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心跳重置
》
售價:NT$
269.0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NT$
296.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NT$
356.0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NT$
254.0
《
收尸人
》
售價:NT$
332.0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
編輯推薦: |
2015年是“六五”普法考核验收之年,也是“**”普法规划调研制定之年。如何落实“依法治国”背景下“依法治市”新常态,成为需要广大党员干部认真思考并积极落实的问题。
2016年是“**”普法的**年,为更好地帮助领导干部贯彻落实“**普法”精神,组织好“**普法”活动,我们编写了《“**”普法学习问答》,用更通俗的语言达到在党员干部队伍中普法的目的。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通俗的语言,帮助党员干部更深入地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和推动“七五”普法活动。全书共分为六章,每章均附录一篇相关权威文件或时评文章,供党员领导干部学习使用。本书分别以党员干部法治思维的养成、宪法基本知识、党内法规、 行政法律制度概述、常用民商刑法律知识和社会法律知识为内容设计问答,达到快速查询使用的目的,更直接地帮助党员干部队伍学法、懂法、用法。
|
關於作者: |
范进忠,32载军旅生涯,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党政、法律。近期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跨越》、《实用法律文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指南》、《创业金典》、《军人职业生涯规化》、《党历韵歌》、《国企与事业单位廉政教育读本》等。
|
目錄:
|
第一章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养成篇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强调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推进改革 2
1.“法治”一词最早出现在何时? 5
2.哪次会议将“依法治国”载入了宪法? 5
3.什么是全民守法? 5
4.“法治体系”的目标是什么? 5
5.什么是法治思维? 5
6.法治思维包含哪几方面的内容? 6
7.什么是法治方式? 6
8.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有什么关系? 6
…………
第二章牢记宪法基本知识
习近平在首个国家宪法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切实增强宪法意识 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24
1.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突出强调贯彻实施宪法的重要性的? 27
2.宪法具有哪些特征? 27
3.什么是宪法的基本原则? 28
4.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包含哪几个方面? 28
5.宪法序言有没有法律效力? 28
6.为什么要设定宪法序言? 28
7.我国的宪法日是哪一天? 29
…………
第三章严守党内法规
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一论把党纪党规的笼子扎得更紧 54
1.什么是“三严三实”? 56
2.什么是党内法规? 56
3.党内法规分为哪些基本种类? 57
4.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建设有哪些特点? 57
5.党员干部为什么要做到自觉学习、科学制定、模范遵守
党内法规? 58
6.怎么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 58
7.什么是党章? 58
8.学习和遵守党章,要注重解决好哪几个问题? 59
…………
第四章 把握行政法律制度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推进行政权力运行法治化 76
1.什么是行政与行政法? 81
2.行政法如何分类? 81
3.行政法有什么特征? 81
4.行政法有哪些基本原则? 82
5.什么是法律关系? 82
6.什么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82
7.什么是行政主体? 82
8.什么是行政相对人? 83
…………
第五章 常用民、商、刑法律知识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10
1.什么是民法? 114
2.民法有哪些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 114
3.什么是民事法律关系? 114
4.民事法律关系有哪些特征? 114
5.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包括哪些内容? 115
6.什么是民事主体? 115
7.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 115
8.哪些行为被视为无效民事行为? 115
…………
第六章常用社会法律知识
抓住“关键少数” 带动依法治国(声音2015)
胡春华:群众利益要靠法律维护 146
1.什么是《劳动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48
2.《劳动法》适用于哪些人? 148
3.劳动者享有哪些权利?应承担什么义务? 148
4.用人单位招聘时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是否违法? 148
5.什么是劳动合同? 149
6.什么样的劳动合同是无效的? 149
7.劳动合同应当包含哪些条款? 149
|
內容試閱:
|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强调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
李克强刘云山出席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10月27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形成了姊妹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各地区各部门务必抓紧抓好,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克强、刘云山出席会议。
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进展和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的推广意见》、《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建议根据会议讨论情况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按程序报批实施。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有根、有源、有生命力,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对这个基本定性,我们要深刻理解,进一步凝聚共识,更好推进这项制度建设。我们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就是要通过商量出办法、出共识、出感情、出团结。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目标是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注入新的活力。加强协商民主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有组织、有重点、分层次积极稳妥推进各方面协商。
习近平强调,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中央有关部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共同努力下,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为要求,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以及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为在全国范围内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了新途径、积累了新经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在推进现有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的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取得的经验,是我们在这块试验田上试验培育出的种子,要把这些种子在更大范围内播种扩散,尽快开花结果,对试验取得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能在其他地区推广的要尽快推广,能在全国推广的要推广到全国。
习近平指出,总体上看,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不少科研设施和仪器重复建设和购置,闲置浪费比较严重,专业化服务能力不高。要从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全社会创新能力的高度,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把公共财政投资形成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让它们更好为科技创新服务、为社会服务。推进这项改革要细化公开有关实施操作办法,加强统筹协调,一些探索性较强的问题可先试点。
习近平强调,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资源。我们进行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近些年来,我国智库发展很快,在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随着形势发展,智库建设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缺乏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质量智库。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要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导向,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坚持科学精神,鼓励大胆探索;坚持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工作;坚持改革创新,规范发展。要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
习近平指出,科学立法是处理改革和法治关系的重要环节。要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在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时,要同步考虑改革涉及的立法问题,及时提出立法需求和立法建议。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时上升为法律。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要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要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180多项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纳入改革任务总台账,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督办。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出席,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8日 01 版)
1.“法治”一词最早出现在何时?
“法治”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古书中。《晏子春秋·谏上九》记载:“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只是这里的“法治”一词,仅仅是法律纪律的意思。
2.哪次会议将“依法治国”载入了宪法?
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载入了宪法,从而使“依法治国”从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
3.什么是全民守法?
所谓全民守法,就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都要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
4.“法治体系”的目标是什么?
“法治体系”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面法治化。其意义在于充分保障公民权利、提升公共决策绩效、建设和谐社会、维持国家长治久安。
5.什么是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指以合法性为出发点,以追求公平正义为目标,按照法律逻辑和法律价值观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简言之,法治思维就是符合法治精神的思维模式。
6.法治思维包含哪几方面的内容?
法治思维是以合法性为判断起点,而以公平正义为判断重点的一种逻辑推理方式。其包含四方面相统一的内容:“合法性思维”,即任何行政措施的采取、任何重大决策的作出都要合乎法律;“程序思维”,要求权力必须在既定程序及法定权限内运行;“权利义务思维”,即以权利义务作为设定人与人关系及人与公共权力关系的准则;“公平正义思维”,即公权力要以追求、维护公平与正义为价值尺度。
7.什么是法治方式?
法治方式是指在法治思维的基础上,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和工作方式。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具体体现,强调各种措施、方式、方法和行为都要符合法律、法规的具体规范。法治思维决定和支配法治方式,具备了法治思维,就能主动运用法治方式认识和解决问题。
8.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有什么关系?
法治方式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法治方式与法治思维是内在和外在的关系,法治方式就是法治思维实际作用于人的行为的外在表现。可以说,法治思维影响和决定着法治方式。
9.法律的实施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一)法律实施的核心标准是准确、全面、有效;(二)法律实施必须关注法律的基本价值;(三)法律实施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利益导向机制;(四)法律实施需要全社会联动集成;(五)法律实施需要通盘考虑、整体推进;(六)法律实施需要全方位的机制建构;(七)法律实施要求改变执法思维、优化执法方式、提高法治能力;(八)法律实施要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九)法律实施需要针对现实排难纠偏;(十)法律实施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10.法律实施的准确性、全面性、有效性是指什么?
所谓准确,就是不得曲法阿贵、枉法谋私,对法律的适用必须符合立法原意和公道人心。
所谓全面,就是在法律实施过程中不仅要适用有关法律条文,而且要在纵向上关注不同层级法律规范之间、在横向上关注其与关联法条之间的关系,避免机械执法。
所谓有效,就是要使国家意志和立法原意通过法律实施得到切实体现和转化。
11.我国的法治建设已经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12.我国法治建设还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
1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1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包括哪些内容?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1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哪五大原则?
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7.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第一,坚持决策科学化。民主决策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科学决策的基本要求,科学决策一定是建立在掌握全面、真实、详尽信息的基础上的。
第二,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法治成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提出,意味着执政者要时刻用法律标尺考量自己,以公平正义为基本价值取向,并以老百姓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平正义。
第三,自觉规范权力运行。规范权力运行,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第四,保持法治理性,按程序办事。
18.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分别是指什么?
有法可依,是指要制定完备的法律,使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都有章可循。有法必依,是指一切国家机关、党派团体和全体公民都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办事。执法必严,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国家赋予的执法权和司法权。违法必究,是指对一切违法行为都要追究法律责任。
19.为什么要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