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NT$
458.0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NT$
454.0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
編輯推薦: |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终身教授:张平
联合国世界青少年大会法国代表:尼古拉斯·瑟威尔
**投资公司中国基金会副总裁:肖茉莉
大提琴演奏家:欧阳娜娜
主持人:张大大
摄影师|作家:文子
摄影师|模特:金浩森
以色列驻华大使馆
FT中文网
豆瓣一刻
人人网
联合推荐
从2009年到2014年
从罗马到南京、吉隆坡、以色列、美国、土耳其、北京
从“拼命证明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到感觉“每个人都能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从高考失败的焦虑抑郁到成为以色列*受关注的国际交换生
作者南戈,在这段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中,审视自己与他人的不一样,也审视中国与世界的不一样。在遇到这些方方面面不一样的同时也结识了一群不给人生设限,为了自己而活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公民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及她所认识的世界各国的年轻人,在面对人生时的困惑,和与世界相遇时的惊喜。这些困惑和惊喜关于梦想/焦虑/爱情/工作/事业/艰难时刻/命运/坚持和妥协。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经历那么一段感到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时光。《当我和世界不一样》,献给每一位在孤独的世界中,坚持与众不同的你。
|
內容簡介: |
2009.7罗马 2011.9南京2012.8吉隆坡2013.10以色列 2014.2美国2014.4土耳其2014.7北京。从十五岁开始,世界在我面前缓缓展开它与众不同的样子。
这本书记录了在我初遇这个世界就给我以重重震撼冲击的与众不同的人们,记录了他们为认识这个世界所付出的努力,记录了我们互相的鼓励和相同的困惑,关于梦想/焦虑/爱情/工作/事业/艰难时刻/命运/坚持和妥协。
六年前在罗马结识的小伙伴们,有的已是普京面前的红人,有的被联合国邀请参加全球公共卫生大会,有的以优异成绩从哈佛毕业,还有的读到大二退学,毅然远赴纽约和伦敦追寻自己不一样的人生……而他们中的另一些人,放到中国都是妥妥的“失败者”。有的二十好几,还没决定学什么专业;有的三十出头还无房无车;有的男大不婚,有的女大不嫁。他们可能学了日语又跑去学环境科学,可能连中文都不会就敢到广州创业;他们可能既是潜水教练又是法语翻译,既是教务员又是摇滚歌手。
这些人从不给自己设限,也不为他人而活。
这些曾经相遇,而此刻散落世界各地的小伙伴们,一直激励着我去亲近这个广阔的世界,去理解人类比世界还要广阔的内心。
他们让我明白,只有在凭一套僵化标准论断人生价值的地方才有所谓的“失败者”,而世界本充满无限可能,找到天赋的每一个人都不可替代。
|
關於作者: |
南戈,女,90后,流利掌握中英俄三门语言,《以色列时报》驻站作者,豆瓣高人气作者。
2009年,与其他三名团员一起代表中国,前往意大利罗马参加“联合国世界青少年峰会”;
2011年,考入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
2012年夏天,赴马来西亚参加跨文化交流暑期项目;
2013年,获国家奖学金,同年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交换;
2013年10月,受时任以色列总统佩雷斯接见;11月,受邀参加以色列高等教育峰会,作为唯一的中国留学生代表发言,引起媒体关注;
2014年2月,赴美国参加哈佛大学美国-亚洲国际关系年会;
2014年5月起,成为《以色列时报》中文版特邀驻站作者。多篇文章被以色列驻华大使馆转发推荐,居全站浏览量前五;
2014年7月,在FT中文网实习,负责的栏目在实习期间达到全年浏览量最高峰。
|
目錄:
|
目录
自序:世界是一种力量,而不仅仅是存在 001
序一:不一样背后的一样 005
序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宇宙 009
第一个记录:从南京到以色列:世界的无限种可能
01 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017
02 最初的露,最终的海 024
03 恋爱证明题 036
04 你在着急什么呢? 039
05 You deserve what you got 046
06 苏菲小姐 050
07 咖啡豆的好奇与孤独 058
08 新房客 069
09 中文系二三事 073
10 以色列留学十问 087
第二个记录:游走在世界另一端:不一样的公民
01 在以色列感受市级选举 123
02 如何正确地在
市政厅黑英国人 131
03 去见内塔尼亚胡 134
04 沉重的希望 137
05 不一样的公民 147
06 战争与和平 154
第三个记录:从罗马到纽约:与世界不一样的其他人
01 罗马:带筷子的少年 187
02 吉隆坡:桔仔冰与爱 189
03 华盛顿:雪满华府 190
04 特拉维夫:食肉之兰 194
05 伊斯坦布尔:蚌壳云烟 199
06 算命师 201
07 人生就像吃泰国料理 202
08 二十一世纪的纽约 203
09 艰难时刻 204
10 永不低头的孤岛 205
第四个记录:从以色列到北京:被听见的沉默
01 露露小姐在北京 233
02 露露小姐与法国人 240
03 被听见的沉默 253
后记 远方的见证 270
|
內容試閱:
|
第三个记录
从罗马到纽约:
与世界不一样的其他人
01 罗马:带筷子的少年
十五岁第一次出国,去罗马参加十四国青少年峰会。用餐时,同行的韩国男生掏出特意准备的筷子,煞有介事地教欧洲人夹菜,当时我既感兴奋,复觉自责。兴奋是因为终于可以让这些“只认刀叉”的西方人“开眼看东方”,自责是因为这份心意怎么自己就没有?
自备筷子的韩国男生在峰会上是加拿大代表。他在韩国念完小学后就央求父亲送自己出国念书,父亲答应了。年仅十三岁的他带着妈妈和妹妹在加拿大扎根,小小年纪便成为一家之主。妈妈至今不会英文,作用只限于在家为哥妹俩烧饭。他除了要操心自己的学业,还要操心房租、网费、水电、保险。
韩国人不光成绩好,还热心各种社团活动和慈善募捐。他常年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夜里困了就靠生吃辣椒保持清醒。刚到加拿大时为了克服说英语的口音,他用各种方法疯狂练习,把几十段绕口令背得滚瓜烂熟,还学了好多连母语者都不一定认识的词。峰会结束五年来,他仍跟各国代表保持联系,逢年过节总是第一个给大家送去祝福。
加拿大的四位代表回国后给我寄过小礼盒。盒子里有枫叶旗、枫叶糖、小天鹅泥塑,还有一袋他们都爱吃的口香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只漂洋过海的纸盒对我意义非凡。它象征着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代表着我与那个世界曾经拥有过的短暂而美好的相遇。我的家乡被群山环绕,触目皆是苍绿的界限。而另一个世界激荡如大海,如时间的扇面可以无限展开。
02 吉隆坡:桔仔冰与爱
十九岁去了吉隆坡,至今仍怀念那里的桔仔冰。
鲜榨的青桔汁盛在玻璃杯里,佐以翠绿桔仔,净透冰块,几只红似胭脂的话梅,酸甜甘美。杯壁上一层晶体似的水汽,沁凉空气,更沁凉心脾。
在吉隆坡上暑期学校,一半学生是德国人。我的室友也是德国姑娘,二十九岁,在大学里当德语助教,皮肤苍白得可以看见淡蓝色的血管。听说在马来西亚,猴子和蛇常会“入室盗窃”,吓得我俩无论白天黑夜都紧闭门窗。
溽热的午后躺在床上,听她和男友视频聊天。我听不懂德语,但听得懂她温软的浅笑。她和男友是彼此的初恋,十九岁在一起,一恋十年。
我问,你爱他吗?
她毫不犹豫,爱。
你怎么确定那种感情就是爱呢?
她想了想,说,就像时间一到,钟就会鸣响。当你遇见爱情,心中也会铃声大作。
03 华盛顿:雪满华府
坐夜间大巴从纽约去华盛顿。
车上众人酣睡,刚经历过一场离别的我只敢小心翼翼地哭。后来越哭越凶,竟从半夜没完没了地折腾到天色将明。一下车就被冻得不轻。但华府优美自持的建筑深深打动了我。这个被好多朋友认为“无聊”的地方,至今仍是我最爱的美国城市。
然后乘地铁去城郊见学姐。
刚进大学时参加辩论队,学姐带队。有一次和她走在刚下晚自习的人群里,她突然说:“你一直在努力,我们都看得到。”那时的我深陷人生前所未有的颓败,觉得自己身负万罪,诚不可被原谅。她一句平淡的肯定搅得我鼻酸眼酸。
学姐本科念英文系,也是不安分的学生。在国外交换时拼命选政治学的课,没日没夜地读书。读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她把一大袋上课的笔记抱来送我,带我去见她感佩的教授,和我聊她近日阅读所得,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她风风火火,急来遽去,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生活从没给过她太多可供消遣的余闲。
后来她申请出国读研。跨专业申请难度不小,她还要拼命争取奖学金。若是没奖,就算被录取也念不起书。圣诞节前后她找我同去食堂。我吃饭,她说话。她说她的梦想和不甘,没说上几句就泣不成声。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她哭。这个早已被我当作姐姐的人在我面前哭得像一只受伤的小兽。眼泪声钝钝地落在餐盘上,像喉间有痰又不能痛快咳出。拥抱和安慰毫无用处,哭完了抹掉泪还是要自己硬着头皮去走。
真正拼尽全力争一个梦想的人,谁不曾被撞得头破血流。经历过凛冽便会明白,生命一场凉薄,温暖只是片刻幻觉。囊中羞涩的人往往最不缺要价高昂的梦想。这种梦想是扎在心里吸血的刺。不拔心疼,拔之心死。这种痛我和她都太懂。
学姐来车站接我。清晨的华盛顿阳光耀眼,空气却刺骨的凉。她拿过我的行李箱,带我去学校的休息室。没说上几句话她便要赶着去上课。我洗了把脸,坐车去城里逛博物馆,逛完了再乘地铁回休息室等她领我回家。
学姐和两个中国女生合租一间套房,纸壳摊开来当地板用,餐厅桌子上堆满购物袋。她给我铺床,叮嘱我早点休息。说完自己倒抱起电脑去客厅赶论文。
第二天华盛顿大雪,我取消外出计划,留在家里看书。她早晨出门前在床头给我留了一大罐杏仁。我从冰箱里取出昨天买的酸奶,拌着杏仁一勺一勺挖着吃。窗外雪花大如手掌,纷纷扬扬地飘进我嘴里,酸甜绵稠的凉。
吃到一半,学姐的室友回来,和我打招呼:“你学姐说你很厉害,拿国奖了?”我嘴里吃着东西,只好含糊着“嗯嗯啊啊”。其实我更希望她介绍说“南戈是个有意思的人”。
晚上学姐赶完论文,终于有空坐下来和我说话。她问我未来有什么打算,是否想好念什么专业,申请什么学校。我被她这么一问才想起来,走这么远的路来看她,却没想好要咨询她的问题,似乎太浪费了。她看我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便细细跟我说申请需要做哪些哪些准备,中国学生要努力提高哪些哪些能力。
我听她讲了好久,突然打断她问:“你喜欢华盛顿吗?”
她愣了愣,很快回道:“喜欢。城市很好,老师也有水平。我很喜欢这里的生活。”
我笑。那一刻才终于想起,我绕这些路来华盛顿,不为看画,不为看雪,只为听她说一句“我过得很好”便觉安心。
翌日,她送我去机场。大雪封路,我们只得从出租车上下来,两个人提着箱子深深浅浅地在雪地里狂奔。一片白光浮泛中,我想起初到华盛顿的那个夜晚。当时我也是这样深一脚、浅一脚地跑过荒芜的草坪去教学楼找她。
黑暗四下涌起,天上瘦星微弱。校园里响起晚祷的钟声。我遥遥地看见她站在灯下,逆光中有尘埃上下翻飞。我知道,这个曾和我同走一段路的人,亦会在未来光亮处等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