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售價:NT$
345.0
《
希腊人(伊恩·莫里斯文明史系列)
》
售價:NT$
845.0
《
世界巨变:严复的角色(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00.0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NT$
990.0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NT$
445.0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NT$
290.0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NT$
199.0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
編輯推薦: |
1.舒婷散文自选集,舒婷自己选编,自己分类。
2.内容全面,分类清晰,涉及作者文坛趣事、日常生活、儿时回忆等等,让读者对舒婷有一个全新的、深刻的认识。
3.语言诗化、笔触风趣幽默,给人以很好的文化享受。
|
內容簡介: |
舒婷散文自选集精装插图版,收录了舒婷几十年来所创作的散文精粹。舒婷用诗化的语言、幽默风趣的笔触、诗人以及作家的心怀,写家乡写异国,写亲朋谈好友,忆往昔谈今朝等等,风格隽永典雅,富含文化趣味。给读者以深深的震撼与文化感染。
|
關於作者: |
舒婷,原名龚舒婷,朦胧诗派代表人物,1966年开始写诗,1998年后主要创作散文、随笔。诗集有《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散文集有《心烟》《秋天的情绪》《今夜你有好心情》等十多部;出版《舒婷文集》三卷。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
|
目錄:
|
一. 老家的陈年芝麻儿
到石码去
籍贯在泉州
孩提记事
老家的陈年芝麻儿
晚照
挽高裤管过河
童年絮味
在那颗星子下
木棉树下
二.我儿子一家
照相
仲夏之夜
情话·情书·情人
预约私奔
我儿子一家
大风筝
儿子的天地
花事
咳,十七岁
有意栽花无心问柳
抵挡孤独
临别赠言
三. 干菜岁月
一朵小花
洁白的祝福
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
梦入何乡
心烟
小桥流水人家
梅在那山
“神药”
房东与房西们
醉人的酒养人的饭
小河殇(外二篇)
四.自在人生浅淡写
榕歌如泣
小泥匠哥哥
丽夏不再
一个人在途中
文学女性
红草莓诗人
自在人生浅淡写
我们都是你的瓜子儿
闻香识异乡
晚菊弥香
诗思如海亦无声
与你同行
东北痴人
五.我的海风我的歌
我的海风我的歌
我们生活中的动物演员(节选)
生命年轮里的绿肥红瘦(节选)
留在石头里的体温(节选)
渐行渐远的背影
书祭
大美者无言删节
夜莺为何泣血而去(删节)
真水无香
心曲千万端, 悲来却难说
——怀念父亲
|
內容試閱:
|
情话·情书·情人
情话
曾经为诗,也曾经为文,似乎没有专门写过情话。总是认为,情到深处当是无话可说。
原在一条街上毗邻而居,儿时极封建,所以算不得青梅竹马。后来两人都迷诗,渐常来往,一坐竟谈至深夜。当然是他来我处,门窗八面洞开,以示光明磊落。所涉话题极广,皆有关文学,虽不刻意回避,却不在“情”字上闪烁。
直到两人都成了大男大女。
彼在校在职乃至亲朋之中,已不知多少次任掷来的绣球滴溜溜满地滚。为躲避这些多情的误伤,他的背越发伛了,脸仍木着。
那一天,我从三峡远游归来,连鼻子都晒脱了皮,一身路尘。见他经过我家园子那株老番石榴树走来,步子尚镇定如常。待他推开房门,未及坐下,四目相对,已是了然。
于是,我将解了一半的行装扔地上,对他说:“好吧。”过了一个月,我们结婚。
想想,真无趣也。试想重新来过,琢磨半天,恐怕仍说不出第三个字来。
情书
抽屉里存有不少老朋友的信,就是没有他的。他自己倒接到过不少情书,有两指宽袖珍版言简意赅的,也有四张满满意犹未尽的长篇,都被他不动声色退回去,不存。
我和他同住小岛,眼不见时咄声可闻。再说少年气盛,心事蓬勃均已入诗,不屑废话。逢文代会什么的需赴省城,我和他也同是与会者。我们参差出门,长短回家。偶然撞在同一艘渡轮上,也是君立船头我坐船尾,分享一江水。绝不联袂而行,七八年如此。
等那天对他说“好吧”,不久就结婚,忘记留过渡时间让甜蜜的情书插足。婚后倒是常常分离,信也密密厚厚紧追不舍。那一年我到了洛杉矶,他的信才迟迟到纽约。王渝知我挂着家信,征得我同意,拆开信口述。她在电话那头一边读一边捂口笑得咕叽咕叽,我在电话这头听得满眼是泪。此信其实是部“育儿百科”,诸如:每天给他洗澡,今天大便几次,什么颜色;昨日中午哄他吃了四片猪肝;不吃钙片奈何……通篇如此。
这类情书,本当钉着我的脚跟天涯海角去的。不过近来家中已有电话,逢外出,隔天打一次长途回家,劈头盖脸**句话就问:“儿子考几分啦?”他还没回答,话筒就被儿子抢走。
情话不说,情书未写,已够愧对月老。丈夫还埋怨:连个情人也被儿子挤掉了!
情人
这个“情人”与丈夫无干。
“文化大革命”前夕,我读初二,每年照例要到郊区去帮忙秋收两星期,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
同住这家贫农的长子刚十八岁,矮墩结实,叫乌球。他在村口小黑板写通知时双臂大开大合,字迹极尽潦草。清晨他守在村口吹哨子,男女老少跑步列队点名,让他领着去上工。他自然是全劳力,被周围几个村的姑娘崇拜着。
只和他同吃。他是家中的领导阶层,村里的政治队长呗。我则是客人。我们离开后,由他爹、弟弟、妈妈、妹妹依次上桌。
除了嘹亮地吹哨子,他的厚嘴唇发声极有限。都低头扒饭,偶尔筷子相交,都悚然脸红,差点扔下碗筷。后来,桌上总有我爱吃的海鲜,是乌球起早赶小海所得。再后来,我回城上课,他继续吹哨子。
他给我写信,讨要毛主席纪念章。接着进城运肥时,粪车上高高码着地瓜、包菜和花生,卸在我家院子小山一般。外婆只好分送四邻,又忙着留饭,装回面干、点心和糖果。那时我十四岁,还戴红领巾,对他不胜其烦。吃饭绝不夹他送的菜,放下筷子就回我的房间看小说。
只有外婆送他到门口。外婆原是绸缎庄老板娘,对红通通不无敬意也有惧意,只有对我叹气。
不久我去插队,乌球的信仍不断,因为字迹过于独创性,乡村邮递员看不懂,存局待领。待了几次我偏不领,就不来了。他那时二十二岁,曾在信中说,村里他同年的伙伴都有两个孩子了。
过了十来年,我也结婚,和新郎去郊区采访,特意找到那个村,居然找到乌球的家。
一对老人都很健朗,其实岁数不大。乌球的妻子也乌黑且精瘦,两个儿子已经比肩。乌球在田里。围观的村人指点说,这就是乌球那个城里学生仔嘛。
问长问短。
先介绍丈夫,丈夫嘴巴讷讷,穿一套下乡专用中山装,灰不溜秋的。村人觉得丈夫除了比较白皙外,并不比乌球强多少,声音不觉洪亮许多。
又问我几个孩子了?我答三个女儿,我唉声叹气,偷偷给丈夫挤眼睛。大家一起振作精神安慰我:再生再生,第四个肯定是男孩。原本上茶后就退到灶间的瘦女人立刻就走出来,自豪地喊她的两个儿子:“给姨端糖。”乌球的儿子果然文静有礼,叫人羡慕。
丈夫老实,看我仍为那不存在的三个女儿毫无愧色接受村人的抚慰,便提出告辞。
迎面碰上不少收工的壮年汉子,我戳指乱点,这个很像是,那个也有可能,丈夫恼了:“怎么都是你的情人?”答:“根本当初,我就没有仔细见过他长什么样子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