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售價:NT$
500.0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NT$
296.0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NT$
230.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NT$
281.0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NT$
203.0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NT$
254.0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NT$
250.0
|
內容簡介: |
本书围绕五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结合当今青少年道德学习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分析了当代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学习的“应为”、“难为” 和“有为”,确立了道德学习研究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明确了青少年道德学习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部分,以多学科理论为理据,较为全面地解读了青少年道德学习的阶段特性及其目标演进,明晰了青少年道德学习问题研究的价值取向;第三部分,基于道德学习的特性、目标演进及价值取向研究,将道德学习的认知发展观、文化社会观、价值发展观和建构主义观概括为青少年道德学习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强调道德主体、道德教育、道德实践和生活环境等构成了青少年道德学习的实践之源;第四部分,系统分析了青少年道德学习的心理过程与内化机制,揭示了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道德学习与品德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其形态表征,并结合青少年道德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青少年道德学习应遵循主体性、民主性、实践性、创新性和整体性等原则,增强自主性、重视情感体验和引导道德选择,构建全方位、多样化和过程化的青少年道德学习实践模式是青少年道德学习实践路径;第五部分,探讨了青少年道德学习能力的发展实质与机制,强调道德智慧能力是青少年道德学习能力的最高表现,培养青少年健全道德人格是青少年幸福生活的鹄的。青少年道德学习能力发展与道德人格完善是道德学习问题研究追寻的价值和终极目标。
|
關於作者: |
桑青松,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三级教授、博士,心理学博士后,专业学位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硕士点负责人,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兼任安徽省第五届少工委副主任,安徽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2005年入选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009年入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要从事学校心理学、学习心理学、道德学习与品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近年来,先后主持了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子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省部级课题研究5项。出版《学习策略的原理与实践》、《学习心理研究》、《教育心理学》、《心理学》等专著、教材10余部,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获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社科类)著作二等奖1项,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安徽省第四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安徽省第五、六、七届自然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
|
目錄:
|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的辨析
四、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第二章 青少年道德学习的本质属性及取向
一、道德学习的界定
二、道德学习的层级与结构要素
三、道德学习的特性
四、道德学习的目标演进与价值取向
第三章 青少年道德学习的逻辑与理据
一、青少年道德学习的理论之基
二、青少年道德学习的实践之源
三、青少年道德学习的修身作用
第四章 青少年道德学习的基本过程与特征
一、道德学习的心理过程与内化机制
二、童年期道德学习与品德发展
三、青年期道德学习与品德发展
第五章 青少年道德学习的原则与方法
一、青少年道德学习的原则
二、青少年道德学习的有效策略
三、青少年道德学习的实践模式
第六章 青少年道德学习能力发展与道德人格完善
一、青少年道德学习能力及其阶段特征
二、构建青少年道德学习能力发展的道德生活
三、青少年道德学习能力发展的作用机制
四、青少年健全道德人格的培养与塑造
第七章 结束语
|
內容試閱:
|
青少年道德学习是青少年自主建构品德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实现由“知道”向“体悟”的转向,由“理解”向“认同”的转向,由“占有”向“获得”的转向,由“再现”向“实践”的转向。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着内化与外化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指青少年将社会意识和规范内化为个人道德信念;第二个飞跃是指青少年将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只有帮助和引导青少年成功地实现这两个“飞跃”,才能实现青少年道德生活的知行合一。第一,青少年道德学习的第一次飞跃:“知道”—“体悟”—“认同”的转变。道德学习的主体青少年从教师处、书本中习得所谓的道德知识,认识到一些社会规范的必要性或者存在的意义。在大部分时候青少年仅仅是“知道”。在我们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只关注这种“知道”道德知识的行为,要求学生记忆道德概念、道德规范,片面地认为记住这些道德知识,就具有良好道德素养。当然,“知道”道德知识是践行道德行为的前提之一。只有明白了什么样的道德行为是允许的,才有可能使个体的行为符合标准。但是,仅仅“知道”道德知识,并不一定产生理想道德行为,并且有可能产生知行脱节的现象。我国长期以来的学校教育中,没能很好地区分知识学习与道德学习。知识学习主要解决“理解与否”的问题,借助概念、图式,通过同化、顺应过程,解决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道德学习主要解决“行动与否”的问题,强调主体的价值体验和行为实践。那么,知识如何转变成个体的信念和价值观,进而转换为行为呢?这其中应该经过怎样的过程?青少年学生应该在学校学习道德知识,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加深对道德知识的认识,进一步促使自己达到对道德的理解由知道向认同的转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