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在长沙左家公山一座战国古墓中出土的,是支用实心竹杆为笔管的毛笔,其形制与今天的毛笔没有本质的区别。
诗歌的创作也已涉及到竹子。如《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大量竹诗,直接提及的有五首,出现七次;间接提及的有几十首之多。如《诗经·卫风淇奥》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竹子,还被广泛用于工程设施建设和兵器。据《史记·河渠书》载,战国著名水利专家李冰主持修建的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伐竹编巨笼,筑成石笼大堤实现分流的,使300多万亩农田变为肥田沃壤,奠定了天府之国的基础。用竹子作建筑材料在少数民族中相当普遍,以云南南部为典型,流传至今。《周礼》中记载:“六弓、王弓、弧弓,以射革弓;夹弓、庚弓以射千侯、鸟兽;唐弓、大弓以授学射者。”证明周代已用竹制作兵器或狩猎工具。曾侯乙墓出土的大量兵器有450件,其中弓箭多,弓箭上漆孔、细画,极为精巧,反映了当时人们竹制品制作技艺达到了相当高超的水平。
由于竹子在当时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赞竹、咏竹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也就应运而生。早吟咏竹子的,要数《诗经》和《楚辞》。如《卫风·淇奥》中就有“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的诗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