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NT$
230.0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NT$
454.0
《
炙野(全2册)
》
售價:NT$
356.0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NT$
254.0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NT$
1214.0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NT$
245.0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NT$
367.0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
內容簡介: |
这是收藏家马未都的同名自媒体节目精选,该节目在优酷上线不到一年,点击过2亿,粉丝超五十万。衣食住行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知识,有见解,更有人生心得。内容丰富,态度诚恳,趣味横生,读之增广见闻,亦可获得宝贵的生活经验,可谓老少皆宜,男女通吃。可做休闲读物,亦可作文化百科。全书收录四十三篇精心整理的脱口秀,每篇附有一件难得一见的文物实图,并有作者透彻的讲解。
|
關於作者: |
马未都先生,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先后出版了《马说陶瓷》《明清笔筒》《中国古代门窗》《马未都说收藏》《马未都说》《坐具的文明》《茶当酒集》《醉文明》《瓷之色》《瓷之纹》《玉之器》等著作。
1997年1月18日,他创立了新中国**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并在杭州、厦门、上海、深圳等地开设地方馆。2008年,马未都先生登陆央视《百家讲坛》,讲授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2010年至今,广西卫视为他量身定做了独具个性的节目《收藏马未都》。2014年11月,马氏个人脱口秀节目《都嘟》于优酷上线。
|
內容試閱:
|
特供
特供为什么?
许多人都对特供感兴趣。比如人家送一瓶酒,非跟我说这酒是特供的,特供哪儿哪儿,特供谁的云云,都拿这东西来忽悠我。
特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特别的供品。这个词在我小时候就有了。中国特供的形成是在1964 年。那一年政府成立了一个大商店,专门卖特供物资,起了一个特美妙的名字,叫友谊商店。别说买东西,年轻时能进到友谊商店看一圈就特别满足。那里头的好多东西是市面上没有的。
特供又是基于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产生的呢? 1964 年时,新中国成立已经十五年了,政权逐渐趋于稳定。那时,三年大饥荒刚刚过去,经济有所复苏,但要完全保证国民需求是不大可能的。为了满足来中国的外国人的生活需要,设立了特供制度。不是每个人都能进友谊商店,也不是有钱就能去那里买东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友谊商店是中国特供制度的一个标本。
追遡起来,新中国的特供*初是为了保证军队需要。我小时候生活在军队大院,对物资匮乏感受不深。军队在历朝历代,尤其是改朝换代的时候都是有特供的。特供起初提供的物品,都是一些今天想起来特可笑的东西,比如烟酒之类,很多烟酒的包装上会写一个特供或者专供什么的字样。人们拿这当回事,只是因为当时物资短缺而已。我经历了那段历史,买布要布票,买粮要粮票,买油要油票买什么都要票。还有一种东西今天听着都怪,叫工业券买重要的工业品,必须出示工业券。如果我没记错,在当时的北京,你要想买一辆自行车,竟然需要三十张工业券。有的人举全家之力把买自行车的钱攒齐了,还得到处找券去。
在过去,买自行车可是一件大事。添置那天,全家一起到商店去挑。永久的,凤凰的;有大套的,就是车链子全包在里头,也有半套的,还有没套的。没套的下雨天骑,水花四溅。不管你买自行车还是买缝纫机,都管你要工业券,你还觉得应该就是这么回事,因为这东西都是工业生产的。诡异的是,还有一些与工业无关的东西也管你要工业券,比如茶叶、毛线什么的。那时候,人们很少直接买毛衣,都是买了毛线自己织。
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轻工业上来了,工业券才没用了。我们那时候出去玩,先去自由市场,拿粮票或工业券换回一个塑料桶。到了老乡家,用桶洗脸洗脚,屋子里没有盥洗间。玩了好几天,*后把桶送给老乡当房费。老乡没见过塑料桶,用的桶不是铁的就是木头的,塑料桶结实,也摔不坏,拿着又轻,就特别高兴。
友谊商店对我们一点都不友谊
说起来这些事都过去三十多年了。
我们对特供和友谊商店的记忆是什么呢?商店不让随便进,但越不让进就越想进,想看看里头究竟有些什么。改革开放后,外国人明显增加,友谊商店变得非常热闹,却不让中国人进,门口站两人看着,没护照不让进。那时候,有个日本人跟我学中文,有一次我想跟他一块儿进友谊商店去看看,到门口,日本人进去了,把我给搁外头了。过了俩礼拜,他说你想不想进那个友谊商店看看?我说想,但没护照进不去啊。他说,这么着,咱俩换一身衣服,你就能进去。他不知从哪儿弄来一顶破草帽扣脑袋上,衣服也不讲究。他跟我说,你
衣服穿讲究点。我就穿得讲究点。再到门口,看门的果然先拦他:你证件呢?我一闪身就进去了。日本人磨蹭半天,*后才把护照拿出来,也让进了。
进去**感觉就是友谊商店够大,大概是四层,什么都有卖的。但东西太贵,而且专门卖给外国人,要收人民币的外汇券。这个外汇券有点意思,上面有一排字,写得很奇怪,叫本券与人民币等值。我认为,凡是专门写上这类话的票据都是不等值的,等值就不用写了;凡是不等值的,都得特别强调等值。
中国人很有意思,都是对外人好。这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称之为面子。那时候,外国人到中国来可以享受各种便利条件。我们当时**说的一句话就是,做事要注意国际影响。人都没出过国,还得注意国际影响,就是别给外国人造成一个不好的印象。
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发生了一个事件,现在都快成笑话了。北京现在到处都是大高楼,但三十多年前的北京没什么高楼,五层就算高楼了。**次盖高楼是盖在前三门大街的。今天到前三门大街还能看见那个楼,大概十五六层。过去盖楼,先搭一个庞大的脚手架,显得特壮观,工地也杂乱,各种建筑材料堆得乱七八糟。有俩孩子在旁边谈恋爱,没地儿去,就找到工地了。这俩正谈恋爱呢,来了一个第三世界的朋友,个大膘肥的老外上去就把那男的给摁住了,拿绳一捆,嘴里塞上东西,当面就把那女的给强奸了。待他扬长而去,这女孩子才把男朋友身上的绳子解开,把嘴里的布掏出来。男的气得不行,抄块砖头追那个第三世界兄弟去了。女的怕出人命,在后面喊了一句:注意国际影响!这成了当年的笑话。我们当时有这种极强的印象,就是中国人做什么事,都要注意在国际上的影响,所以我们就把**的东西卖给了外国人,这就是友谊商
店的由来。这个名字也是强调友谊,但只是对外人友谊,对自个儿一点都不友谊。
琉璃厂古董店也曾特供老干部
甚至连文物、古董都有特供。清末那会儿,北京的古董店就非常多,琉璃厂兴旺发达。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规模小了很多。很多老干部喜欢收藏,都跑到琉璃厂去买东西。刚开始大家都是一视同仁,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政府专门给老干部开了一个店,东西只卖给他们。我那时年轻,特想进去,人家却不让进。好在单位发给我一个记者证,那时候的人对记者特好,一出示记者证,他们就给我点头哈腰的,把我给让进去了。
进去一看,全是古董。那时候的古董特有意思,全是真的,没有假的。有时候还能碰到一些领导干部,也认识了一些。后来等我有能力进去的时候,跟老师傅们去聊天,看到有很多官釉,我还买过。一开始也不卖给我,慢慢跟他们混熟了,一开始还说不能多买,少买两件得了。我去买碗,说买官窑的,就是你们说的古董。价值连城的古董那时候也不值钱,我进去打开柜子一看,那碗摞一摞,一摞拿出来,往地上一放,哗啦一声。买的人蹲在地上挑,一个一个地挑。一女的四十来岁,肤色有点黑,她露出的那节腿肚子,看着就够黑的,
还在我旁边老哆嗦。你想想,我美不胜收地在那儿挑碗,她离我一尺远,我的馀光就能看见那条腿,老哆嗦着,弄得我心烦意乱。我劝她,你到那边坐着去,我在这儿慢慢挑。她说,这有什么好挑的,拿一个得了。我说,你们家买只小鸡还挑半天,怎么我买个碗你不让我挑啊?一下就把她说乐了,说乐了她就跑旁边坐着。以后我再来的时候,她就说,你自个儿挑吧,随便挑,挑完结了账就行。有时候我在里头一待就是一天。
那年月很有意思。满街都是乡下农民,骑着自行车,后面搁一纸盒子,里面全是刚孵出来的小鸡。贵的卖两毛,便宜的卖一毛五,瘸了腿的卖一毛。很多孩子围着,让爹妈给买一个回去养。我们家还养过,那个鸡可不好养了,我们养的鸡*后全是走八字,腿都软了。
瓷器古董能够公开卖给中国人,还是1988 年的事。那年,琉璃厂开了一个店,不卖外国人,专门卖给中国人。我在那里买过很多东西。今天物质极大丰富,但是东西也特别贵。今天的拍卖场,古董有的是,只要你有钱,上亿的都不算新鲜事。《编辑部的故事》里好像有这样一句台词,说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是
物质极大丰富,人民为所欲为,今天跟特供时代比起来,物质确实极为丰富了,只要有钱,没有买不到的东西;只要不违背法律和道德,的确可以为所欲为。
脱手秀
紫檀的雕刻特别精美,*精美的还在里面。托盘里面一般都
不会雕,这个为什么雕呢?因为这是乾隆皇上的,是皇上搁在漱
芳斋里的。后面漱芳斋藏四个大字和一个小字乙,表明
了它的特供身份。
漱芳斋今天是故宫专门接待各国领导人的,他们只要进故宫
参观,一定会在漱芳斋休息一下。乾隆幼时在漱芳斋读书,对那
儿有感情,晚年经常在那儿看戏。里头有个小戏台,有个戏班子
候着,皇上一开饭,那边就演一出小戏。这件东西就是当年搁在
漱芳斋的。就是一装饰性托盘,比如给皇上托一毛巾擦脸,这样
托上来比较讲究。皇上一看这盒不错,留给后来的人收藏,没想
到今天落到我手里了。
十檀九空,这里有个三角,是木工补上去的。工匠手艺非常
高,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这造型叫海棠型,里外都有雕工,
外墙有,里墙也有,包括盘芯都有雕工,还有一个器座。这器座
是搁在上头的,就是一个小小的紫檀文房,搁在漱芳斋。如果我
没猜错的话,乾隆皇帝应该亲手摸过这件东西。
日货的爱与恨
这个话题很敏感,不是太好讲。我们生活中对日货是又恨又爱,有的人恨它是因为历史原因,爱它是因为它确实好使。抵制日货并非近些年才发生,历史上就有。一百年前中国人就开始抵制日货,抵制来抵制去,一百多年了不是太见成效。
抵制日货
**次大规模抵制日货,是1919 年的五四运动时期。其实在晚清,1907 年的时候,就开始抵制日货了。
1919 年5 月7 日,五四运动的发起者就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对日货不买,不卖,不用。但不是每个人都乐意干,谁不干呢?商家不干。商家照卖不误。你照卖不误,就让宣称抵制日货的人难看了:你这不是搅局吗?我一定不能让你卖。*激烈的时候,天津出现过跪哭团。这些人披麻带孝,就跟家里死了人似的,跑到商店门口跪着哭嚎。
这样抵制日货有没有成效呢?太有成效了。1918 年的数据是,当时日货占所有进口货的百分之四十四,两年后降到百分之二十四,近乎腰斩了。这是百年来规模**的一次抵制日货运动。
第二次大规模抵制日货是在抗战期间。主要是在上海、北京、重庆这样的大城市抵制日货,很多明星带头上街呼口号,不让老百姓使日货,鼓励老百姓买国货,用国货。但成效不大,因为老百姓要生存。商品有一个不可破的法则:同样质量,价格低的先卖;同样价格,质量好的先卖。两把菜刀一个价钱,哪个好使我买哪个,我可不管它是什么货,是吧?
抗战期间,抵制日货此起彼伏,但都没有从根上把日货清除出去。真正把日货从中国市场清除出去,其实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全是国货,自个儿使自个儿的东西。所以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乃至七十年代这三十年,基本上看不到日货。
改革开放以后,日货大举进攻中国市场。我印象*深的是什么呢?是录音机。*初像一块砖头似的。那时候我们土,没见过,朋友买了一个,我记得清清楚楚,价钱是一百二十块。相当于好几个月的工资。**次录的时候,把带子卡上去,什么都弄好了,同时按下两个键才能录音。按下去以后,一屋子人围着,没人敢吱声。突然有人说说话呀,说话呀,所以我们录下的**句话就是说话呀,说话呀。到时候放出来高兴得不行。先是单喇叭,后来俩喇叭,再后来四喇叭俩大喇叭低音,俩小喇叭高音,我没拎过这个不
良青年。我那时候觉得这事丢人。时髦青年拎着它上街招摇,放出巨大的声响,马路上到处都能看到这景儿。后来,录音机就越做越大。那时候,三洋、夏普、日立、索尼等日本品牌全部进入中国。
第二波进来的是电视。那时候自己没有电视机,全是人家的。那些电视机现在看也土得不行,都是电子管的。当时,人们出国回来都有一个购买指标。排着长队,拿着券去买,还花好多钱。再有就是冰箱。自己不能生产冰箱的时候,都是使人家的。
仔细一想,不过是三十年前的事。三十年前的中国人以使用日货为荣。为什么跟日货结下这种缘分?这跟当时的背景有很大关系。那时候中国政府的宣传口号叫一衣带水,日本人来了,人家支持我们的改革开放,给我们提供这么多好东西,就很感激。后来,老百姓使用*多的是什么?是汽车。为什么买日本车?便宜,好开,不出毛病。
说说日货的优点
日本商品口碑好,是因为细节支撑其存在。
从碰撞的角度上讲,大家都觉得日本车跟美国车和德国车不能比,日本车一撞,说怎么都跟纸片似的,但是它好用,尤其在城市,你就要买它。
我去过日本多次,我欣赏日本人做事的态度。日本人做事认真,许多事情都做得到位。说一个小事吧,他们卖咸菜的地方特有意思,咸菜有两种,一种是齁咸的。其实日本齁咸的也不会太咸,不像我们有的咸菜咸得没法吃。还有一种渍菜,特别好吃,有萝卜,有黄瓜。不知道人家用什么方法腌了一下,拿竹棍插着,可以当零食吃。你想,从色泽、口感到包装,一个民族竟然能把难登大雅之堂的咸菜做到极致,你还有什么不服气的呢?前段时间我去逛国内一个旅游景点,那里有卖咸菜的,我说咸菜好久没见着了,特亲,就买了一袋回家。结果牙都咬不动,比咬骨头还硬呢。我们咸菜的口感实在不敢恭维。
这些年中国人去日本买马桶盖,其实是马桶圈。那马桶圈有什么好处呢?冬天能加温。我们都有体验,尤其北方人,到冬天晚上睡得惺忪的,从暖被窝出来上厕所,一坐上那冰凉的马桶盖,下半夜就甭睡了。人家那是加温的,有清洗的全套程序。这清洗我试过,大家都知道,不用我多说。有清洗大便的,有清洗小便的。清洗大便的特别不让人放心,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从小就一字,擦,它现在改一字,叫洗。洗完了以后,你心里就想,这洗干净了没有?就得拿张纸去擦。
据说啊,马桶圈的这个革命,比上一次马桶革命还吸引人。马桶革命是现代城市和现代卫生的革命,改变了整个城市环境。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到处臭死了,后来发明了抽水马桶。我小时候走胡同,早上起来到处都闻得见人倒马桶的味,臭着呢。这马桶圈不仅使你感到人生的温暖,更重要的一点是清洁。据说天天使用这种热水的不长痔疮,这事都不该我说,但我必须说,因为痔疮是人类独有的疾病。痔疮几乎人人得,有种说法叫十男九痔,十女十痔。你到岁数了,上厕所你只要一使劲,就出事了。为什么人得痔疮动物不得呢?我告诉你,很简单,因为动物是爬着的,它爬着肛门就冲后,咱站起来肛门朝下,那地儿就容易出问题。日本人很人性,他们发明了马桶圈以后,两三年之间开始风靡中国。国人觉得家里什么都换了,就差这个了,所以一窝蜂去换马桶圈。
那东西很有意思,我也试过。试的时候得小心,弄不好滋你一脸。有人说那没什么了不得的,说那东西都是杭州生产的,对,是杭州生产的,可惜那不是你们卖的,是日本人卖的,是日本商品。你就弄个来料加工,没什么可得意的。中国人聪明,*近马上就跟上去了。我们自个儿也有了,据说自个儿的马桶圈,比日本的功能还多呢。你不就洗吗?它*后还能伸出一块毛巾来,给你擦一下呢。这是我想象的,没这事。中国人今天跑到日本去旅游,一个节假日买多少东西?竟然把人家的东西买断货。电饭煲多少年了?司机跟我说,六十块钱买一个,还包邮,**买的。我说那东西会不会出问题?他说反正不会爆炸。你看我们标准多低,只要不是炸弹就成。我写过一篇博文,有人回帖说,六十块钱就特好使,保证比六千块钱的好使。我不知道这人是什么标准,我怎么也不能想象出来,六十块钱买一电饭煲竟然比六千块钱的好使。你心里觉得它好使,你没钱你只能这么想。你有钱的时候,或者说你不在乎钱的时候,一定要买一个优质的商品。
对日本保持敬意
很多人对日本是抵触的。一百多年前的历史,日本人曾经割让过我们的土地,《马关条约》把台湾给弄走了,我们吃过大亏,记仇是应该的。我朋友里好多人记仇。有人就说他对日本人就看不上,死活看不上他。我就问这朋友,我说你去过日本吗?他说没去过。我说你没去过你先别瞎恨。他说我当然恨了,我是东北人,当年日本人侵略我们东北,我恨死日本人了,我爷爷我奶奶我太爷爷,一大堆事。我说我们应该正视历史,但是也得正视现实,你有机会去日本看看,去两趟回来再找我说。他从日本回来了,我问什么感受,他说原来的看法是有偏颇的,日本人确实跟我想象的不一样,人家彬彬有礼。
我不是冒着风险替日本说话,我确实在日本有深切的感受。我去日本多次,二十多年前就去过。我自认为是个非常守时的人,但是到了日本也不算守时。当时跟一日本导游约好了,坐新干线,他在车站接我们,说几点下车,日本人一分钟都不差。我们出门人多,这个不齐那个不齐,*后等齐了,晚了近一个钟头。接车的日本司机是一老头儿,倍儿精神,穿得干干净净,戴着白手套,一看你晚了,马上就跟你开会。日本人死性,要按中国人先上车,车上跟你说说得了,不,找一个喝茶的地儿,说你今天迟到一小时,那么今天所有的行程都得压缩,建议我们压缩哪个哪个景点,说得头头是道。我们只好说行行行,您看着办。一路上,司机认真负责,不跟我们一起吃饭。到晚上,我们有点内疚,觉得耽误人家事,人家可没迟到,人家在那儿等着,这一小时也不收费。我们觉得这事跟人家没关,所以就想把钱给人家。日本老人说什么也不收,既
不收小费,也不收我们迟到的那一小时费。我当时就想起一人来,这人叫雷锋,好多年我们都见不着了,却在日本见着了。
日本是一个不收小费的国家,日本人给你做多少事,都没有收小费的意识,跟欧美不一样。美国是一个小费支撑的国家,你在美国不给小费就跟骂人一样,你不给小费,他有时候就不服务到家。比如你在美国住宾馆,你要是连续不给小费,他根本不给你好好收拾。日本人不会,每个日本人都兢兢业业,所以你到日本去,必须有一个心理准备。比如你去买衣服,人家跪在跟前给你试来试去,你可以不买,你可以不歉疚,但是我们没有享受过这个服务,本来可买可不买的,让人这么一服务就买了。所以你不太想买的东西,我建议你不要随便去试,你一试,人家那服务就超乎你的想象。
我愿意去日本的养老院看看。我们将来有一天也会老,我那时候还想着要是有机会就办一个养老院,所以就到日本养老院去调查。我问的每一个问题,人家都认真解答。日本的养老院,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每个人都是发自内心地在为他人服务。我当时觉得,在中国做养老院,*难找的就是发自内心愿意服务的人员。离开养老院的时候,日本人送我们,站在那儿鞠躬。车开出老远了,我扒着后窗往后看,日本人还在门口一个劲儿地鞠躬。中国人可能吗?中国人在门口摆完手,你刚一走,马上说这俩人什么德行!都是这路子。
希望我们在生活中对人有敬意,对物也要有敬意。日本人是对物有敬意的,这种敬意体现在方方面面,他们的商品精致、到位、不奢华,不弄那些没用的东西。我在日本买过红漆筷子,那个漆的感受,让人回味好久。一双筷子,为什么做得让你爱不释手呢?我们不能从一种狭隘的民族情绪出发去抵制日货。我当然
希望中国能够有能力抵制日货,就是我们商品的质量超过人家,价格比它便宜。我*希望的是有一天,日本人在日本市场上发起抵制中国货的运动,那才是我们的出头之日。
脱手秀
这是龙泉的一个香炉,盖儿是日本人配的。日本人喜欢我们的龙泉,是发自内心的,日本有个大古董商的堂号就叫龙泉堂。
龙泉这种青翠的颜色,是主观追求的颜色。瓷器中所有的颜色,客观上都能找到,唯独青色找不到。植物没有这个色,这个色是人为追求的结果。
宋代对青瓷的追求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这是南宋时期的香炉,叫鬲式炉,造型是由商周时期的鬲演变过来的,流落到日本以后,日本人就配了一个盖儿。这盖儿估计明治维新时期就有了,距今差不多百八十年。日本人用它焚香。如果焚香从上面出来,就有味道。我说的味道不是气味,是意韵。加上这个盖儿,那烟出来的意韵,就显得更加丰富和丰满。这东西哪年流出到日本,我不知道,哪年流回来我是知道的,大概是三年前从日本买回来的。
文物的查抄退赔
收藏家是查抄的主要对象
什么人的文物容易被人查抄呢?就是那些收藏家和有地位的人。因为他们的东西多,值得查抄。比如,大家熟知的王世襄先生,他所有的家具在1966 年时都被查抄走了。
王先生是个很仔细的人,他所有被抄走的东西都有详尽的名单,名单上所有的要素都很清晰,比如名称、材质、尺寸。家具这东西好辨识,你说你有一条案,长三米二三,一量三米二三,那就是这件;宽四十六点五,就是四十六点五,一看肯定是这件了。所以,相对来说,被抄走的家具很多都返还了。王世襄先生被抄走的家具退赔以后,搁到小屋里,弄得他都没地儿睡觉,有一段时间只好睡在顶箱大柜上。过去的柜子面宽,宽的能达到一米八,跟一个人的身高差不多(王先生个儿不算太高),里头净深有七十公分。你算算,就是一单人床的宽度。王世襄先生的家具清单比较详尽,查抄的物资大部分都追回来了。
有人就没那么幸运。有的人在查抄前还自由着,虽然冲击到了,但人身还没有受到伤害,还没有身陷囹圄,还有机会陪伴这些东西或者看这东西一眼。有的老先生被抄家的时候上来说:你打我可以,东西不能动,东西我全部上交;清单在这,把东西运走,小心为好;东西我可以交给国家,我自己不留也要把东西保护好。所以有很多东西,当时都抄到了公家的文物单位。
北京有几个著名藏家,比如关祖章关家。关家的铜镜闻名中国。关祖章先生是在美国受的教育,学的是工艺。到民国时,他是交通部的工程师,专门主攻铜镜。过去收藏铜镜的人就是收三代铜镜,什么叫三代铜镜呢?就是战国、汉和唐。关先生有眼力,他把中国历史上每个阶段的铜镜都收集齐了。几千面铜镜,就是一部中国铜镜史,却一股脑地全给查抄了。查抄都是开卡车去,据说当时上他们家抄的时候,装了好几卡车,拉了好几天才把东西拉完。
关祖章的铜镜我看过很多面,他有很多很精彩的镶嵌铜镜,嵌金的,嵌螺钿的唐代的螺钿都是国宝级的,后来都让给了国家博物馆。二十年前,刚开始有拍卖的时候,他有一部分东西还上过拍卖,是他的后人拿出来的。据王世襄先生书中的描述,关祖章是在1966 年动乱的时候被打死的,想起来都很恐怖。
跟王世襄先生非常熟的一位家具收藏家叫陈梦家。王先生《明式家具珍赏》的扉页上写着:仅以此书纪念陈梦家先生。王先生生前说过多次,他说如果梦家在,是轮不上我写这本书的。当时他跟陈梦家先生都是家具收藏界的大腕,两个人互相比着。陈梦家的家境相对来说,比王先生可能还好点,所以他老说
陈梦家的东西比他好。陈梦家每买到一个东西都向他炫耀。但在后来的收藏中,陈梦家的东西不如王世襄,为什么?是因为王先生的东西基本上都发还了,而陈梦家在1966 年就自杀了,死时年仅五十五岁,他比王先生大三岁。返还给陈梦家的这批东西,被遗属转让给了上海博物馆。
陈梦家先生年轻时是诗人,新月派代表。他是在南京的中央大学读的书,读书时候的老师是谁呢?一个叫徐志摩,一个叫闻一多。他什么时候被抄家的呢?也是1966 年8 月。1966 年8 月,北京刮起一股抄家风,把他们家东西全都抄了。抄了以后全部没收了,发还的时候,陈梦家先生已经离世,发还的就可能不是他的所有东西,也不可能是。
田家英难以幸免的高官
还有一个人,当时地位非常高,叫田家英,毛泽东的秘书。他十六岁去延安,二十六岁就成为毛的秘书,一直到死。田家英天生聪慧,是《毛泽东选集》四卷本总编辑,毛的所有诗篇都由他校对。在业馀时间,他专门收藏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书家的书札和对联。他买了多少呢?从1949 年后开始买,一直买到1966 年,说起来买了十多年,大概有一千多件。
田家英先生的收藏质量非常高。我当年到琉璃厂瞎转悠,跟很多老先生都认得。平时聊起这事来,他们说当年田家英先生跑来买东西,他买东西我们*麻烦。我问怎么麻烦,对方说,田先生买东西,我们都不敢当时给他,怕出错,说出了错,没人能承担这责任。说你卖毛主席秘书一个书札三瓜两枣钱,结果是个假的,那你不是等于骗毛主席么?田家英老说这东西都给主席看,那你说谁敢卖他假的?所以每卖他一件东西,都是在场的所有明白人看一遍,有一个人提出异议,这东西就收了,根本不给他看。
那时候东西也多,很多高级干部没事就逛琉璃厂买东西。那东西怎么卖的呢?老师傅跟我这么说的,说三块钱进三块钱卖,五块钱进五块钱卖,八块钱进八块钱卖,十块钱进就没这事了。那时候那东西都值几块钱,没有上十块钱的。田家英工资高,有几百块钱工资,他经常往琉璃厂跑,陆陆续续买了很多东西。
1966 年5 月,田家英在中南海自杀身亡。他这批东西本来都搁在中南海里,干脆直接就封存了,所以没有丢失。文革后查抄退赔时,这批东西都退给了他的后代。后来出了一本书,大概选了有三百幅,叫《田家英与小莽苍苍斋》。
翻过头看田家英的收藏,他的东西都是真的。为什么都是真东西?就是当年所有的人,都本着一种认真的、不赚钱的态度,为国家、为毛主席、为毛主席秘书工作的态度去做的这笔生意,这生意也不是个赚钱的生意,也不是个赔钱的生意,是个公平的生意,三块钱买三块钱卖,反正不能赚主席的钱,所以这东西就全卖给他了。
查抄退赔:一段沉重的历史
查抄退赔特别有意思。我看过两个有意思的展览,一个是在1968 年,叫作红卫兵查抄成果展览,在北京展览馆,即当时的莫斯科展览馆。我去之前人家告诉我,说成果那几个字,红卫兵查抄成果展览是用金砖拼的。哎哟,当时我就想,金砖,这一块金砖得多大个儿?等进去我才知道,那金砖敢情就鸡蛋这么大个儿。红卫兵查抄成果展览什么都有,那时候也不懂,瞎看,看一热闹,就出来了。
后来查抄退赔的时候,有的东西没争议。但有相当多东西的查抄手续不完备,有的红卫兵进去,字都写不利索,谁知道你这都是什么?直接就往车上一装,你还没说话,就先挨一顿打,你当然不敢再问,所以大部分东西,东西跟单子对不上。那怎么办?就开展览。这展览里头全是查抄的东西,暂时无主,每个被查抄的家庭都有权进去认亲去。怎么认呢?这里全是东西,人家告诉你,你手里拿这个条,说你看着这个东西是你们家的,就写上你们家的名字张三李四,往上一贴,就行了。结果这展览,溜溜弄一年多,谁都进去看。我进去看了好几回,一开始进去的时候全是东西,后来再进去里头全是条,谁都贴,都认亲去,嘣嘣嘣贴,贴完了你想看那瓶子是什么,你得把那纸掀起来看,噢,里面是一个九桃瓶啊。
为什么好看的东西贴条多呢?很多人不是想发财,而是根本不记得家里被抄走的是什么。从查抄到退赔,近二十年过去,一代人成长起来,很多当事人都走了,人走了,所以不知道哪个是家里的,所以就瞎贴,看着好看的就贴一个。有的人有印象,他说我们家是有几个青花瓶进去,凡是青花的全贴上,说万一哪个给我呢?就贴了。一年多时间,这屋里由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变成了全是纸条,到*后你进去的时候感觉很恐怖。
到某一天截止,门一关。国家规定:凡是上面贴着一个人的条的,您拿家去;凡是贴着两个以上条的东西全部充公,因为有争议啊。剩下多少件呢,剩下了十二万件,溜溜做一博物馆。这东西就充了公了,因为实在没有办法去分辨这些东西究竟是谁的。这段历史非常沉重。很多人都未必知道有这么一段历史。《物
权法》是改革开放以后才有的,我们才知道我们的财产别人不能侵犯!尽管今天侵犯你个人财产的事比比皆是,但好在你可以依法去争取。
我年轻的时候喜欢文物这东西,是在那样一个环境中。当我开始收藏的时候,又在一个抄家退赔的环境中。有的东西我是这么买的,那人找我来说哎哎哎,我说什么意思,他说听说你收藏了,我说是喜欢。他拿一纸单子说,几件东西,是我们家的,查抄退赔的,说我不爱看这东西。我说什么意思?说你要帮我买一冰箱彩电,这东西你领去。我一看那东西还真不错,查抄退赔能领回来啊,但是他的诉求是什么呢?说我家里就缺一冰箱彩电,你帮我买了这个,这些东西就归你。我说你能不能把东西先领回来,让我看看。他说我懒得看这些东西,我就不愿意看到它,看到它就想起当年的痛苦,我们家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所以我不想看它,说你要愿意你就帮我一个忙,你就买一冰箱彩电,这东西我就让给你了。
你想一想,什么事情能把一个人伤害成这样?这些人都是我打过交道的人,我好多年前帮人鉴定,还有人拿出那查抄的单子,一看单子,我就说这些单子都是我过去见过的。那单子有的是带复写纸的,两张纸中间夹一蓝纸,写下来,模模糊糊,时间长了还不太清楚。就是这些东西,连那张单子,今天都成为文物了。
脱手秀
这椅子就是当年查抄退赔的一个成果。它怎么到我手里的呢?当年我拍《海马歌舞
厅》的时候,有天晚上来一人,说他们家有一椅子,问我要不要。
就是这把椅子。椅子上面写着四个字:风光和雅。过去家具上很少有字,这种凸起
来的字,肯定是事先设计好的。我一看这椅子,紫檀的,但他说是红木的。1990 年时,这只
椅子,如果是红木的,就值五百块钱,但他当时跟我要五千块钱,说您要是能买就买,
不能买拉倒,这是我们查抄退赔的。我一看还确实是查抄退赔的,我也没敢多说什么。
这把椅子设计的空间感很好,是清代雍正到乾隆时期的,只好痛下决心把它买回来。
这上面有查抄的字样424。这是当年写的,清出来费了好大劲。后来我做博物馆,
展出这件东西时,有人跟我说,这东西是和珅他们家的。为什么呢?上面写着风光和
雅,古人愿意拟一个词,把自个儿的姓氏融进去,还说椅子是一对,另外一只早年在
恭王府。哎哟,我就跑到恭王府去看,转了所有的房间,也没看到一只跟这一模一样的
椅子。它究竟是不是和珅他们家的,我还真不知道。那就权当是他们家的,经过二百多年,
和珅被查抄一回,文革时候又被查抄一回,*终阴错阳差地落到我手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