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NT$
454.0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NT$
556.0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NT$
352.0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
內容簡介: |
被称作“老三联人”的,是指在上世纪30年代前 后就与书刊结缘的生活、读书、新知三店的出版人。
在战争烽火中,在白色恐怖下,他们出生入死,以笔 当枪,追求真理,启迪民智,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 承,为进步新闻出版业的创建和发展。付出了青春和 生命。在中国的文化抗战历史中,他们写下了浓墨重 彩的一页。他们在晚年发挥的余热也令人敬佩。吉晓 蓉主编的《书韵流长:老三联后人忆前辈(上下)》 收入四十多位老三联后人对前辈的缅怀文章,对“老 三联人”这个特殊文化群体中的个体,作了历史和生 活细节的记录和描述。虽是一些侧面或点滴,但也勾 勒出前辈们的个人命运、学养和个性,是可供研究的 不可多得的史料。
|
目錄:
|
序 三联是光荣的 周巍峙
邹韬奋 相依相契的患难搭档——怀念我的父亲与母亲/邹嘉骊
茅盾 创办《文学》的斗争艺术/韦韬
胡愈之 伯父与绥青的似与不似/胡序介
杜重远 重撑火炬勇往前行——父亲杜重远与生活书店/杜毅 杜颖
沈志远 在追求真理的征途上——追忆父亲沈志远/沈骥如
李公朴 我的亲历亲闻/王健
张仲实 四年相知一生结缘——父亲张仲实与三联书店/张复
薛暮桥 关于父亲的出版纪事/薛小和
徐伯昕 为忠于“生活”而生活/徐墨钊
高士其 “生命呵,你是一只神鸟”/高志其
朱枫 一位“新知”女性的红色传奇/徐云初
黄宝殉 琐细平凡见精神——母亲黄宝珣在生活书店的日子/黄川
郑易里 特别的书柜特别的书/郑璀
金仲华 《世界知识》的抗战传奇/金立勤
胡耐秋 凝望她默默追求光明的背影/徐虹
黄洛峰 “黄老板”的双肩/黄燕生
艾思奇 回忆中的反思——怀念父亲艾思奇/艾一梅记述 黄思昊整理
孙梦旦 “两个半人”中的那“半个”/姚亢
徐雪寒 大半生都在移动的身影/徐乐
华应申 父母留下的一份宝贵遗产/华焱
戈宝权 再续与二舅的书缘/孙戈
袁信之 我们家与韬奋纪念馆/袁国新 袁仄
邵公文 生活书店成就了父亲/邵海明
沈静芷 难忘纯真岁月——记父亲沈静芷和母亲戴琇虹/沈建林
汤季宏 创字范垂风范——父亲与中国汉字印刷字体规范化工程/汤小淇邢峥
周巍峙 “上起刺刀来!”——记父亲周巍峙/周七月
唐泽霖 在桂东粤北寻找父辈的足迹/唐小军
胡绳 与老三联后人谈胡绳/胡伊朗
熊蕴竹 贵阳“生活”播火的熊二姐/秦小松
陈原 鲜花陪伴他们远行——忆我的父亲陈原和母亲余荻/陈湄
倪子明 默默耕耘的总编辑/倪小钢
蒋一苇 从航空机械士到总编辑/蒋方
欧阳文彬 围绕一本小说的那些人和事/晓蓉
陈敏之 父亲与《顾准文集》/陈小姆
曹健飞 记忆之珠——送别曹健飞叔叔/跷蓉
黄荣灿 三联名册上没有的台北三联人/黄俭
李易安 一位“护书人”的事业和传承/李昭醇
吴仲 长留清白在人间/吴绿墨
王仰晨 爸爸日记里的“四五事件”和《天安门诗抄》/王小平
许觉民 洁泯的书之魂/晓蓉
戴文葆 父亲的书桌/杨进
范用 追求:坐拥书城/范里
蓝真 我人生和事业的引路人——追忆三叔蓝真/蓝坚
王润华 与“书之书”相伴——记父亲王润华/王绪芳
俞筱尧 一位追寻同人足迹的“新知人”/沈建林
附录/徐虹整理
编后记/编者
|
內容試閱:
|
参与并组织群众歌咏活动 父亲是30年代初离开老家去上海的。那时已经非 常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早期 新闻教育家戈公振先生,是父亲的东台同乡和远房亲 戚,父亲叫他二舅。父亲从苏北的东台到上海投奔戈 公振,被安排在申报流通图书馆做练习生。1932年, 国际联盟来中国调查“九一八”事变的真相,戈公振 以记者身份随中国代表团去东北,临走时把父亲托付 给了邹韬奋先生,那时父亲16岁。
1932年韬奋先生创办《生活日报》筹备处时,父 亲是文书。韬奋先生被迫流亡海外后,《生活日报》 筹备处撤销,经戈公振、韬奋先生介绍,父亲又开始 在李公朴先生身边工作。父亲在这两位杰出人物身边 都得到了历练。
那时,为了筹备申报流通图书馆及业余补习学校 ,父亲每天到公朴先生家里上班,日常工作就是剪报 、收集整理图书资料、做联络工作;更重要的,是代 李先生给青年复信,整理讲话稿,有时还将复信整理 成文稿,发表在《申报》副刊“读书问答”上。当时 国民党政府企图把“读书问答”连根拔掉,李公朴、 艾思奇、柳浞、夏征农他们正觉得“读书问答”已无 法满足当时抗日救亡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创办 《读书生活》半月刊,由李公朴主编,艾思奇、柳浞 任编辑,父亲协助工作。
《读书生活》1934年11月创刊,发表了大量反对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文章,宣 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 学通俗化的尝试,传播马列主义基本知识。
1936年3月,读书生活出版社成立,由李公朴先 生担任社长。同年,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公朴 先生被推为负责人之一。此时,父亲已经是公朴先生 的秘书了,主要协助他在青年中做些指导工作,并担 任《读书生活》杂志的助理编辑。
父亲一直认为,自己是在这些民主先驱者和党内 一些老同志的带动下进步起来的。没有这段经历,他 可能还长期在痛苦、徘徊中,不知会走上哪条道路。
他的这种情况,应该代表了当时的很大一部分青年, 因为那时政治黑暗、生活艰难,使许多青年长期处于 彷徨和苦闷中。父亲在李公朴那里为读者复信时,信 上看到的都是这类问题。他很同情这些青年,按照自 己的经验给他们复信,提供一些意见……这也是他比 较自豪的一段经历。
1934年底,父亲在业余时间参加了刘良模先生领 导的民众歌咏会学唱歌。这个歌咏会是上海基督教青 年会组织的,总干事刘良模先生是一位进步的文化人 ,歌咏会最早唱的歌曲就有用外国歌曲《摇小船》填 词的《救中国》。
1935年,父亲参加了聂耳在电通影片公司时创办 的业余合唱队。聂耳去日本后,这个合唱队由吕骥负 责,并从电通公司搬到大陆商场排练。参加合唱队的 多是店员、工人、学生和失业青年,但都有一点文化 ;还有电影界的陈波儿、许幸之等;再就是话剧演员 ,如崔嵬、丁里、李绦之这三位“山东大汉”。那时 的唱歌不仅仅是娱乐,主要是救亡斗争的需要,是通 过歌唱活动激励民众的抗日救亡热情,表达反对日本 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激情。
当时,刘良模先生还办了好几处工人夜校,通过 歌咏、戏剧、文化学习及时事宣传等活动,向工人们 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教育。父亲和丁里两人负责在西门 路祥康里的小学教室教工人唱歌、为工人排戏。参加 排戏唱歌的大部分是纺织女工,每周两次,一般是父 亲先教歌,重点教过孙师毅作词、聂耳作曲的《女工 歌》等救亡歌曲。歌教完了,丁里开始排戏,戏的内 容也是关于生活贫困的女工经过抗争,参加抗日斗争 的故事。父亲与丁里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但彼此以 同志相称。
1936年父亲又发起组织“新生合唱团”,不但领 着大家练唱抗日救亡歌曲,还请冼星海、贺绿汀、塞 克、沙梅等名家给队员们讲课。为了作掩护,合唱团 还练习当时流行的英文歌曲,一旦巡捕房的人来检查 ,大家就用英文歌《甜蜜的家庭》应付他们。“新生 合唱团”一直坚持在大陆商场活动,传播抗日救亡歌 曲,推进救亡活动,培养了一批进步青年,后来他们 中有的成了新四军,还有的去了延安。
那时,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 唱》还没有诞生。父亲深深感到,爱国的歌者是多么 需要一本大家都爱唱的歌集。有了他的群众工作和歌 咏活动的基础,出版《中国呼声集》也就是水到渠成 、顺理成章的事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