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废奴
》
售價:NT$
350.0
《
有法与无法:清代的州县制度及其运作 最新修订版
》
售價:NT$
640.0
《
重启春光
》
售價:NT$
214.0
《
“玉”见中国:玉器文化与中华文明(追寻玉出山河的前世今生,饱览中国万年玉文化的史诗画卷)
》
售價:NT$
690.0
《
官治与自治:20 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 最新修订版
》
售價:NT$
640.0
《
迈尔斯普通心理学
》
售價:NT$
760.0
《
面部填充术
》
售價:NT$
990.0
《
尼泊尔史:王权与变革
》
售價:NT$
430.0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工业环境制度的专著。本书有助于在理论上系统和深入地认识建国以来各个时期我国环境制度对控制工业污染排放的作用以及今后我国如何优化环境制度。
|
內容簡介: |
制度是影响企业行为的重要内生变量。不同的制度导致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污染排放行为。环境制度变迁下污染排放行为的变化,是评价我国环境制度效果的重要依据。
本研究围绕着环境制度变迁对工业企业排污行为的影响,分7个章节展开。首先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有关环境制度对污染排放影响的理论发展以及研究方法,明确了本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两方面探究了导致工业污染问题的制度原因,从总量、行业、区域三个方面定量分析了我国工业污染排放的特征。在全面梳理我国工业环境制度发展过程的基础上,从分类、设计原则和实施机制三个角度总结了我国工业环境制度的特征。对应分析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20世纪九十年代和21世纪至今三个阶段污染排放量及整体环境状况的变化,结合该阶段的社会经济背景,综合分析了各阶段环境制度对工业污染排放的影响。最终,提出了提升我国工业环境制度执行效果的建议。
|
關於作者: |
穆红莉,女,北京联合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主要以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以及企业理论等来对我国经济改革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作出理论说明并提出解决对策。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项,发表文章30多篇。
|
目錄:
|
第1章导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意义
1.1.2研究背景
1.2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工业污染
1.2.2环境制度
1.3相关研究进展
1.4本书的创新之处
1.5本书的研究结构框架
第2章工业污染问题的制度原因
2.1导致工业污染问题的市场失灵
2.1.1环境问题的外部性
2.1.2环境资源的公共资源特性
2.1.3环境资源无偿或低价使用
2.1.4环境信息不对称
2.1.5环境冲突中的交易费用
2.1.6污染治理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2.2导致工业企业污染问题的政府失灵
2.2.1政策失灵
2.2.2工业环境管理失灵
2.2.3环境管理方面政府失灵的原因
第3章我国工业污染排放的特征分析
3.1我国工业污染排放的总量特征
3.1.1工业废水污染十分突出
3.1.2工业废气排放量持续上升
3.1.3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逐年上升
3.2我国工业污染排放的行业特征
3.2.1不同行业工业废气排放情况
3.2.2不同行业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情况
3.2.3不同行业工业粉尘排放情况
3.2.4不同行业工业废水排放情况
3.2.5不同行业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情况
3.2.6对各行业污染物排放的综合分析
3.2.7我国工业污染排放的行业集中度特征
3.2.8基于行业特征的控制工业污染排放的对策
3.3我国工业污染排放的区域特征
3.3.1四个区域主要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变化情况
3.3.2基于区域特征的控制工业污染排放的对策
第4章我国工业环境管理的主要制度
4.1我国工业环境管理的发展阶段
4.1.1我国工业环境管理的萌芽阶段1949―1972年
4.1.1.11949―1972年我国工业污染状况
4.1.1.2我国环境保护的思想
4.1.1.3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转折点――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4.1.2我国工业环境管理的起步阶段1973―1981年
4.1.2.1工业环境管理机构
4.1.2.2出台工业环境管理的法律、规定
4.1.3我国工业环境管理制度框架的构建阶段1982―1992年
4.1.3.1工业环境制度框架初步建立
4.1.3.2环境管理机构建设不断加强
4.1.4我国工业环境管理完善与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
4.1.4.1环境管理法律框架形成
4.1.4.2各类环境管理机构不断完善
4.2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期我国的工业环境制度
4.2.1“三同时”制度
4.2.1.1“三同时”制度的发展过程及意义
4.2.1.2“三同时”制度的具体内容
4.2.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4.2.2.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阶段及意义
4.2.2.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具体内容
4.2.3排污收费制度
4.2.3.1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发展阶段
4.2.3.2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具体内容
4.2.4排污许可证制度
4.2.4.1我国施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意义
4.2.4.2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步骤
4.2.5限期治理制度
4.2.5.1限期治理制度的发展过程
4.2.5.2限期治理的实施步骤
4.2.5.3限期治理的范围
4.2.6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4.2.6.1实施污染集中控制制度的原则
4.2.6.2污染集中控制的模式
4.2.7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
4.2.7.1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4.2.7.2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4.2.8环境保护现场检查制度
4.2.8.1环境保护现场检查制度的具体规定
4.2.8.2环境保护现场检查的程序
4.321世纪以来我国的工业环境管理制度
4.3.1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4.3.1.1施行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必要性
4.3.1.2我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方式及奖惩
4.3.2排污权交易制度
4.3.2.1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控制污染排放方面的优势
4.3.2.2排污权交易在我国的实践
4.3.2.3排污权交易的框架
4.3.3清洁生产审核制度
4.3.3.1我国清洁生产审核的实践
4.3.3.2清洁生产审核的步骤
4.3.4环境认证制度
4.3.4.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4.3.4.2环境标志认证
第5章我国工业环境制度的特征分析
5.1我国工业环境制度的分类
5.1.1以制度的强制性的程度作为工业环境制度的分类标准
5.1.2以制度作用的阶段不同作为工业环境制度的分类标准
5.2我国工业环境制度设计原则的演进
5.2.1制度设计原则解析
5.2.2我国的工业环境制度设计原则
5.2.3我国工业环境制度设计原则的演进过程
5.3我国工业环境制度实施机制的演进
5.3.1实施机制解析
5.3.2环境行政处罚
5.3.3经济引导
5.3.4企业环境信息公开
5.3.5我国工业环境制度实施机制的演进过程
第6章我国工业环境制度变迁对工业污染排放的影响
6.1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工业“三废”排放量变化情况
6.1.1研究数据说明
6.1.2我国工业“三废”排放量和单位产值工业“三废”排放量变化情况
6.2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工业环境制度对工业污染排放的影响
6.2.1该时期我国典型的工业污染事件
6.2.2该时期我国环境制度对工业污染排放的影响
6.3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工业环境制度对工业污染排放的影响
6.3.1该时期我国典型的工业污染事件
6.3.2该时期我国环境制度对工业污染排放的影响
6.421世纪开始至今我国工业环境制度对工业污染排放的影响
6.4.1该时期我国典型的工业污染事件
6.4.2该时期我国环境制度对工业污染排放的影响
第7章结论与建议
7.1研究结论
7.2提升我国工业环境制度执行效果的建议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4.2.1 “三同时”制度
4.2.1.1 “三同时”制度的发展过程及意义
“三同时”制度是我国工业环境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这项制度要求建设项目中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三同时”制度的适用范围包括:新、改、扩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工程项目。
1.“三同时”制度的建立及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我国的“三同时”制度经历了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973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中首次正式提出:一切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企业必须执行“三同时”制度。198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把“三同时”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一切工程建设项目和开发建设项目。1998年国务院发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对“三同时”制度的实施范围、具体操作和惩罚措施作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
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也都重申了“三同时”的规定。1979年的《环境保护法》第26条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1984年实行的《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实行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7实行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都对“三同时”制度的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