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NT$
500.0
《
不止江湖
》
售價:NT$
449.0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NT$
704.0
《
双城史
》
售價:NT$
505.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NT$
403.0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NT$
2234.0
|
內容簡介: |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历时千年,存世*久,高度浓缩了中华民族千余年的历史和传奇、文化与秉性,堪称人类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历经千年而不倒。本书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书中从宏观(集群与环境)、中观(群内种群之间)、微观(群内企业之间)三个层面入手,分别研究集群形成、发展、转型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情况,从而正确把握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的演变趋势。
|
關於作者: |
刘善庆,江西省兴国县人,1965年生。研究员,管理学博士,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导师。 江西师范大学苏区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江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现代史学会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会会员。
|
目錄:
|
**章 绪论/1
**节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1
一 选题背景/1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2
第二节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现状/3
一 产业集群研究的三个高潮及其主要流派/3
二 产业集群研究的主要内容/4
三 产业集群的变迁与演化研究/5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创新点/7
一 理论基础与主要研究方法/7
二 研究内容/8
三 主要创新点/11
第二章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历史变迁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结构的视角/12
**节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分析/12
一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的历史分期/12
二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不同历史时期的企业数量、人口规模/16
三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销售情况/21
四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情况/38
第二节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52
一 产业群落空间配置的演变情况/52
二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内部的分工情况/56
三 产业群落的结构比例/68
四原材料供应的演变情况/111
五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的特征/117
第三节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企业个体分析/121
一 集群形成时期/121
二 集群发展时期/123
三 集群转型时期/128
第四节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种群分析/130
一 集群形成时期/130
二 集群发展时期/130
三 集群转型时期/135
第三章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演化分析:基于企业和集群的视角/142
**节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内企业间演化分析/142
一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企业间关系分析/142
二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企业间演化模式研究/147
三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企业的演化策略研究/155
第二节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种群间演化分析/161
一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种群间关系分析/161
二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种群间演化模型研究/165
三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种群间演化模式研究/171
第四章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分析/176
**节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模型研究/176
一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分析/176
二 演化模型构建/178
三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机制研究/180
第二节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与地理环境的协同演化/182
一 基础资源/183
二 基础设施/196
三 区域经济水平/199
第三节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与文化环境的协同演化/213
一 大众心理与工商从业者态度的变化/213
二 精英阶层价值观的变化/215
三 宗教的影响/216
四 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217
五 景德镇瓷器从业者价值观的变化/218
六 官窑文化及其影响/220
第四节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与制度环境的协同演化/221
一 历代政府政策/221
二 管理体制的演变情况/228
第五节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与科技环境的协同演化/235
一 劳动力素质情况/235
二 主要领导的创新意识/236
三 科学技术发展情况/237
四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学习、消化和整合机制/238
第五章 全书总结与研究展望/240
**节 全书总结/240
第二节 研究展望/243
参考文献/2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