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郑也夫著作精选(套装3册)

書城自編碼: 273639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经典名家作品集
作者: 郑也夫
國際書號(ISBN): 9787D23914391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版次: 0 印次: 1
頁數/字數: 0/4500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70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NT$ 203.0
大模型启示录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NT$ 510.0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NT$ 918.0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NT$ 500.0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NT$ 505.0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NT$ 398.0
武当内家散手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NT$ 23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1350
《 魔鬼经济学(套装全四册) 》
+

NT$ 285
《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 》
+

NT$ 349
《 文明是副产品 》
+

NT$ 299
《 代价论 》
+

NT$ 332
《 信任论 》
+

NT$ 1162
《 梁漱溟代表作品集(共4册) 》
編輯推薦:
★郑也夫著作精选
《文明是副产品》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22年酝酿、两年埋头执笔新作。《信任论》和《代价论》则是市场上断版很久、很多读书人苦寻而不得的社会学经典力作。这套品质上乘的精选集从我们所熟悉的生活和人类行为的基本出发,在思想领域刮起一阵吹散雾霾的劲风。

★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度的思辨
《文明是副产品》是郑也夫老师关于人类文明的最新思考。通过观察人类文明史,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人类文明最重要的里程碑婚姻、农业、文字、印刷术,根本不是人类有意识研发出来的,而是其他有目标的行为的副产品。郑也夫先生以其汪洋恣肆的论说来更新我们的观念,甚至改变我们的某些思维方式。

★打破旧观念、启发新思维
在飞速变动的时代,父辈的教条指导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而恰恰是社会学敏锐地捕捉和认识这种变化,穿透和照亮我们所熟悉的生活。郑也夫先生给了我们另一个看待世界的方式,你可以把这本书当作一部高品质高密度的社会学思考,也可以把它当做一部洞察社会和人类生活的行动指南。《文明是副产品》由罗辑思维罗振宇首发推荐,光明网、《南方周末》、《中华读书报》、《华商报》等主流媒体争先推荐!

內容簡介:
《文明是副产品》是郑也夫老师花了22年酝酿、两年埋头执笔的新作。《文明是副产品》用独具见识,富于想象且细致的考辩和大胆的推论,从◆外婚制◆农业◆文字◆纸张◆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这些人类早期的最伟大发明,来思考人类文明的产生。人类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副产品造就的,不是有直接用途的那些东西造就的。事实上,人类文化宝库里的大多数东西,没有实际用处。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要比有直接实际用处的东西的知识含量大得多。无用之学最后才有大用处。

《信任论》是一部理论社会学著作。
本书对信任的分析,从借鉴当代生物学的理论探讨人之本性是利己还是利他开篇,广泛涉及生物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并且构建了分析信任问题的庞大框架,涉及有关信任的方方面面问题,包括有关信任的起源、定义、功能、载体、现象等。

《代价论》从社会学角度立论,通过大量日常现象的分析,论述了人们社会行动后果评估中的代价问题。立意新颖,主题鲜明,问题意识明确。书中理论铨释和经验分析结合得紧密,许多见解发人深省,一反时下社会学著述中只有现象描述不见观点的流弊。评估社会行动的代价,这是一个需要结合客观效果和主观动机、价值进行综合思考,权衡得失利弊,做出理性选择的过程。
關於作者:
祖籍不可考。1950年生于北京。1963年考入北京八中,1968年7月离校赴北大荒。在校时曾任班长,此乃一生中的最高职务,以后近40年中始终是标准布衣,未担任过任何一级正式与非正式的官职。在北大荒务农、造砖、伐木、采石、教书,逾八年。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读书。1979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1982年获哲学硕士。1985-86年在美国丹福大学社会学系读书,获社会学硕士。因不满时下学术空气,不断跳槽,先后在北京社科院、中国社科院、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供职,唯社会学专业至今不綴。曾任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主持人,实话实说总策划,不堪各级婆婆的审查管束,终于金盆洗手。曾作自我素描:懒散,不整衣冠,精神上却有洁癖,若游戏规则不公正宁可不参加。青年时代思想步入异端,再难返回正统。微染自虐症,少时习中长跑,年近五十患冬泳症。以争辩为快事,虽对事不对人,却也常常得理不让人。
目錄
《文明是副产品》
第一章
外婚制的起源 1
一、跨世纪学案 1
二、群婚与一夫一妻制的古典争论 3
三、灵长目的体征与婚配方式 7
四、走向一夫一妻制的原因 10
五、置身族群中的一夫一妻家庭 16
六、外婚制解释之一:抢婚 21
七、外婚制解释之二:体质 23
八、外婚制解释之三:性倾向 27
九、外婚制解释之四:保护内部秩序 32
十、性倾向与法律 35
十一、违规者 39
十二、目的与副产品 42
第二章
农业的起源 50
一、农业起源,文明之天问 50
二、难与采集说再见 51
三、起源方法论 56
四、定居与人口增长 61
五、天赐圣米 66
六、相互驯化 73
七、阶级、市场与宗教 79
八、粟与稻 83
第三章
文字的起源 93
一、两千年定义之争 93
二、陶符不是文字 106
三、泥筹与泥版 114
四、贞人与甲骨文 119
五、象形文字与声借 134
六、字母诞生的历史 142
七、汉字演绎的过程 147
八、论辩与文字 154
第四章
造纸术的起源 171
一、蔡伦传与纸的定义 171
二、蔡伦之前的纸字 172
三、蔡伦之前的纸张 175
四、漂絮说的重新解释 180
五、语言学与树皮布 184
六、人类学与树皮布 189
七、树皮布与蔡伦 194
第五章
雕版印刷的起源 199
一、印章 199
二、石刻 208
三、佛印 224
四、谁先 231
五、冯道与监本 235
第六章
活字印刷的发明 244
一、中国:被边缘化的活字发明 244
二、韩国:印汉字不走雕版路 255
三、传入还是字母使然 261
四、铅字支配印刷世界 270
五、王权与市场 276
第七章
文明与副产品 286
一、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之异同 286
二、产生文化变异的温床 290
三、目的论与副产品 299

记 311
参考书目 318
主题索引 329
人名索引 333

《代价论》
1 社会行为中的代价 001
2 理性、非理性与代价 005
3 决定论批判 013
4 目的论批判 021
5 合作与团体生活 028
6 竞争与否认冲突 034
7 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 041
8 经济平等之妄想 056
9 男女平等之困惑 063
10 伦理的诸种得失 075
11 标准之缺憾 084
12 分工与专业化 093
13 完善与停滞 100
14 传统与反传统 106
15 歧异与一致 117
16 顺境与逆境 127
17 风险与保障 135
18 乌托邦否定代价之代价 143
19 代价的界定与比较 153
20 中庸与极 157
后记 170

余波:观点的演变与批评之回应
1. 导言 173
2. 腐败与社会生态学 180
3. 三种平等:终点、起点与游戏规则
183
4. 就男女平等问题答九学者批评 185
5. 经济学家可以垄断代价的概念吗
197
6. 答王小波 199
7. 城市:它的起源与功能 201
8. 物种的适应与文化的进步 207
9. 人类与一夫一妻制 211
参考书目 215

《信任论》

言 V
第一章
信任:溯源与定义 001
第二章
人的本性 017
第三章
合作的进化 037
第四章
理性与习俗 056
第五章
领地、亲族和共同体 076
第六章
信任对复杂的简化 099
第七章
信任与社会秩序 115
第八章
早期城市化与民间社团 133
第九章
秘密社会 159
第十章
货币与信任 176
第十一章
科举与学历(专家系统论一) 192
第十二章
同行评议与科学(专家系统论二) 217
第十三章
走向杀熟之路 232
参考书目 261
主题索引 268
姓名索引 271
內容試閱
《文明是副产品》内文摘选

我的模糊记忆尚可,精确记忆很差,脑子里的电话号码不超过五个。对往事中一些细节的记忆常常超过一同经历者,但一些个人的大事件,诸如我哪年调入人大、北大,都要查看简历才能说出。我感觉,作为学术概念的副产品很早就扎根我头脑中。却是在拙作《文明是副产品》完稿后,整理旧作《代价论》时,才发现书中赫然记录着这一思想的萌芽:

如果像杜尔凯姆所说,最初开始分工的人们并不是为了增加财富,如果像费孝通所说,族外婚初行时人们不会认识到它会增加种族体质上的优势,就可以说财富的增长、体质的增强只是人们抱着另一目的做出的行动的副产品。既然一个行动会有其始料不及的积极的副产品,
也就当然可能有其始料不及的消极的副产品,即我们称之为的代价。正是因为人类行动的副产品每每在所难免,又总是始料难及,才使得代价论的建立具有了理论和现实的意义。我们反对目的论绝不是说人不抱有目标,选择一种手段必是企图达到一种目标。我们不赞同的是为无生命的事物提出一个它所追求的目标,把一事物形成后发挥的某种功能很可能是其副产品说成其产生的原因,
其存在的目的。(1995,25)

《代价论》出版于1995 年4 月,交稿于1993 年2 月,而该书写作始于1991 年。上面的文字见于该书第4 章(全书共20 章),多半是写于1991 或1992 年。大约12 年后,副产品在脑子里从占有一席之地的一个学术概念,提升到图谋日后研究和写作的主题。此见证于2003 年我在人民大学为本科生讲授的怎么写论文的课程中。2005 年我在北大重讲这门课,后根据授课录音整理出版了《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2005)。在该书中我曾这样说:

不久前去世的一位华裔大数学家陈省身,曾做过一个演讲,非常生动。他在演讲开场白中讲,欧几里得在两千多年前,提出这样一个说法,说空间中只存在着5 种正多面体最后一个是正二十面体,二十个三角形组成。
在大自然当中,两千年来一直没有看到一个自然的,或者是矿物质的结晶,或者一种生物,它的形状是正二十面体。这意味着,正二十面体只存在于人的思维当中,不存在于真实的自然界当中。但是到了两千多年以后这个真实的世界里存在的正二十面体和欧翁脑子概念里的那个正二十面体遭遇了。前沿的数学成果,要在多少年后走向应用,造福于社会呢?通常是三五百年吧。有些几乎永远不能走入实用。
反过来说,最实用的东西也意味着最常规的东西。一亩地多产几斤粮食,多实用啊。中国有个水稻专家袁隆平,
他培养的良种每亩产一千多斤,太伟大了。但是如果人类只有农业文明,没有任何别的文明形态,行吗?换句话说,
如果人类眼睛只盯着农业,那就连农业自身都发展不了。农业自身的发展尚且依赖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所以说,实际上对我们最有用的东西对我们只有小用处。我们开发了很多暂时看起来无用的东西,这些东西最后可能转化成一个个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将极大地造福于人类。
文字原来是干什么的?什么是巫呢?巫是搞预卜的。部落要打仗,打仗风险太大了。打不打呀?你来给算一卦,于是在篝火边上烤起了牛的肩胛骨,或龟甲,烤完以后看看那个裂纹,预言一下,然后把它记录下来。记录的那东西叫什么呢?后来称作甲骨文。占卜有什么用处?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它是当时的无用之学,但又肯定不是一点用处没有。马林诺夫斯基告诉我们,当水手们遇到风浪的时候,巫术使大家信心倍增,从而有助于他们战胜暴风。没有信心,可能很早就溃败了。所以你不能说巫术没有用。同样,占卜可以鼓舞士气。已经占卜过了,我们是天命所在,这股劲儿便陡然增长。你能说那事情都是胡说八道么?要过后地看,以往的意识形态都有荒诞之处,但在当时有实在的功能。占卜过后,要煞有介事地记下一些符号。那些符号当时不过是服务于占卜的,
但最后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变成了文字。可以说,文字产生于一种无用之学。如果当年的部落首领都是高度实用,那就没有巫,没有甲骨文,没有日后的文字。文字出台时用处狭窄,后来才光大。

人类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副产品造就的,不是有直接用途的那些东西造就的。有些东西看起来没有直接的用途,其演绎出来的副产品不得了。我如果精力和创造力还行的话,日后会努力写一本专著,叫作《副产品》。如果没这么大创造力的话,日后会写一长篇论文,或是做一次演讲,讲副产品。(2008,2022)

《文明是副产品》是2013 年开始动笔的,月份已经模糊不清。就是说,动笔前大约22 年(19911992),副产品的概念在脑子里萌生。动笔前10 年(2003 年)已有了强烈的写作这一题目想法。

我曾多次说过:我著书只会辐辏式的写法。本书的六章辐辏于全书之中轴副产品。自写书的念头产生到开始动笔的十年间,正文一字未着,各章的题目却渐次浮现。最初拟定的章数要比成书时多些。除了现存的六章外,还有城市、电影、青霉素、伟哥、快乐等。读过迈耶斯的《现代医学的偶然发现》一书,惊讶作者与我思路之相似只是没有我透视人类文明之野心,钦佩其观察医学发现视野之宽阔,感觉即使我可以更详细地讲述青霉素和伟哥的发现过程,还是意义不大了。甚至其他现代科技虽然确信其中很多发明都是副产品我都不想谈了,这样电影一章也放弃了。虽当初念头的产生就与认识人类文明起源相关联,但确实是重心转移到外婚制、农业、文字、纸张的起源,这些人类早期的最伟大发明后,思考人类文明产生之主题愈加凸显。自然,文明的起源不是从近代医学,乃至近代科技,可以透视的。
城市的起源无疑在人类文明起源之列。所以放弃这章,是知难而退。我虽感觉思考城市的起源未必比文字的起源
更困难。但文字的起源一章确实干得太苦,耗时太久。觉得讨论副产品这一主题,不差城市的起源一章,故知难而退。
我应该算是中国学界最早研究幸福与快乐的人。2007 年出版的《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中有不止一个章节讨论幸福。大约也是在该书出版这一年,我在北大开中国高校中讲授《幸福导论》课程之先河。时下幸福的话题在中国炙手可热,我却屡屡回避这类研讨会。原因在于,我以为将幸福作为目的是追求不到的,幸福是投身于一桩你所热爱的较大事务的副产品,而时贤们鼓吹追逐幸福、直奔主题。既然以为幸福是副产品,为何在讨论副产品的专著中割舍这一章呢?因为人类文明已成为本书中与副产品双峰并峙的主题之一,而幸福与文明的讨论不好连接。其实幸福是副产品的命题将极大地扩展透视副产品的视角。但思考这一命题必将走向另一维度,太宽的扩展将带来整体驾驭上的艰难,故暂时割舍。
如是,最终进入写作的只有六章。

写作本书的念头始于十年前,而为之取名颇费踌躇,屡屡更改后在全书即将脱稿时才想定。好在最终的名称尚属满意,
它简洁明了地道出本书之核心思想。一位最早,当然也必然是随着敝人写作的进展断断续续地读到拙作的朋友,曾诧异这些章节的内容为何要归结到副产品。于是在我将最后一章传给他后,有了下面的对话:

笔者:你现在能接受这本书的题目《文明是副产品》吗?
友人:我可以接受某些文明是副产品,不过这个题目就没有冲击力了。
笔者:你说说哪些文明是产品,即目的性产物。这是围绕我这本书的最本质的讨论。
友人:像长城、苏伊士运河、登月计划这样的目的性行为,也许不能和文字的发明等量齐观,但也大大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们显然不是副产品。

我以为他的说法对文明是副产品的命题不构成致命的挑战。其一,长城的修建是2500 年前的事情,苏伊士运河与登月更属晚近的事情,而农业的起源迄今已有一万年,文字的起源也要比修建长城早很多。就是说,文明不是起于这些产品。其二,这三件产品并未大大地改变文明的进程。长城甚至未能有效地保护农业民族。就是说,产品不是人类文明赖以建立的重要支柱。它们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甚至不如晚近发明的青霉素,而后者恰恰也是副产品。其三,世间纯粹的事物少之又少。最彻底推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中不会一丁点市场经济的成分都没有;最典型的市场经济的国家中也不可能没有政府的计划,市场管不了航运的灯塔,遑论更大的公益设置。但这些并不纯粹的构成丝毫不影响我们区分和称呼二者为计划经济社会和市场经济社会。同理,文明的构成中包含的目的性产物不影响文明是副产品的判定,因为构成文明之起源和支点的农业、文字等,均为副产品,且今天诸多最伟大的科技发明常常依然是副产品。笔者的思路异常简单:目的性行为的结果必在意料之中,意料之中的成果的开创性有限,难以成为文明的发轫和转折点。
其实拙作的最后一章,已经对文明是副产品的命题做过辩护。但笔者预感会有朋友绝难接受。而没有论敌的自辩是狭窄和苍白的。故在这篇后记的最后,也是全书终结处,开个话头,期待围绕这一命题的争论。
陈心想、田方萌先生阅读过全部书稿,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易中天先生指正了第一章中的两点错误。刘驰先生指正了四、五、六章中的一些错误。梁志平、陈嘉映、辛德勇、唐晓峰、李零先生阅读部分章节后给予笔者热情鼓励。覃田甜、储卉娟、杜梁为编辑本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感谢。


郑也夫
2015 年8月28日




《信任论》内文摘选




写作这本书的念头是十七年前产生的,当时绝对没有想到它会是今天这副模样。那念头最初表现在我的第一篇社会学习作《试论关系学》(写于1982年)中。1987年我接到一位美国学者的来信,说那篇文章被翻译和收入他编选的一部中国社会学的文集中。我知道那篇文章不行,即使译成洋文,印成铅字。而那未果的念头十七年来与我不即不离。不离,是出于对那个问题的偏爱;不即,表面上看似乎是兴趣转移,忙于他事,真实的原因是我没有能力去抓住那念头,以令自己满意的方式解析它,实现它。
思想的念头像种子,穿越时间的封冻,企求破土而出。不同的是,种子有着严格的规定性,念头却不能规定作品日后的模样。人们说比喻总是蹩脚的,我却以为将念头儿比作河流源头或许更贴切。在源头流淌的过程中,加入了一条又一条支脉,以至在它走到归宿地时已经改变了儿时模样。那么源头的意义何在呢?没有源头挟带着不改的初衷扑向前方,就不会遇到第一条河流,没有它们汇合的喜悦,就不会继续向前,遭遇第二条、第三条河流,乃至无法驻足,信马由缰。
我虽曾经怀有研究关系学的一点念头,却苦于无所适从。遭遇到帕森斯和希尔斯的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概念后,支撑着又向前跋涉了一程,难以为继。从沈原兄处拿到了爱森斯塔德送给他的那本《保护人、被保护人与朋友》(其实我与那老头儿关系也不赖),便在1991 年底,一挥而就完成了《代价论》的最后一章,也就是那书中与这念头相关的那一章。老实说,我并不觉得爱森斯塔德的那本书有多精彩,但是那书中的一个概念structure of trust(信任结构)照亮了我的求索之路。在我了结掉其他事情,专心致力于信任的研究时(大约1997 年),才发现,短短的几年间,这项研究在国外竟成热门。但我已没有选择了。阅读洋人有关信任的著作时,与社会生物学的思想不期而遇。我扔掉了其他书籍,一连阅读了三十本生物学著作。自然,生物学的思想在拙作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1998 年3 月,我调到人民大学,立即为社会学系研究生讲授名为信任研究的课程。因为是半路顶替一位教授的课程,
讲了十周(每周三小时),意犹未尽。1999 年2 月为多学科的硕士生和社会学系本科生们重开这门课程。此前,自1998 年11 月开始本书的写作。大约做了三年的研究,讲了两年课,写了一年书,三者交错和交织在一起。
以上是本书酝酿和写作的心路历程。以下讲述本书的结构和大意。
本书照例以定义开篇。在追溯了信任与trust的汉英词源,它们在《论语》《圣经》《古兰经》中的意思,在俗话中的意思,以及理论家著作中信任的含义后,做出了笔者自己对信任的界定。这是第一章。
之所以在第二章探讨人的本性,在于以为本性从深层对信任发生影响。本章的探讨走出了传统哲学、伦理学的窠臼,从当代进化生物学中获取思想营养。评介了生物学家提出的三种利他:亲族利他,互惠利他,群体选择性利他。在当代生物学界,群体选择性利他是争论的焦点。笔者赞同,是文化力量导致此种利他形态的存活。为什么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重组基因为人类设定的行为模式?幼态持续为人类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条件,而模仿是这一过程中的最重要的手段和力量。此为第二章。
信任与合作有着不解之缘,因此第三章讨论合作的进化。艾克斯罗德以其卓越的博弈论方法对囚徒困境与合作的产生做了出色的解答,也为我们的讨论提供了思想的平台。对今天的社会行为的研究者来说,艾克斯罗德的理论几乎是无法绕过的。笔者在分析了互惠的伟大功能,互惠与道德的关系后,
指出艾氏理论中的两点缺陷。
第四章从人类的行为动因和手段选择两方面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思想。将这一批判放在本书中,是企图为信任理论建立更坚固的基础。要建立这一基础,就必须回答:合作与信任,是产生于理性还是习俗,抑或合二而一?理性的局限在哪里?理性与习俗是什么关系?信任与习俗又是什么关系?
本章以批判学术界中的一个重要思潮的方式,含蓄地回答着上述问题。
继定义之后的第二、三、四章,除了在笔者的信任理论的框架中,有其逻辑上的内在关联,刚巧还覆盖了对当代社会学理论发生着重大影响的三支姊妹学科:生物学,博弈论,经济学。在了解了姊妹学科对信任、合作、人类行为的直接、间接的论述后,再展开我们的理论,或许可以减少一点偏见,至少是盲目。
信任最初产生于亲族中,产生于领地上。领地为什么是人类生存的必要策略?边界的功能是什么?为什么在生物界中,几乎只有人类发生了严重的领地之争?这些是第五章讨论的问题。第五章还阐述了:解决领地之争是封建制产生的原因;领地过去、现在都与信任有着不解之缘;而领地的形态在不断变异。
第六章同其前后两章关系密切。同上一章的关系是,从空间(领地)的维度转向时间。因为简化在很大程度上凭借着熟悉,熟悉意味着过去的交往,意味着历史。同下一章的关系是,
都在探讨信任的功能。信任若要发挥其社会功能(下一章的内容),必先发挥其心理功能。信任在人类心理上的功能是简化。没有简化的机制,人类是不堪重负的。人类拥有诸多简化机制:
语言、货币、标准、考分、声誉。信任是简化机制中的重要一支。当下巨大的信息量和未来丰富的变幻性,为环境与伙伴的确定性投上了可疑的阴影,而生存不能放弃行动与合作,信任帮助我们简化判定过程。简化思想是信任理论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第七章讨论信任的社会功能,即为社会提供秩序。社会秩序有三个来源:强制、互惠、习俗。强制型秩序的代价是自由和繁荣的丧失,互惠无力造就完整的社会秩序,比如:一次性博弈(上公共汽车)。自由、繁荣的社会秩序依赖习俗的力量、市场的力量(即制度化的互惠)和国家的管理。全权制消除了社会中间层,即全部民间组织,而习俗和广泛的人际信任正是孕育其中的。因此,将国家机器置于恰当的位置,是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关键。
第八章是比较中西早期城市化过程中民间组织形式上的差异。农村是熟人的社会,城市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信任最初产生于亲族,以后扩大到熟人间。而城市文明的兴起,迫使人们走进陌生的、匿名的社会中。生存的策略是结成群。西欧中世纪晚期城市中的民间组织是行会一种自愿结合的团体,
明清中国城市中的民间组织是以会馆为中心的同乡团体。
第九章讨论秘密社会中的信任。主流、非主流,常态、变态,是探索一般规律时必须兼顾的。秘密社会是认识信任的一个视角。本章分析了两个个案黑手党、青帮,提出:秘密社会产生于权力控制与满足社会需求的双重真空,填补这一真空的民间组织享有一种与主流社会不同的价值观;黑手党产生于政府权力的静态真空西西里历史上是三不管地带;青帮则产生于政府权力的动态真空清代的国家与社会没有为人员流动做好准备。于是形成了一种特异的信任结构和权力垄断。
我们从信任的结构上将之分为人格信任与系统信任。人格信任就是对某个具体人物的信任,以上所述亲族、领地、同乡会、行会中的信任都属人格信任。系统信任则指对匿名者组成的制度系统的信任。因为交往与流动的扩大,现代社会将很多过去属于人格信任的事务移交给系统信任。而其中最大的两个系统是货币和专家。第十章是从信任的角度讨论货币,讨论货币与普遍主义信任的关系、货币借贷,以及货币系统中的风险。
第十一、十二章讨论第二种系统信任专家系统。学历、同行评议、科学,三位一体地构成了专家系统的基础。第十一章讨论最早的学历系统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以及现代学历社会。第十二章讨论同行评议与科学。学历是入场券,同行评议才是一个专家水准的最高的评判。科学是双刃剑,它似乎建立了俗人对它的信任,但是它与生俱来的怀疑主义在深层瓦解着人们对诸多事务的信任。作为怀疑精神养育出的学人,我们无力为科学所造成的扑朔迷离的人类前景提供指南。
本书对信任理论的建构大致如上。第十三章从理论走回现实。试对当下社会中甚嚣尘上的杀熟现象做出一点解释。在第一节中,又不自觉地陷入理论的思考:人的本能中蕴含着两种可能性,当传统被涤荡后,杀熟的本能很容易被激活。后面三节的讨论对象则是现当代历史中的制度、运动和经济活动,
它们一步步地为走向杀熟铺垫着路基。
十七年前的一个念头终成其果,无论如何是难得和幸运的。欣慰之余,唯一的愿望是它能早日挂着墨香走向读者。笔者在此静静地恭候着大家的评说。

郑也夫
1999 年11 月4 日
写于北京南礼士路寓所


再版前言

我的作品重印或再版,这都不是第一次。《代价论》重印过,
《走出囚徒困境》重印过,后又再版。但这是第一次写再版前言,以前草率了。
生活是需要鼓舞的,劳动是需要激励的,仪式是对生活与劳作的鼓舞和激励。开学了就上课嘛,开工了快干活,为什么要有开学典礼和开工奠基礼?因为人们重视生活与劳作,因为它们是生命的神圣展示。所谓前言,既是简介该书的内容,
更是一种仪式,以示庄严。再版前言是为了庆贺再版,鼓舞自己,以壮行色,乃至通告和邀请旧雨新朋。
《信任论》的出版是艰苦的。我至少跑过二十家出版社,北京地面上的出版社早已放弃。黑龙江、甘肃、海南、四川等等,诸社的答复都是啰啰唆唆的三部曲:拿到书稿觉得很好,
粗看提出小改,细看要求大改。我明白,那名为修改,实是阉割,是往模糊改,往愚钝改。别说大改,就是小改我也断然拒绝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没想到,最后竟有一家地处北京的出版社接受了拙作,竟是一字不改。本书得以全身而进,作者历经二十番挫折后的喜悦是难以言表的。2001 年出版后,并未风平浪静,但不是那二十家出版社所担心的结局,而是被《光明日报》《文汇报》《南方周末》评为该年度优秀学术著作。从网上可以找到多篇关于拙作的书评,有些我读过,有些未读过。不论褒奖还是批评,
在此一并致谢。如果批评者将其文字寄给我,我会尽力作答。
自这本书出版后,国内关于信任问题的著作和译作出版了很多。我以为,在国内作者的著作中,理论性最强的或许还是拙作。作品和其他产品一样是分门别类的,不是说理论性越强就越好,也不是说理论家的能力最好。只说明,鄙人深深陷入到对理论的迷恋中不能自拔。
我在信任研究上还做过以下工作,主编过一部国内学者为主的关于信任问题的文集《中国社会中的信任》,组织我的学生翻译过两部有关信任的学术著作:《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破坏》《
组 织中的信任》(均为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我是福山《信任》一书的最早的中国读者,为该书写过述评。受张维迎邀请为其《信息、信任与法律》写了书评,从这份书评中大家可以判断我的学术操守,认识我在信任理论上与其他学者的分歧。
《信任论》出版后,我的学术兴趣其实已经转移。这门课再未开过。以后有重温这一问题,再授这门课程的可能性。但毕竟自2001 年该书问世,迄今已经五年。五年中我的兴趣先是城市社会学,后是消费研究,均留下了著作。因此对信任问题没有更多可说的。
这篇再版前言更属仪式。仪式贵在品格与气象,而非具体事项。一啰唆就败坏了仪式,就此打住。
谨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致谢,向新老朋友致礼。

2006 年4 月24 日写于海淀板井村寓所

三版前言

本书完稿于1999 年,初版于2001 年,再版于2006 年,此为第三版。一本书能在14 年后,被邀请再次印制,说明它依旧被一些人士认可。对作者而言,这是比稿酬更珍贵的回馈。
本书以不被删改的面貌问世,实属不易。再版前言稍事说及,
未言其祥。1999 年11 月完稿,2001 年8月,
即21个月后才得以问世。何以耗时如此长久?如再版前言所说:我至少跑过二十家出版社(遭遇到的是)名为修改,实是阉割,是往模糊改,往愚钝改。别说大改,就是小改我也断然拒绝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无奈之下,敝人选择了合作出书的路子。有了立刻兑现的经济效益作润滑剂,出版社的审查大为宽松,遂使本书须发无损、安然过关此一关键点为再版前言所未言。我自费印制了6 千册。经艰苦推销后全部售光。2006 年原《中华读书报》总编梁先生调该社出任社长。他审视了该社此前出版的图书,说仅两本书有价值,分付下属重印。一本为刘心武所著,另一本是敝人的《信任论》。下属相告《信任论》是合作出书,版权在作者手中。梁说:商量要回版权,我们给他开稿费,再版重印。这便有了2006 年的再版。抖落出前尘往事,为着便于后人了解中国出版之生态。
我的学术兴趣早就转移,久不问闻信任问题。翻阅旧作,
多数章节无话可说。只三个章节中的思路,在日后的探究和著述中有所演变。这里仅提供变化所在著作及其章节,对应如下:《信任论》第二章人的本性《神似祖先》第五章利己与利他、第六章狭义利他的生物学基础;《信任论》第八章早期城市化与民间社团《城市社会学》第二章城市的产生与近代的变迁;《信任论》第十一章科举与学历《吾国教育病理》第六章官员的学历。供有兴趣的读者去追踪和批判,这里不详述思想演变之脉络根梢。
感谢中信出版社热心出版这部旧作。向各位读者致敬。

2015 年9 月11 日写于海淀板井村寓所
《代价论》内文摘选



写作这本书的念头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
1985 年我去美国丹佛大学社会学系读书。该系给了我读博士的奖学金,但我只读了一年半,凑够了获硕士的学分,就无意继续读下去了。因为走前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就在心底冲撞,只是因为办成出国实在不容易,我才终止了创作,以35 岁的高龄做起了留学生。一年半后这种欲望愈加强烈,当学生学业太忙无暇写作,搞研究又找不到资助,我便下决心回国写作。导师劝我留下攻读博士,因为他们以为培养了一个博士才是造就了一个人才,一个硕士只是半成品。亲友们也向我围攻。我还记得我向最后一个劝我留下的亲友做出的解释。那是在洛杉矶堂弟的卧室兼工作间中,我旅游至他读书的城市,他在该地学习美术。每晚我卧坐床榻,他边作画边与我谈天,他再三劝我留下。最后我说:我现在感觉自己能创做出很精彩的东西,你是学艺术的,你最应该理解这种感觉与冲动的宝贵和难得。一个画家怎么能够在渴望创作时被强求临摹呢?他听后默然无语。我想我当时的心情,很多留学生都不同程度地经验过,只是我更坚持自己的兴趣罢了。
当时在我脑子里一个明朗的计划是写作一本论述中国知识分子的著作。同时我也感到还有一些东西要写,但又说不清那些东西是什么。
回国不到一年我完成了《知识分子与中国》,惜因多种缘由,这本书没有问世。
这以后我写了一阵小说打发一段空虚的时光,了结一段插队生活的恩怨,调整一下不平静的心情。1990 年写了一本《语言社会学丛谈》,副标题是:礼语、咒词、官腔、黑话。出版又是连番受挫。从归国至此时,我还组织、翻译、校对了一套知识分子丛书,1990 年年初已完稿十余种,至今一本未出。《语言社会学丛谈》,副标题是:礼语、咒词、官腔、黑话。出版又是连番受挫。从归国至此时,我还组织、翻译、校对了一套知识分子丛书,1990 年年初已完稿十余种,至今一本未出。
但我的写作欲反而更强,留学期间脑子里模模糊糊的那些观念日益成形:合作必有代价,冲突自然有代价,禁止冲突代价更大,没有一种伦理是无代价的《代价论》一书的轮廓在不知不觉中清晰起来。前一段出版上的受挫,亦使我再不奔波出版社,免于无端受辱。只为兴趣写作,只为搞明白一些事理而思考,其乐也融融。
这本书自1991 年动笔,时断时续。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一节因找不到爱森斯塔特的《保护人、被保护人与朋友》一书,男女平等一节因找不到《父权制的必然性》一书,都认为不看到这些同代人最重要的成果不便动笔而中辍。中庸一节是除去上面两节外最后写成的,当时觉得不太满意,亦无意立即修正,打算放一放。说不清为什么,1992 年、1993 年之交完成这部书的念头勃然再起。重读中庸发觉还可以。找到了《保护人、被保护人与朋友》一书,特殊主义一节一气呵成,其实参照该书的地方也不算太多。《父权制的必然性》终未找到,不知为什么有了一种勇气与充实感,将男女平等也一挥而就。我总觉得,创作的原初冲动与某种充实感(自然是高度主观的),在我写不写,写不写得下去中起着支配作用。
这本书写完了,回过头来看,觉得框架太大(虽然书很薄),其实每一节都可写成一本书。当然也可能不必那样写,因为代价理论只需抓住这形形色色的问题之间的某种共性。但即使这样,这部书也还需修正、展开、深入。可惜,我现在已感才思穷竭。是在接受读者的批判中充电的时候了。
本书的前四节是为明确定义,划清范畴,非社会科学专业人士大可不读或是后读。其他诸节,当不会令社会问题爱好者们感到枯燥。当然,尽管我想到了专业领域之外的朋友,本书绝不是为了媚俗的目的而写作的,如果说它有这种味道,那只能是因为作者本质上的平庸。
写作本书时,很少就其中内容与朋友们切磋、争执、讨教,尽管尽可能地参阅了多种著作。因此我要感谢的著者甚多,却难于一一指出。在此请恕罪。

写于南礼士路住所
在此特别要感谢苏国勋和赵一凡先生,他们在审读拙
稿时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一九九五年元月二十日补记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