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NT$
611.0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NT$
500.0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NT$
203.0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NT$
510.0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NT$
918.0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NT$
500.0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政府职责体系构建与府际关系、政府治理方式变革与政府机制建设、政府公共关系与公共危机管理、政府公共财政与政府绩效管理、地方政府创新等方面对2014年度政府发展概况进行总体描述与简要分析,总结2014年政府改革的基本情况、重点问题和主要成就,并说明2015年政府改革的重点领域,展望2015年政府改革方向。
|
關於作者: |
朱光磊,南开大学副校长、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校政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副会长。获全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是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
|
目錄:
|
第一部分 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报告
一、2014年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现状
二、2014年城乡统筹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现状综述
三、分析与展望
四、报告要点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地方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报告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地方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现状综述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地方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研究现状综述
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地方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展望与建议
四、报告要点
第二部分 政府职责体系构建与府际关系
地方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建设情况研究报告
一、地方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建设的现状综述
二、权力清单制度建设问题研究综述
三、地方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及未来展望
四、报告要点
“省直管县”问题研究报告
一、2014年“省直管县”改革实践综述
二、2014年“省直管县”问题研究综述
三、超越区划:“省直管县”改革的思路转化
四、报告要点
区域协同发展与政府间横向关系研究报告
一、2014年区域协同与政府间横向关系发展现状综述
二、2014年政府间横向关系研究现状综述
三、政府间横向关系发展展望
四、报告要点
第三部分 政府治理方式变革与政府机制建设
滨海新区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报告
一、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建设现状
二、滨海新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现状综述
三、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展望与分析
四、报告要点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情况报告
一、2014年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综述
二、2014年电子政务研究现状综述
三、电子政务发展中应当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四、报告要点
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的城市治理机制创新问题研究报告
一、京津冀城市间协同治理现状综述
二、京津冀跨区协同视角下的城市治理机制研究现状综述
三、京津冀城市协同治理的建议
四、报告要点
第四部分 政府公共关系与公共危机管理
中国政府危机管理研究报告
一、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现状综述
三、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发展趋势
四、报告要点
中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报告
一、中国政府公信力建设概况
二、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综述
三、发展中国政府公信力的展望
四、结语:在坦然接受与积极作为中发展中国政府公信力
五、报告要点
第五部分 政府公共财政与政府绩效管理
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研究报告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现状综述
二、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研究综述
三、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成因、问题、风险与政策建议
四、报告要点
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报告
一、2014年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发展现状综述
二、2014年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现状综述
三、展望与分析
四、报告要点
第六部分 政府发展热点与地方政府创新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发展研究报告
一、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发展进程
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研究现状综述
三、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发展现状
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发展中的问题与建议
五、报告要点
行政区划改革分析报告
一、行政区划改革的具体实践
二、行政区划研究现状综述
三、展望与分析
四、报告要点
杭州公共事务复合治理发展研究报告
一、城市公共事务复合治理的社会背景与内涵
二、杭州城市公共事务复合治理的实践综述
三、复合治理的相关研究综述
四、复合治理机制创新需要进一步理顺的关系和问题
五、完善城市公共事务复合治理的政策建议
六、报告要点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研究报告
一、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现状综述
二、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研究现状综述
三、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展望与建议
四、报告要点
第七部分 中国地方政府发展能力指数研究报告
关于地方政府发展能力指数报告的几点说明
中国地方政府发展能力指数报告
一、政府发展能力内涵研究综述
二、地方政府发展能力指标确立与体系构建
三、数据获取方法及数据分析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
五、结论与展望
六、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附件一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要参考资料
附件二中国城市政府发展能力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
附录1中国政府发展基础数据
一、政府规模
二、预算主要指标
附录2 2014年中国政府发展
|
內容試閱:
|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往往是社会变革、制度创新的理论先导,特别是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就更加突出。在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过程中,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关系到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进行谋划部署。2004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了新世纪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刻阐述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问题。这些重要思想和论断,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保证和强大动力。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教育部于2011年11月17日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奋斗目标。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等系列文件,启动了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未来十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将着力构建九大体系,即学科和教材体系、创新平台体系、科研项目体系、社会服务体系、条件支撑体系、人才队伍体系、现代科研管理体系和学风建设工作体系,同时,大力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的发展条件。高等学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必须充分发挥人才密集、力量雄厚、学科齐全等优势,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行新的理论创造,形成中国方案和中国建议,为国家发展提供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的政策咨询、理论依据和精神动力。
自2010年始,教育部启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报告资助项目。发展报告项目以服务国家战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数据库建设为支撑,以推进协同创新为手段,通过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与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校内外科研机构等建立学术战略联盟,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问题开展长期跟踪研究,努力推出一批具有重要咨询作用的对策性、前瞻性研究成果。发展报告必须扎根社会实践、立足实际问题,对所研究对象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等进行持续研究,强化数据采集分析,重视定量研究,力求有总结、有分析、有预测。发展报告按照“统一标识、统一封面、统一版式、统一标准”纳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文库”集中出版。计划经过五年左右,最终稳定支持百余种发展报告,有力支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展望未来,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的宏伟目标和崇高使命,呼唤着每一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热情和智慧。我们要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新实践,适应新要求,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加快建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更好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