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适读人群 :4-10岁
中国古典诗词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精练、美听、微妙,美不胜收,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我们本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宗旨,精选历代经典的诗词汇集成本书,充分展现古代文人的高超造诣和古诗词的精湛之美。本书中的每首诗词都分为原文、读一读、注解、译文、赏析、千古名句、互动七个版块,对其进行全方位解读,方便读者学习和理解。希望本书能成为孩子们学习古典诗词的好读本。
适读人群 :4-10岁
《三字经》和《百家姓》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简单也*易行的途径之一。为了便于现在的孩子更加准确地了解和学习这两本古老的典籍,我们特编此书。在保持原文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阐述,使孩子们更易理解。另外,还有目的地选编了一些相关的故事,并配以精美的插图,使之图文并茂。
适读人群 :4-10岁
《千字文弟子规》从成书至今已跨越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时空,随着历史与文化的变迁,其中的一些内容,现在读起来难免晦涩难懂。为了帮助小读者们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我们精心挑选了经典小故事,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出来,让小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领悟善良正直、团结友爱、勇于担当、勤劳刻
|
內容簡介: |
《成语故事》成语都有着各自的渊源,有的来源于神话寓言,有的来源于历史故事,有的来源于古代诗文,还有的来源于民间俗语或谚语等。它的涉及面非常广泛,不仅反映在自然领域,更体现在军事、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语的世界犹如一个异彩纷呈的大观园,里面凝聚了丰富的人文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古今交织,文理兼备,情趣盎然。因此,充分了解成语的出处、原意、引申和其中记载的王朝兴替、英雄成败以及可歌可泣、可悲可叹的历史事件,对于现代人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千字文弟子规》南朝时,梁武帝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编纂成文,叫做《千字文》。全文共有250句,通篇用韵,行文流畅,内容丰富,巧妙地勾勒出了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千字文》在中国古代的启蒙读物中,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它那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使得众多启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如今,《千字文》译有英文版、法文版、拉丁文版、意大利文版等,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了一篇《训蒙文》,教导弟子为人处世的规范。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将其改名为《弟子规》。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准则规范。《弟子规》是清代后期广为流传的启蒙读物,其影响之大,读诵之广。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南宋学者王应麟编写的,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历久不衰,直至今日内容虽有修改或增加,但主要结构并未改变,是一本难得的启蒙读本《三字经》虽只有千余字,但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既概括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朝代更迭、帝王兴衰的纷繁历史,又囊括了人文教育、史地天文、伦理道德、名人故事等各方面的信息。正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百家姓》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他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一首四言诗,虽然内容没有关联,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另外,《百家姓》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从古至今诗歌的溪流在华夏文明中汇成滚滚大河,诗歌的韵律在中华大地上亘古不息。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朝二百多年间,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首。唐诗蕴含空灵之境,唐诗寄托诗人情怀;唐诗承载国恨家仇,唐诗写尽坎坷人生。千种感情,万种感叹,平平仄仄,动人心魄。唐诗经过一千多年的传诵,仍以其隽永的韵味和独有的艺术魅力,成为不同历史时期众多家庭的基本读物。穿越大唐盛世,沿着历史的脉络,从先秦追忆到明清,不同的历史时期,诗人的艺术风格与诗歌的艺术特色各具千秋。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愤,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恨,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情操……无一不展示了诗歌中山明水秀、月白风清、温婉敦厚、奋发向上的人文境界。总而言之,中国古典诗词中丰富的营养,可以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育浓厚的文化气质,给读者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
|
關於作者: |
《战争论》丛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X高学府国防大学多位一线战略学名师担纲主编、编委。
马骏。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理事、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会员、中国史学会军事史学分会会员。长期从事外国军事史、外国军事思想和国际政治教研工作。应邀在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对外经贸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贵州省、山东省、四川省、沈阳军区、新疆军区及日本防卫厅讲学。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军事频道、科教频道、法律频道多次做专家访谈。主要著述有:《外国战争史与军事学术史》《日俄战争史》《日本军事战略研究》《外国军事史学研究概论》《科索沃战争研究》《二十世纪经典战役纪实》《美苏在开辟伊朗走廊过程中的矛盾与冷战的起源》等专著。
纪明葵。国防大学教学督导组专家,原国防大学副教育长,少将军衔。战略、战役学教授,国家军事仿真专业组特聘专家。清华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兼职教授。《国家智库》执行主编、中国网专栏作家。著有《现代战役研究》《危机控制与管理》《打击跨国犯罪》《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怖斗争》《A地区战略危机决策与控制管理》《信息化条件下的国防动员》《反空袭作战研究》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几百篇。
马刚。国防大学战略部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教研室主任,国家安全战略和国际战略学科学术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和国防大学,历任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研究员、第二炮兵导弹旅旅长、国防大学防务学院训练处长、办公室主任,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等职,曾在俄罗斯工作,长期从事国家安全、国际战略问题研究和我军对外培训工作。著有《新中国军事外交》《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文化》《胜利的启示》等专著。
王洪福。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军训室主任,军事战略学科学术带头人,军事战略学硕士生导师,空军大校。先后毕业于西安空军工程大学、陆军指挥学院、国防大学、巴基斯坦国防学院。先后出国担任中国驻老挝、津巴布韦军事教官组组长,获得老挝国家三级功勋勋章。长期从事战役战略教学与科研,并应邀在全国各地以及全军多个部队讲授有关国家安全形势方面的专题讲座。著有《现代国防理念略论》,参与编写《空军战略学》《军种战略学》等专著。
房兵。国防大学战役教研部军训教研室副主任,大校军衔,军事学博士。CCTV10《探索发现》系列专题片《百年航母》《马岛战火》《特战奇兵》《突然袭击》主讲人。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今日关注》《防务新观察》《环球视线》《东方时空》,北京电视台《军情解码》,深圳卫视《军情直播间》,云南卫视《经典人文地理》《新视野》等栏目特约军事专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特约评论员。著有《大国航母》《烽烟利比亚》《马岛战火启示录》《航空母舰与战争》。
赵子聿。国防大学危机管理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安全战略学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国家安全和危机管理研究,在20多项国家和军队重大课题中担任负责人和主笔人,中国应急管理领域50位名家之一。主要著作有《国家安全危机决策》《国家安全危机管理析论》《美国陆军》《面对动荡的世界》等。获军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军队学科拨尖人才培养对象,军队学习成才先进个人,二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
目錄:
|
成语
胸有成竹…………………………… 6
三顾茅庐…………………………… 8
亡羊补牢…………………………… 10
哄堂大笑…………………………… 12
手不释卷…………………………… 14
卧薪尝胆…………………………… 16
水滴石穿…………………………… 18
同甘共苦…………………………… 20
闻鸡起舞…………………………… 22
得心应手…………………………… 24
忍辱负重…………………………… 28
强弩之末…………………………… 31
马首是瞻…………………………… 34
天罗地网…………………………… 37
春风得意…………………………… 40
视死如归…………………………… 42
脚踏实地…………………………… 44
江郎才尽…………………………… 46
废寝忘食…………………………… 48
开卷有益…………………………… 50
乐不思蜀…………………………… 52
塞翁失马…………………………… 54
道听途说…………………………… 57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60
鹤立鸡群…………………………… 64
愚公移山…………………………… 66
望梅止渴…………………………… 70
近水楼台…………………………… 72
外强中干…………………………… 75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78
不耻下问…………………………… 80
投鼠忌器…………………………… 82
对牛弹琴…………………………… 84
惊弓之鸟…………………………… 86
大义灭亲…………………………… 90
杯弓蛇影…………………………… 92
呆若木鸡…………………………… 94
打草惊蛇…………………………… 96
半途而废…………………………… 98
抛砖引玉…………………………… 100
鸟尽弓藏…………………………… 103
韦编三绝…………………………… 106
南柯一梦…………………………… 109
人面桃花…………………………… 112
兵不厌诈…………………………… 115
后生可畏…………………………… 118
汗马功劳…………………………… 121
抱薪救火…………………………… 124
程门立雪…………………………… 126
平易近人…………………………… 128
嗟来之食…………………………… 131
南辕北辙…………………………… 134
叶公好龙…………………………… 136
老马识途…………………………… 138
明哲保身…………………………… 140
入木三分…………………………… 142
名落孙山…………………………… 144
滥竽充数…………………………… 146
买椟还珠…………………………… 148
锲而不舍…………………………… 150
呕心沥血…………………………… 152
扑朔迷离…………………………… 154
拔苗助长…………………………… 156
百折不挠…………………………… 158
班门弄斧…………………………… 160
背水一战…………………………… 162
宾至如归…………………………… 164
自相矛盾…………………………… 166
大材小用…………………………… 168
东窗事发…………………………… 170
负荆请罪…………………………… 172
覆水难收…………………………… 174
高山流水…………………………… 176
各得其所…………………………… 178
管鲍之交…………………………… 180
鸿鹄之志…………………………… 182
家徒四壁…………………………… 184
口若悬河…………………………… 186
老当益壮…………………………… 188
流言蜚语…………………………… 190
孟母三迁…………………………… 192
磨杵成针…………………………… 194
三令五申…………………………… 196
杀鸡取卵…………………………… 198
五十步笑百步……………………… 200
下笔成章…………………………… 202
夜郎自大…………………………… 204
专心致志…………………………… 206
自不量力…………………………… 208
忠言逆耳…………………………… 210
指鹿为马…………………………… 212
守株待兔…………………………… 214
一鸣惊人…………………………… 216
凿壁偷光…………………………… 218
螳臂当车…………………………… 220
笑里藏刀…………………………… 222
势如破竹…………………………… 224
明珠暗投…………………………… 226
一叶障目…………………………… 228
迷途知返…………………………… 230
前无古人…………………………… 232
明目张胆…………………………… 234
食言而肥…………………………… 236
萍水相逢…………………………… 238
门可罗雀…………………………… 242
起死回生…………………………… 244
请君入瓮…………………………… 246
如鱼得水…………………………… 248
穷兵黩武…………………………… 250
日暮途穷…………………………… 252
爱屋及乌…………………………… 254
秋风过耳…………………………… 256
玩物丧志…………………………… 258
草菅人命…………………………… 260
得意忘形…………………………… 262
才高八斗…………………………… 264
捕风捉影…………………………… 266
独当一面…………………………… 268
唇亡齿寒…………………………… 270
德高望重…………………………… 272
见贤思齐…………………………… 274
草木皆兵…………………………… 276
名正言顺…………………………… 278
狐假虎威…………………………… 282
杞人忧天…………………………… 284
画蛇添足…………………………… 286
精卫填海…………………………… 288
死灰复燃…………………………… 290
对症下药…………………………… 292
见异思迁…………………………… 294
乐此不疲…………………………… 296
见利忘义…………………………… 298
画饼充饥…………………………… 300
青云直上…………………………… 302
千字文
女娲补天………………………… 2
瓜熟的时候……………………… 4
和氏献璧………………………… 6
巨阙鱼肠剑……………………… 8
望洋兴叹………………………… 10
尧舜禅让………………………… 11
武王伐纣………………………… 12
商汤求雨………………………… 14
断肠猿…………………………… 15
范宣自惜………………………… 17
周处自新………………………… 19
曾子杀猪………………………… 21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23
卖油翁…………………………… 25
多行不义必自毙………………… 27
范承谟忠君赴死………………… 28
涌泉跃鲤………………………… 31
谢安处变不惊…………………… 33
任末好学勤记…………………… 35
甘棠遗爱………………………… 37
梁鸿与孟光……………………… 39
岳母教子………………………… 40
司马光爱兄……………………… 43
嗟来之食………………………… 45
好鹤亡国………………………… 47
李密拒仕………………………… 48
九都洛阳………………………… 50
唐太宗与凌烟阁………………… 51
师旷撞晋平公…………………… 53
承明殿废刘贺…………………… 54
钟繇掘墓偷艺…………………… 56
霍去病拒豪宅…………………… 58
隋炀帝巡游……………………… 60
伊尹辅政………………………… 62
周公吐哺………………………… 64
武丁梦得傅说…………………… 66
唇亡齿寒………………………… 68
萧何举荐韩信…………………… 70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71
孟姜女哭长城…………………… 74
洞庭湖畔龙凤呈祥的传说……… 75
重耳受土………………………… 77
齐威王行赏罚…………………… 78
取之有道………………………… 80
逆耳忠言………………………… 82
专横跋扈的将军………………… 84
功成身退………………………… 86
唐太宗以古为镜………………… 87
梧桐树与凤凰的传说…………… 90
鲲鹏与麻雀……………………… 92
耽读玩市………………………… 94
陶渊明结缘山野………………… 96
覆水难收………………………… 98
凿壁偷光…………………………100
兰亭集会…………………………102
清明节的由来……………………104
奔马杀犬…………………………106
宗悫捕盗…………………………108
蔡伦造纸…………………………110
张衡与地动仪………………… 111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113
冯谖焚契…………………………115
周总理的礼仪风范………………116
巧骂叛臣…………………………117
弟子规
季布一诺千金……………………124
隔篱偷学…………………………126
哭竹生笋…………………………128
韩伯愈之哭………………………130
扇枕温席…………………………132
聂政养母…………………………133
韦家训子…………………………135
李母退米…………………………136
子路背米…………………………138
连累母亲的董卓……………… 141
卧冰求鲤…………………………143
孙元觉劝父………………………144
芦衣顺母…………………………145
亲尝汤药…………………………147
闻雷泣墓…………………………148
刻木事亲…………………………149
兄弟折箭…………………………151
公艺百忍…………………………152
孔融让梨…………………………154
代人奉母…………………………155
车夫改错…………………………157
张良纳履…………………………159
玄奘起立奉慈训…………………160
王生结袜…………………………161
田文巧劝父………………………164
曾子避席…………………………166
孙晷敬叔…………………………167
闻鸡起舞…………………………169
不修边幅的王安石………………170
子路正冠而死……………………171
风度典范张九龄…………………173
布衣范缜…………………………175
嵇康与《养生论》………………176
刘伶病酒…………………………178
风度不凡的卢绚…………………179
原壤气走孔子……………………180
朱元璋的穷朋友…………………182
杨震拒金…………………………183
徐文靖改错不畏难…………… 184
旅獒…………………………… 186
孟子休妻……………………… 188
宝玉扣门……………………… 190
许衡义不食梨………………… 192
宋濂借书……………………… 193
诚实的晏殊…………………… 194
妙语救人……………………… 196
服子访友……………………… 197
自作聪明的苏学士…………… 198
赵柔卖铧……………………… 200
裴楷刀下救人………………… 201
管宁割席……………………… 203
见贤思齐……………………… 204
得民心者得天下……………… 206
孔子拜师……………………… 208
俭朴的晏婴…………………… 209
好谀亡国……………………… 211
闻过则喜的左雄……………… 214
割发代首……………………… 216
勇于改过的吕端……………… 217
孙叔敖杀两头蛇……………… 219
晏子使楚……………………… 220
说大话的王昭远……………… 221
祁黄羊去私…………………… 223
不弃糟糠……………………… 224
不合时宜的劝说……………… 225
长者刘宽……………………… 227
贺知章金龟换酒……………… 228
灌夫骂座……………………… 229
崔瞻与李概…………………… 232
管鲍之交……………………… 233
李离过听自刑………………… 236
宽容化世仇…………………… 237
吴起爱护士兵………………… 239
负荆请罪……………………… 240
王烈与偷牛贼………………… 244
不卑不亢的谢览……………… 245
孟母三迁……………………… 246
被饿死的一代霸主…………… 248
纸上谈兵……………………… 250
刮目相看……………………… 251
王瞻读书……………………… 253
赵普读《论语》……………… 255
王冕学画……………………… 256
宋濂冒雪访师………………… 258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259
吴同盖房……………………… 261
陆倕补《汉书》……………… 262
韦编三绝……………………… 263
康熙读书……………………… 264
学无止境的贾思伯…………… 266
三字经
曹操之子…………………… 2
唐伯虎学画………………… 4
孟母三迁…………………… 6
五子登科…………………… 8
子发母拒子入门…………… 10
方仲永的故事……………… 12
卞和献璧…………………… 14
管宁割席…………………… 15
扇枕温席…………………… 17
孔融让梨…………………… 19
鹿乳奉亲…………………… 20
万字难写…………………… 22
嫦娥奔月…………………… 24
老莱娱亲…………………… 26
诸葛亮借东风……………… 28
p style="color:#666666;font-fami
|
內容試閱:
|
《千字文弟子规》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辛苦劳动和聪明智慧的结晶。它有效地阻挡了匈奴人南下侵扰,保护了长城以南汉民族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是,当时生产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十分低下,兴建这样大型的程,对于劳动人民来说无疑是一场大灾难。几十万修筑长城的青壮年男子,每日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的父母妻儿生活失去保证,精神也受到严重摧残。正是出于对长城役夫的同情和对秦朝暴政指责,民间逐渐形成了“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传说书生万喜良为了逃避官府的徭役f(yáoyì)征发,四处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善良的孟姜女和她的父母把他藏了起来。两位老很喜欢万喜良,就把孟姜女许配给他做了妻子。新婚不几天,万喜良就被官府征发去修长城了。孟姜女苦苦地等待丈夫归来,几年过去了,却没有一点消息。深秋季节,北风四起,芦花泛白,气一天比一天冷。孟姜女想丈夫远在北方,一定十分寒冷,于是亲手缝制好寒衣,启程上路,寻找修筑长城的万喜良。孟姜女跋山涉水(báshānshèshuǐ),风餐露宿,经历了千辛万苦,才来到了长城脚下。她沿着望不到头的长城寻找,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丈夫。后来,修长城的民工告诉她,万喜良已经死了,为修长城而累死的人很多,他们的尸骨都被埋进了城墙里。听到这个消息,孟姜女伤心地痛哭起来,只哭得阴风怒号,日月无光。不知哭了多久,忽听得天摇地动,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八百里。千百年来,这个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封建暴政的痛恨,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三字经百家姓》唐伯虎是明朝的著名画家。他从小天资聪颖,过目不忘。他八岁时,不但能出口吟诗,提笔成文,而且绘画也是得心应手。九岁那年,拜当时的著名画家周臣为师,专学绘画。两年后,唐伯虎的绘画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特别是画人,连老师也自叹不如。当时,不少人登门求画,唐伯虎来者不拒,有求必应,从不收取报酬,只是当作练笔。可时间一久,他就感到画人物得心应手,画山水却有些蹩(bié) 脚。后来,他听说沈周以绘画著称,特别善画山水花卉,便请示母亲想再次拜师。母亲见儿子如此虚心好学,十分高兴,同意了他的请求。沈周见唐伯虎长眉清目秀,又看了他的一些作品,感到他在绘画方面功底深厚,便高兴地收下了这个弟子。沈周的画精妙传神,唐伯虎能拜在这位大画家门下,学习自然刻苦勤奋。不到一年时间,他的绘画便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深受老师的称赞。然而,面对老师的称赞,唐伯虎产生了自满心理,他感到自己的画已经和老师不相上下,便想尽快结业回家。对于唐伯虎的思想变化,沈周看得十分楚,他不愿让这位才华横溢的学生半途而废,决心对他进行一次实际的教育。在唐伯虎提出回家的第二天,沈周特意让妻子做了几道菜,端进一间小屋,把唐伯虎叫来,一同饮酒。师徒二人坐下,唐伯虎为老师斟3(zhēn) 酒,并多次转弯抹角地提到因母亲年老体弱,无人照顾,希望老师同意他回家侍俸母亲。沈周听了,只是笑而不答,并不时将话题岔开。唐伯虎忍不住了,便问 :“老师,弟子提出回家侍奉母亲的事,您同意吗?”唐伯虎学画沈周微微一笑,说 :“难得你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孝心,老师岂有不同意的道理?况且,你天资聪慧,学画一年,就能画出那么好的画来,也可以出师了。”沈周笑了笑,又接着说 :“为师今日高兴,酒喝得多了点,感到身上有些发热,你去把窗子打开透透风,好吗?”唐伯虎闻言,立刻起身去开窗子,可他怎么也推不开那扇窗。这时,他猛然醒悟,那扇窗子原来是老师的一幅画,画得惟妙惟肖(wéi miào wéixiào) ,自己竟没识别出来。唐伯虎转过身,面红耳赤地跪在地上,说: “老师,请您原谅弟子无知,我要留下来继续学习。”沈周连忙将他扶起,亲切地说 :“孩子,你的画确实有了一些进步。但你要知道,学无止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啊!”从此,唐伯虎专心学画,比以前更加勤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