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重庆大巴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编辑推荐:重庆大巴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巴山南麓的城口县境内,地处华中地区腹地,是北半球亚热带的核心地区,也是我国华东、日本植物区系西行,喜马拉雅植物区系东衍,华南植物区系北上与华北温带植物区系南下的交汇场所。该区自然环境复杂,生物区系起源古老,生态系统完整,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是天然的生物基因库,为第四纪冰期生物的“避难所”、北半球亚热带同纬度地区著名的模式标本产地。为《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列出的中国1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之一,同时也被列为世界自然基金会所确定的全球233个热点生态区之一。
|
內容簡介: |
重庆大巴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大巴山南麓的城口县境内,地处华中地区腹地,东邻陕西平利县、镇坪县,南接重庆市巫溪县、开县,西连四川万源市、宣汉县,北与陕西紫阳县、岚皋县接壤。是北半球亚热带的核心地区,也是我国华东、日本植物区系西行,喜马拉雅植物区系东衍,
|
目錄:
|
第1章自然地理概况
1.1地理位置
1.2地质与地貌
1.2.1地质
1.2.2地貌
1.3气候类型与特征
1.4水系与水文
1.4.1水文地质条件
1.4.2水系
1.4.3水文特征
1.4.4水质
1.5土壤与植被
1.5.1分类原则
1.5.2分类依据
1.5.3土属分布
1.5.4主要土壤类型简述
1.5.5植被
1.6灾害性因子
第2章调查内容和方法
2.1调查内容
2.1.1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
2.1.2植被调查
2.1.3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
2.1.4社会经济调查
2.2调查方法
2.2.1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方法
2.2.2植被调查方法
2.2.3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方法
2.2.4社会经济调查方法
2.3调查时间
2.4调查路线
第3章植物物种多样性
3.1植物区系
3.1.1大型真菌
3.1.2维管植物
3.2珍稀濒危及保护植物
3.2.1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物种
3.2.2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物种
3.2.3中国植物红皮书名录物种
3.2.4CITES名录物种
3.3特有植物
3.4模式植物
3.4.1崖柏发现始末
3.4.2形态特征
3.4.3生态学特征
3.4.4地理分布及气候因子
3.4.5伴生物种
3.4.6生长状况
3.5孑遗植物
3.6维管植物生活型组成
3.7资源植物
3.7.1药用资源
3.7.2观赏资源
3.7.3食用资源
3.7.4蜜源
3.7.5工业原料
第4章植被
4.1植被总体特征
4.1.1群落种类组成丰富,珍稀物种多,植物区系过渡性质明显
4.1.2植被类型多样,植被原始
4.1.3海拔高差大,植被垂直分化明显
4.1.4主要植被类型突出,植被过渡性质明显
4.1.5由于前期的开发和破坏,部分植被还未完全得到恢复,临近居民点植被的次生性非常明显
4.2植被类型及特征
4.2.1植被分区
4.2.2植被分类原则
4.2.3植被类型及特征
4.2.4群系物种组成及特征
4.3植被动态
4.4植被的垂直分布
4.4.1沟谷常绿阔叶林、偏暖性针阔混交林带(约754~1100m)
4.4.2低中山偏暖性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约800~1650m)
4.4.3中山偏暖湿性针叶林带(约1650~2000m)
4.4.4亚高山偏寒性暗针叶林带(约1850~2500m)
4.4.5山顶亚高山偏寒湿性竹类与亚高山草甸带(约2500~2680m)
第5章动物物种多样性
5.1昆虫物种多样性
5.1.1昆虫物种组成
5.1.2昆虫组成特点
5.1.3昆虫区系分析
5.1.4不同海拔高度物种的多度
5.1.5资源昆虫
5.2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
5.2.1脊椎动物区系
5.2.2哺乳类
5.2.3鸟类
5.2.4爬行类
5.2.5两栖类
5.2.6鱼类
5.3珍稀濒危及保护动物
5.3.1IUCN名录物种
5.3.2CITES名录物种
5.3.3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
5.4特有动物
5.4.1特有昆虫
5.4.2特有脊椎动物
5.5模式动物
5.5.1模式昆虫
5.5.2模式脊椎动物
第6章生态系统
6.1生态系统类型
6.1.1自然生态系统
6.1.2人工生态系统
6.2生态系统主要特征
6.2.1食物网和营养级
6.2.2生态系统稳定性
6.3影响生态系统稳定的因素
6.3.1自然因素
6.3.2人为因素
6.3.3旅游潜在因素
第7章主要保护对象
7.1大巴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
7.2崖柏(Thuja sutchuenensis)、红豆杉(Taxus chinensis)、光叶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var.vilmoriniana)等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生境
7.3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豹(Panthera paradus)、金雕(Aquila chrysaetos)、黑熊(Senarctos thibetanus)等珍稀动物资源及其栖息地
第8章社会经济与社区共管
8.1大巴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会经济状况
8.1.1乡镇及人口
8.1.2交通与通信
8.1.3土地利用现状与结构
8.1.4社区经济结构
8.1.5社区发展
8.2社区共管
8.2.1社区环境现状
8.2.2社区共管措施
8.2.3基于替代生计项目分析
8.2.4社区共管中存在的问题
第9章大巴山自然保护区评价
9.1大巴山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价
9.1.1大巴山自然保护区历史沿革
9.1.2大巴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划评价
9.1.3组织机构与人员配备
9.1.4保护管理现状及评价
9.2大巴山自然保护区自然属性评价
9.2.1物种多样性
9.2.2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
9.2.3稀有性
9.2.4脆弱性
9.3大巴山自然保护区价值评价
9.3.1科学价值
9.3.2生态价值
9.3.3社会价值
9.3.4经济价值
第10章管理建议
10.1大巴山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
10.2保护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1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名录
附表2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样方调查记录表
附表3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名录
附表4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名录
附图Ⅰ
附图Ⅱ(保护区植被)
附图Ⅲ(保护区植物)
附图Ⅳ(保护区动物)
附图Ⅴ(保护区大型真菌)
|
內容試閱:
|
4.针叶林及灌丛草坡带(2000~2685m)
该带处于山体顶部,蝶类种类最少,只采集到蝶类36只,计15种,分别隶属于4科10属;占该保护区所捕蝶类总个体数的3.26%,总物种数的10.87%。从种类组成上看,粉蝶科种类最多,眼蝶科次之,其他科较少。从个体数量上看,粉蝶科个体数量上最多,眼蝶科次之,其他科较少。仅分布于本带内的有锯纹小粉蝶1种。
从上述看出,大巴山自然保护区的蝶类与其他动物一样具有显著的垂直地带性特点,不同垂直带之间的蝶类物种差异明显。在原始的植被状态下,保护区的蝶类种群的基本规律是随着海拔升高,蝶类物种数、个体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递减,海拔800m以下为农田和人工人林带,由于在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下,原始植被几乎荡然无存,大多数被马尾松、杉及农田栽培植物所代替,导致蝶类物种数、个体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低于常绿阔叶林带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这可能是由于植被种类比较单一和人类活动的干扰造成,呈现保护区低海拔地带蝶类物种数量较少,中海拔地带蝶类物种数量较多,高海拔地带蝶类物种数量极少的特点。
常绿阔叶林带内的蝶类物种数、个体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指标均高于其他垂直带。表明该生境中的植物种类丰富和空间结构多样,整个生态环境稳定而复杂,有利于不同种类的蝶类生存和繁衍。针叶林及灌丛草坡带蝶类物种数、个体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指标最低,表明该垂直带海拔较高,植物稀少,植被结构单一,不利于大多数蝶类种类的生存和繁衍。由此可以得出,各垂直带物种蝶类的种类组成和个体数量与生境的多样性是成正相关的,即生境越复杂多样,在此生存的蝶类物种数也就越多,物种多样性指数也越高,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植被和海拔高度,植被是提供蝶类生存和繁衍的场所,海拔高度决定了生境中的植被类型同时间接影响蝶类分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