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編輯推薦: |
《文艺风赏·永不妥协》——让我自己成为王子,好不好?在被分为男人女人前,首先,都是人。本期“白银时代”和“主题盘点”为读者详细介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和她的作品,跟随诺奖得主从*弱势、*容易受到伤害的人那里来看待所有的灾难。“青梅煮酒”笛安对话2015茅盾文学奖作者金宇澄,体会《繁花》的精神内核——那种属于都市的情感和都市的精神。
|
內容簡介: |
《文艺风赏·永不妥协》从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展开,阿列克谢耶维奇可以说为世界文坛开创了一种新的纪实体裁,她对既有的历史记录方式,在根本上是质疑的,而且直接挑战了过去载于文字的历史。她的写作视角永远是从最弱势、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人那里来看待所有的灾难。本期《风赏》将为读者详细介绍这位神秘作家。2015年茅盾文学奖得主金宇澄做客“青梅煮酒”,他的小说《繁花》,线索蜿蜒,或戛然拗断,从时尚懒散的“上只角”到脏乱曲折的“下只角”,只在乎市民细节、市井故事。金宇澄笔下的上海,不同于张爱玲和白先勇,不同于程乃珊、王安忆。逐渐铺陈的《繁花》,蔓延生长、默默绽放表达出一种属于都市的情感和都市的精神。
|
關於作者: |
笛安
上海最世文化发展公司签约作者,《文艺风赏》杂志主编。已出版书目:《西决》《东霓》《告别天堂》《芙蓉如面柳如眉》《南音》(上、下两册)《南方有令秧》。
人气和实力并存的新生代作家,被主流接受和推崇的“80后”作家,纯文学的代表人物。1983年出生的她第一部小说《姐姐的丛林》,对中年人的世界和成长中的情感的内核的描述独特而到位,刊登在《收获》杂志2003年第六期上。2004年收获长篇小说专号刊登了她的被称赞为“独具艺术水准的青春小说”长篇《告别天堂》。第二部长篇《芙蓉如面柳如眉》在《收获》杂志发表后,获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2008年10月凭借短篇小说《圆寂》获得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2009年3月,发行长篇小说《西决》,自发行以来一直高居书市榜首,同时在国内文学界引发高度关注和强烈反馈,自此拉开了龙城系列小说的热销序幕。龙城系列的面世标志着“80后”作家成功地打通了传统文学与青春文学的壁垒,极具时代典范意义。而笛安本人更是凭借这部小说荣膺2009年度华语文学传媒“潜力新人奖”桂冠,以实至名归的姿态向大众证明——文学,理当具备思想性与畅销的双重定义。从2009年开始,笛安在韩寒、郭敬明之后,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她身上同时笼罩着市场和奖项的光环,一方面她以令其他同龄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的销量,成功囊括了无数销售排行榜和商业销量榜单的显赫位置,同时,她又获得了包括苏童、刘恒、安波瞬等前辈作家评论家的由衷褒奖,她的小说屡次登上文学杂志《收获》,成为全国媒体热捧的宠儿。同时她的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版本,席卷全球。这是在此之前,任何一个年轻作家,都没有获得过的双重光环。
|
目錄:
|
FOUND
Page 004
栀子花 李西闽
Page 013
弥图
DEO.R
Page 036
青梅煮酒
当城市的水泥地上鲜花盛放
——笛安对话金宇澄
Page 042
星群
城市里关于不平等的现象
Page 052
小说视界
濒死之夜 林培源
Page 063
U 型锁 郑在欢
Page 069
白银时代
我们如此看待诺贝尔文学奖
page 074
地心引力
雨季神话 文| 肖恩宁·马奎尔
Page 091
审判银河之王 方青春
Page 096
新审美观
issue 11
Page 102
经典重读
阿拉比
Page 112
secret wish
Page 126
|
內容試閱:
|
「诺贝尔的意义」
诺贝尔文学奖在我看来是把文学性和接地气结合得最好的奖项。和其他文学奖相比,这是最受大众关注、阅读门槛最低的文学奖,雅俗共赏,会让那些没有文学作品阅读习惯的大众也会因此关注当代文学。把当代世界文学里一流的作品介绍给不怎么读书的人,我觉得这是最大的意义。
另外,诺奖对于作家本人也是巨大的鼓励。对毕生写作,以文字为生的作家,尤其是体制外的作家,被流放的作家,以一己之力担负重任的作家,或者作品能反应某个族群或时代特性的作家。
「审美偏好与评判标准」
评奖因类型而异,因国家语种而异,有时也会跨类型,大的综合性的奖包含特定类型的奖项。如一个作家,甚至一套书,既获得普利策奖,又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也有不太常见的奖项重合的得主,如库切,获得布克奖后又得到诺奖,但这两种奖还是明显不同的,从候选作品资格、语种范围,到文本的选择都不同。布克奖的可读性,在难度上要大于诺奖,通俗点说,逼格更高,相对更加小众。
诺奖审美与评判的变迁,这个确实没有研究过,应该会因人而异,人的因素会有影响,还有就是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外语后,在国外出版和得到的评价,也很重要。比如莫言,他能获奖,与作品被大量译介至国外,译文的质量有很大关系。
阿列克谢耶维奇也是如此,她的作品在世界上有三十多种文字出版,是小众作家里相对大众的。得到诺贝尔奖的青睐,也不算太意外。
可以肯定的是,诺奖非常与时俱进,而且是有明确地面向全世界的姿态,所以民国时期就有梁启超和鲁迅被推荐入围的新闻,鲁迅自己还专门说过此事。
诺奖的定位很明确:面向全世界作家,不限国籍和语种,尤其关注流亡者、独立作家、以一己之力负重前行者,以及某族群文学特性代言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