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诗经》十五讲 十五堂《诗经》历史文化与文学课 丹曾人文通识丛书
》
售價:NT$
395.0
《
述异记汇笺及情节单元分类研究(上下册)
》
售價:NT$
475.0
《
环境、社会、治理(ESG)信息披露操作手册
》
售價:NT$
1190.0
《
桑德拉销售原则 伍杰 [美]大卫·马特森
》
售價:NT$
440.0
《
理论的意义
》
售價:NT$
340.0
《
悬壶杂记:医林旧事
》
售價:NT$
240.0
《
谁之罪?(汉译世界文学5)
》
售價:NT$
240.0
《
民国词社沤社研究
》
售價:NT$
640.0
|
編輯推薦: |
●紧跟形势!供给侧改革红宝书!
●改革历史、国家成功案例、中国现状通通都有!
●全面的体例!系统的内容解读!
●帮您全面、深入了解供给侧改革!
以中国经济现状为背景
透彻诠释经济新政策及中国改革的逻辑、战略、路径的著作
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为重点的供给侧改革正式启动!
供给侧改革正从高频词化为政府、企业明晰具体的改革路线图!
|
內容簡介: |
当经济刺激政策成为过去式,我国经济走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上——中国经济的增长迈入了泥潭,经济下行的压力已经非常明显。
此刻,我国政府面临艰难的选择——是把问题继续延后几年,饮鸩止渴,还是冒着转型升级的经济风险,把“脓包”挑破,治愈病痛?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供给侧改革登上了历史舞台。从生产、供给端入手,坚持问题导向,打造新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本书通过认知理解、实施策略、市场机遇三个大篇章,由浅入深地全面解读了时下最热门的新经济政策。
通过本书阅读,你会真正懂得中国此次身处经济夹缝中的制度重构。
|
目錄:
|
【认知理解篇】 供给侧改革的前世今生
第1章 历史之光:谁也无法阻挡中国经济前进的脚步/2
1.1当中国制造的光环褪去,中国经济需渐进、改良地前进/2
1.1.1改革背景:一夜雨飘风落后,中国制造不再活力四射/2
1.1.2新的共识:中国经济需渐进、改良地前进/7
1.1.3困境惊梦:如何挖掘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内核/13
1.1.4调结构之重:取得战役胜利不可能一蹴而就/16
1.2供给侧改革的时光轴:供给学派诞生/20
1.2.1亚当斯密论:政府只是经济发展的守夜人/20
1.2.2凯恩斯主义:难解结构性危机,退出历史舞台未必是悲剧/23
1.2.3供给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供给错位难题的不解之缘/27
1.2.4不可复制的成功:里根经济学变革/29
第2章 横空出世:释放中国新经济红利的供给侧改革/34
2.1究竟何为供给侧改革/34
2.1.1经济新政供给侧改革:新的赚钱手段还是阴谋诡计?/34
2.1.2经济链条上的双生花:供给侧与需求侧/43
2.1.3关于供给侧改革的八个误区/46
2.1.4撩云拨雾看本质:打破中国经济增长瓶颈/48
2.2 3种力量决定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52
2.2.1经济发展的力量:中国经济新常态重构市场秩序/52
2.2.2商业模式的力量:消费商到来重构传统消费模式/56
2.2.3信息技术的力量:互联网 和大数据重构供需关系/58
第3章 世界之眼:透过国际市场经验看供给侧改革/64
3.1跳出凯恩斯主义围城,聆听来自国际的声音/64
3.1.1外媒对供给侧改革的解读/64
3.1.2丹尼尔格罗斯:中国供给侧改革利好全球/68
3.1.3国外经济学者眼中的供给侧改革/69
3.1.4欧美货币政策背道而驰的启示/74
3.2放眼国际市场,国外供给侧改革是这样进行的/77
3.2.1美国:1995奇迹/77
3.2.2英国: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改革/79
3.2.3澳大利亚:通过创新实现经济过渡/82
3.2.4日本:度过产能过剩危机/85
3.3你变或不变,它都在逐渐渗透、释放新经济红利/87
3.3.1无形的手:以供给侧改革拉动全局经济/87
3.3.2自我调节:由过度依赖西医转变为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综合疗法/91
3.3.3对企业的红利:从供给侧改革中大受其益的万达/95
3.3.4对民众的红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新实惠与便利/99
3.3.5困境不再来:上一轮改革回顾与本轮供给侧改革形势分析/100
【实施策略篇】 供给侧改革的逻辑、战略和路径
第4章 逻辑:风起于青萍之末,改革始于思之慎/106
4.1从哪里出发就有哪些不同的抉择供给侧改革的4个方向/106
4.1.1方向1:从原点出发,让供给创造新需求/106
4.1.2方向2:从周期出发,发挥供需相互作用/108
4.1.3方向3:从管制出发,打破发展诸多限制/109
4.1.4方向4:从改革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难题/112
4.2改革应富有层次地展开供给侧改革的4个关键/114
4.2.1关键1: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114
4.2.2关键2:调整经济结构,延续生命周期/116
4.2.3关键3:宏观调控财税,加快体制改革/118
4.2.4关键4:刺激资本复苏,提高服务效率/120
第5章 战略:驱动改革落地,政策才不会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123
5.1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供给侧改革的落地法则/123
5.1.1法则1:加法补齐短板,扩大供给/123
5.1.2法则2:减法简政放权,激发活力/125
5.1.3法则3:乘法创新理念,开拓空间/127
5.1.4法则4:除法扫清障碍,稳妥发展/128
5.2最为关键的4个歼灭战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策略/131
5.2.1歼灭战1:优化劳动力配置,提升人力资本/131
5.2.2歼灭战2:优化土地配置,抑制房地产泡沫/134
5.2.3歼灭战3: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建设资本市场/138
5.2.4歼灭战4:政府落实改革方案,提供发展动力/140
第6章 路径: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向发力,在渐进式变革中乘风破浪/143
6.1供给侧:以市场为导向的中国式创新/143
6.1.1当三驾马车没有了动力/143
6.1.2供给侧改革需要逐渐市场化/146
6.1.3释放经济增长红利的新供给/149
6.2需求侧:引导市场需求,释放内需潜力/151
6.2.1步骤1:根据供给侧调整需求侧/151
6.2.2步骤2:完善需求侧推动供给侧/153
6.3供给侧 需求侧:双向发力,促进我国产业面向中高端/155
6.3.1让经济回归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状态/155
6.3.2持续发展的引擎: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158
6.3.3流转并优化五个财富创造要素/160
6.3.4两端发力、双管齐下/162
【市场机遇篇】 供给侧改革的影响和未来
第7章 影响渗透:历史不会重演,但剧情总有相似/168
7.1沉淀:改革影响力是政策的另一种沉淀/168
7.1.1供给侧改革对经济结构的影响:第三产业占比攀升/168
7.1.2供给侧改革对杠杆率的影响:化解防范金融风险/171
7.2 升华:中国新经济的供给实验室/174
7.2.1供给侧 传统企业:从O2O到互联网 创业/174
7.2.2供给侧 农业:读懂一号文件,保障持续增收/177
7.2.3供给侧 工业:主动适应调整,四化是改革主战场/183
7.2.4供给侧 制造业:打造中国智造品牌/186
7.2.5供给侧 旅游业:变革已经在路上/189
7.2.6供给侧 零售业:马桶盖、洋奶粉,海淘如何不再殇/195
7.2.7供给侧 服务业:互联网 时代的法治中国/203
第8章 拥抱未来:警报尚未解除,这是又一次与危机赛跑的制度重构/206
8.1永远与危机赛跑:改革有风险,动荡依旧在/206
8.1.1成本:矫枉才能及正,猛药才能去疴/206
8.1.2风险:改革进程会被这四大问题影响吗/209
8.1.3辩证:可能令改革偏离轨道的八组关系/212
8.1.4清单:来自制度重构的顶层设计/215
8.2永远与改革为伍:让人民真正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218
8.2.1十三五背景下,中国式供给侧改革何去何从/218
8.2.2未来走向: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减税力度/221
8.2.3按下转型快进键,向世界释放更多中国红利/223
后 记 2016年,中国准备好了吗?/231
附录1/237
附录2/239
|
內容試閱:
|
【认知理解篇】
供给侧改革的前世今生
供给侧改革横空出世,成为近来政府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汇。
究竟何谓供给侧改革?
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否有先例?
中国供给侧改革更注重什么?
国外的供给侧改革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
2007年以来,为何我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而需求刺激效果甚微?
20世纪70-80年代,美、英经济相继陷入滞胀,他们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淖
一次改革的落地远不是诠释概念那么简单,唯有了解了来龙去脉才能延伸、创新。
本篇将全面解读供给侧改革的前世今生。
第1章 历史之光:谁也无法阻挡中国经济前进的脚步
1.1当中国制造的光环褪去,中国经济需渐进、改良地前进
1.1.1改革背景:一夜雨飘风落后,中国制造不再活力四射
微观新政
《经济学家》一书曾预言:尽管从眼前看,中国需要大量的进口,这将刺激工业发达国家的生产,但是长远而言,洪水猛兽般的中国出口品会成为必然。
2002年,《经济学家》的预言实现了中国制造开始活力四射,发出耀眼的光芒。
从中国制造、房地产到上游能源和原材料行业,中国经济繁荣昌盛的触角向更多领域延伸。
细心的业内人士发现,热火朝天的繁荣景象背后,是海量投资的急剧膨胀。而且,不仅政府与国有企业参与投资,民间资本也纷纷参与其中,中国经济投资的盘子越做越大。一切看似意气风发、生机勃勃。
我们有时不得不承认,这个时代总是充满了从山顶跌落谷底,又从谷底一跃至顶峰的悲喜剧。
眼下,改变正在发生,如同湖边斑驳的树影随着阳光的舞步在水中悄然位移。面对这场经济狂欢,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会以怎样的面目出场?下一出剧情将以怎样的形式开场呢?
青年作家许知远于2011年写下了《时代的稻草人》,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稻草人内心善良,却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他那细竹枝的骨架子、隔年的黄稻草的肌肉、手臂上用线拴的破扇子,赶不走飞蛾,帮不了生病的孩子,救不了离水的鲫鱼、寻死的女人。
我的确担心自己成为这个时代的稻草人。这个稻草人不是插在那个军阀混战、民族屈辱的田野,而是生活在一个国家空前繁荣、强大的时刻。你的焦虑与呐喊,不会惊醒在铁屋中沉睡的人们,而是立刻消散在四周的喧哗与躁动中了,再惊人之语,都显得平淡无奇,连忧虑本身,都像是时代的另一种笑料,它既不实用,也不好玩。
许知远的这段话表达了他的不安、焦虑和失望,他认为我们之前一直寄予希望的力量正在被强大的历史惯性渐渐吞噬。他悲观地认为没人能在短期内改变中国现状,他甚至不知道未来的自己该怎么办去做一个看透一切的犬儒主义者,一个不择手段的成功者,随波逐流、放弃个人努力
果真如此吗?
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曾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科技发展报告》的综合报告,称中国自1990年以来,大陆吸收投资高达2300亿美元,其中最重要的投资领域是制造业。
(1)中国制造正当时
2002年,西方世界经济开始衰退,但并未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相反,凭借质优价廉的商品,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中国外贸总值达6000多亿美元。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三大世界级的制造中心给中国贴上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制造标签。
摩根士丹利香港分公司的一名经济专家说:中国崛起为一个生产基地对世界造成的影响好似当年美国工业化对世界造成的影响,而且可能还要更大一些。(见插图表1-1)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距离不再是挡风的墙,中国制造凭借低价利刃在全世界所向披靡。尽管其中少不了来自不同国度的充满敌意与醋意的声音,但依然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中国制造意气风发的步伐。
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给出的答案是:
中国经济迅速崛起,正在改变世界经济的格局。社会学家躲在厚厚的眼镜片后面,语气严肃地说:多少年后,美国的地位将被中国取代,这是个严肃的问题。学生们没这么高深,他们头脑中想的问题无非是就业和挣钱,中国已是他们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部分,或许过不了多久,他们便可以亲身体验在这个国家生活的甘苦。
美国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曾在《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预言:
可以肯定,他们这个民族有此赐予,他们以非凡的活力为背景,一定会有一个伟大的未来。
100年后,他的预言实现了,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商品势不可挡地涌向全世界。
(2)当中国制造的光环渐渐褪去
不管大小,每一次光环投射下来,总会留下阴影。似乎任谁都无法永远地占据要津。
当我们正在为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的战无不胜喝彩时,著名的8亿件衬衫与一架飞机论断提醒我们:
低成本;
低利润;
缺乏自主品牌;
技术含量低。
凭借价格优势,中国产品轻而易举地打破了国外商品苦心经营的市场壁垒,它们在中国的低价商品面前,毫无招架之力,只得灰头土脸地一再退后。
在中国,多种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矿产资源、能源、人民币等价格明显偏低,这些被低估的资源成为了助力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所向披靡的幕后推手。
然而,问题随之而来:
①低成本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中国企业凭借低价优势在世界市场攻城略地;另一方面,使得中国企业过分沉湎于低价的温床,缺乏创新。
如今,经济环境日益严峻。如劳动力、原材料成本提高,人民币升值。我国企业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终将遭遇一场转型之痛。
而沉溺于低成本的狂欢,终不能治愈种种短板的隐痛,更不足以支撑起一个经济强国。
当积累到一定程度,问题就会扑面而来,彻底打破我们对经济局势过分乐观的想象。
②中国制造的水池被经济危机轻轻一抽,就见底了
有人说,2008年的经济危机,不过是中国制造的成年礼而已,只是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这个成年礼未免太过残酷。
日子远比预期要难过得多。
有人说,原来中国制造的水池竟是这样浅,被经济危机轻轻一抽,就见底了!
我们曾以为中国制造光环永存,岂料只是一相情愿,理想与想象有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只是纸上谈兵。
2011年,对于中国制造而言又是一场生死大战。大量的中国企业,尤其是众多中小企业命运多舛,纷纷抱怨这是他们面临生存压力最大的年份,从没觉得日子这么难熬。
近几年,随着劳动力红利逐步降低、原材料成本上涨、海外市场萎缩等不利因素加剧,我国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劣势逐渐凸显。
明显,中国经济亟须转型,顺利实现从低利润、低成本、缺乏自主品牌、技术含量低到品牌、技术的过渡。
对于经济链条上的任何主体来说,转型都是一场涅槃,稍有不慎,勇士即成烈士。
在这个创富荷尔蒙过剩的年代,日子不再波澜不惊,种种新举措尝试过程中的铤而走险,背后又藏着看不透的玄机。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制造的诱惑力已经越来越低,曾经闪耀的光环已经蒙尘,不再熠熠生辉。
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中处于劣势的基因,包括快速廉价、批量复制、透支环境等使中国制造滑向产业链底端,大批资本因无利可图,被困在薄利的下坡模式中无法自拔,欲逃离制造业。许多制造企业叫苦不迭,一副大限已至的悲凉面孔。
在两次金融危机中经历浩劫的中国制造,也难掩其光鲜背后流露出的凄苦,看似生机勃勃的表象中隐藏着焦躁不安和难言之隐,甚至弥漫出一股令人痛不欲生的绝望气息。
一切恍如发生在一夜风飘雨落后。
昔日光环,正在褪去。
曾经荣耀,悄然黯淡。
1.1.2新的共识:中国经济需渐进、改良地前进
微观新政
世界经济形势以其独有的逻辑,潜移默化地对每个国家产生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每个人都有权参与到世界性的竞争中去;
经济一体化,贸易和科技正在消除各种壁垒,在经济上国与国之间没有了国界。
大多数经济危机,都是繁荣过后经济脱轨的结果。
萧条繁荣萧条繁荣的周期波动,似乎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之路上都难逃的宿命。
实际上,经济危机的源头来自国家的非理性发展、群体的盲目与贪婪。
发展是硬道理,但如果能坚持理性地发展,繁荣兴盛的尽头就未必是萧条。
然而,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理性地发展,人们众说纷纭。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供给侧改革的落地,中国经济的梦想蓝图,越铺越大。
在某个特殊的时期,人们往往觉得理想的国度遥不可及。
女作家苏青曾对张爱玲说过这样一段话:你想,将来到底是不是要有一个理想的国家呢?
张爱玲说:我想是有的。可是最快最快也要许多年。即使我们看得见的话,也享受不到了,是下一代的世界了。
苏青一声叹息:那有什么好呢?到那时候已经老了。在太平的世界里,我们变得寄人篱下了吗?
盛世危言。
不自在地在欢畅氛围之外游离,突然窜出一股大煞风景的味道来。但从现实角度出发,所谓盛世危言并非杞人忧天。
时光这条经历无数跌宕、回流的巨流之河,正激荡出自由、民主、平等、富有等一系列透着光亮的本色。
昔日的争论,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小康社会、坚持改革开放、由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等话题如今也已成为人们心中的常识。
这个世界,终究在一天天地变得更好。
(1)转型是中国制造新出路
无序、混沌、模糊的商业时代渐渐远去。曾经意气风发、红遍全球的中国制造,将会以怎样的方式适应全新的经济发展?
转型,改变低成本生产模式,是中国制造的新出路。
毕竟,大部分中国制造都几乎没有任何争议地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见图1-1)。
微笑曲线指的是产业链。如图所示:中间指的是制造能力,左边为研发(创新能力),右边为品牌(市场服务能力)。而中国制造处于微笑底端。
英国剑桥大学的彼得诺兰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
后来居上的工业化国家,不论是19世纪的美国还是20世纪后期的韩国,每个国家都产生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中国是唯一一个没有产生这样企业的后来居上者。
中国制造使中国有了世界工厂的头衔,也一度让竞争对手望而却步。只不过,大部分制造业都是顶着中国制造这顶帽子,扮演的却是为他人做嫁衣的角色,和自主品牌不沾边,甚至许多制造业都贴着国际知名商标的标签,从中赚取微薄的加工费。
对于中国制造而言,日益严峻的经济环境是一种不祥趋势。中国制造的最大优势是低价。如今,中国制造陷入了发展的瓶颈期不提价亏损,提价市场萎缩的两难境地。
接下来,是安于现状,褪尽光环,还是打破瓶颈,在阵痛中由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
显然,人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了中国创造。
2015年10月1日至2日,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以下简称时代广场)迎来中国主题日在新中国66周年华诞之际,66个已经走向世界的民族品牌集体在有世界十字路口之称的纽约时代广场展示中国品牌的形象与实力(见图1-2、1-3)。
尽管目前看来,中国制造的蜕变缺乏脱胎换骨式的质变,大多只是仓促、表面的量变。这在经济学看来是无法逾越的阶段。但中国要在十几年、二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里,涌现一大批国际一流的民营大企业,未必不可能。但这需要企业的自我磨砺、转型升级。任何企业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品牌到走向世界,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中国制造不能被动等待世界市场浪潮的磨砺冲刷,而是应勇敢抛弃先前不合时宜的成长路径,打造自主品牌,弥补曾经的短板,积极创新。
唯有如此,未来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2)中国经济需渐进、改良地前进
中国入世多年来,利用自身后发优势,娴熟地借力西方现代化,迅速与世界经济接轨。很难想象,如果身处经济夹缝中的中国经济迟迟不改革,供给侧改革不登上历史舞台,我们不知还要走多少弯路,还要自吟自唱多少年,太平盛世的梦想迟早会被闭关碾作碎片。
一方面,中国社会需建立良好的社会运行秩序,不断改革,以适应这个波澜起伏的大环境;
另一方面,我们以开放作为转型的关键跳板,使自己置身于全球化的大经济格局中。
① 改革不是理想主义的一刀切
中国经济的改革是一个渐进、改良的过程。
暴风骤雨式的变革恐怕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大凡有真知灼见者,都需要更多勇气、智慧,更多耐心、技巧。
事实证明,人们渴望一蹴而就,但一蹴而就很难直抵一劳永逸的目标。市场派一度有过这样的狂热:只要一脚迈进市场大门,一切贫穷问题都可迎刃而解,结果市场的力量也有不足,美好的期盼悄悄于无声中溜走;计划派一度有过乌托邦式的设想:只要进行集体式制度改革,我们就能一脚跨入共产主义,结果我们离美好的生活越来越远。
初次以全新的面貌和姿态适应这个世界,前途叵测,人们的本能反应是选择这样的道路必然会遭遇挫折,好比我们在热血沸腾地讨论理想时,总会忘记比任何想象都要复杂的现实情况。哪怕是在某个时间点被证明是板上钉钉的真理与规律,我们在实践中运用时,依然会遭遇被人唾弃的颠沛,甚至会自我圈禁,为自己戴上不明所以的锁链。
时局急转直下的时刻寥寥无几,某个重大新政策落地后,局面也未必立刻豁然开朗。一切改革,皆以中国经济循序渐进的改良为前提。否则,就算内心再坚强,方向再正确,过去那种理想主义的一刀切也会让我们再次陷入目标过于远大,身后无人追随的落寞中。
② 新的共识无需考验:中国经济不转型只能是死路一条
很多历史真相,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才会更为清晰地显现。
然而,中国经济不转型只能是死路一条的共识,无需等待历史考验。
它的正确性正时刻被中国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证明。
也恰恰因为我们从容地融合各类思想火花,并达成新的共识,才使今天的中国走上了一条正确的前进道路供给侧改革。
关于未来的中国经济,需要我国政府及人民,于时间的长河中辛勤耕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