员长行营参谋团进驻重庆,开始着手对派系复杂的川军进行整编。
1937年7月7日,四川盆地东南部的重庆,一场关于整编四川军队的谈判开始进行,交涉的双方分别是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与四川省主席刘湘。
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并听到枪声,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宛平城搜查,遭严词拒绝后,便向驻守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第29军被迫自卫还击。卢沟桥事变爆发。
7月9日,卢沟桥事变的消息传到了重庆。刘湘提议:
中央规定限三个月整军完竣,如今既然国难当前,我自愿缩短到两个月或一个月,便将所部完成整编。
几天之后,在众多的地方实力派首领中,刘湘第一个发出全国通电:
日军侵略绝非一省一部之问题,主张全国总动员,拼与一决。望全国上下同德一心,在全国整个计划之下,共赴国难。
此时,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灌县,人们的生活在日复一日中进行。
一位姓李的老人依然用古老的礼仪问候街坊。他的儿子清早就开始在地里忙碌,孙子已经在新式学堂里学会了刷牙,家里最小的孩子很快就会牙牙学语。
战争的风暴即将来袭,这片土地在暂时的宁静之中等待着自己的使命,而发令枪将会在国民政府西迁的那一刻响起。
1937年7月8日,西北部的小城延安,中国共产党从这里发出通电呼吁:
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
1937年7月15日,前往庐山谈判的中共代表向蒋介石提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随着日本侵略不断升级,全国上下的抗日意愿日趋强烈。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曾经执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的对日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沦陷的蒋介石,于1937年7月17日发表了庐山讲话。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同一时间,军事学家蒋百里正在此山中,受聘为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讲课。
蒋百里带来了由他历年的军事著述和讲稿精选汇编成的《国防论》。在扉页上,他写下了这样一行字:
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日本人的个性具有两面性:美和暴力。他们同来自岛国的英国人一样自大,以为用少量的军队和先进的武器就能占领大国,正如英国在印度和非洲所做的一样。
日本是一个高度军事化和高度工业化的社会,面对一个在他们看来十分落后的农耕国家,在短时间内完成战事的想法似乎也合乎情理。
(艾伦麦克法兰,英国剑桥大学教授)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工业总产值约60亿美元,中国约14亿美元,不到日本的四分之一; 日本年钢产量580万吨,中国4万吨,仅为日本一百四十五分之一; 日本能够独立制造飞机、火炮、坦克,拥有航空母舰; 中国只能生产步枪和机枪,所有的重武器、石油和无线电器材都完全依赖进口。
国民政府外聘的军事专家曾估计,从纯军事角度看,日本一旦全面侵华,中国海军一星期之内就将失去作战能力,中国空军一个多月就难以支撑,中国陆军最多可坚持半年。日本陆相杉山元大将报奏日本天皇裕仁称中国政府和中国军队的生存不能超过三个月。
那么,中国的办法,究竟在哪里?
我侪对敌人制胜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反,彼利速战,我恃之以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处用。
(蒋百里,《论持久战》)
1936年7月16日,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有过一次对话。
斯诺问:照您的意见,这次抗日战争,主要的战略方针是什么?
毛泽东回答:
日本在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它的经济行将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将颓靡。中国方面,则抗战的潜伏力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地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所有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来,就使我们能够对日本占领地的堡垒和根据地,作最后的致命的攻击,驱逐日本侵略军出中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