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故宫书画集(精编盒装)版传统文化收藏鉴赏艺术书法人物花鸟扇面雕刻探秘故宫书画简体中文注释解析
》
售價:NT$
1490.0
《
《往事和近事(增订本)》(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代表作,新增修订、全新推出。跨越三十多年的写作,多角度讲述中华文明)
》
售價:NT$
349.0
《
往事和近事:历史地理学泰斗、百家讲坛主讲葛剑雄经典文集
》
售價:NT$
349.0
《
父母的关键认知
》
售價:NT$
225.0
《
第三帝国:一部新的历史(纳粹主义具有何种魔力?纳粹运动会卷土重来吗?一部全面揭示希特勒及其罪恶帝国黑暗的历史)
》
售價:NT$
490.0
《
强迫症的历史:德国人的犹太恐惧症与大屠杀(德国历史上的反犹文化源自哪里?如何演化为战争对犹太人灭绝性的种族杀戮?德国历史研究专家克劳斯·费舍尔叙述德国反犹史及其极端形态的典范之作)
》
售價:NT$
440.0
《
粤港澳大湾区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精品案例:基于媒介化治理的思考
》
售價:NT$
445.0
《
大地的勇士
》
售價:NT$
340.0
|
編輯推薦: |
从哲学的角度看,唯灵论的实质就是把抽象的精神性的东西当作世界的本体或建构世界的一种形而上学的方法。在马克思看来,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的自由主义主张实质上就是唯灵论。宗教是唯灵论的,而与宗教紧密相关的政治与经济领域也是唯灵论。马克思对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的自由主义的批判,是以对宗教的批判为前提,继而过渡到对法与政治的批判,*后停留在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因此,马克思对唯灵论的批判,既包括对宗教唯灵论的批判,也包括对政治唯灵论、经济唯灵论与人权唯灵论的批判。马克思对宗教、政治、经济与人权唯灵论的批判,其意图在于颠覆资本主义永恒的神话,力促无产阶级形成整体的阶级意识,不为抽象的自由、平等与博爱原则的迷惑,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
內容簡介: |
唯灵论的实质就是把抽象的精神性的东西当作世界的本体或建构世界的一种形而上学的方法。在马克思看来,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的自由主义主张实质上就是唯灵论。马克思对唯灵论的批判,既包括对宗教唯灵论的批判,也包括对政治唯灵论、经济唯灵论与人权唯灵论的批判。马克思上述批判的其意图在于颠覆资本主义永恒的神话,力促无产阶级形成整体的阶级意识,不为抽象的自由、平等与博爱原则的迷惑,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终极目标。本书就是对上述问题的阐述。
|
關於作者: |
苗贵山,河南辉县人,教授,法学博士。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彭晨慧,广东汕头人,副教授,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霍玉敏,河南信阳人,副教授,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
目錄:
|
引言马克思实证哲学的唯灵论批判视域
一、作为解释世界的形而上学
二、作为改造世界的实证哲学
三、唯灵论批判:马克思实证哲学社会批判的视角
第一章马克思对宗教唯灵论的批判
一、马克思宗教唯灵论批判的历史进程
二、宗教是作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观念上的反映
三、宗教唯灵论的归隐: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解
第二章马克思对政治唯灵论的批判
一、对黑格尔神秘主义国家哲学的批判
二、对政治解放所造成的政治唯灵论本质的批判
三、政治唯灵论的归隐:废除官僚政治
第三章马克思对经济唯灵论的批判
一、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拜物教镜像
二、拜物教镜像与经济唯灵论本质的折射
三、经济唯灵论的消除:消灭市民社会
第四章马克思对人权唯灵论的批判
一、启蒙人权观的唯灵论本质
二、对启蒙人权观的赞颂与袪魅
三、人权唯灵论的扬弃:从历史的权利走向真正的人的权利
尾言马克思唯灵论批判的意图
一、颠覆资本主义永恒的神话
二、力促无产阶级整体的阶级意识的形成
三、价值旨归:在自由联合劳动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內容試閱:
|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中,马克思这样讲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这意味着,以实践为思维方式的并把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哲学的诞生标志着以理性为思维方式并把解释世界为目的的形而上学的终结。因此,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讲,马克思的哲学是在批判形而上学的基础上而诞生的。而在马克思看来,形而上学本身就是唯灵论,其特征就是:一是强调理性对实践的经典的领先地位;二是强调理性对物质世界统摄的能动性。对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在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确立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提供了佐证:“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ā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2]这里,所谓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就是马克思所指认的人的实践活动,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不能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唯物史观的根本主张出发去把握社会生活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以至于前者尽管在自然观上,即下半截是唯物主义的,但在社会历史观上,即上半截是唯心主义的,以“理性、意志力与爱”这些新的宗教的内容而不是人的实践来解释社会,因而他的哲学也只能解释世界,而不能去改造世界;而后者则也只能从思想、意识出发逻辑地、合理地解释世界,因而始终逃不出形而上学的藩篱。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以理性为原则,逻辑地解释世界的哲学就是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史发展到黑格尔那里,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就是典型的形而上学。如同费尔巴哈颠倒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那样,马克思从社会生活(实践)决定社会意识出发,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证哲学”,而这种“实证哲学”凸显的是针对社会存在的不合理的状况而改造世界的特质,其目的是颠覆资本主义社会的“唯灵论”本性。
一、作为解释世界的形而上学
在西方哲学史上,形而上学就是哲学的代名词。海德格尔在《面向思的事情》中有言:“哲学即形而上学。”[3]它以逻辑思维为原则,脱离经验世界,从整体上来把握世界的存在根源,追求普遍性的统一,并以这个普遍性的统一来统摄存在者。从词源上看,“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公元前1世纪古希腊逍遥派哲学家安德罗尼柯编撰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把关于“有本身(存在本身)”的学说编排在关于有形物体的学说即物理学之后所定的名字,意即“物理学之后”。在我国古代《易经·系辞》中曾这样讲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因此,无论从字面上还是从实际意义上,以“形而上”来翻译“物理学之后”是最为贴切的。这样,在西方哲学史上,形而上学就成为专门术语,专指探寻存在者存在问题的学问。
哈贝马斯指出,巴门尼德开创的形而上学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这不仅直接影响了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更直接决定了整个西方哲学的走向。“尽管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间矛盾重重,但是,随着巴门尼德而产生的形而上学思想一般都把存在者的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因此,这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思想。真知追求的永远都是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无论是以数学为摹本,把真知理解为直观和回忆,还是以逻辑学为摹本,把真知看作是沉思和话语,认识所把握的都是存在者自身的结构。……形而上学最初是关于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的科学;它只有在意识理论中还能找到等价物,而这种意识理论从先验的角度阐明普遍综合判断的客观性所必需的主观条件。”因此,在海德格尔看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形而上学是“有关人和世界的整体性的问题所作的任何一种探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