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NT$
500.0
《
当你沉默时(悬疑推理 反PUA 反家暴 女性独立小说,揭秘情感PUA的真相,女性自我救赎的文学典范)
》
售價:NT$
255.0
《
不止江湖
》
售價:NT$
449.0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NT$
704.0
《
双城史
》
售價:NT$
505.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NT$
403.0
|
編輯推薦: |
古佚书《五行》篇在二十世纪末曾两次出土——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1993年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因而在海内外学术界掀起了持久的研究热潮。
目前,不论是帛书的《五行》版本,还是楚简《五行》的版本,社会上多见于站在儒学观念上的释读或者考证推论之说,而从道学修身明德实践角度进行释读的,比较罕见。本书站在道学修身明德实践的学术思想上,对简帛《五行》进了对比研究,并重点对楚简《五行》进行了释解。
本书对于各界人士了解五行五德学说的原貌,研究治理规律,指导修身明德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內容簡介: |
古佚书《五行》篇在20世纪末曾两次出土,目前不论是帛书的《五行》版本,还是楚简《五行》的版本,社会上多见于站在儒学观念上的释读或者考证推论之说,而从道学修身明德实践角度进行释读的,比较罕见。本书站在道学修身明德实践的学术思想上,对简帛《五行》进了对比研究,并重点对楚简《五行》进行了释解。本书以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簡》中的《五行经》为主体底本进行解读,对“楚简《五行》优于帛书《五行》”进行了学术论证。
|
關於作者: |
熊春锦,湖北麻城人。曾任武汉市硚口区协和医院分院院长、《湖北中医》编委,市级劳模。现任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德慧智教育文化基金管委会总顾问,北京市希望公益基金会名誉会长,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2009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授予“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称号。
主要著作有《中华国学道德根》《老子德道经》《东方治理学》《国学道德经典导读》《道德教育贵修身》《德慧智慧性图文思维教育》《龙文化的文明与教育》《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道医学》《太极修身》等。
|
目錄:
|
第一部分简帛五行经文对照
第二部分五行归正综述【综整】
1.楚简五行优于帛书五行
2.楚简五行的重要价值
3.释读楚简五行的立足点
4.五行的本义和历史演绎
第三部分经文释解
第四部分结语
|
內容試閱:
|
第二部分 五行归正综述
楚简五行优于帛书五行
若将楚简《五行经》与帛书《五行》进行对比研究,不难看出在道德根文化时期,道学的“非恒道”修身文化向儒学理论常道化转换的踪迹。楚简《五行经》应当是道学修身基础理论的原生态,诞生的时代应当处于周朝的初期或是更早的时期,而帛书《五行》则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过程中经儒学编修以后的版本。楚简《五行经》的经文原著,同样是道德根文化时期性识文化与慧识文化的宝贵遗产。从帛书版与竹简版对比分析而言,帛书【经】 【说】一体的这种版本格式,应是后世智识者由于无法读懂原著,而对楚简《五行经》的原始经文作了削足适履式的编修篡改。竹简本《五行经》虽然被发现的时间晚,但内容反而更接近原生态的经文。
楚简五行的重要价值
历史上,在慧识文化、智识文化以及意识文化的不同领域中,在对德道修身文化进行研究时,对于“修身”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长期存在着理论型与实践型两大类别。理论型的学者大都没有显性或隐性的师承,以及系统性的体内实践过程;而实践型的学者则主张理论与实践同步,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深化理论。在这两大类型中,意识理论型、智识理论型长期居于社会主流地位,话语权处于强势,影响力和作用力占主导态势。
楚简《五行经》,是黄老德道文化系统中十分珍贵的一部修身明德求真的基础理论“教材”课本,对于德道修身者而言,格外重要。因此,不离修身实践对她进行正确解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两千五百年前的德道修身方面的古典经籍教材,本就散佚严重,《五行经》的出土填补了这方面的缺失。理论性考证固然十分重要,但同时也亟需填补修身界本身的释读和解析,这样也有益于纯理论研究者掌握考证的脉络,从单纯儒学研究的范畴摆脱出来,进入黄老文化的层面中进行认知。唐代韩愈在他的《丰陵行》中曾经说过:“臣闻神道尚清浄,三代旧制存诸书。”在精、气、神三类修身方法中,神道一类的修身方法是崇尚清静无为,而夏、商、周三个朝代在官方原来的制度典籍中还保存着一些这方面的记录文字。清静无为,是德道文化时期的重要特征,也是老子《德道经》[1]五千言的中心思想。楚简《五行经》的内容解析开来无与之不暗合,它很可能就是“三代旧制存诸书”中的一部分。
释读楚简五行的立足点
目前,不论是帛书的《五行》版本,还是楚简《五行》的版本,社会上多见于站在儒学观念上的释读或者考证推论之说,从常道被动养生或主动摄生层面上进行解读的较多,而从“非恒道”的修身明德实践中进行释读的,的确比较罕见。
中国的文明诞生于“内文明”,中国的文化是修身文化。正如《大学》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末治乱矣。”道德根文化的修身方法论,在历史上历尽沧桑,修身的本义在主流社会早已失真,蜕变成伦理的自律方法论。
本篇简帛《五行经》释解,是建立在道学修身明德实践的学术思想上进行论述,将楚简《五行经》视为修身明德基础理论指导教材进行分析,依照德道修身之理而释解,而不作空泛的学术是非考证。故在本篇释读中,吾将这两种版本进行比对,重点以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簡》中的《五行经》为释解主体底本进行解读;同时,罗列2014年中华书局发行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集成》中的《五行》释文[2],重点保留了【经】的部分,更方便读者自行阅读、参考,比照两者的异同。对于帛书《五行》【说】的部分,只在《简帛五行经文对照》中完整呈现,正式释解时不再重复展示。
《五行经》定名,是依据“论大道之文为经”的原则而进行确定。帛书《五行》本身也是正文之后加【说】,【说】一般都是对经的解释。特别是楚简的《五行》内容,直通大道,将质象与物相[3]一体而论,理论与方法整体而述。因此,将其定命为《五行经》,还原其原文的价值和意义。
五行的本义和历史演绎
五行学说思想并不是儒学所创,而是伏羲易道、黄帝法道、老子德道文化中修身文化教育的基础理论和方法。阴阳与五行这两大学说,是道德根文化的核心基础理论。
在黄帝的法道文化思想中,《黄帝内经·素问》中就首先提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以及“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四时周期律交替变化法则的微妙,都是从辨别阴阳能量动态变化开始,结合人体十二经脉进行分析研究,十二经脉应五行而有生生之机;观测生生之机的度、数、信,则是以“顺四时之度”[4]为准则;遵循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不使有失,则人体就能保持相对平衡,并与天地之阴阳相互统一;知道了天人统一的道理,就可以预决死生。所以,五声是与五音相应合;五色是与五行相应合;脉象是与阴阳相应合。物相与质象相应合“得一”[5],“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6],这是治理学的根本。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圣悊自古即告诫人们,天德养性,地谷养命,能顺畅获得天德能量的滋养,是生命的根本。要想实现这一点,那就要效法天阳地阴能量变化的规律和法则。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藏、十二节,都与天德能量相通。天德能量衍生五行五德能量,阴阳之气又“二生三”[7],数上若把握不住“天执一,明三,定二”[8]以及“用五”的整体性,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在《黄帝四经》中,黄帝还提出五正、五逆学说。春秋时期不是五行学说孕育的子宫,战国也不是五行学说的出生期。据《孝惠皇帝纪》中记载:“五行舞者,本周舞也,秦始皇更名五行舞。”这说明周朝就已经存在成熟的五行“舞蹈”文艺表现方式,因为文化诞生文艺。由此可见,五行学说思想的诞生,时间必定更早。
“五行”这一悊学[9]名词,是慧识悊学文化的产物,是大道文化和德道文化分析万物的重要工具和模型。它出现的历史悠久,在《黄帝内经》中反复多次出现,是构建文化生理学和解析文化病理学的重要工具。历史上的《尚书·甘誓》篇,也记载过夏朝的帝君启就曾经将五行列为天道法则而不可侮。夏启召集六军的将领说:“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这一记载,也从历史源流的角度佐证五行思想早就诞生于夏朝之前。仅此五行学说的诞生时代,就可以倒推至五帝时代,黄帝时代即具有丰富完整的五行学说并非是空穴来风。
五行,是“天执一,明三,定二”法则下的“用五”。用五行,“建八正,行七法”,都是法天道中的具体应用的“德埶”[10]方法。《黄帝内经》的五行学说和生命理论,也并非春秋战国才开始诞生和形成,否定《黄帝内经》的历史根源性,并不是明智的结论。
什么是“五行”,社会上各种解说并不统一,因为离开德道而论五行就,定会迷失解读方向。“五行”,应当将“五”与“行”分论,然后再合解。“五”是数,用象数理炁解析天道宇宙万物,是大道文化的重要特征。《黄帝四经》中指出:“天执一,明三,定二”,这是用数揭示天道的核心原理,并且用一、二、三这三个简易之数揭示天道的规律和法则。在运用一、二、三揭示天道以后,再以“用五行,建八正,行七法”的具体方法论进行细化,则是用基本数揭示德的化生应用。中华道德根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言不繁,言简意赅,言近旨远,需要以字为词进行释读。
例如,老子同样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是虚无而生万有,德是虚无而养万物。德是一,德朴散开来一即化为五,成为仁、义、礼、智、信五大子系统,既称之为五德,又称其为五常。“德一”能量在天处于质象时称为五德,进入物相后即称为五常,仍然是五德物化成五气能量,五行之“五”的本质是“德一”的分化和畜养分类。
“运”,是指能量的传输运动变化。因此,五行的本质是五德能量的运动与变化,五运则是五德能量运行的周期律。在讨论“五行”这一名词时,我们应当先将“行”字的文义剖析清晰。“行”,对于物事而言,则正如《韵会》所言:“五行,运于天地间,未尝停息,故名。 ”《周礼·地官·师氏》:“敏德以爲行本。”《注》:“德行内外,在心爲德,施之爲行。 ”德是行之本。天道的“德一”朴散为仁木、义金、礼火、智水、信土五类子德质象形态,运行于天地之间,形成五运的年度周期律。五行即是五德能量的动态变化,而不应将五行孤立地界定为木金火水土,不能抛弃五的本质是德的能量形态于不顾。
“行”,对于人事而言,正如《说文解字》所指:“人之步趨也”,“行,道也”。《增韵》:“路也。”《类篇》:“从彳从亍。”《韵会》:“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举,而后爲行者也。 ”《尔雅·释宫》:“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堂下者虽然已经入门,但却还没能登堂,故堂下者自当步履勤奋而坚实。登堂后的动为“行”,“行”在对五运法则的遵守和五德的积修中。那么入室后的动,在修身求真的理论和方法中,也就是在德道的进境之内,是进入质象境以后的无为而为的动与静。
天用四时之德,地用五行之气。天用四时之德,即指天道运用五德能量形成年度周期律,对万物施以生化作用。四时中春时应用的即是仁德木气能量,夏时应用的即是礼德火气能量,秋时应用的即是义德金气能量,冬时所用的即是智德水气能量,而信德土气能量则分寄于四时最后的18天中,而且以夏时最后的18天最为典型。地用五行之气,也就是大地吸收天之五德能量(五常)在大地上物相化以后传导分布应用,一切物相都是五行质象的载体。
表2-1五德运行的五行与修身证圣
[1]《老子》为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悊学家老子所著,共五千余字,被称为“五千言”。《老子》分为上下两部分,在一般的社会通行本中,一直沿用《道篇》为上、《德篇》为下的排序,称为《道德经》。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帛书版的《老子》甲本、乙本,均为《德篇》在前、《道篇》在后,与《韩非子·解老》中的记载相同。这说明《老子》本为《德道经》,通行本是被后人颠倒了篇序。本书引用的《德道经》经文均出自《老子·德道经》,熊春锦校注,中央编译出版社。
[2]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集成》中的《五行》篇为底本,在此基础上还原了个别帛书用字原貌。如,“刑”本为“”。
[3]“物”与“质”是不同的概念,我们的双眼所认识的都是“物”,而物的后面藏着“质”。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对象,既包括肉眼可见的“物相”,也包括肉眼不可见的“质象”。
[4]《黄帝四经·论》:“顺四时之度,定立静而民不有疾。”
[5]《德道经》第二章《得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6]《素问·藏气法时论》。
[7]《德道经》第五章《中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8]《黄帝四经·论》:“天执一,明三,定二,建八正,行七法,然后施于四极,而四极之中无不听命矣。”
[9]中国的悊(哲)字,有两种写法,一种下面是“心”,一种下面是“口”。在金文时期使用的是“悊”字,其象形表意为自然界的规律和秩序需要通过人们的智慧之眼接收进认知领域当中,然后再进行表达。汉代时将字形下面的“心”换成了“口”,反映出在社会文化现象中,“悊学观”由于德心慧识的迷失而滑落为意识口才的“哲学”。
[10]埶,古藝字。《说文》段注:六埶字作艺。周时六藝字盖亦作埶。朱骏声说文定声,埶转注又为道藝之藝。埶是指治理的艺术性、巧技,也即是现代名词的艺术、科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