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NT$
4998.0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NT$
254.0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NT$
250.0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NT$
1265.0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918.0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有灵魂的才子,有道义的思想者
六年北大潜心向学,
遍访诸位名师,
展现充满悲悯情怀的灵魂探索
鲁迅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周作人 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
郁达夫 像我这样的人,也许有几个奇人欢迎我的。
沈从文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张爱玲 我想到许多人的命运,连我在内的,有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
萧红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似,为什么这么悲凉?
史铁生 我向往着这样的写作——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
王小波 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
顾城 我一直在走各种**,一直在裁判自己。在我生命里总有锋利的剑,有变幻的长披风,有黑鸽子和圣女崇拜;我生怕学会宽恕自己。
张中行 人要心静、少贪、顺生。……我只承认人生有苦,言外之意也有乐,有苦有乐。人生之道至少是常人的就成为,想办法求乐增苦减,而不是解脱。
金庸
|
內容簡介: |
本书精选了作者于仲达对诸多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如鲁迅、周作人、沈从文、萧红、张爱玲、顾城、王小波等的解读。在引入钱理群、何怀宏、曹文轩、陈平原等北大名师观点的同时,作者也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精神追索,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文学思考。
以钱理群为例,作者通过其讲解而对鲁迅产生较为深刻的理解。但后来,作者以禅宗鲁迅的看法却是,鲁迅不能离开“有”而论“无”,不能离开“中间物”来谈“无所有”,认为“在学习鲁迅精神批判东方专制主义的时候,是否仅仅将鲁迅作为一种手段呢?以毒攻毒,专制之毒没了,‘鲁毒’又有了。”
|
關於作者: |
于仲达是70后学人中颇具鲁迅风骨的一个典型代表。2004年,其发表的《一个奴隶的手记》曾经引起不少读者的强烈共鸣和热议。和一些所谓的学院派不同,他不是“为学术而学术”,他的文字有思想、情感、性格,而且有“体温”,展现了一个殊为难得的“活着的思想体”。于仲达承继鲁迅精神,以笔为旗,从常识出发,关爱生命,守望灵魂,肩扛道义,表达了鲜明的态度和立场,具有深刻的人文情怀和热忱的社会观照。他的作品思想深刻,文笔优美,视野开阔,行文犀利,表现出他直面黑暗的勇气和对精神高度的追求,以及指向生命本体的悲悯情怀,而这些正是当下汉语世界所缺乏的。
|
目錄:
|
目录
上篇 作 家 解 读
“个”的相遇——读鲁迅·2
浮世的悲哀——读周作人·25
悲情的吟者——读郁达夫·39
“乡下人”的生命关怀——读沈从文·47
苍凉之哀——读张爱玲·61
悲心与荒凉——读萧红·69
心魂之思——读史铁生·84
一个自由主义者的“阴阳两界”——读王小波·104
唯美的幻灭——读顾城·117
布衣寒士——读张中行·129
江湖、侠客与人性——读金庸·139
苦难及其缓解──读余华·148
感觉的旋涡——读莫言·164
下篇 感悟学者
钱理群:丰富的痛苦·174
何怀宏:沉潜与中道·195
曹文轩:唯美与悖论·210
陈平原:压在纸背后的“人”·226
|
內容試閱:
|
“个”的相遇
——读鲁迅
**次看的鲁迅的照片,大约是他临死之前拍摄的,照片中的鲁迅带着浓重的病态,清瘦、冷峻、犀利而不可触犯。
鲁迅的著作中,那些硬朗的文字温暖而又犀利,真切而又冷峻。读起来让人一方面可以感受他内心的苦痛与挣扎,另一方面可以感受他炽热的情怀。
我是从个体生命体验这一角度去阅读鲁迅的,获得的当然是一个心灵意义上的鲁迅。从散文诗《野草》来看,鲁迅的艺术形象更加能穿透视网膜印在你的心灵上,这就是强硬、坚决、执拗、韧性、叛逆、屹立、洞见、正视、荒寒、奇峭、对抗、焦灼、孤独、苦痛、凄寒、苍劲、虚无、野性、深沉、粗犷、冷寂、绝望、枯槁、僵死、燃烧、冷峻……《野草》中的鲁迅形象是*丰富、*触动人灵魂的。当然,不同的文章所折射出的鲁迅的形象是不同的,比如:小说《伤逝》所透射出的是凄楚、低回、缠绵、哀婉、亢奋;《在酒楼上》和《孤独者》里更多的是寂寞、颓丧、孤独、受伤、挣扎等失败者的形象。鲁迅的形象实在太丰富了,当你于无边的黑夜之中静静阅读他的时候,那种感觉是复杂的、难以言喻的。
读鲁迅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任何言语都不能穷尽鲁迅,我试图获得的只是一个我所认识的鲁迅,能否是真实的鲁迅,谁又能说得清?当代的鲁迅研究专家,有谁敢说自己研究的是原本意义上的鲁迅?大家都只是各取所需罢了。
钱理群说:“读鲁迅,是需要灵魂的‘相遇’的。……而灵魂的‘相遇’是可遇不可求的:它要建立在相似(相近) 的‘体验’的基础上。不仅是人生的经验、阅历,还要把这外在的经验上升(转化) 为个人主体生命的内在的体验,同时伴之以一定的理性的思考,成为一种自省(自我灵魂的震动),从而进入精神的深层面,灵魂的相遇正是、也只能是发生在这个领域。”
我真正和鲁迅“相遇”,是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那时是在S城,当地官场政治生态的失衡、生存环境的恶劣、思想的压抑、狼道逻辑的横行,所有的一切都超出了一个书生的承受能力,这样的环境足以彻底摧毁一个善良人的幻想和理想。更为可怕的是,一些在专制的“苦水”中熬过来的人一旦走上权力岗位,肚子里积攒的一肚子的坏水,便不断朝弱势群体源源释放,冷血的奴性让我不寒而栗!那时,我拼命地复习英语,想通过考研走出S城,不料却因遭到孤立而失败!一个孤零零的年轻人,没有人可以倾诉,每天怀着苦闷的心情,度日如年,仿佛置身铁笼一般。这个时候,哪敢写诗?在这样黑白颠倒的情况下,我一时失语了,被迫沉默,没有自己稳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没有自己的选择权和判断力,连言说的勇气都没有,没有任何可以支撑自己的精神资源。这时,鲁迅闯入了我的精神视野,我从他那里获得了一种生存下去的勇气,鲁迅“反抗绝望”的勇气顽强地支撑着我,陪着我走过将近十年的艰难岁月,如果没有鲁迅,我的存在便失去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对于我而言,鲁迅是我的精神导师,每当我处于困顿中时,我便能感到他的存在,他硬是逼着我克服自身的缺陷成为独立的自己。鲁迅*能触动我灵魂的是,他对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同情,以及对困境中的灵魂的关注。
多少年来,鲁迅以他独特的精神魅力,影响着每一个不愿停止挣扎的“人”。鲁迅研究学者中,诸如钱理群、王晓明、林贤治、李新宇、郜元宝等,都从鲁迅那里获得了启示。对于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鲁迅以自己的人格力量,默默地鞭策着他们。清醒而又苦痛的鲁迅,不知援助了多少困窘、自闭的心灵。的确,鲁迅只属于少数对自身所处的境遇较敏感的人。一个中庸或逍遥的人,一个温顺没有苦痛感的人,一个被环境磨去棱角和锋芒的人,一个没有主体意识甚至昏睡麻木的人,一个丧失记忆习惯和没有耻辱意识的人,一个不敢直面残酷现实的人,一个没有经过生活坎坷没有遭受挫折的人,一个孤坐学院空谈理论的人,是无法从本质上靠近鲁迅的。郁达夫在鲁迅之后曾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鲁迅的旧学根底很好,他的古文和旧诗也是同时代人中的翘楚,但是他又坚持批判传统。在鲁迅身上,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非常激烈,造成了一个矛盾的鲁迅和丰富的鲁迅。我曾想写一篇《现代中国*丰富的灵魂》来分析这种“丰富”,可惜一直没有写。鲁迅也曾把自己看作是“在转变中”或“在进化的链子上”的历史的“中间物”,这一语包涵着鲁迅对自我与社会、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的深刻认识。我是“文革”后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是“断裂的一代”,传统文化对我的影响较小,不存在鲁迅所说的身上背着苦闷的精神包袱。没有了新旧冲突造成的矛盾,容易轻装前进。但是,还是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的资源。我面临的问题,正如学者汪晖所说,是思想的多元化带来的选择的艰难,对传统的怀疑加强了无所适从的痛苦,深刻的不信任感使得我们这些生活道路相对单纯的知识分子成为精神上*不单纯、*为复杂、*为矛盾以至混乱的一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