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迈尔斯普通心理学
》
售價:NT$
760.0
《
面部填充术
》
售價:NT$
990.0
《
尼泊尔史:王权与变革
》
售價:NT$
430.0
《
战争事典085:德国人眼中的欧战胜利日:纳粹德国的最终失败
》
售價:NT$
499.0
《
步履匆匆:陈思和讲当代人文(杰出学者陈思和的人文之思、情怀之笔!)
》
售價:NT$
299.0
《
宋朝三百年
》
售價:NT$
790.0
《
礼制考古经典选读
》
售價:NT$
1340.0
《
MATLAB实用教程(第六版)
》
售價:NT$
695.0
|
內容簡介: |
本书对自2012年俄罗斯新一轮军事改革基本完成以来,俄军在军事战略、军事改革、装备建设、武器出口、军事行动和军事演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和总结,从不同的视角,全面、深入地向读者介绍俄罗斯军事改革在这些领域取得的成果、经验和教训,并力图给出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俄军新一轮军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处于推进具有中国特色新军事改革进程中的我军,极具参考和借鉴价值。
|
關於作者: |
李大鹏,海军大校。海军自主培养的首位核能科学与工程博士,海军首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出站博士后;2006.09—2010.12,留学俄罗斯,获俄罗斯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全军外宣专家组成员,《中国青年报》特约撰稿人。2012年至今,发表海军和俄军方面的研究文章近60篇。编著有《潜艇AIP装置》,专著《未来战争中的航空母舰》列入2014年军队年度学术专著出版计划。
|
目錄:
|
第一章军队建设与军事战略
俄罗斯改革军区制
曲折艰难的俄罗斯兵役制度改革
俄罗斯四大军区的组建及战略指挥改革
俄罗斯《军事学说》都说啥
俄罗斯的海洋活动和海洋军事战略
俄罗斯联邦高等军事教育体系和教学活动
俄罗斯海军军事教学科研中心的组建及构成
俄罗斯新任国防部长邵伊古
俄海军将在地中海常态化部署
俄红场阅兵,展示军队改革新气象
俄罗斯是否会退出《中导条约》
俄罗斯指责美打击型无人机违反《中导条约》
美俄相互指责,《中导条约》还有约束力吗
奥巴马致函普京,指责俄罗斯违反《中导条约》
俄罗斯认为《中导条约》有损于自身国家安全
俄罗斯考虑退出《中导条约》
《中导条约》对于欧洲地缘政治和军事力量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安东诺夫:《中导条约》应与时俱进
俄罗斯国家安全的三大威胁
俄罗斯为何将反对导弹防御系统作为其外交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俄罗斯认为美国远程高超音速常规武器对其构成最大威胁
全球快速打击能否对俄罗斯战略核力量构成严重威胁
全球快速打击,美国有矛,俄罗斯有盾
全球快速打击与俄罗斯的应对
2030年前核力量在保证俄罗斯军事安全上仍将扮演决定性角色
战术核武器在欧洲地缘政治中的角色与作用
俄罗斯应维持怎样规模的核力量
俄美长期对峙可能导致军事冲突
俄罗斯海军应获取远东的制海权
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廉颇老矣
俄罗斯布局海外军事基地网络
俄罗斯加强在北极的军事斗争准备
黑海舰队因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而获得新生
第二章装备建设与武器出口
航母面临挑战,但仍不可替代
航母还是核动力潜艇?俄海军发展之争
美国,要航母,也要战略导弹核动力潜艇
俄海军着手研发第五代核动力潜艇
俄新型核潜艇能否对美国航母构成威胁
未来要建造什么样的航母?
俄罗斯发展航母的战略考量
俄罗斯是否有能力发展新一代航母
俄罗斯新型航母建造已有明确时间表
俄罗斯水下力量的现状、发展前景与需求
span style
|
內容試閱:
|
前言
保守是军事组织的内在特质之一。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军事组织是严格的等级体制,任何变革都需从上层向下层推动,且很少是自发的,推动力往往来自军事组织外部,并将导致军事组织内部利益的重新分配,也因此,变革往往会遇到较大阻力。另一方面,新的武器装备和作战理论,需要经过部队的学习掌握和实践检验,和平时期,更多地采取演习演练等方式。上述都需要较长的时间。
军队在进行战争准备时,经常是以上一场战争为模板,认为下一场战争样式是上一场战争样式遵循逻辑发展的结果,而很少考虑到政治、科技、经济等领域变革对未来战争样式带来的革命性影响。这样,军队在编制体制、组织指挥、武器装备、作战样式等方面,必然会与未来战争存在着不适应,甚至导致未来的军事失败。
战争演变过程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相吻合。战争样式的改变,总是在人类的政治、社会、科技、经济等领域发生重大变化后,才相应地出现重大变化。虽然不排除在某些军事领域会独立地发生变革,进而导致战争样式发生改变的可能,但这种变革往往只是表现为与人类社会其他领域发生的变革不同步而已。
技术改变战争。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人类以什么样的方式生产,就以什么样的方式作战。”武器始终是战争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素。没有武器,战争无法进行;拥有更先进的武器,也意味着掌握了一定的战争优势。二战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政治、社会、经济等领域的变化是累积和渐进的,而科技领域发生的变化则是天翻地覆。这些变化,又加大了政治、社会、经济等领域变化的深度和广度,相应地,战争样式的演变进程也在加速。
20世纪80年代,随着技术进步,世界范围内迎来了新一轮军事变革浪潮。这场新军事变革,被普遍认为是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设立常备军制度”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军事变革。这场新军事变革,不但给现代战争形态及作战样式带来了根本性变化,也对军事科技、军事理论和战争样式,乃至世界的政治、外交、社会、科技、经济等领域的格局,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为牵引,人类的军事政治、科学技术、社会形态等所有领域都发生了剧烈变化。据此预测,在未来中长期内,军事领域发生的变化,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将远远超过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战争样式、作战概念和原则、战争文化、军事组织、编制体制、指挥控制、教育训练、后勤保障等所有军事领域都在发生着革命性、波澜壮阔的变革,这些变革将颠覆人类对战争的传统认识,并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带来深远的影响。
对于“军事变革”,目前尚无公认和统一的定义。实质上,军事变革就是按照新的战争形态要求,改造和重构现有的军事体系,建设新的军事体系,或者更通俗地讲,就是战争的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新军事变革是军事系统发生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变革,包括研发武器装备、革新作战方法、重组军事组织、创新军事理论等多个方面。这些领域的变革产生合力,使得军队作战效能得以极大提高。在波澜壮阔的新军事变革大潮中,新武器、新战法不断涌现。其中,一些将成为未来战争中的主战武器,一些作战样式将在未来战争中被广泛采用,未来战争也因此将具备新的面貌。
俄罗斯地跨欧亚两大洲,俄罗斯民族既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但它却把亚欧民族的性格结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两重性,这也是俄罗斯人性格的独到之处。俄罗斯国徽中双头鹰的两个头分别雄视东西两个方向,蕴含着俄罗斯国家兼有东西方文化的渊源,反映出这个民族丰富、矛盾的性格。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在其所著《俄罗斯思想》一书中曾这样描述:“俄罗斯人很早就具有一种感觉,比意识更敏锐的感觉,这就是:俄罗斯有着特殊使命,俄罗斯民族是特殊民族。”
另一方面,俄罗斯民族也是个非常善于学习和变革的民族。俄军不同于西方国家军队,具有自己非常鲜明的特色,这不仅仅反映在俄罗斯(苏联)的军事组织和武器装备上。历史上,为应对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威胁和安全挑战,俄军进行过多次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世界军事史上都堪称罕见。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军事理论家已敏锐地意识到新军事变革的发轫。1984年,苏军总参谋长尼古拉·奥加尔科夫元帅提出人类即将迎来新军事革命,未来战争将具备新的形态。
1991年海湾战争中的伊拉克成为了高科技武器的试验场。战争中,高精度武器使用量虽然只占战争期间投掷弹药总量的9%,但却摧毁了42%的目标,多国联军66万人,仅伤亡378人,花费100多个小时就结束了地面战斗。“沙漠风暴”行动中,高精度制导武器首次大规模用于实战,取得的战果令人震惊。海湾战争的进行样式和结果与传统的机械化战争大相径庭。人们认识到,高技术将主宰未来战争,同时将带来战争样式的改变。在海湾战争的牵引下,全球范围内军事变革的序幕被拉开。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家和军事实力大损,战略活动空间大幅收缩,但仍是仅次于美国的军事大国,同时,也是除美国之外的唯一超级核大国。作为苏联军队最大的继承者,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组建于1992年5月7日,自此日起,俄军改革就从未中断。在海湾战争的刺激下,俄军改革得到加速。
俄军军语中,“军事改革”是指根据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决定、所实施的对国家军事体制的重大变革。军事改革涉及国家和社会的全部军事组织的改造,但以军队的根本性变革为主,包括变革国防领导和军事指挥体制、军队补充体制、动员体制、组织体制、军官培养体制、部队训练体制以及建立新的制度和运行机制等。
俄军不但沿袭了苏军的编制体制,同样也继承了困扰苏军的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俄军保留了苏军复杂和庞大的机动部署体系。机动部署体系是苏军为保证参与实际上任何形式和规模军事行动所必须的机动部署要求而确立的,设想的是在俄联邦面临严重威胁时,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动员和部署高达500万员额的军队,以备在欧洲与北约国家,以及在远东和贝加尔湖地区与中国进行大规模常规战争。
其次,俄军中没有编制齐全的部队,所有部队在军事行动展开前都需配齐人员,因此,裁减部队是俄军的首要任务。俄军总员额要压缩50%,军官要裁减10%~20%。
第三,俄军指挥体系不仅要实施对部队的指挥,还要保证机动部署体系的展开。当70%~80%的部队编制被裁撤或压缩后,各层次指挥机关愈发臃肿不堪。
第四,俄军部队建制数目庞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苏联国防工业生产了大量不同类型和型号的武器及军事装备,其中一些的用途和功能重叠。对于过剩和过时的武器及军事装备,苏军和俄军一般采取封存、储备的处理方式,并设置了许多武器和军事装备储备基地。这样,即使强大如苏联的国防工业,也不能保证所有部队都能装备有最现代化的武器和军事装备。
最后,由于俄国土极为广阔,苏军和初期的俄军都将机械化作为建军基础。为此,苏军和俄军一直保有着大量的武器、军事装备、物资和设备储备,对其提供维护和保障也需要大量人员,并一度超过军队总员额的30%。
俄罗斯一直在致力于逐步解决上述结构性问题。1985~1991年,在苏联进行的从经济体制到社会意识形态等全方位改革阶段的末期,尤其是后苏联时期,俄军实际上已经不可能通过实施机动来参与国内局部地区爆发的武装冲突,导致这些结构性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正因如此,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苏军和俄军可以说始终处于最危急的时刻,但却感到无能为力,因为处于机动部署状态的苏军和俄军体系架构几乎都已崩溃,大量名义上的人员编制属于“架子”部队、“影子”部队,部队战备松懈,战斗力低下,在苏联一些国土部署的俄军甚至存在着“不知为谁而战”的困惑。
俄罗斯曾尝试进行过若干次军事改革。实际上,每一位俄联邦国防部长在上任伊始,都制定和推行了若干个军事改革计划。其中,以“伊万诺夫改革”涉及的范围最为广泛,以“谢尔久科夫改革”的力度最大。
为摆脱俄军战备水平低的危险状态,90年代初,俄罗斯开始组建和平时期为100%满编的常备军,并要求能够迅速对冲突做出反应。时任俄联邦国防部长ПС格拉乔夫和俄军总参谋部在颁布的第一个俄罗斯军事改革方案中,提出建立“机动兵力”的计划。机动兵力由若干个按战时编制(人员、武器和军事装备满编率达95%~100%)的独立摩托化旅组成,并由义务兵役制逐步过渡到义务兵与合同兵并存的混合兵役制。初期设想是彻底取消义务兵役制,并完全转向合同兵役制。但在当时俄罗斯所处的国内政治和经济形势下,不具备推行此类长远规划的条件。无论怎样,最终还是于1993年组建了“机动兵力”计划中5个独立摩托化旅中的3个。
1994年,第一次车臣战争初期,俄军为在车臣展开军事行动组建兵力集群。但俄军当时没有处于可用战备状态下的部队,无法实施机动。俄军总参谋部在无奈之下,只能“拆东墙补西墙”,从各大军区抽调部队,甚至从军事基地和仓库也抽调了人员,就这样凑齐了参战部队。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俄军之所以遭受惨重损失,除战略战术使用不当外,不能说与当时俄军所处的战备状态低下无关。
1996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