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NT$
454.0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NT$
611.0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編輯推薦: |
互联网关注的是人与人的链接;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发展!链接是一种自由的选择,发展是一种内心的力量。链接可以无处不在,发展能够潜移默化。然而,链接自然有种越快越好的倾向,而发展却不见得如此。有的时候,我们恰恰需要放慢脚步,等待成长。互联网+教育,注定有一致也有矛盾,就这样交织着开始了不得不展开的篇章。
|
內容簡介: |
互联网+教育,以及更广泛的教育与技术结合,正在给教育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本书通过五个维度展开介绍教育与技术的融合,分别包括时代原点、虚实结合、工具立体、教师智慧和学生创造。通过阅读本书,一线教师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找到自己的切入口,在常态化的教学中寻求突破;教育管理者和相关企业能够更好地规划未来,合理地创新机制;家长也能够真切地了解到正在进行的教育与学习转变。
本书为互联网+教育的转变而来,期待与读者一起创造不一样的教与学。
|
關於作者: |
杨晓哲: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博士;主要从事一线教育信息化工作,运营微信公众平台et123et;研究开发新技术课程,教育技术研究,互联网学习,学校信息化转型等
|
目錄:
|
开篇 开启五维突破 .................................................. 1
01 第一维度 时代原点?新时代与教育期待 ............... 13
这是最好和最坏的时代 ........................................... 14
时代转场的分割线 ................................................... 17
教育的目标变了吗 ................................................... 21
时代原点策略单 ....................................................... 26
02 第一维度 时代原点?新技术与教育联想 ............... 33
可穿戴设备 ............................................................... 34
沉浸式设备 ............................................................... 39
三维打印技术 ........................................................... 43
不一样的网络方案 ................................................... 49
万物互联 ................................................................... 51
大数据分析 ............................................................... 53
脑电波技术 ............................................................... 55
记忆改写 ................................................................... 57
机器人 ....................................................................... 60
人工智能 ................................................................... 62
03 第二维度 虚实结合 ................................................. 67
各类虚拟空间搭建 ................................................... 68
二维码背后的连接 ................................................... 75
群里的角色与规则 ................................................... 79
游戏化思想的运用 ................................................... 82
虚实结合魔法单 ....................................................... 91
04 第三维度 工具立体 ................................................. 99
手机,不教也会 ..................................................... 100
碎片化学习的三种常用工具 ................................. 103
那些神乎其神的答题利器 ..................................... 107
用 A PP 玩转结构 .................................................... 110
如果人手一终端 ..................................................... 118
移动设备常态化的喜与忧 ..................................... 122
工具立体策略单 ..................................................... 127
05 第四维度 教师智慧 ............................................... 145
技术在教育里真实 ................................................. 146
数字化教师的七个转变 ......................................... 149
学科与技术深度融合 ............................................. 154
什么样的学校文化适合信息化 ............................. 157
传奇人物可汗 ......................................................... 166
徘徊在 MOOC 之间 ............................................... 172
课程的选择权与重构 ............................................. 180
教师智慧策略单 ..................................................... 191
06 第五维度 学生创造 .............................................. 205
自带设备常态化 ..................................................... 206
泛化的学习共同体 ................................................. 210
拓展创造的边界 ..................................................... 215
学习者寻变 ............................................................. 220
学生创造策略单 ..................................................... 226
|
內容試閱:
|
互联网已经改变了很多行业,教育会是下一个吗?
无论你是已经参与了改变,还是仍在局外,改变都在进行中。我们需要的或许不是预测,而是去创造另一种局面的可能性。
无论你是孩子的家长,还是学校的老师,无论你是一名学生,还是一位工程师、设计师、律师和医生,当真正的改变来临时,你会发现,你就在其中,并见证着这场改变。
互联网最关注的是人与人的链接;教育最关注的是人的发展!链接是一种自由的选择,发展是一种内心的力量。链接可以无处不在,发展能够潜移默化。然而,链接自然有种越快越好的倾向,而发展却不见得如此。有时候,我们恰恰需要放慢脚步,等待成长。互联网+教育注定有一致,也有矛盾,就这样交织着开始了不得不展开的篇章。
教育涵盖着正式的学校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也包括非正式的学习经历,包括家庭教育、生活习惯、周围环境、旅游经历、职场历练、人生阅历等。而互联网则是众多技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从这样的角度审视,其实更广泛的技术正在深入教育本源。只不过,我们需要重新审视。
技术正在让我们集体转身?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描述了这样一个深刻的故事:后人把它称为“洞穴隐喻”。有一群人被绑在椅子上,只能向前看,不能转身,他们面对着洞穴的一面墙壁,其背后有另一群人在走动,这些人的影子被投射到墙壁上,而这群被绑在椅子上的人误以为这些影子就是真实的,直到有一个人挣脱开了椅子,跑到洞穴之外,看见了真实的情况。这个人回来之后,告诉了洞穴里的所有人,人们把这个人称为启蒙者。而教师,有时候就要扮演这位启蒙者的角色。
回过头来看,是什么让这群人无法挣脱开椅子的束缚?是他们的所见所闻,还是所处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风俗传统,或者是个人性格?当技术介入之后,他们是否可以脱离束缚?他们的眼界将通过网络与启蒙者相同吗?他们的思想将通过互联网与世界各地的人发生碰撞吗?那么,“启蒙”是否会变得更加可行,又是否将以另一种方式引起群体“启蒙”?
技术让我们重新发现自我潜能?
在《理想国》里还有一个经典的隐喻,叫作“金银铜铁”隐喻。柏拉图认为,有些人是金子,有些人是银,有些人是铜,而有些人是铁。社会需要把金子筛选出来,让金子发挥它真正的价值所在,否则金子不仅不会为社会做贡献,还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更重要的是,有些人看上去像铁一样,但是他其实有金子的成分,社会和教育需要充分发掘和启迪他,让他更多地发挥金子的才能。
当技术介入之后,这样的“金银铜铁”正在发生转变。科技界“大牛”凯文凯利曾在演讲里提到:“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莫扎特出生在钢琴科技发明之前,如果梵高出生在油画颜料技术成熟之前,那会是社会的多大损失。”“而今天,某处有好几百万人口出生,他们自我表达的科技尚未发明。”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技术的发明都在为每一种差异化价值创造更多全新的可能性。
技术让我们重新定义自然属性?
在宋国时,有个急性子的农民,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他成天围着那块田转悠,隔一会儿就蹲下去,用手丈量秧苗长高了没有,但秧苗好像总是那么高。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苗长得快一些呢?他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我把苗往高处拔拔,秧苗不就一下子长高了一大截吗?”说干就干,他就动手把秧苗一棵一棵地拔高。只不过,三天后,秧苗全都死了。
这就是拔苗助长的故事,这个故事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当技术介入之后,这样的现象不得不说,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这并不是一个教育现象,而是整个社会现象。自从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之后,我们已经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自身是否还是那个从属于自然规律的“秧苗”已然不好定义。那么,什么才算是拔苗助长呢?身体发育仍然像“秧苗”一样从属自然规律,但是知识的增长、思维的发展、创造力的提升正在技术的结合下变得扑朔迷离。
技术让我们更加幸福?
记得,有一个虔诚的学徒来拜访一位哲学家,询问如何找到幸福?这位哲学家说道:“幸福就是先离开人群。”一年之后,这位学徒又一次拜访这位哲学家,告诉了这位哲学家自己已经在荒芜人迹的地方生活了一年,并没有感受到幸福。哲学家告诉他:“幸福就是回到人群里。”一年之后,这位学徒终于明白了真谛。
原来,幸福就是回到人群里,依旧能够享受并拥有那份独立与孤独。这不正是教育追求的吗?教育不是包办,不是填鸭,不是拐杖。学习者能够在协作中创造,又可以独立地思考,自主地学习。当技术介入之后,学习者在更大的社群里是否会更加独立,还是陷入了群体性孤独。链接并不意味着找到归宿,简单地依附只会是表面的依存。自我在更大的社群里依旧需要重新寻找独立的价值,在这份价值与信念上,才去拥抱更大的社群。
这交织的篇章就这样展开。或许,我们还没有答案,但是我们都意识到了一种新的转变正在发生。我们已经很难用过去的地图去寻找新的路径,毕竟我们面临着这样棘手的全新问题。这就好比我们很难用制作蜡烛的思维方式去创造电灯泡。当互联网与教育结合,新技术与教育碰撞时,我们需要新的视角,才能够突破已有,开启新的格局。本书将以一种多维度的视角,企图打开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切的路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