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8.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編輯推薦:
本书共4章、**章“以诗为媒”,包括“庞德与神州”、“洛威尔的诗与中国”“美国当代女诗人拉森对薛涛诗歌的译介”等几节, 讲汉英诗歌与文化的交往,是以翻译为媒介手段。 第二章以译为介,谈的是关于翻译中两种文化的碰撞及交融,比如,赛珍珠对《水浒传》的翻译,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相互渗透,
近现代中西文化的相遇和汇聚伴随着社会时代的动荡、世界格局的变迁。清末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的蜂拥而入,以及当下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呼声,无不印证着东西方的汇聚*终是文化的汇聚。第三章即以此为题,探讨中西文化的相遇与交集,探讨其共通之点及无法融合之处。通过“晚清三位西方女传教士对中国的解读”,可以窥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及难以调和,从“英语文化与中国当代女性服饰文化的变迁”等文章,则可感知当今世界文化的趋同与存异。可以说,文化的汇聚,文化的求同存异,正是今天英语文化或其他异质语言文化在中国生存的现状。
*后一章是关于英语教学的,作者在两种语言文化交界处探寻,接受英语语言文化的渗入,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担当起传介汉语言文化的重任。
本书作者是
內容簡介:
本书审视英美诗歌与中国诗歌的相互影响和渗透,特别是英美现当代诗歌与中国古诗的渊源,探讨翻译在英汉诗歌及英汉文化碰撞中的媒介作用,剖析外语教师的文化交汇身份。特色为,从比较文学视角及女性视角探讨中西文化的融会及渗透。
關於作者:
周彦,女,1964年11月生。现为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本科毕业,四川大学外语学院英美文学硕士、隆德大学(瑞典)东南亚研究中心硕士。长期致力于英语语言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现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分会理事,广西翻译协会理事。主要学术兴趣在中国古诗的英的研究,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主编《翻译语言文化》(2010)等,已出版译著8部,主要有《大师肖像1000例》(2011)、《了不起的盖茨比》(2013)、《日本漫画60年》(2013)等。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以诗为媒
庞德与神州
罗威尔的诗与中国
中西合璧的宁馨儿——闻一多诗歌色彩论
红笺小字走天涯——薛涛诗英译的文化意义
薛涛诗歌在美国的再生:美国当代女诗人拉森对薛涛的译介
超越时空的对话——拉森译介薛涛的诗学对话
薛涛诗歌在美国的翻译生态
艾米莉·狄金森其人其诗
无法完成的生命之圆——解读布朗宁《男人和女人》
布朗宁《女人与玫瑰》中的圆舞曲
第二章 以译为介
庞德误译浅析
《松花笺》——忠实与创新的结合
感受中英诗歌翻译的乐与美
诗歌译者与读者的审美角色
赛珍珠英译《水浒传》回目人物名称剖析
典籍英译与女性译者
翻译随笔——《日本漫画六十年》译后
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汉英旅游翻译生态环境与翻译中本土文化的凸显
汉英旅游文化景点翻译中本土文化的凸显
第三章因文而汇
晚清三位西方女传教士对中国的解读—— 兼谈性别与传教
从marry的汉译看中英婚姻
人文精神及其在中西语境中的体现
文学艺术·人文精神·中西女性人文风格
妇女的权利和香港原住民权探讨:挑战殖民地概念
英语文化与中国当代女性服饰文化的变迁
英语文化与中国当代妇女的饮食文化
第四章因教而学
谈壮族学生的英语语音学习
內容試閱 :
诗与文化,为我之所爱,不管东方与西方。有幸生长于华夏,浸润在唐诗宋词、秦砖汉瓦之中,也
有缘与英诗及英语文化相遇,留连于“乐园”与“湖畔”[1]、风笛与“木马”[2]之间。二十多年来往返行走在汉英诗歌与文化交汇之处,一路上目之所及尽
收于此,或短浅幼稚,或恣意妄言,虽有些散漫随意,则都为所思所想。
与生俱来的华人
血脉,使我无论行至多远,都要回望故土,以华夏为根基、为起点、为终点。因而“以诗为媒”一章中汉英诗歌的相遇和相恋,主要是以“嫁”到华夏为目的,是缘
于亲睐中国古典诗词的美貌,“庞德与神州”、“洛威尔的诗与中国”“美国当代女诗人拉森对薛涛诗歌的译介”等即是这样,“中西合璧的宁馨儿——闻一多诗歌
色彩论”也是这样[3];如果说薛涛的“红笺小字”远走到了“天涯”,在异国他乡重生,那也是薛涛诗歌、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使然。本章中的最后三篇文章,
关于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关于英国诗人布朗宁的诗,是我对英美诗歌的相恋,但也是以一个中国人的眼光来品读英诗。
汉
英诗歌与文化交往的深入,是以翻译为媒介手段的。翻译使两者相纠结相碰撞,使两者互为渗透。因而庞德、洛威尔对中国古诗的误译或不忠,都不是简单的误译或
不忠,是他们以我之主张去淘汰去过滤作为他者的中国古诗的渗透,进而将我之元素或西方元素渗透到中国古诗译文中;真正的诗歌译者从来都不是“老实厚道之
辈”,大多为“个性轻狂之徒”,他是借诗歌翻译偷享心灵的快乐和美妙,本章中“感受中英诗歌翻译的乐与美”、“诗歌译者与读者的审美角色”两篇文章即是与
读者分享这样的乐与美,分享这种碰撞、渗透以及超越之美。本章中余下的几篇,是关于翻译中两种文化的碰撞及交融,比如,赛珍珠对《水浒传》的翻译,体现了
中西文化的碰撞和相互渗透,其英文译名All Men Are
Brothers(《四海之内皆兄弟》显然有西方基督教文化的痕迹[4],而赛珍珠翻译《水浒传》的行为本身,以及她在诺贝尔获奖感言中大谈中国小说给予
她的养分[5],正是中国文化渗透到赛珍珠的世界抑或英语文化之中的见证。
近现代中
西文化的相遇和汇聚伴随着社会时代的动荡、世界格局的变迁。清末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的蜂拥而入,以及当下中国文化走
向世界的呼声,无不印证着东西方的汇聚最终是文化的汇聚。本书第三章即以此为题,探讨中西文化的相遇与交集,探讨其共通之点及无法融合之处。通过“晚清三
位西方女传教士对中国的解读”,可以窥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及难以调和,从“英语文化与中国当代女性服饰文化的变迁”等文章,则可
感知当今世界文化的趋同与存异。可以说,文化的汇聚,文化的求同存异,正是今天英语文化或其他异质语言文化在中国生存的现状。
本
书最后一章是关于英语教学的,看似与文化无关,实则不然。作为以汉语为母语、在中国从教的英语教师,生活常态即是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行走,在两种语言文
化交界处探寻,接受英语语言文化的渗入,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担当起传介汉语言文化的重任。要怎样接受,该如何传介?怎样做到隋高僧彦琮所谓“不坠彼学,
不昧此文”?着实严肃而神圣!感谢英语教师的身份给了我学无止境的理由和机会,让我去追问英语语音与壮语语音的发音问题、去探索翻译教学中怎样更好地呈现
两种语言文化的特点、去思考英语专业教学怎样融入更多的中西文化内涵……“教学相长”,正因如此,往来于中英语言文化的交汇处,让我受益匪浅。总之,学海
一滴,微言怯音,惟愿心泉之滴不致干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