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智慧国土:北京的探索与实践

書城自編碼: 270420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政治/軍事政治
作者: 魏成林、杨永侠、杨建宇、陈亚婷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421184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12-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72/562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106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
《 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 》

售價:NT$ 447.0
星球大战:千万级付费社群养成记
《 星球大战:千万级付费社群养成记 》

售價:NT$ 406.0
吸引力法则:如何利用心理暗示实现愿望
《 吸引力法则:如何利用心理暗示实现愿望 》

售價:NT$ 311.0
生活艺术
《 生活艺术 》

售價:NT$ 234.0
中国价值:话语建构与国际传播
《 中国价值:话语建构与国际传播 》

售價:NT$ 406.0
耶拿1800年:自由精神的共和国
《 耶拿1800年:自由精神的共和国 》

售價:NT$ 343.0
不归路之门
《 不归路之门 》

售價:NT$ 255.0
C罗传奇
《 C罗传奇 》

售價:NT$ 406.0

編輯推薦:
本书系统和完整地阐述了从国土资源信息化顶层设计到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与服务、保障与治理、标准与规范等体系,以及新技术的探索与实践等各个方面。书中很多思想、方法、措施、案例都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完善。本书既总结了数字国土的实践经验,又为“智慧国土”建设探索了前进方向;既是一部凝聚了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建设与经验的工具书,又是一部汇集了国土资源管理科学及信息技术应用的学术著作。

国内关于国土资源信息化领域的书籍尚不多见,本书对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本书的出版能够推动智慧国土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对从事相关工作的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有所裨益。
內容簡介:
本书系统和完整地阐述了从国土资源信息化顶层设计到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与服务、保障与治理、标准与规范等体系,以及新技术的探索与实践等各个方面。书中很多思想、方法、措施、案例都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完善。本书既总结了数字国土的实践经验,又为“智慧国土”建设探索了前进方向;既是一部凝聚了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建设与经验的工具书,又是一部汇集了国土资源管理科学及信息技术应用的学术著作。
国内关于国土资源信息化领域的书籍尚不多见,本书对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本书的出版能够推动智慧国土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对从事相关工作的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有所裨益。
目錄
目 录
第一章 “智慧国土”概述1
第一节 “智慧城市”蓝图2
一、“智慧城市”的兴起2
二、我国的“智慧城市”浪潮3
三、“智慧北京”行动纲要4
第二节 “智慧国土”发展战略5
一、“数字国土”建设成果5
二、新技术为“智慧国土”提供支撑6
三、“智慧国土”建设进展7
四、“国土资源云”建设总体框架11
第三节 北京“智慧国土”发展历程12
一、“数字国土”阶段13
二、“智慧国土”阶段14
三、智慧化建设基础14
第二章 北京“智慧国土”顶层设计16
第一节 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17
一、发展目标17
二、主要任务18
三、重点工程19
第二节 北京市“金土工程”20
一、发展目标21
二、主要任务21
三、总体构架22
四、建设内容24
第三节 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化行动纲要2009—201226
一、发展目标27
二、主要任务28
三、总体框架31
四、重点工程32
第四节 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36
一、发展目标37
二、“321战略”内涵38
三、主要任务39
第五节 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安全发展规划2011—201546
一、发展目标46
二、主要任务47
三、安全体系框架48
第六节 北京市国土资源物联网应用发展规划2011—201554
一、发展目标54
二、总体框架与技术架构55
三、主要任务57
第七节 北京市“智慧国土”顶层设计60
一、指导思想61
二、总体架构61
三、业务架构64
四、应用系统架构65
五、数据资源架构67
六、基础设施技术架构68
七、标准政策体系69
第三章 北京“智慧国土”的应用 与服务系统建设70
第一节 北京市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总体架构70
一、综合监管平台总体架构70
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工作创新72
第二节 北京市国土资源“一张图”76
一、“一张图”概述76
二、“一张图”的数据资源77
三、“一张图”综合数据库管理系统80
第三节 北京市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应用系统83
一、行政审批84
二、行政监管87
三、综合事务管理93
第四节 北京市国土资源大数据综合分析平台97
一、总体架构与标准规范98
二、全息主题数据库建设101
三、数据分析模型库建设104
四、运行监测与决策支持子系统建设106
第五节 北京市国土资源移动政务本建设111
一、移动政务平台概述111
二、移动政务平台架构设计112
三、移动政务平台应用体系112
第六节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网站群116
一、网站群总体建设116
二、网站群管理制度121
三、网站群安全管理123
第七节 北京市国土资源云基础支撑系统124
一、云平台总体架构设计124
二、云存储体系建设126
三、网络设施建设128
四、集群计算资源部署130
五、运行维护体系131
六、信息安全和保密建设131
第四章 北京“智慧国土”的保障与治理体系建设132
第一节 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管理体系132
一、信息化工作管理机构132
二、国土数据资源与信息安全管理135
第二节 三级模式下信息化运维体系研究135
一、研究背景136
二、研究目标和任务137
三、三级运维模式的建设方案137
第三节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信息安全体系研究146
一、研究目标146
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方案149
三、信息安全实施和部署方案154
第四节 国土资源行政审批“E审批”模式研究158
一、研究意义159
二、研究目标159
三、研究内容160
四、国土资源行政审批“E审批”模式160
五、“E审批”云平台设计方案166
六、实施成效178
第五节 国土资源数据直报模式探索179
一、研究意义180
二、研究目标180
三、研究内容180
四、直报系统框架设计方案182
五、实施成效186
第五章 北京“智慧国土”的标准化建设188
第一节 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188
一、研究意义189
二、研究目标与任务189
三、研究内容190
四、实施保障机制196
五、实施成效197
第二节 北京市土地信息数据元标准化体系建设198
一、研究意义198
二、研究目标与任务199
三、研究内容199
四、注册与维护207
第三节 北京市土地利用与土地权属数据元建设211
一、土地利用数据元212
二、土地权属数据元案例215
三、实施成效220
第四节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信息化项目管理规范研究220
一、研究意义221
二、研究目标与任务221
三、研究内容221
四、实施成效236
第五节 海淀分局历史档案数据整理规范研究236
一、研究意义237
二、研究目标237
三、研究内容237
四、实施成效253
第六章 北京“智慧国土”新技术的研究与探索254
第一节 基于视频技术的基本农田监控体系研究254
一、研究意义255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255
三、基本农田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方案256
四、顺义区系统实施成效270
第二节 基于3S技术的批后监管体系研究271
一、研究意义271
二、研究目标271
三、现代技术在批后监管中的应用框架设计272
四、批后监管在政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实现275
五、实施成效278
第三节 基于3S技术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实践278
一、研究意义278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278
三、北京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架构设计279
四、北京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数据库设计284
五、系统实现286
六、实施成效288
第四节 国土资源宏观决策需求分析及指标体系研究288
一、研究意义288
二、研究目标288
三、指标体系框架289
四、指标应用思路299
第五节 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国土资源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研究303
一、研究意义303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304
三、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304
四、北京市国土资源数据整合305
五、国土资源数据仓库设计与构建308
六、应用初探320
第六节 地热及浅层地温资源智能监管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323
一、研究意义323
二、研究目标及内容324
三、地热及浅层地温资源智能监管系统关键技术325
四、地热及浅层地温资源智能监管系统总体设计329
五、实施成效334
第七节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土地权属管理模式探索335
一、研究意义336
二、研究目标及内容336
三、数字土地权属物联网建设关键技术338
四、数字土地权属物联网建设总体设计340
五、实施成效344
附录346
附录1 获奖情况346
附录2 历年大事记选编349
附录3 管理制度与办法353
內容試閱
第一章 “智慧国土”概述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走过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信息化浪潮已席卷了各行各业。新时期下,我国要实现社会的全面深化改革,信息化的深化应用将起到关键性的支撑作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该“新四化”提法较之以往的“四个现代化”等建设目标,首次强调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这标志着我党高度认识到了“信息化”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总体工作上的地位,重视发挥“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明确举全党之力将“信息化”作为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主要抓手之一,而“信息化”也必将由此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动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信息化的重要性越加突出,信息化机制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2014年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对网络安全、信息化建设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战略判断、决策和部署,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要求把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推进的决心。信息化推动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常态。
随着“信息化”作为“新四化”之一的崛起,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强劲而深刻地引领着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智慧化已成为下一阶段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智慧化是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借助信息技术使我们智慧化,是利用信息系统对信息资源的整合以缩短我们寻找信息的时间,使我们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如何利用资源,如何进行更加有前瞻性的决策。这种前瞻性就是智慧化的体现。信息化使智慧化具备了基础,而智慧化又给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土资源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和促进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关键,其对于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优化资源利用结构,保障国家社会经济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大力推动国土资源信息化,对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合理利用资源和提供公共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在全国乃至全球智慧化的大背景下,国土资源部提出了建设“智慧国土”的发展战略,以实现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一体的高效国土管理方式。所谓“智慧国土”,是指依托“一张图”、电子政务平台、综合监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实现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监管、网上交易和网上服务,促进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增强全程监管能力,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从而更好地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对外交流和科技创新中心,在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积极推进首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国土资源改革,规范和创新管理,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的迫切需要,是贯彻国土资源部“智慧国土”建设规划,以及市委、市政府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智慧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国土”作为“智慧北京”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对于提升首都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至关重要。北京市2012年发布的《智慧北京行动纲要》给北京勾勒出了一幅“智慧图景”。《智慧北京行动纲要》提出,截至2015年,北京要实现从“数字北京”向“智慧北京”的全面跃升。
近年来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水平迅速提高。在国土资源部和北京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始终围绕首都经济发展大局,坚决贯彻局党组“全面实现管理信息化”的指示要求,坚持“五统一”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平台开发、统一数据管理和统一网络环境,以“一张图”“金土工程”为基础在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建成了集地政管理、矿政管理、地质环境管理、综合事务管理和门户网站五位于一体,具有信息聚集、动态监测、辅助决策、在线指挥等功能的综合监管平台,实现了从“数字国土”向“智慧国土”的跨越,走出了一条内涵发展、创新驱动、具有强烈首都特点的建设发展道路,走在了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前列。
第一节 “智慧城市”蓝图
在蓬勃的信息技术发展浪潮下,我国应紧跟世界信息化的步伐,将先进的信息化理念深深地融入到社会建设中,利用信息化实现智慧化,共图“智慧城市”,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能整合的信息化应用和创新可持续发展环境。
一、“智慧城市”的兴起
“智慧城市”脱胎于“智慧地球”战略,是指借助物联网、传感网等信息技术,在家居、生产、信息管理、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构建智慧环境,进而形成生活服务、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国土资源管理的智慧化源起于“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
“智慧城市”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加州旧金山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该会以“智慧城市smart cities,快速系统fast systems,全球网络global networks”为主题,探寻了城市通过信息技术聚合“智慧”,以形成可持续的城市竞争力的成功经验。会后正式出版的文集The Techno Polis Phenomenon:Smart Cities,Fast Systems,Global Networks是关于智慧城市研究的最早记录。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对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绝对控制力。城市各个方面的主要设施正在被定位,城市的物理设施都可以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进行智慧分析、感知、集合,使城市变得更加聪明。因此,IBM正式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是有意识地、主动地驾驭城市化这一趋势,运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从而使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宏大的“系统之系统”,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的成长。
2008年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发展战略,美国政府做出了积极回应。“智慧地球”提出以更智慧的方法,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人们的交互方式,提高实时信息处理能力及感应与响应速度,增强业务弹性和连续性,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和谐发展。而IBM“智慧城市”的行动正成为IBM“智慧地球”从理念到实际的现实举措。翌年9月,美国中西部爱荷华州的迪比克市宣布,将建设美国第一个“智慧地球”城市——通过采用一系列新技术“武装”的迪比克市将完全数字化,并将城市的所有资源都连接起来,因此可以侦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并智能化地做出响应,服务于市民的需求。于是,“智慧城市”这个口号如银瓶乍破一般,在世界各国掀起了滚滚浪潮。
放眼全球,欧盟目前正抓紧制定“2020战略”。阿姆斯特丹在2000年就启动了智能城市建设,2007年成立了智能工作中心。日本在Future Design Center中提出了Smart City计划。韩国U-CityUbiquitous City计划是U-KoreaUbiquitous Korea的一部分,其国内已有超过10个城市参与了此项计划。新加坡提出了“智慧国2015计划”,将ICT技术应用到各行业、各领域。从上述各国可见,发达国家正全力进行的战略布局都是与“智慧城市、物联网、智能化”等新一代信息产业密切相关。“智慧化”程度已逐渐成为衡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表征性指标。
二、我国的“智慧城市”浪潮
从2005年开始,我国学者开始借鉴国外“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经验。2009年,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在北京科技界大会上对“智慧地球”“物联网”等进行了诠释和目标展望,标志着“智慧城市”引起了我国国家层面的重视。从2010年开始,智慧城市指标体系进入了研究者视野。2010年,《中国城市镇建设行动纲要建议案》由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制定完成,提出了“未来5年发展100个智慧城市镇、200个智慧城区示范区的建设构想”。2011年,上海浦东新区和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先后制定出了“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和“中国智慧城市镇科学评价指标体系”。
从全国范围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已呈现星火燎原之势,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武汉、苏州、宁波、佛山、合肥、东莞等十余个城市将“智慧城市”列入了“十二五”规划。“十二五”后三年,银行和投资机构或将提供超过4400亿元支持智慧城市建设。而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各地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总投资估计也将达到5000亿元。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已有400个城市宣布建设智慧城市。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已经初步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2014年召开的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会从智慧基础设施、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经济、智慧人群、保障体系等方面对全国各大城市的智慧化建设水平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无锡、上海分列第一和第二,北京智慧城市发展水平为全国第三。无锡的智慧化建设主要体现在提高互联网宽带的接入比例、健全基础数据库建设、推广城市云平台应用、提高一体化民生服务能力和政府数据开放服务水平等方面。上海市则以三年为周期定期制定了上海市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并重点着眼于普惠化的智慧生活、高端化的智慧经济、精细化的智慧城管、一体化的智慧政务和打造智慧城市新地标五大方面的建设。
三、“智慧北京”行动纲要
在蓬勃的信息化浪潮中,北京正紧紧抓住新一代信息化发展机遇,提出建设“智慧北京”的目标,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能整合的信息化应用和创新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2012年3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智慧北京行动纲要》京政发〔2012〕7号以下简称《纲要》。该《纲要》指出,要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任务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以建设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为着力点,全力建设人人享有信息化成果的智慧城市,以普及城市运行、市民生活、企业运营和政府服务等领域的智慧应用为突破点,全面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北京加快迈向信息社会。
“智慧北京”是首都信息化发展的新形态,是未来十年北京市信息化发展的主题。“智慧北京”的基本特征是宽带泛在的基础设施、智能融合的信息应用和创新可持续的发展环境。“智慧北京”的发展目标可以归纳为:实现一个基础提升和四类主体的智慧应用普及,信息化整体发展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一个基础提升”是指建成泛在、融合、智能、可信的信息基础设施。“四类主体的智慧应用普及”分别是:在城市运行方面,基本建成人口精确管理、交通智能监管、资源科学调配、安全切实保障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在市民生活方面,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伴随市民一生的集成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数字生活环境;在企业运营方面,基本普及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引领企业创新变革的新型企业运营模式;在政府服务方面,全面构建以市民为中心、高效运行的政府整合服务体系,如图1-1所示。
图1-1 “智慧北京”建设蓝图
为了实现“智慧北京”规划目标,《纲要》提出了八大行动计划,简称“4+4计划”,即城市智能运行、市民数字生活、企业网络运营和政府整合服务4项智慧应用行动计划,以及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共用平台、产业与应用对接、创新发展环境4项智慧支撑行动计划。通过实施八大行动计划,组织全市政府和社会的资源,全面推进应用、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智慧提升,实现从“数字北京”向“智慧北京”的跃升。
此外,为了落实《纲要》的各项任务,建立“智慧北京”的发展水平评估体系,市政府同时还印发了《智慧北京重点工作任务分工和关键指标责任表》,明确了各项重点任务、关键指标和责任单位。
“智慧北京”凸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时代要求。
1 特别强调突出了自上而下的统筹规划和项目安排。时任副市长苟仲文要求顶层设计要着重解决“下面什么都有、上面什么都看不到”的问题,要突出决策指挥和公共服务,突出跨部门的重点领域的设计。为此,北京市成立了人口服务管理、交通服务管理、资源环境管理、城市安全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服务管理、市场监管服务、党政机关科学管理8个领域级顶层设计组,市国土局属于资源环境组。
2 特别强调了信息资源的跨部门共享和开发利用。各部门要加快部门内部信息资源的融合集成,不仅要在部门内部实现共享利用,还要向其他委办局政府部门提供服务,向社会企事业单位和公众提供数据产品;市级将加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做好各部门的基础数据保障工作。
3 特别强调了基础平台和基础设施的统筹利用。各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优先使用市级平台和设施,一是门户渠道层,主要对公众及公务员提供服务,包括首都之窗和公务员门户平台;二是专题支撑层,为特定需求提供专题的共性支撑服务,包括市民卡应用支撑平台、公共服务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及移动电子政务平台;三是共享协同层,提供信息共享交换和业务协同服务,包括城市空间实体可视化平台、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四是基础支撑层,主要为全市提供统一的云计算集约化服务。
4 对于市级基础平台无法满足部门信息化建设要求的,可以自行建设。但要求部门统筹,尤其对于垂直管理机构,市级部门要加强在垂直统一系统建设、数据资源、软硬件设施、网络等方面的统筹。
第二节 “智慧国土”发展战略
在“数字国土”的基础上,国土资源部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对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进一步的目标,即构建覆盖全国的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一体的“智慧国土”。要求以依托四级网络互联互通的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电子政务平台、综合监管平台和共享服务平台为基础,努力构建覆盖全国的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一体的“智慧国土”,全面实现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监管、网上交易和网上服务,促进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增强全程监管能力,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推动服务型的政府建设。
一、“数字国土”建设成果
近年来我国国土资源领域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在国土资源“十一五”2006—2010时期,我国圆满完成数字国土工程和金土工程一期,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等重大专项成果基础上,建立了全国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信息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社会服务主流程中得到广泛运用,实现了由点到面的扩展,信息化已成为国土资源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支撑了国土资源事业发展。可以说,通过国土资源“十一五”时期的建设,我国“数字国土”的建设目标已基本实现,具体成绩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建立了数字化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技术体系,积累了海量国土资源数据。3SRS、GPS、GIS技术和装备已全面应用于土地、基础地质、矿产资源、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监测,实现了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全数字化,土地利用和矿产开发监测实现每年一次全国覆盖。建立了全国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及年度土地利用快速变更维护新机制,建成了一批覆盖全国的不同比例尺土地、区域地质、矿产资源、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等数据库,为全国四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积累了近6000TB的海量数据。基本建成了国家、省、市三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体系。
2 国土资源主要审批业务实现了网上运行,综合执法监管技术体系初步形成。国土资源部和所有省级、多数市级、部分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主要审批业务实现了网上运行与远程在线电子申报,形成了网络化审批管理流程,初步建立了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和在线土地督察系统,基本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国土资源管理、监管框架体系,审批时限缩短了50%以上,部分地方实现了“当场办结”,促进了审批制度改革,增强了综合执法监管能力。
3 建立了国土资源门户网站体系,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国土资源门户网站体系基本形成并成为政务公开的主渠道,国土资源部和所有省级、98%的市级、65%的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实现了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全国所有土地、矿业权市场信息实现了网上发布。网上办事、网上交易、网上查询业务不断拓展。土地登记与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取得明显进展,国土资源信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社会公众中的基础性、公益性作用得到了发挥。
4 国土资源信息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信息化基础保障得到夯实。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建立了内外网物理隔离的局域网,国土资源主干网和视频会议系统运行稳定,省级以下国土资源广域网连接覆盖到所有市级和84%的县级。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不断加强;完成了80余项信息化标准研制,初步建立了信息化标准体系;开展了信息化顶层设计研究;全系统信息化从业人员达到3.4万人,技术队伍不断壮大。
二、新技术为“智慧国土”提供支撑
当前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宽带网络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强劲而深刻地引领着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泛在感知、精准获取、海量存储、高速传输、智能处理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国土资源管理同样面临着发展迅猛、势不可当的信息化革命。对国土资源管理而言,信息化已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已经成为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基础保障、综合执法监管体系中的中坚力量和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动力。因此,信息化应当并完全能够成为解决当前国土资源管理中突出问题和矛盾、有效服务于管理改革和发展的有力抓手。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与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2011年11月,我国发布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以期大力发展物联网,助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物联网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优势,在于其可以凭借自身强大的“感知”力为3S技术提高监测精确度、扩大监测覆盖面,以及形成一体化的监管系统。
云计算是互联网时代信息基础设施与应用服务模式的重要形态,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约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以资源聚合和虚拟化、应用服务和专业化、按需供给和灵便使用的服务模式,提供高效能、低成本、低功耗的计算与数据服务,支撑各类信息化应用。由于国土资源管理中涉及的国土空间数据信息量极大,而利用云计算的高效计算功能,可有效提高国土信息服务的速率和准确度,降低管理成本。因此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我国提出,2014年国土资源部将重点加快推进以“一张图”和综合监管、行政办公、公共服务“三大平台”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积极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理念,加快构建覆盖全国的“国土云”。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融合形成的新兴产业形态,具有移动化、宽带化、融合化、便携化、可定位化、实时性等特征,为国土资源管理中信息的快速、准确获取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也丰富了为用户服务的渠道,方便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社会公众随时随地地分享信息化成果。目前,多地已在土地监察、国土信息采集、移动办公等业务实践中试验应用了移动互联网技术,提高了管理的便捷度和准确度。未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将会为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改进带来巨大的潜力。
“大数据”是一个体量特别大、高增长率且数据类别丰富的信息资源,并且这样的信息数据无法使用传统的数据库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及云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已成为一种新的自然资源,亟待人们对其加以合理、高效、充分的利用,使之能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带来更大的效益和价值。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会为国土资源管理向高时效、动态化、高准确度、高级决策辅助方向发展提供契机,进而推动“智慧国土”建设的进程。近年来,北京市围绕“国土大数据”“国土数据仓库”等方面开展了初步研究与探索,实现了国土多源数据的融合及国土数据仓库的建设。在未来,对“国土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将为“智慧国土”的战略发展提供技术和科学支撑。
三、“智慧国土”建设进展
近几年,国土资源部门已开始探究这一新事物。例如徐州于2009年开始采用物联网、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等来建立矿产资源与矿区土地一体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地表数据和地下规划数据、现状数据的“一张图”管理,为矿产储量动态监测、土地塌陷分析、村庄搬迁分析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太原于2010年开始尝试使用物联网来开发基本农田保护系统、地政和矿政管理等,将每块基本农田、每个私挖滥采点联网,从而实现了全天候监控;深圳于2011年开通了土地监察数字平台,集违法判定智能化、监察过程透明化、应急反应快速化于一体,真正做到了“看得见、办得了、管得住”,而构建这一平台的关键技术之一正是物联网。
2012年7月10日,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42号,要求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明确本级监管的目标和重点,各业务主管部门结合各自的监管职责提出建设需求,在本级技术部门的配合下,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统筹部署、推进“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要充分运用“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提升管理效能。
8月9日,全国宗地统一代码电子文件管理试点工程项目启动会在吉林长春召开。会上选取了天津、四川、吉林、广西、江苏、湖北6个省市作为试点地区。国土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世元强调,要加快推进以宗地统一代码为核心的国土资源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建设,探索全国宗地统一代码电子文件管理新模式。一要建立全国宗地统一代码电子文件数据库,形成分级土地管理全业务的数据体系;二要加快全国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更好地满足电子文件管理和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三要不断完善制度,形成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管理、监管和应用服务的规范模式,为日常土地管理监管和服务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四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构建新形势下国土资源“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和综合监管平台;五要结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以全国宗地统一代码为核心的共享服务机制。
在“智慧国土”目标的引领下,各地正努力深化和拓展“一张图”、电子政务平台、综合监管平台和共享服务平台的应用,提高管理决策支持水平,促进国土管理向国土服务的转变。
《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如下。
一初步建成了“一张图”及核心数据库
1 国土资源部基本完成了“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并建立了动态更新机制。基本建成了以覆盖全国遥感影像为本底的“一张图”核心数据库体系,整合集成了基础地理、基础地质、土地利用现状、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全国各级开发区、矿产资源规划、矿产资源储量、矿业权实地核查等基础数据,以及建设用地审批、土地供应、矿业权、矿业权设置方案等管理数据,可支撑部政务办公平台、综合监管平台及各类业务应用系统的运行。基本形成“一张图”与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等相关专项联动的数据动态更新机制。
2 省级“一张图”接近全覆盖。全国29个省区、市初步建立了覆盖本辖区的“一张图”。北京等23个省区、市基本建成了较为完整的“一张图”数据库架构,初步形成了规划、调查评价、监测、管理与国土资源数据库建设和更新同步的机制,构建了覆盖全域全流程的土地、矿产和地质环境等主要业务的核心数据库和统一的管理平台,实现了各类数据的统一管理与审批系统的对接,为行政审批、监测监管、辅助决策、综合事务等各项业务提供了全面、精准的数据支撑。吉林将17个大类58个数据库和国土资源部反馈的各类备案数据都纳入到了本地“一张图”数据管理系统。云南将“一张图”核心数据库与厅电子政务系统平台带图审批和压盖分析等日常办公系统对接,并应用于综合监管平台、耕地保护系统和执法监察系统。安徽利用三维影像数据,实现了全省“一张图”数据二维、三维立体展示。青海、西藏、新疆兵团的“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工作相对滞后,距离《规划》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3 市、县级“一张图”及核心数据库建设开始启动。广西、贵州、吉林3个省区采取省厅统一部署的方式,全面带动基层“一张图”建设与应用。山西、辽宁、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启动市级“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初步实现为行政审批、综合管理等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和服务。
二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国的综合监管体系
1 国土资源部建成了覆盖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开发利用全过程的综合监管平台,并实现了常态化应用和持续完善的拓展。以“一张图”为基础,建成部级综合监管平台,在全国四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用地、用矿单位部署了30个网络化信息监测系统和综合统计网上直报系统,信息采集覆盖了17个大类421个子类8000余项指标,涵盖了四级土地、矿产资源管理和开发等16个环节的信息,每年实时汇总约200万条动态信息,信息监测覆盖到土地规划计划、预审、审批、征收、供应、评估、市场交易、利用、登记发证、土地整治、占补平衡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土地管理和开发利用环节,以及全国四级矿业权登记发证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目前,国土资源部综合监管平台的应用已覆盖全国四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相关事业单位和9个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用户超过7万人,在卫片执法检查、耕地占补平衡、增减挂钩、矿业权整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系统应用已成为日常监测、业务审批、综合统计、形势分析、问题预警、调控决策的依据。
2 全国25个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建立了覆盖本辖区的综合监管平台,并开展了初步应用。北京、天津、上海、广西等地的综合监管平台已基本上实现常态化应用,融入到了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全程监管业务中。各地不断探索创新应用模式,北京建立了“局长桌面”决策系统,可动态掌握全市保障房供地等4个大类19个小类的关键指标数据,还可以综合分析和预判各种可能影响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的苗头性问题,目前已成为局领导离不开的参谋助手。河南在监管平台建设方面加强数据分析、挖掘和展示,重点关注建设用地审批、供应等重要监测指标的走势和去向,以月报、季报、年报、公报的形式加以整理和发布,为宏观调控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持;内蒙古建成了覆盖三级全辖区的综合监管平台,初步实现了资源状况动态监测与预警、信息比对核查、信息综合分析研究功能。浙江等14个省区、市初步建立了综合监管平台,应用于土地批后监管、卫片执法检查等专项工作。福建等3个省建成了覆盖土地管理全业务的综合监管平台。陕西等4个省初步建立了综合监管平台原型,部分业务开始上线运行。天津等地探索建立了基本的农田、矿山等违法用地行为易发区的视频监控网,使现场景象及时、清晰地传送到了指挥监控中心,执法部门可远程发现违法违规占地行为。江苏、山东、湖北、甘肃、青海、新疆、西藏7个省区尚未开展综合监管平台建设。
3 部分基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启动了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广西、吉林、湖南采取省级统一部署、市级辅助建设的方式,推动市级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四川、广东、辽宁等地启动了市级综合监管平台建设。
三基本实现了四级国土资源主要管理业务的网上运行
1 国土资源部实现了行政办公和所有审批事项的网上运行。在统一的政务办公平台上,建立和运行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和行政审批系统,公文运转全流程实现无纸化,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上运行,各项业务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2 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行政办公和行政审批等主要管理业务实现了全流程网上运行。除西藏外,全国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国土资源办公自动化系统均已上线运行,其中北京等27个省区、市实现了非涉密事项无纸化办公。辽宁等9个省区、市实现了行政审批系统与电子监察系统的对接和数据共享。北京等3个省区、市实现了移动办公,江苏等4个省区、市实现了电子签章,河南等3个省区、市实现了短信提醒功能。绝大多数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实现了本级建设用地预审、建设用地审批、矿业权审批等主要行政审批业务联动审批,除涉密事项外,做到了“不上网的事情不办、不上网的申请不批”。
3 半数省区、市实现了三级联网审批。北京等16个省区、市已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联网审批。贵州等6个省区、市主要业务已延伸至乡镇国土所。云南等4个省区与部分市、县实现了联网审批。山西等4个省区已实现了省与部分市、县三级主要行政审批业务网上运行和远程报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下辖师的部分业务实现了网上运行和远程报件。已实行联网审批的地方实现了建设用地预审、建设用地审批、矿业权审批等重要行政审批系统网上办理远程报件、会审会签等,提高了行政效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构建了以国土资源门户网站为载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1 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已成为政务公开主渠道和新闻宣传主阵地。近三年来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共发布国土资源信息191.2万余条,制作专题专栏44个,开展网上直播87次,举办在线访谈62次,“部长信箱”处理各类邮件17?949封,报道部重要会议、重大活动331次。土地和矿业权市场网共发布信息172余万条,网站日均点击数达到700多万。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3年获得最具影响力政府网站奖和中国政府网站领先奖两项大奖。
2 全国国土资源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接近全覆盖。目前,全国所有省级和市级、89%的县级实现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其中26个省区、市实现县级以上全覆盖。社会关注度高的重要政务信息,其公开的广度、深度和更新频率均有明显进步,在线服务水平、公众参与功能和效果也显著提升。
3 26个省区、市开展了土地或矿业权网上交易系统建设。宁夏、北京、天津、江西、湖南、辽宁6个省区、市实现了全辖区土地和矿业权网上交易,建立了透明的交易程序、公平规范的交易环境、快捷便利的查询系统、丰富翔实的交易信息,使每一宗土地的使用权和矿业权的出让全过程“看得见、摸得着、管得住”。
4 一批重要国土资源信息向相关行业和全社会共享。各地利用国土资源部配发的地质资料目录查询系统有效地推进了地质资料的社会化共享服务,形成了完善的地质资料集群化服务体系,为地质找矿、抗震救灾、抗旱找水、国家和行业重大项目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北京与41个委办局实现了数据共享交换。福建在“数字福建”的共享平台上提供土地和地质资料等信息服务。一些地方还利用网络或离线方式为其他行业部门或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公益性信息服务,增强了国土资源部门的公信力。
五建立了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1 国土资源业务网接近全覆盖。除青海、西藏外,30个省区、市覆盖了全部市级,新疆兵团覆盖到了师级。29个省区、市覆盖了全部县级,北京等19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延伸到乡镇国土所,湖南等8个省区、市已实现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网络互联覆盖面的扩大有力地支撑了视频会议、电子数据远程报送和联网审批。北京等23个省区、市已完成省、市、县三级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山西等6个省区、市视频会议系统已联通全部市级单位。
2 各地均开展了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天津等16个省区、市完成了非涉密重要信息系统的定级备案和整改。除西藏、青海外,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采用双机热备方式开展了重要业务系统和数据的在线实时备份。上海在浦东建立了应用级灾备机房,实现了数据的同步镜像。北京等8个省区、市建立了异地备份中心,实现了重要基础数据异地实时存放,保障了数据安全。重庆在国土资源部数据中心实现了数据备份,辽宁等3个省区在国土资源部重庆数据备份中心备份数据。目前,还有19个省区、市尚未实施重要数据异地备份。三年来国土资源部和各地国土资源部门没有出现重大安全事故。
四、“国土资源云”建设总体框架
2014年9月,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主持召开了第26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土资源云”建设总体框架。会议强调,要建好国土资源和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系统简称“国土资源云”,实现整个国土资源系统工作相关数据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国土资源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库和政务办公、综合监管、公共服务三大平台为基础,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信息化技术架构,统筹整合业务应用与服务体系,完善网络与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基础设施资源、数据资源、业务应用与服务的国家一级大集中或部省区域两级大集中,实现业务应用与服务的统一部署与分发,实现部内与部门间的全面数据共享。其主要任务是建设国家级与省区域两级云中心,政务内网、业务网、互联网三个网络,数据资源、行政管理、业务监管、公共服务4个应用与服务体系,以及国家、省、地、县和乡五级应用。
会议指出,“国土资源云”建设意义重大,有助于解决当前信息化发展中统筹力度不足、应用分散、重复建设、安全保障程度低、共享困难等问题。建设“国土资源云”是强化信息化建设统筹,保障国土资源发展与改革的需要;是积极引入新技术、新理念,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需要。
2015年1月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工作统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以“国土资源云”统领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逐步扩展形成覆盖全国的“国土资源云”。目前,“国土资源云”建设总体框架已经确定。《意见》提出,要以“国土资源云”统领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全国的“国土资源云”。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转变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理念和方式,克服传统“自给自足”式信息化建设观念和方式,充分运用云服务推进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监管、网上公开和网上服务,消除“信息孤岛”,扩大资源共享,同时处理好“国土资源云”、本地政府“政务云”和本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的关系。
《意见》要求,加强系统建设和应用的统筹。一是深化应用国土资源部“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统筹国土资源部各司局业务信息采集与监测需求,以服务、共享理念整合和重组网络化信息监测系统,按照事权为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各类业务归口部门提供统一的用户授权使用服务,确保国土资源管理全业务、全流程信息监测不重不漏、一数一源,避免重复上报数据。向国土资源部各司局和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开通在线数据和系统应用服务,并根据各单位的具体需求定制数据分析和查询功能,向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开通系统接口,提供所辖区域在线数据共享服务。二是拓展政务办公平台服务范围,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积极推进本地三级联网审批。
《意见》强调,要深化拓展数据共享服务。进一步夯实数据基础,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调查评价等基础数据要坚持做好数据汇交,要明确本级“一张图”中各类数据生产、更新的责任单位;要建立分布式数据共享服务体系,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和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统筹规划国土资源数据共享服务;要创新数据共享服务方式,面向国土资源系统内部、相关部门和行业、科研院所、社会公众等不同用户需求,设计和开发品牌信息产品,同时面向多元化用户需求,开发数据公共服务工具,支持用户定制个性化应用实例,促进国土资源信息消费。
《意见》还从落实信息化工作统一领导制度、加强信息化年度项目管理、强化对已有信息化项目成果的集成整合、规范重要数据的内部提供和对外发布、统筹部署国土资源政务管理工作相关应用系统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第三节 北京“智慧国土”发展历程
国土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肩负着“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艰巨任务。积极推进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国土资源改革,规范和创新管理,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的迫切需要,是贯彻市委、市政府“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智慧北京”的工作要求。
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完成了“数字国土”的建设,已全面进入了“智慧国土”建设的崭新阶段。2004—2010年,北京市国土资源局领导提出了信息化“五统一”原则,奠定了全局一盘棋发展的基础,信息化发展步入了整合集成的快车道。同时,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得到理顺,由局信息中心统一负责全局信息化管理工作,逐步扭转了过去分散建设的局面,开始基于统一的系统框架重点建设业务审批系统,基本实现了行政审批业务由“点”到“面”的全覆盖。2011年至今,北京“智慧国土”信息化进入全面转型升级、巩固提高的新阶段,以“321战略”为统领,全面启动了“智慧国土”建设,积极推进新技术条件下以大平台、大应用、大数据、大服务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建设和深化应用,将国土资源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推向新的高度。
一、“数字国土”阶段
“数字国土”阶段以实现国土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为目标,以拥有独立运行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标志。该信息系统的功能可支持本单位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其内容包括支持国土资源管理业务运作的应用系统和存储图文数据的数据库两大部分。同时,可定期更新图件和数据,保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2005年,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启动了政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搭建土地管理、矿政管理等核心业务应用,初步实现了市、区两级联网审批。
2006年4月,市国土局发布了《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和《北京市“金土工程”建设方案》,正式提出了北京市“数字国土”建设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不放过对每一块土地的监测”和市委、市政府“职责清、情况明、数字准、作风正、效率高”的信息化工作要求。市“十一五”规划和“金土工程”为全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提供了战略指导和总体方针。
2007年1月,市国土局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政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和推广应用工作,基本实现了市局及19个区县分局所有行政许可和服务类事项网上审批,全市国土资源系统统一的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建成。
2008年4月,为顺应适应全市国土资源垂直管理的需要,以及改革和创新信息化工作体制、机制,局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国土资源信息化“五统一”的指导原则,全面开展国土资源系统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五统一”奠定了市国土局信息化统筹集约发展、全局一盘棋的发展方式。
2009年6月,市国土局发布了《北京市国土资源局2009—2012年信息化行动纲要》以下简称《行动纲要》,在“数字国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出了“五横四纵”的信息化体系架构。《行动纲要》坚持“五统一”的指导原则,提出“三个一”发展思路,即“一个综合业务管理与监管平台、一个国土资源数据中心、一个国土业务网络体系”“六大”提升计划、“十一项”重点工程的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体系,对信息化建设“十一五”收官和“十二五”开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全面统筹信息化工作提供了纲领性文件。
2010年,市国土局落实新“三定方案”,进一步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由局信息中心统一负责全局信息化管理工作。市国土局信息化建设开始向以“五统一”打造“大系统、大数据、大网络、大门户”一体化的电子政务管理平台的建设目标迈进。
至此,“数字国土”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形成了近10T的海量国土资源数据,构建了市区统筹的综合监管平台,信息化水平在全市一直处于前列,在全市电子政务绩效考核中排名不断提高,连续获得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表彰。
综观“数字国土”建设阶段,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斐然成绩,全面提升了国土资源管理效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信息化发展总体框架,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基础网络支撑,形成了集信息系统应用、资源开发利用和运维服务保障为一体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了以“行政审批带图作业”为核心的“以图管地、管矿”的国土资源管理新模式,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向“智慧化”方向迈进,实现更加集约、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数字国土”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智慧国土”阶段
“智慧国土”是“数字国土”发展的高级阶段,旨在将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与物联网等联合起来,以实现国土资源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从而推动国土资源高效利用和全程监管。
2011年至今,在“智慧北京”、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规划和国家“金土工程”总体框架指导下,北京市国土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进入全面转型升级、巩固提高的新阶段,全面启动了“智慧国土”建设。
2012年,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印发《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标志着北京市“智慧国土”建设的开端。“十二五”规划要求,北京市国土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进一步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手段规范和创新管理为主线,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大力推进“321战略”,即动态掌控土地、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三类资源状况,完善资源监管和智能服务两大技术支撑体系,构建一个国土资源管理决策大平台,积极推进新技术条件下大平台、大应用、大数据、大服务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建设和深化应用,将国土资源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推向新的高度。
2013年,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又启动“新七一专项行动”,实现了数据统计全面基于综合监管平台自动提取生成和向国土资源部自动报备功能。同时印发《北京市国土资源局深化应用综合监管平台开展综合统计工作方案》京国土调〔2013〕123号,要求“自2013年7月1日起,局系统综合统计数据采集与汇总均通过局监管平台完成”。目前,北京市国土资源局预审、征地、出让、划拨、转让等业务统计报表通过综合监管平台自动提取生成上报,实现了登记、储备业务统计数据由各分局通过系统直报市局。
2014年,北京市国土资源局进一步简政放权,原来的80项行政许可和服务类事项被压缩到28项。推进数据综合分析、实现了大数据分析和数据展示。
2015年启动了监测指挥中心,移动监管平台推广应用,开展了地灾信息化应急辅助工作。
三、智慧化建设基础
“智慧国土”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化集中统筹
①坚持“五统一”,顶层设计,突出“智慧”的政策保障和项目统筹,采取应用大集中、数据大集中、服务大集中、设施大集中、运维大集中的集约化建设方式,建成了大平台、大数据、大网络、大门户,实现了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均在一个大平台上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监管、网上监察;②基于综合监管平台整合地籍系统整合取得历史性突破,为下一步配合国家“以地控税”“不动产登记”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的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8年市国土局拥有的27个业务系统和各区县分局自建的12个系统,已在2012年整合到了综合监管平台中,建设形成了信息化大平台。
二数据融合利用突出
①“一张图”综合数据库全面建成,实现了全市国土局系统数据大集中;②建立了数据汇交更新长效机制,实现了与空间相关的业务100%上图落地,100%带图作业;③应用大数据等技术释放数据红利,推出了局长桌面、综合数据分析展示和全息数据库等创新应用;④开展土地全生命周期数据关联整合,实现了海量国土资源数据的“活化”;⑤与发展改革、规划等部门实现常态数据共享,加快项目落地,服务首都发展。
三平台应用效果显著
①全面带图作业,全业务、全流程、全网上审批、监管、监察,管理日趋精细化;②统计数据实现了全面基于综合监管平台自动提取生成和向国土资源部自动报备;③监测监管科技含量较高,广泛应用了物联网、北斗导航、“3S”一体化、移动互联等新技术;④管理决策科学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国土资源态势的综合感知能力显著增强;⑤移动PAD、“一点通”等平台被投入到了日常办公中,成了提速增效的新手段。
四网站社会服务创新
①创新栏目主持人制度;②建成基于统一内容管理平台的“1个主站+24个分站”的一体化网站集群,实现门户大集中;③网上信息公开、在线办事、互动交流功能显著增强;④形成了地籍信息查询、地质资料服务、土地交易查询等一批品牌信息服务产品。
附录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