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NT$
602.0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NT$
332.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TI手持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课题的研究成果,从理论、方法和实践等方面,讨论了中学数学教学“为什么要使用信息技术”和“怎么使用信息技术”的相关问题。本书从内涵和教育视点等方面,阐述了指尖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案例、课例,展示了TI手持技术的教学实例以及高中数学教学过程的指尖智慧和数学思考带来的无限乐趣,对基于TI无线导航系统下的课堂教学的新型模式进行探索。
|
關於作者: |
黄炳锋,福州三中数学教研组副组长,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首批中学数学教学名师,福建省学科带头人。被聘为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人教版课程标准教材高中数学培训团专家,福建师范大学兼职副教授。获得教育部课题研究先进工作者、新课程优秀实验教师、福建省课题科研先进教师等称号。目前师从章建跃教授致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以“指尖数学”为教学主张,致力TI手持技术的应用研究。在全国各地开展的国际教学研讨会上,多次开设教学公开课、工作坊和专题讲座,在《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期刊上发表30多篇专业论文,专著、合著、参编师生用书多本。
|
目錄:
|
序\
前言\
第一章“指尖数学”的教学主张\
第1节让智慧体现在学生的手指尖上\
第2节指尖数学的概念与内涵\
第3节指尖数学的理论依据和基本观点\
第二章“指尖数学”的教学视点\
第1节为什么要用TI手持技术\
第2节基于手持技术的数学实验\
第3节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4节创新意识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5节让“数学阅读”成为生活方式\
第6节T3的乐趣\
第7节“指尖”与“非指尖”的辩证融合\
第三章教学如何设计\
第1节概念课的教学与教学设计\
第2节规则课的教学与教学设计\
第3节复习课的教学与教学设计\
第4节校本课的教学与教学设计\
第四章教学设计与评析\
第1节函数的奇偶性\
【教学心得】概念课需要“慢教学”\
第2节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教学评析】应用课教学要讲究“按图索骥”\
第3节函数图象变换\
【教学评析】手持技术让学习触手可及\
第4节整数值随机数的产生\
【教学感悟】技能课中“数学实验”的方法\
第5节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教学心得】规则课教学也可以使用手持技术\
第6节数列的性质研究\
【教学反思】习题课设计同样需要“三个理解”\
第7节斐波那契数列的探究性教学\
【教学随笔】我心目中的探究课堂与探究教学\
第8节三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教学反思】在“操作与思考”中“深度探究”\
第9节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教学感悟】数学复习课的设计应有“三个关注”\
第五章“图”解经典\
第1节探究指、对数函数图象的公共点个数\
第2节猜生日游戏\
第3节最值问题的三种处理\
第4节“以一搏二”的数字游戏\
第5节宝藏埋在哪里\
第6节方程的曲线与轨迹\
第7节相同生日的概率估计\
第8节定积分的应用\
第9节费马数总是质数吗\
第六章“掌”握数学\
第1节最浪漫的曲线\
第2节流行的“囧函数”\
第3节极坐标方程绘图\
第4节求圆周率\
第5节构成三角形的概率\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节选
前言
“指尖数学”是我的教学主张。
教学主张反映了教师的坚持和特色,它是教师的教学思想与信念,是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系统的、深刻的、清晰的思考与见解,具有稳定性、统领性和鲜明性的特点。
之前对于教学我没敢提自己的主张,只敢提我的喜好。我喜欢一切能用于教学的科学技术,比如幻灯机、投影仪和因特网;我喜欢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数学课堂,在课堂中,我使用过的信息技术有几何画板、超级画板、演示幻灯,等等。直到我加入章建跃教授的科研团队,参与全国“TI手持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结识了一批对数学课程理解深刻、对技术应用认识独到、对数学教育热爱、对教学规律执著追求的良师益友,我才明白我的喜好与当前科技发展的趋势相吻合,是值得主张的。这时,我的学生开始使用TINspireCXCCAS图形计算器,我的数学课堂做到人手一台“计算器”,在无线导航系统的支持下,真正实现了即时调查、实时交互、自主探究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我是“名师工程”培养对象,余文森教授说每个名师的教学都应该有自己的主张,教学主张来自教学思考。我比较喜欢在教学之余进行思考,尽管这些教学思考还相对零散,不够系统,缺乏深度。我思考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其一,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数学的本质和特性是什么?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差异在哪?其二,怎样学习数学?数学的课堂如何教学?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适合于探究性教学呢?其三,信息技术如何整合到数学课堂?数学教学为什么要借助TI手持技术?T3(TeacherTeachingwithTechnology)能给数学教学带来怎样的智慧和乐趣?这些思考有的发表于报纸杂志,有的应用于专题讲座、学术报告,还有的散落在我的电脑的某些文件夹中,久而久之,积累了很多思考的“碎片”和心得体会。因此,我想何不趁着“名师工程”的培养要求,选择一条线索,把这些教学思考整理出来,于是就斗胆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
教学主张来源于教师最喜欢的教学形式。TI手持技术的先进性让我爱不释手,无线导航系统引人入胜的交互性让我流连忘返,用TI手持技术导引思考和数学探究就是我喜欢的教学模式,所以我的教学主张一定要与TI手持技术有关。
教学主张总结了教师最典型的教学特点。我的教学特点可以归纳为“问题导引思考,动笔先于指导”,即教师设计数学问题导引学生思考,在教师指导之前,学生需要动笔动脑。教学中,我一直关注课堂的设问与生成,问题是课堂的生命力,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有问题的、不成功的。因此,我的教学主张一定要结合“数学问题”与“教学设计”的理念,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主张生成于教师最深刻的教育科研。除了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我还关注过“数学素养”“数学文化”以及“数学阅读”。这些教学之余的关注和思考,让我明白“数学课堂要教数学”,教数学不止教“数学知识”,比“知识”重要的是“能力”,比“知识”“能力”都重要的是“数学素养”。因此,我的教学主张还要融合“素养”“文化”以及“阅读”。
我选“指尖数学”作为教学主张,与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有关,书中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并指出“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这里的劳动“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里要有思想、有巧妙的技能和技艺”;还说,“如果一个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那么产生这些困难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不能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而“直观的形态(在劳动活动中)”是最容易呈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最后还强调“要使手起到发展智慧的作用,还有必要进行经常的阅读:书籍不仅能造就聪明的头脑,而且能培养出灵巧的双手”。这条建议涉及的“劳动(操作)”“联系(理解)”和“阅读(学习)”,正是我一直探索追求的教育理念,正是我不断实践并身体力行的教学模式,与我的思考和教育科研如此接近,让我怦然心动。
再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这给数学教育改革规划了长远的目标,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可以坚信新的技术将赋予数学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和新的内涵。尤其是当前,手机、计算机的键盘操作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人,特别是现代学生的一种重要的交流、学习和活动的方式。因此,我就基于最新的TI手持技术,在操作、理解和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符合科技时代特征的教学主张——指尖数学,并赋予这个教学主张新的内涵。
教学主张是教学亮点,但并非日常教学的全部,所以教学主张还是我的“努力目标”。我想通过教学主张的实践与坚持,“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应用信息技术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完善我本人的日常教学,让教学过程更加合理,让教学风格更加突出,让教学理念更加先进,让教学效果更加凸显。
本书由六章构成,主要阐述了教学主张的内涵、界定和价值取向,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概括,在实践探索中提出了教学模式的构建,并用实例说明教学如何设计。
为了写这本书,我对教材中的很多章节进行了教学设计,多次开设教学公开课,这些教学实践给了我很多启发。我的导师章建跃教授一直坚持修改我的教学设计,在理论、观念、科研、写作、教学等多方面进行指导,他要求我要系统地进行课题研究,要勤于教学反思,加强总结。他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概括”。虽然我的教学实践还不够深入,理论概括也可能没有达到他的要求,但我很努力地去做了,写作过程虽然很辛苦,但写作这件事让我很快乐,所以我非常感谢导师对我的指导。我的实践导师深圳中学的郭慧清老师多次指导我教学设计,在关键时候帮我理清努力方向,还有TI手持技术团队中的金克勤老师、桂思铭老师、李柏青老师、严兴光老师等,他们经常利用课题会议等机会帮助我解决案例中的疑难问题,交流教学教法的心得体会,尤其是金克勤老师还多次从教育教学的理念高度引导我思考教学的问题,经常鼓励我,促我成长,所以我非常感谢他们。我也感谢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的悉心培养并资助出版本书,感谢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福建教育学院的大力支持。我还感谢我的工作单位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给我提供各种学习机会,让我有了“实践”和“升华”。我更感谢我的家人,她们是这本书的第一读者,在我最需要的时候,我的妻子帮助我整理写作思路,我的女儿给了我信心和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