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NT$
806.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NT$
281.0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NT$
1010.0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NT$
199.0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704.0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NT$
301.0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NT$
1010.0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NT$
454.0
|
內容簡介: |
许惠芬编写的《埃利希·弗洛姆类伦理思想研究》对弗洛姆的伦理思想做了系统地梳理,阐明弗洛姆的伦理思想实质是一种“类伦理”。“类伦理”的主体是一个**了“群体本位”和“个人本位”的“类 ”人,他站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价值的角度去思考与活动。弗洛姆类伦理思想体系建立的否定性基础是人类的生存困境,全面的异化及其引发的重占有的生产方式、逃避自由和市场性格的形成,共同摧毁了人生存的真实价值和意义。由此弗洛姆提出要解决人类的生存困境需要建构“类伦理”,其肯定性基础包括“ 类主体”的基本素养和“类伦理”的基本原则,以及如何实现“类伦理”的途径。
弗洛姆的类伦理是一种普遍伦理学的诉求,其理想色彩与乌托邦是不同的。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人类为了共同的生存和幸福达成的有限的国际合作是必然的趋势,人类也已在诸多领域进行了合作,它的基础就是“类意识”和“类伦理”价值。“类伦理”是伦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
目錄:
|
导论
一 弗洛姆的生平和著作
二 本书写作的意义和理论基础
三 本书写作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弗洛姆类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类哲学”与“类伦理”
一 人是“类”的存在物
二 类生命与类哲学
三 类伦理学的提出
第二节 弗洛姆类伦理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 弗洛伊德的理论
二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三 其他的理论来源
第三节 弗洛姆类伦理思想的“类”特质
一 弗洛姆类伦理思想的缘起
二 弗洛姆类伦理思想的人性模式
第二章 弗洛姆类伦理思想形成的现实缘由一
第一节 “异化”的起源与发展
一 “异化”之含义
二 几种主要的异化观
第二节 弗洛姆的异化概念
一 异化的定义
二 社会历史中的异化现象
三 现代“异化”的特点是:数量化和抽象化
第三节 弗洛姆对诸种异化形式的批判
一 人与人的异化
二 工作伦理的异化
三 民主的歧变
四 消费的异化
第四节 全面异化与生存的背离
一 人的三种基本需求
二 异化是与生存目标的背离
第五节 对工业社会预定“和谐”的诘问
第三章 弗洛姆类伦理思想形成的现实缘由二
第一节 重占有的生存方式
一 人类生存的两种方式
二 现实社会的占有状态
三 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特点、实质和反应机制
四 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伦理态度
第二节 逃避自由
一 自由是生存的本质
二 自由发展的轨迹和性质
三 逃避自由
四 逃避自由的直接结果
五 真正的自由
第四章 弗洛姆类伦理的主体素养
第一节 重生存的生存方式
一 重生存的生存方式
二 重生存的生存方式的特点
三 重生存的生存方式的伦理态度
四 重生存的生存方式的基础
第二节 性格与道德
一 性格与道德判断
二 社会性格
三 无意识与社会无意识
第三节 生产性性格
一 人的第一潜能与第二潜能
二 生产性的性格
第四节 信仰与良心
一 理性的信仰
二 人道主义良心
第五章 弗洛姆类伦理的核心原则
第一节 人的终极目标:快乐与幸福
一 快乐的价值标准的渊源
二 快乐的价值标准的心理学分析
三 快乐的种类
四 关乎幸福的手段与目的
第二节 爱是类伦理的核心原则
一 人类生存的联结方式
二 爱的联结方式的内涵
三 爱己与爱人的一致
第三节 母权论与爱
一 爱的两种基调
二 母权制的爱
三 母权论在今天的意义
第六章 弗洛姆类伦理目标之实现路径
第一节 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
第二节 弗洛姆类伦理目标之内在进化路径
一 精神分析与无意识
二 禅宗与开悟
三 两大体系形式上的相似性
四 禅宗与精神分析的主旨“殊途同归”
第三节 弗洛姆类伦理目标实现之外在进化路径
一 经济的改革
二 政治的改革
三 文化的转型
第七章 弗洛姆类伦理思想的贡献与局限
第一节 弗洛姆类伦理思想的研究特色
一 弗洛姆类伦理思想研究的问题阈
二 弗洛姆类伦理思想研究的特色
第二节 普遍伦理学与人类中心主义
一 普遍伦理学与社会内在伦理学
二 人类中心主义
第三节 类伦理的图景与现实
一 类伦理与乌托邦历史的渊源
二 普遍伦理学与当代现实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