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1. 如果说英国清教徒感兴趣的是神学本身,是对清教神学进行复杂的理论探索,并将精力与享受的充分自由运用到发展不同派别、发展信仰自由的理论上的话,那么美国清教徒更感兴趣的则是如何运用神学,建设心中的“天国”。
2.本书旨在展现美国人对清教与“美国”的认识,思考清教与“美国神话”、“多民族之民族”、“救赎者之国”、“美国例外主义”等种种说法间的关系,探寻此类说法的合理性或非合理性,以便能使我们在整体上认识、把握美国文化、美国社会、美国属性的特质。
3.从一开始我们就发现美国思想中的两种主流,它们并肩而行,很少结合……一方面是超验主义的潮流,它起源于清教徒的虔信,在乔纳森·爱德华兹那儿发展成为一种哲学,经由爱默生,产生了美国主要作家的那种挑剔的、过分讲究的雅致以及超然,导致了大多数当代美国文化的非现实性;另一方面是只为赚钱的机会主义潮流,它起源于清教徒生活的实际变化,在富兰克林身上变成一种哲学,经由美国的幽默小说家,*终形成了我们当代商业生活的气氛。
4.这些清教教条主义者固然是坚忍不拔的辩论家,对每个细节和逻辑破绽都要究根问底,但他们绝不是习性怪异的虚妄之徒。显得怪异的是
|
內容簡介: |
本书旨在美国历史语境下,梳理清教阐释与清教研究,透视各个历史时期的阐释主导之音,如班克罗夫特、亚当斯兄弟、布鲁克斯、门肯、帕林顿、米勒、伯克维奇等著名批评家的清教思想,分析批评家们与时代的互动、其阐释立场、研究方法、意识形态、影响等,揭示他们笔下清教与“美国”的关系。
清教阐释基本上是在四种认知模式下进行:作为一种社会结构、作为一种辞令与审美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以及作为一种经历与体验。“清教之争”与“清教阐释之争”基本上属于美国思想内部的“文化之战”,与美国文化的“多面性”或“多面统一性”具有同质的特征。
|
關於作者: |
张瑞华,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英美文学与美国文明。出版专著《菲利普拉夫》(纽约知识分子论丛);参与编写《美国文明读本》等书,并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南京师大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