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NT$
1010.0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NT$
602.0
《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
售價:NT$
352.0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NT$
367.0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NT$
500.0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NT$
765.0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NT$
454.0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NT$
403.0
|
編輯推薦: |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语》成于众手,参与者有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显示出了语录体著作的独特魅力,语言含蓄隽永,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及其社会背景,有利于读者完整了解和学习孔子思想。
《辜鸿铭讲论语》是百年来流行于欧美的《论语》译本,由辜鸿铭精彩解析。本套书为清光绪二十四年英文原版,林语堂抄录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由辜振甫付台北崇圣会出版。
|
內容簡介: |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辫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成书,因此称“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孔子思想以立身为出发点,而人能立身于世的首要条件就是具有“君子”人格。君子具备仁爱之心,自重自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积极进取,德才兼备;孜孜于学,注重实践;安贫乐道,谨守正义等等;始终坚守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遵从不同的伦理关系,构建着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混战,找不到出路,辜鸿铭此时提出欧洲各国应向中国传统文化吸取精华,于是写了《中国人的精神》,并开始把《论语》《中庸》《大学》翻译成英文版。辜鸿铭认为,欧美的传教士和汉学家歪曲了儒家经典的原义,糟蹋了中国文化,并导致西方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产生种种偏见,因此决定亲自为欧美人讲解《论语》,这就是《辜鸿铭讲论语》的由来。
《辜鸿铭讲论语》不但语言精练,词意精达,而且在讲解的过程当中纵贯中西,援引歌德、卡莱尔、阿诺德、莎士比亚等西方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某些经文,将注释中将书中出现的中国人物、中国朝代与西方历史上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和时间段作横向比较,帮助那些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更好地把握儒家经典的内容。
《辜鸿铭讲论语》较之以前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的儒经译本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说是近代讲解《论语》的经典。这个版本也成为风靡欧美、通行西方的《论语》读本。
|
關於作者: |
辜鸿铭,名汤生,号立诚,1857年出生于马来西亚,1928年在北京逝世。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祖籍福建省惠安县。自幼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作品。辜鸿铭学贯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文等9种语言文字,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学者。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春秋大义》)等,向西方人弘扬东方文化和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辜鸿铭还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林语堂在《从异教徒到基督教徒》一书中这样评价辜鸿铭:“他了不起的功绩是翻译了儒家《四书》的三部,不只是忠实的翻译,而且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古代经典的光透过一种深的了然的哲学的注入。他事实上扮演东方观念与西方观念的电镀匠。他的《论语》饰以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有关儒家书籍的翻译,得力于他对原作的深切了解。”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历史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客座研究员,故宫博物院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黑龙江大学历史系、温州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北京郑和与海洋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吴晗研究会副会长。
长期从事中国明史、社会生活史、文化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明成祖史论》、《永乐皇帝大传》、《郑成功评传》、《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明清行政管理制度》、《中国明代政治史》、《中国明代军事史》(合著),散文集《无心剩稿》;主编有《岁月河山:图说中国历史》、《岁月风情:中国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中国状元大典》等。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明史、《中庸》等,影响广泛。
|
目錄:
|
《辜鸿铭讲论语》目录: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日第二十
附录辜鸿铭小传
《论语全集》目录:
第一篇学而
第二篇为政
第三篇八佾
第四篇里仁
第五篇公冶长
第六篇雍也
第七篇述而
第八篇泰伯
第九篇子罕
第十篇乡党
第十一篇先进
第十二篇颜渊
第十三篇子路
第十四篇宪问
第十五篇卫灵公
第十六篇季氏
第十七篇阳货
第十八篇微子
第十九篇子张
第二十篇尧曰
附录孔子简介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辜鸿铭讲论语》
孔子祖国(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季康子准备向其版图内的一个小侯国颛臾(当时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发起战争,孔子的两位学生冉有和子路在这个贵族家当差,一起来见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对冉有说:“求啊,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的国君以前是周天子让他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它的国土在我们鲁国的境内,也算是家臣,为什么要攻打家臣呢?”
冉有回答说:“季孙大夫想要发动这场战争,我们两个人都不同意,我们只是仆人。”
孔子说:“求,古代的史学家说过,‘尽自己的力量去履行你的职务,实在没法做好就辞官。’出现危险不去相助,摔倒了不去搀扶,那辅助之人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而且你说的话一点也不对。老虎、犀牛从牢笼里逃了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些都是谁的错?”
冉有说:“现在颛臾的城墙非常结实,而且离费邑很近。如果不把它夺过来,将来必定会给子孙带来无穷后患。”
孔子说:“求,君子厌恶那种自己不说想要那样做而又必须找到借口为之狡辩的做法。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会担心贫穷,只担心财富不平均;不担心人口少,只担心不祥和。因为财富平均了,也就没有所谓的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了,就不会觉得人口少;祥和了,也就不存在灭亡的危险。正因为这样,所以倘若远方的人不顺从,就用仁、义、礼、乐把他们吸引过来;已经被吸引来的,就让他们安心住下来。现在,由和求你们两个人帮助季氏,远方的人不顺从,而不能吸引他们来;国内人心涣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谋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担忧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宫廷之内啊!”
【辜解】
西人动欲教我以国际法,不知我国自孔子以来自有真实切用之国际法在,其言日:“以礼让为国。”又日:“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又日:“师出必以名。”今我出师抗德,其名安在?规利以崇仇,附众以敌寡,揆诸礼让之道,修文德之义,当乎不当?若徒徇西人之所谓国际法,则我国固无力足以判德之是非,而加之罚,徒为协约国所牵率投入漩涡,此后无厌之要求,应担之责任,皆无可逃免,稍或不慎,越俎代庖者立至,恐欧战未毕,而我已不国矣!辛博森氏之徒所持以劝我者,谓加入协约可获利于战后.且可免不虞之侵犯,其所谓可免侵犯者,谓协约国胜后可以保持弱国也。谓协约国胜后,凡非其援者,即其敌,祸将不测,故不得不加入也。有人于此其友方与六七人斗,彼因可以得赂,或止斗后可免六七人殴己之故,无义与其友反目,甚且击之,此即辛博森氏之所谓义也,亦异乎吾之所闻矣。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窃谓以小人之道谋国,虽强不久;以君子之道治国,虽弱不亡。我国此时欲决大计,定大猷,必先自审,将为君子之国乎,抑将为小人之国乎?诚欲为君子之国,惟当勤修内政,加意人才,登用俊良,廓清积弊,使一切施措厘然当于人心,在朝在野,人人知礼让,而重道德;对于外交,一衷于义之至当,而无所偏袒,则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千橹,千城之固,莫善于此,不此之务而溺惑于贪利,小人之言,冒耻诡随,妄希战后,权不我操,之利斯益去亡不远矣!今夫新学也,自由也,进步也,西人所欲入吾国者,皆战争之原也。我国之文明与欧洲之文明异,欧洲之文明及其学说,在使人先利而后义;中国之文明及其学说,在使人先义而后利。孟子日:“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今者欧洲列国倾竭人民之脂膏,糜烂人民之血肉,以争胜于疆场者,祗此竞利之心相摩相荡,遂酿成千古未有之战祸,迨至筋疲力尽,两败俱伤,饱受夫创巨痛深之苦。而追溯其恃强逞忿之私,必有大悔其初心之误用者。我国兵备不充,军气不振,无可讳言,即使厉精图强,极意整顿,俾陆海皆有用武之实力,必非旦夕所能期然。则目前所恃以御侮而救亡者,独有以德服人之一理而已。
《论语全集》
1-1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注释】①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古人称老师为“子”。《论语》中“子曰”的“子”,大都是指孔子。②学:这里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③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这里是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④说: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古代喜悦、论说同字。皇侃本作“悦”。⑤有朋:即志同道合的朋友。⑥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⑦人不知:指别人不了解自己。⑧愠:恼怒,怨恨。《音义》:“愠,怒也。郑云:怨也。”⑨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或指有德者,或指有位者。此处主要指孔子理想中品德高尚的人。
【译文】孔子说:“持之以恒地学习,并要不断地温习,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感到愉快的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访,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感到高兴的呢?别人不理解自己,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吗?”
【引注】朱熹曰:“君子,成德之名。”又曰:“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程子曰:“习,重习也。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又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又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
【解说】这一章主要反映了孔子的求学理念和做人及待人原则。孔子非常重视“学”,在他看来,学知识、学做人、学待人等,都属“学”的范畴。学知识要做到“时习之”,因为这能令人感到喜悦;学做人首先要从自身修养着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这乃是君子所为;学待人的关键在于“宽”,因为一颗宽容的心能容纳万事万物,这自然能令人感到快乐。孔子最看重“有朋”,因为学习需要朋友商榷,实践需要朋友指导,快乐需要朋友分享。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友天下之善士则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