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NT$
296.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NT$
356.0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NT$
254.0
|
編輯推薦: |
新哲学精选集共8辑,每辑都分几个专题,每个专题下都是选择相关领域质量颇高的学术论作,百花齐放,让读者看得过瘾。
★ 激活哲学智慧
★ 亲证终极信念
★ 关注公共生活
★ 化解人类风险
|
內容簡介: |
新哲学精选集共8辑。第一辑共有六个相对独立的讨论专题。
第二辑包括:学说广场、中国哲学:摸索与新视角、“公私”观念与社会史、古代“士阶层与公共生活、思想史方法论(下)、哲人佚文知见录(一)编后言等七个部分”。
第三辑包括:诠释学及语言世界、儒学的宗教性维度、深度生态理念:传统与现代、正义·自由·平等,五个专题。
第四辑包括了四个主题,它们是我们时代哲学的角色和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探索、中国哲学:探索与新视角、近代中国思想语境中的“激进”与“保守”。哲学在我们的时代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世界性的恐怖主义、不同文明的尖锐冲突、生物技术引发的生命及人性和伦理问题,过度追求增长而造成的自然和生态循环的失常、世俗化利益追求和消费文化的膨胀等等。这些问题都非常棘手,令我们十分不安和困惑,哲学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公众不仅对它越来越感到陌生,就是哲学家之间往往也彼此陌生。
第五辑通过对当代西方的过程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对比研究、对经济与伦理的和谐的追求及从孔教会看儒教在近代中国的发展等...把哲学研究、文化翻译问题的研究、经济伦理以及文学献史料研究合为一体;通过对本书的阅读,能让我们从哲学角度来诠释一些文学、经济等方面的问题。
第六辑是对当代西方的过程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对比研究、对经济与伦理的和谐的追求、看儒教在近代中国的发展等等……把哲学研究、社会制度改革等问题的研究、经济伦理以及文学献史料研究合为一体;通过对《新哲学.第6辑》的阅读,能让我们从哲学角度来诠释一些文学、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第七辑有两个集中讨论的专题,一个是有关“默会知识”的,另一个是有关“女性主义”的。有关中国哲学的反思和讨论,这一辑共有七篇论文,从古代到现代,时间跨度很大,对于中国哲学不同时期的的研究者来说,也许可以各取所需。本辑继上辑之后,又推出了“哲人佚文知见录——殷福生海光英文佚文及中译下”,它包括了殷海光的两篇重要英文佚文及其中译,相信关注殷海光研究的朋友一定有如获至宝之感。
第八辑的文章,从不同角度认识、理解和转化“经济人”的假定,这将会使我们从更加开放的立场来看待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本辑有关中国哲学的讨论,在大跨度之下展现了许多重要的问题和讨论,想必也一定会引起同道们的关注。
|
關於作者: |
王中江,男,1957年出生,河南省汝州市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先后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河南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教授。1979年至1983年,在郑州大学哲学系学习。1983年毕业,获哲学学士学位;1983年至1986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专业中国哲学史,指导导师楼宇烈,毕业论文《金岳霖知识论中的意念论之分析》,受到答辩委员会的好评,获哲学硕士学位;1986年至1989年,师从张岱年先生攻读哲学博士学位,专业中国哲学史。1987年至1988年,曾在日本东京大学研修。博士论文《严复与福泽谕吉:中日启蒙思想比较》,开拓了中日近代思想文化比较的新领域,并以不少新的观点,受到答辩委员会的肯定,圆满通过答辩,获哲学博士学位。1989年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工作,1991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1995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先后任哲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职务;担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州学刊》编辑委员会委员。2000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2004年调入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任教授。开设中国哲学和专题课程,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国哲学史研究,在中国近现代哲学、先秦哲学、道家哲学和魏晋哲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同时在中日近现代哲学的比较研究方面、在日本近代哲学对中国的影响方面也有所研究,并取得了具有一定影响的成果。
|
目錄:
|
《新哲学.第二辑》目录:
学说广场
对立和鼎立庞朴
能力本位论与21世纪实力主义文化预期韩庆祥
中国哲学:摸索与新视角
春秋思想史论(下篇)──哲学突破的历史进程余敦康
隐秘的颠覆──透视儒家的道德主义面目唐文明
王廷相思想中的规范与人性──以人性论、修养论为中心马渊昌也
刘宗周与明代理学的基本走向崔大华
为中国哲学开生面──孟旦(Donald J. Munro)先生治学简介刘笑敢
“公私”观念与社会史
公与私:先秦的“立公灭私”与对社会的整合刘泽华
古代“公天下论”的构成张分田
公私观念在近代的演变──以晚清上海为例李长莉
中国公私观念研究综述刘畅
古代“士”阶层与公共生活
先秦“士”阶层的形成、自我意识及原创性王中江
汉代知识的性格与知识分子斋木哲郎
中世的士大夫:三国、西晋政治史与军师和清谈家葭森健介 末崎澄香
明代知识分子论:以林希元为例小岛毅
思想史方法论(下)
上天入地:思想史的边界与方法高瑞泉
晚清汉学谱系与近代中国学术和思想史革新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研究的范式转换及前景萧功秦
中国哲学史研究范式回顾欧阳哲生
代际理论及其运用焦润明
关于思想史的思考方法──类型、范围、对象丸山真男
思想史:它的意义和中国思想史研究史华慈
哲人新知见辑录(一)
严复重要佚文、书札
编后记
……
《新哲学.第八辑》目录:
海德格尔与伦理学
海德格尔的“源始伦理学”
海德格尔在早期课程中对亚里士多德“美德”概念的阐释
实践之知还是存有论:亚里士多德与海德格尔
西方社会与世俗化问题:伦理、宗教、政治与审美的视角
访谈录:论世俗化
天主教与世俗化
美国宗教的政治参与和当代美国政治中的道德争论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康德美学的黄昏——兼论“生活美学”本体论的建构
“神秘主义”的维度
游心于万物之初——道家的神秘主义
中国早期的神秘主义:一种评价
神秘主义的类型
中国哲学:反思与探索
《尹文子》所见名思想研究
九品中正制度与性三品说
王弼“情”思想研究
崔浩的“天人思想”考
清——六朝隋唐国家的社会编成论
戴震之“道”的构成及其特质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一些整体趋势
经济人与道德
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在生态的、社会的和制度的限制之下作决策
道德的经济人
国际关系中的“经济人”
编后卮言
|
內容試閱:
|
1.人性问题
古典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本人认为在人的本性中只有本能。人是否自私,要看其生活的环境是否鼓励自私或让自私行为有存在的余地。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是自私的,那就说明整个社会在倡导一种自私的价值观,而且自私的人才能够在社会中很好地生存。如果在整个社会中只有少数人是自私的,大多人都鄙视自私行为,那就说明整个社会在倡导一种为公的价值观,只有为公的人才能在社会中幸福地生活。
从人的机体来看,人有感觉和欲望,主要因为人有神经系统。而神经系统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愉快与不愉快的体验,去趋福避祸,并能够为机体的生存提供营养。人是不是自私,要看自私是给人带来福还是祸。如果自私的结果足给人带来祸,而为公的结果是给人带来福,人就不会自私。人在自然状态下的意志是自由的。他愿意做什么,只要在能力许可的范围内,他就能做什么。他按本能的指使去行为。没有人会去评价他的行为,因此他的行为没有善恶之分。人进入社会的目的是获得安全感和更好地生活。在社会中,人可以共同避免来自野兽的侵害.可以共同防御自然灾害。由于社会具有劳动分工,人因此可以在付出同样的劳动时间的情况下,互相享有各自的劳动产品和共同创造的社会福利,因为劳动分工带来了效益。
一个专门生产鞋的人能够通过自己制造的鞋去换来电脑和电视等。而一个人同时要制造鞋和电脑、电视等则是不可能的。
社会有分工就必然要有等级。没有等级的社会是个堆而不是个系统。人身上的所有细胞,因为按一定的方式排列组合起来,才成为一个活的人。还是这些细胞,如果不是接系统要求排列起来,而是堆在一起,人就活不起来,就不会产生活着这个总体功能。社会也必须按系统排列,而不是把人堆在一起,堆在一起的人,可能不仅不会带来效益.还会造成互相间的冲突,其结果还不如一个人呆着:而把人按系统排列起来的方式就是等级。如果一个社会能够把最适合从事某种劳动的人们恰好放在各自适合的位置上,、止他们的潜能能够在那里得到适当的发挥,就能够给社会带来总体效益。有的社会强制其劳动者从事某些劳动,比如说奴隶社会。奴隶不管同意不同意,都得从事某些劳动。这种强制劳动一是需要暴力为后盾,一是劳动性质通常为体力劳动。人很难被强制去从事创造性的劳动,因为他不知道那个被强制的人是在偷懒还是确实就是创造不出东西来。多数社会还是靠大多数成员的认同来从事劳动。强制只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而不是用来强制大多数成员从事某种劳动。这样的社会在本质上是民主的。
而要让人自愿地按等级从事劳动.就必须有人们认同的规则。人们都要维护这种规则,社会才能够按等级组成一个系统。这些规则就是伦理规则。这就是人们判断善恶的标准。因此只有在社会中才有善恶标准。人在进入社会之前,其行为是无所谓善恶的。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一个社会是按人们认同的规则组织起来的,这个社会本质上是个善的社会。它要求其成员能够遵循这些善的规则。这些善的规则会转化为人的行为规范,这就是道德规范。在每个组成系统的社会中,人都需要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
根据人们遵循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动机,可以把社会分为两类。一类是从自私的角度,把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作为谋生和发展的工具来倡导的社会。这种社会通常把人的生活领域分为私域和公域,认为人只有在公域需要遵循伦理和道德规范,而在私域则可以享受自由,不必受伦理道德规范的约束,因为这些规范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在这样的社会中,自私被合理化,人的行为动机通常都被认为是为己的。也就是这样的社会能够普遍承认人是自私的,而且容易接受“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样的判断。这样的判断能够把自私的行为更好地普遍化和合理化。这样的社会仍然是有伦理道德的,而且法律也是建立在底线伦理道德规范上的,但是“人是自私的”这样的判断在这种社会中是成立的,因为他们还是遵循伦理道德规范的,只是遵循的理由是自私的。现代西方社会属于此类。……
——选自《新哲学.第八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