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
真需求
》
售價:NT$
505.0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NT$
230.0
《
如见你
》
售價:NT$
234.0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NT$
305.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NT$
306.0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NT$
286.0
|
內容簡介: |
由茅盾编*的《茅盾文集(第10卷评论创作经验作家论)》为《茅盾文集》第10卷,收入茅盾有关评论、创作经验、作家论以及少数序跋,共计32篇。本卷分两辑,**辑以创作经验、作品评论为主;第二辑以作家论和序跋为主。这些文章写作时间跨度较长,从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几乎涵盖作者创作的一生,是作者丰富创作经验的结晶,是了解、研究作者创作的*好参考。这些文章散见于作者生前出版或编定的《茅盾文艺评论集》、《茅盾论创作》、《茅盾评论文集》、《茅盾文艺杂论集》等作品集中。
|
目錄:
|
第一辑
致文学青年
一个文学青年的梦
思想与经验
“蚂蚁爬石像”
《西柳集》
论模仿
谈题材的“选择”
关于“出题目”
创作的准备
《北方的原野》
杂谈文学修养
大题小解
有意为之
谈“人物描写”
谈描写的技巧
从思想到技巧
杂谈思想与技巧,学力与经验
对于文坛的一种风气的看法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一九六O年短篇小说漫评
怎样阅读文艺作品
关于艺术的技巧
第二辑
鲁迅论
冰心论
王鲁彦论
徐志摩论
女作家丁玲
庐隐论
读《呐喊》
《呼兰河传》序
读陆文夫的作品
关于长篇历史小说《李白成》
|
內容試閱:
|
作者吴组缃先生是大家最近“见过几面的”。他的《一千八百担》(七月十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写),谁要是读过了,总不会马上就忘记。现在这《西柳集》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中间有几篇我们还是第一次看到,趁这当儿,我们将这位作家初期的“收获 ”从头再咀嚼一过,说出我们所见到的这位作家的优点,以及他还没有克服的缺点,也许算不得浪费笔墨罢? 我们读了《西柳集》,——一口气把它读完,我们掩卷默想,我们心头就会涌上了一个感想来:《西柳集》里的农村描写跟一般的同类作品“手法上”是有点不同的! 不错,有点不同。但说是不同在“手法上”好象还不很够,不很妥贴,说得噜Ⅱ苏些,应当是“因为写作态度的不同,所以产生了手法上的不同,而写作态度之所以不同,又是受了生活经验的限制使然。” 这话是说得太抽象了,让我们用随便谈谈的形式来加一个注脚。近年来描写农村破产的作品不是很多么?除了一些比较空疏薄弱的作品不算,大部分是企图展示了农村破产的实际,以及促成这破产的种种原因,在这破产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动,等等。这一些作品是“把农村带到我们面前来”,指给我们看道: “喂,有如此这般的现象发生在那边了!”自然,我这样的说法,不免有点形容得过分。说不定读者中间就有人要反对说:“不然!这不能一概而论的。如果有些作品确要使得读者发生了象你所说那样的印象,但那是因为作家的农村生活经验不够,就是这篇作品写失败了。”哦哦,我就先将这抗议接受下来罢。然而这跟我所提出的意见,是两件事。我要说的是: 一个富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作家,用了纯熟的技巧,写出了“成功”的作品,在他写作的时候,他努力想把他所有的“经验”分析解剖,于是通过了他的一定的人生观,再现在作品中。
从这样“写作态度”所产生的作品,就好比是把 “农村带到我们面前来”,——这是经过了作家主观的分析整理、用艺术手段再现出来的农村生活,这是把主要的动态显示得很分明的农村。至于正确的程度如何,那是另一个问题了;再者,会不会把作品弄成了拙劣的“喂,有如此这般的事在那边发生”,—— 这么概念的说明,当然也是另一个问题。我们不妨说,倘使一位作家的生活经验并不是片面的,倘使他的眼光并不限于一隅,而且不限于“现在”,他能够从 “过去”的所以嬗变的“现在”看清了“现在”中间孕育着的“将来”,倘使他有一枝绘声绘影的笔,那么,他“带给我们看的农村”总不会歪曲到那里去,并且也不会弄成了概念的说明罢。
近年来大部分的农村小说(这里不是论它们的成功或失败),在“写作态度”上,就是如此。
《西柳集》可就不同了。吴组缃先生在《西柳集》中所用的手法跟我们上面说的,刚好相反。他是“ 把我们带到农村里去看”!在《黄昏》,《一千八百担》,他用了很圆熟的技巧写出了个“坟墓”似的农村,“一些活的尸首在怒叫,在嚎啕,在悲哀地呻吟,在挣扎”(《黄昏》,《西柳集》二。五页),他写出了“一百八十多房,二千多家”的宋氏大家族怎样“品类混杂”,怎样“日子没得过,靠卖田来维持 ”,终于所有宋氏子孙的私田都变成义庄的田,而这义庄是由一二人把持的。他把我们带到农村里了,他象一位顶尽职的向导似的什么也不会漏脱,他的眼睛看着我们的面孔,好象说:“先生,这就是现在的农村,什么都在这里了,请你自己看罢,好或坏,请你自己看了下判断罢!” 不错,我们都看过了;我们对于吴先生那种一点也不隐瞒的至诚,感谢,而且敬重;然而我们感到美中不足的,是吴先生自己不参加意见。吴先生的写作态度是非常客观的,然而有时太客观,差不多就同《黄昏》里那个“我”似的,看见了家庆膏子那种寒酸,听见了天香娘寻猪的锣声,三太太的叫魂,桂花嫂子砍刀板,“觉得是在一个坟墓中”,那个“我”只说了一句“家乡变成这样了?……” 我们并不是说一个作家应该任意改窜客观的现实。但是我们以为作家和客观现实的关系当然不是“复印”(copy)而是“表现”;作家有权力“剪裁”客观的现实,而且“注入”他的思想到他所处理的题材,——不用说,他这思想也是客观现实铁一般的“真实”所形成的。
因此,一个作家的写作态度倘然是纯客观的,他就会使得他作品所应有的推进时代的意义受了损失。
P15-P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