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北大新闻学茶座精编1》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
關於作者: |
李杰琼,女,中国新闻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秘书,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新闻史论师资特训班第二届学员,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新闻史论师资特训班同窗会副会长。
2001年考入北京大学攻读新闻学专业,2005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及经济学双学位。2005年经免试推荐继续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攻读传播学专业,在程曼丽教授和卓南生教授的指导下,将新闻史论定为研究领域。2012年于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学位论文被评为2012年度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新闻史论的专题论文,论文《动荡大时代里中国报人的抉择一一对管翼贤投敌附逆个案的考察》获得第二届“全国新闻学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奖。曾赴中国台湾地区以及韩国、菲律宾进行学术交流,并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全额资助下赴日访学一年。
现为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新闻系讲师,校级示范课程《中外新闻史》负责人。主持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对华文化战略下近代日本人在华北的办报活动与舆论宣传战研究》。李松蕾,女,文学博士,201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和“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现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讲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新闻史论师资特训班首届学员。
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史论、国际传播等。先后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曾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访学,并赴日本、中国台湾进行学术交流。
|
目錄:
|
第一部分新闻传播史论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方汉奇 卓南生 程曼丽 王润泽 如何研究新闻史?怎样办好《新闻春秋》?
程曼丽 《(蜜蜂华报)研究》的写作过程及其引发的思考
卓南生 从中日近代化报刊起点与演变之异同看东亚新闻事业
卓南生 新闻史研究方法论之再思考——从《香港华字日报》大量原件之发掘谈起
吴廷俊 多元媒介群落不均衡生长——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媒体生长状态考
第二部分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检视与探讨
汪琪 治学?研究?——回到两千年前找寻出师的路径
李彬 学术何为,前沿安在——对当下新闻传播学的若干反思
孙旭培 我国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失范与规范
郝晓鸣 《亚洲传播学报》与亚洲传播研究:本土研究的国际化
苏钥机 探究新闻的本质
第三部分当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实践与反思
阮次山 专访国际政要的苦与乐
林洗耀 西方主流媒体如何报道中国
林任君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发展历程
梁丽娟 《苹果日报》对港台传媒及社会的冲击
后记
|
內容試閱:
|
以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的“公共领域”(PublicSphere)理论为例,他的预设之一是公民可以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沟通。如果其他人能够证明未必所有的公民都永远理性,那么这个理论便会受到挑战。一般来说,学者在建构理论时会慎重处理预设、论据和论证逻辑等,并对可能遭到的挑战有所预期。在西方的学术研究中,“文献评述”(LiteratureReview)是研究过程中关键的一环。“Review”即分析、评断之意。我们中国人却以谦虚和善为美德,很多人在写论文时这一部分变成“文献探讨”,把某一问题的相关论述悉数罗列,基本算是“复制+粘贴”,这就完全背离了西方学术传统中最核心的“省思”“辩驳”理念。
第四个“常识”是,“学生在为学的路上追随老师或学术权威是理所当然的”;但在西方却不尽然如此。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CarlJung)便曾经为了“无意识”这个概念,与恩师弗洛伊德公开决裂。荣格认为弗洛伊德(SigmundFreud)过于注重“性欲”议题,显得消极负面,而“无意识”(Unconscious)则积极正面,可以视为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为此,荣格做了一件让中国学生很难想象的事情,他在写给弗洛伊德的决裂信中,引用了尼采的名言,“如果永远只当学生,那是对老师最差的报答”。中国文化推重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同样的,古圣先贤的地位,也不可撼动。虽则五四之后,孔子、孟子或从神主牌位上被拉了下来,但是神主牌位本身并没有被撤掉,反而是换上了西方的“大师”。对于学术权威的尊崇,是中西学术传统的又一不同之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