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NT$
260.0
《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售價:NT$
390.0
《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售價:NT$
640.0
《
经纬度丛书·州县之民:治乱之间的小民命运
》
售價:NT$
440.0
《
女性史:古代卷(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大历史)
》
售價:NT$
560.0
《
跨代伴侣治疗
》
售價:NT$
440.0
《
精华类化妆品配方与制备手册
》
售價:NT$
990.0
《
经纬度丛书:出祁山:诸葛亮北伐得与失
》
售價:NT$
440.0
|
編輯推薦: |
柳永,北宋词人,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流连于市井,却也因此造就了柳永作词的特殊风格。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在困顿中仍心存美好,心存希望。
阅读本书,从柳永的坎坷经历中我们会看到他乐观、顽强的生命力。虽然生活不容易,但仍努力地向着光明前行,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正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向他学习的。
|
內容簡介: |
少年柳永立志读尽天下书,早日及第,光耀门楣,因此遵从父命避居读书;成年后却流连烟雨红楼间,一时轰动京城,成为风流才子;年至半百,才惶惶然奔上了及第之路。然而,现实却尽如人意。在漫长的希望与寂寞中,柳永写下了大量的词作。
历史悄无声息地潜行在岁月中,回首一千年前,文坛豪杰如颗颗璀璨的星辰,耀眼夺目,柳永就是其间最闪亮的一颗。本书内容文笔清新,见解独到,文笔细腻,作者向我们再现了柳永历尽沧桑的一生。虽然他命运坎坷,但他的词曲境界通透着神性和灵性。也正因为如此,久经岁月的淘洗,柳词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世代相传,传唱四方。
|
關於作者: |
女,自由撰稿人,资深图书编辑,现居北京。从事多年图书编辑工作,触角敏锐,写作方向多变,是一位敢于追求、敢于创新,全方位创作的撰稿人。
|
目錄:
|
第一章 一曲眉峰碧意生:优游少年,把诗言欢
第一节 后臣之子,少年三变 003
第二节 词心诗情,百媚凭生 008
第三节 才子佳人,且恁相偎 015
第四节 鸳鸯孤枕,挥别凤楼 022
第二章 风花雪月柳情郎:醉眼看花,名满京华
第一节 胭脂西湖,灯火阑珊 031
第二节 幽坊小巷,燕馆歌楼 038
第三节 绮罗残香,汴京徜徉 044
第四节 樽中美酒,痛醉华年 050
第三章 春秋十载不及第:一饷青春,贪欢无限
第一节 好景良天,空想遗音 059
第二节 辗转求第,临轩亲试 066
第三节 帝里疏散,名落孙山 074
第四节 三次应考,铩羽而归 081
第四章 良辰美景奈何天:相逢一场,忍负良天
第一节 一把折扇,填诗三行 091
第二节 眉黛双颦,一时欢欣 097
第三节 仕宦之路,一笔勾销 104
第四节 鸳衾图暖,恣情无限 111
第五章 此情可待成追忆:千里踽踽,醉解千愁
第一节 单恋时光,肠断多少 119
第二节 道别失意,后会有期 126
第三节 江山起伏,淘尽风流 133
第四节 填词《西施》,聊慰闲愁 140
第六章 一种相思两处愁:羁旅宦游,花黄人瘦
第一节 月映珠帘,见字如面 149
第二节 一点一染,光阴流转 156
第三节 人面桃花,未知何处 162
第四节 寂寞秋景,独自凭栏 169
第七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花烂漫,春光漫天
第一节 坎坷仕途,上下求索 177
第二节 旖旎山河,宾主尽欢 184
第三节 官宦之梦,不如归去 191
第四节 玩江楼后,又赴盐场 198
第八章 潇洒风流有时尽:落寞晚年,凄凉曲终
第一节 天降祥瑞,一醉蓬莱 207
第二节 弹指流年,灰飞烟灭 213
第三节 烟花垂泪,重归天阙 219
第四节 千古留名,天下咏之 225
后记 231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一曲眉峰碧意生:优游少年,把诗言欢
第一节 后臣之子,少年三变
公元987年,天下早已是大宋的天下。此时正值暮春时节,万物峥嵘,江南一片桃红柳绿,白墙黑瓦的房屋层层叠叠地堆砌着,错落有致,村落里不时传来孩童嬉笑打闹的声音,时光悄无声息地在这片温柔的水乡中流淌着。
一天,在儒臣柳宜家里,一个男婴诞生了,邻居纷纷前来道喜,家中热闹非凡。此时的柳宜已四十六岁,身为南唐降臣,一直不得宋朝皇帝的重用,只是行走于州县之间,担任些无关紧要的官职。他已育有二子,长子柳三复、次子柳三接此时都已到了读书的年纪,正埋首准备考取功名。
新出生的男婴眨着黑漆漆的大眼睛,犹如一汪清澈幽静的湖水,一看便是读书之相,柳宜心中大喜,给男婴起名“柳三变”。柳三变在族中子弟排行第七,故亲密的人都称他“柳七”。
“三变”二字取自《论语》:“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大抵描述了孔圣人眼中的君子形象:远观严肃不苟,接近即温和坦荡,谈吐严厉庄重,无嬉闹之态。
柳宜给幼子起了这样的名字,寓意深远,他希望儿子能饱读诗书,以儒家之礼约束自己,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走上仕途之路,有所作为。但说来蹊跷,柳三变的名字后来传得满城风雨,而伴他走上功名之路的,却是后来的大名——柳永。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柳家以儒学显名,从柳宜的父亲柳崇就开始了。唐末,时局动荡,为避祸乱,柳崇一家隐居在崇安县的金鹅峰下。尽管躲到人迹罕至的偏僻之地,却还是被人找到。一天,一位朝廷使臣来到柳崇的住处,奉命召柳崇出山为官,柳崇以家有高堂无人奉养为由,拒绝了应召。
身处乱世,柳崇一心闭门治学,置国家兴亡于不顾,如果读书不能经世致用,其意义何在,可他却坚持避世自保的消极做法,究其真实原因,后人已无从考知。不过,柳崇并没有阻止儿子们的求仕之路。柳崇育有六子,皆出仕为官。长子柳宜性情耿直,颇有政见,深得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招入宫中为官,官居监察御史,为官期间,刺贪刺邪,直言敢谏。君臣二人除了在一起商议政事,私下里也一起潜心研读诗词。
好景不长,北宋大军攻破南唐都城后,皇帝李煜被俘。对于南唐的旧臣,宋朝也采取了招抚的政策,提出了优渥的条件,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柳宜选择了降宋。
然而,倘若不是身处其间,谁也无法体会柳宜的矛盾心情。他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时代,怀着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半生治学,终也无法挽回南唐的大好河山。他虽感激旧主李煜的知遇之恩,但也十分清楚,旧主无力治国,朝代更替是必然的。可如若能解救天下苍生于水火之中,自己的骨气名节又算得了什么?
不过,柳宜降宋后,新的矛盾又出现了。虽然宋主认为柳宜“识理体而合经义”,但因他的旧臣身份,终归不肯委以要职。柳宜在宋为官数年,政绩颇佳,却仍只是州县闲散小官,且朝廷一纸调令,就要四方奔波任职。在他的后半生里,“南唐旧臣”这顶帽子成为他挥不去的梦魇……
正如宋主所料,柳宜身为降臣,对旧主仍念念不忘,经常在夜深人静之时遥祭旧主。他就是在畏畏缩缩的妥协中度过一生的,柳永柔软的性格有很大部分继承了父亲,当然,他对词的兴趣也源于这位博学精思的父亲。
有一次,柳宜诵读完后主的词作,想起辛酸往事,不禁老泪纵横。不知何时小三变站在了父亲身后,轻轻地问道:“爹,你念的是什么文体,竟这么动情?为什么字数有长有短,像诗又不是诗,平仄规律也不对,可是又比诗顺口些。”柳宜吃惊地张着嘴巴,许久回答不出。
由于父亲仕途不定,年幼的柳三变,开始了漂无定所的生活,自出生起,他就随父亲辗转于蒲州、泉州、扬州等地。在父亲四处奔波的宦游时光里,柳三变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柳三变自小便立志读尽天下书,早日及第,光耀门楣。
柳三变十四岁时写下一篇习作,发下宏愿,立志求学。
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劝学文》
柳宜看罢儿子的习作,心中甚是欣慰。宋太宗至道年间,柳宜辗转回到故乡,今福建省崇安白水村。在这样一个推崇儒家礼法的地方,六子入仕的柳门颇受当地人敬重,小三变跟在父亲身后,虽然不是乡民们目光的焦点,但他仍能感受到邻里们热切的眼神和殷勤的招待。在这里,他隐隐体会到入仕给人带来的荣耀感,更加坚定了他光耀家族门楣的观念。
不久,柳宜又奉旨去治理水灾,柳永便开始跟随母亲学些启蒙的诗词,后来又和两个哥哥随尹先生学习。此时的他,在词曲上的兴趣和天分也逐渐凸显出来,像早春柔软柳条鼓胀着的芽胚,只要春风一吹便能绽放温暖的绿意世界。
第二节 词心诗情,百媚凭生
十几岁的少年,正值人生最生机勃勃之际,再稳重老成的理想,再沉重压抑的寄托,也无法将少年的活泼天性湮没。更何况,酷爱游山玩水的柳三变,早已学会了用慧眼捕捉自然之美。
整日囿于晦涩典籍,生活有时显得过于单调枯燥,幸好还有家乡的景色为伴,少年的眼里仿佛整日都框住一幅巨画。闽西北的九曲流水和层峦山涧点缀出一片桃园:飞流直下的瀑布,形态各异的奇石,群山环抱的溪流。如此腾云驾雾般的景色,都是柳三变的心头所爱,亦是他诗中的常客:
攀萝蹑石落崔嵬,千万峰中梵室开。
僧向半空为世界,眼看平地起风雷。
猿偷晓果升松去,竹逗清流入槛来。
旬月经游殊不厌,欲归回首更迟回。
——《题中锋寺》
这是他为家乡钟灵毓秀的中锋山、中锋寺留下的诗篇,对仗工整,典故得当,音律谐美,不像是出自少年之手,然而不足之处在于意境平凡,写实白描较多,而留人遐想之处较少。
刚刚开始研习声律的少年,被眼前千山万壑的壮美、空谷回音的寂寥、微风入林的清脆、翔鸟南归的惆怅所吸引,便迫不及待地想用墨汁碾磨出这千姿百态的世间万物。他被迷得神魂颠倒,便在白宣纸上留下这篇习作。
写罢,柳三变委实有些得意,他摇头晃脑地推敲了几遍,不禁欣欣然起来——大自然鬼斧神工,古人为此吟咏不断,凡夫俗子身处其中而不觉察,唯有一颗敏感透彻的心灵和源源不断的诗情,方能体会眼前之景。能把眼中之画抽象为文字,吟哦推敲,何其有幸!
可是,当那一分欣然与骄傲退潮,柳三变再读这首诗时,又觉得其与泛泛之众的写景诗并无差别。那日风景在心头印上的花环还未褪去,诗情也还在血管里荡漾,所作之诗似乎只是隔靴搔痒,并不能排解那股隐隐涌动的思绪。那些暗涌时常将他困扰,究竟少了些什么呢?少年对着青山绿水追问不已。
夜阑人静,柳三变读罢经书典籍,掩上书卷,轻轻啜上一口热茶,在昏黄的油灯下回想起和父亲在扬州的时光。
那时候父亲柳宜在扬州任善赞大夫,柳三变随父在府内读书,天朗气清之时,还会同父亲的同僚们一起出游,寻访名山胜水。
绿柳白堤沙鸥翔,绿茶红梅荔枝软,这是他记忆里的扬州。在城北狭长的碧湖里,荷风送香,竹露滴响,几只画舫泊在岸边,飘来的飞絮突然迷了双眼,一阵幽香扑鼻,几个结伴同游的闺中少女传来清脆的笑声。
“烟花三月下扬州”,使他迷惑的不是火树银花不夜天,而是从画舫里传来的幽幽的歌声,歌女舞姬在画舫油灯的映照下,露出曼妙的身姿,一笑一颦,皆撩拨着少年好奇的心绪。琵琶声起,咿咿呀呀的歌声从湖中升起,落入少年耳中,听得他一阵酥麻陶醉。歌女所唱,皆是旧朝李后主、温庭筠、韦端那些精雕细琢、华丽浮靡的句子,往日里,父亲只许他习读经书,不料想,这些句子一入少年之耳,竟令他飘飘然不知所以。
柳宜见状,轻哼一声,斥道:“簸弄风月,不过艳科而已!”
柳三变没有回答,眼角里绣出舞姬轻曼的身姿。
虽对风月情思还不甚了解,但柳三变的确在那一刻被“艳科”莫名感染,以至于在后来无数个梦境中,他总恍惚瞧见那些面容模糊的歌姬,绮梦一场,醒来后却有股莫名的惆怅,耳边回响的,仍旧是那些旖旎的“艳词”。
当他再读到这阕流传于家乡市井的《眉峰碧》,就像遇见了阔别多年的知己,他突然懂得了让自己念念不忘的是什么,也明白了自己诗里到底少了什么。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叶上心头滴。
——无名氏《眉峰碧》
或许是行商在外的新婚男子,或许是寂寞惆怅的闺中思妇,记录下了这一阕如夜雨打芭蕉般的心曲,笔者的身份、姓名已经无从考证,但这首小曲所散发出的幽然情思,宛如一支小夜曲,经历了沧海桑田、春花秋雨,依旧撩拨着少年敏感的触角。
柳三变顿时如汤沃雪,醍醐灌顶,以前自己写的诗,只是将眼前之景、身边之事做了一通描绘,费尽心思不过是琢磨出几个恰当、贴切的字词形容而已,但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便是心中之情。于是,再精工富丽的文字、工整对仗的典故,也食之无味,读来枯索。历来多少诗人都止于言情,为赋新词强说愁。
一曲《眉峰碧》,在柳三变心头转了好几个弯,平平仄仄的吟唱环绕在他的脑际,连同那日在扬州所闻的“艳科”,汇聚在一起,在他心灵的舞台粉墨登场,咿呀吟唱。那一刻,柳三变相信,文学的力量不仅在于修身养性,还在于感染心性,倘若仅凭文字就可以令人心神陶醉、不知所以,这样的文学,才是他所追求的。少年固执地相信,有朝一日,他或可写出同《眉峰碧》一样伟大的作品,在茫茫黑夜给更多人带来安慰。
除却功名,词名他也想要。那一年,他十六岁,在崇安的屋檐下读到一首无名氏的词作,从此生了一颗“词心”。
在了解坊间流传的描述后,柳三变对这首词喜欢得如痴如醉。
据说他将《眉峰碧》写在墙壁上,反复吟诵,不知厌倦。待其词名大振之后,还把这首词吟诵给相好的歌姬,或是为博佳人一笑,或是趁醉坦露心怀。多情之子,言之有心,听者更愿意揣度猜测。后来,那个并未在柳三变风流情史中出现的女子又把此事告知他人,不知是醉后随意吐露,还是为炫耀自己曾与才子的相伴相识,很快,这则逸事在坊间流传起来。
《眉峰碧》原是崇安当地的民谣小曲,就这样一夜间风靡全国。甚至到了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还对这首词赞誉有加,还亲自御批:此词甚佳,不知何人作,奏来。可惜众人寻访,皆未有所获。
徽宗年间,词体大盛,成为与诗并驾齐驱的文学样式,文人雅士以著词为消遣。很快,各种词牌、词体统领了宋朝的文学江湖。可是,在柳三变生活的北宋初期,诗仍为传统文学之大雅存在,“词”这种体裁被视为雕虫小技,入不了士大夫之眼。
关于宋词的起源,众说纷纭,或以为词体自唐代乐坊歌词而来,或以为是巷闾歌谣改编的结果,不可否认的是,唐末已有诗人尝试着用词体创作,其内容虽多“艳科”,但对词体后来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宋词,词体多上承南唐与花间词派。柳三变少时,宋词还在发展初期,写词之人寥寥,佳作更是稀少,因而柳三变的作品只能汲取后主李煜、冯延巳、温庭筠等人的词作,以及少许的乡间俚语。
“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妖娆之态。”这几乎是《花间集》的全部内容了。柳三变沉浸在花间词派的香软细语之中无力抽身,这显然与父亲对他的期待背道而驰。
柳宜斥词为“艳科”,其态度的轻蔑可见一斑,当然,这也代表了大多数正统文人的看法。柳三变虽然认为词体还有很大空间可以开拓,甚至在将来可能与诗歌媲美,但他的想法仍是模糊的,他自己也无法确定词体未来的走向发展,面对在儒学占领绝对权威的柳门,他不敢冒犯父亲,所以,他尽量把自己对词曲的狂热收敛起来,专心应对学业。
的确,在现存的《乐章集》中,收录的柳三变在崇安的作品颇少,后人推测,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少年柳三变作词的技艺还不精湛,另一方面,恐怕也与当时的家族环境相关。待到他后来摆脱了家族门风的枷锁束缚,凭借天才的灵感,在京城掀起词体革新的滔天巨浪时,那个记忆里的柳三变,才向我们缓缓走来。
第三节 才子佳人,且恁相偎
在少年柳三变成为大词人柳三变之前,的确是单纯向往,又耐心把玩着他的文字的。在《乐章集》中,保留了一首他写于崇安的词作——《巫山一段云》,这是他现存最早的词作。
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九班麟稳破非烟。何处按云轩。
昨夜麻姑陪宴。又话蓬莱清浅。几回山脚弄云涛。仿佛见金鳌。
——《巫山一段云》
这如仙山道乡一般的地方,便是柳三变家乡附近的名胜武夷山。武夷山是道教名山,北宋道教昌盛,柳三变慕名游览,抒情感怀,再寻常不过。
在这首游仙诗中,他幻想自己正遨游于天庭,与美丽的麻姑一起,为王母祝寿。宴席上,麻姑讲起了人世的沧桑变化,他正喟然长叹,蓬莱岛的流水变得又清又浅。麻姑感叹,自己在天上一日,人间却已过万年,生命在瞬间灰飞烟灭,富贵功名也不过沧海一粟。原来这世上,根本没有什么不朽与永恒,一切皆如过眼烟云,随风而散……柳三变突然惊醒,望见山脚的云海翻腾,仿佛一只金鳌在翻腾搅弄。
同是游山之作,比起早前的《题中锋寺》,这首词多了些云谲波诡的想象,颇有李贺和韩愈的味道。难得的是,词中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对永恒的追求,虽被寄托在缥缈的游仙世界里,但毕竟已经开始呈现出柳三变的特色,仿佛对山水情人之耳,吐尽绵绵相思意……
除却纵情山水诗词,柳三变的世界里还有一扇小小的门扉。
自随父亲回到崇安,直到十九岁离家前,自由漂泊的柳三变过上了相对安稳的时光。他不忘父辈的教诲,研习经典,苦读不辍,直至深夜,唯有一支明烛相伴。在他辞世后,白水村的乡民把柳宅附近的两座山命名为笔架山和蜡烛山,以纪念柳三变并勉励后人。
距离柳宅不远处还有一处溪流,人称“柳叶河”。每日清晨,雾气未散,柳三变就在河边的一块大青石上,以水为墨,伴着平滑如镜的水面练字,久而久之,石头上的青苔被愈磨愈光,还隐隐可见凹下的脚印痕迹。每逢婚丧娶嫁,乡民都会在这里向柳三变求副对联,人称“柳联”,那块大青石也被称为“磨砺石”。
这段时光无疑是曼妙的,山水为伴,理想可追,若再邂逅一段才子佳人的爱情,实乃三生之幸。
大约在十六到十九岁之间,在长辈的主持下,柳三变在故乡娶妻。史书中关于柳三变的记载凤毛麟角,其妻的故事更是难以寻到。因此,后人只能从柳三变的词作中,推测他与这个女子之间的情事。
这个与柳三变结合的女子,竟然未能在他的浩瀚词海中留下芳名,或许是幸福来得太过迅疾,年轻的柳三变还不懂得向后世分享他的喜悦;或许真正的爱情本就不必言说,平淡的生活处处都有诗意,所谓“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个被柳三变词名包裹的女子,留给世人的,亦是美丽的侧影。
古人成婚讲求“门当户对”,柳家在崇安也算高门大族,再加上柳三变的两个兄长,三子早已名声在外,人称“柳氏三绝”。如此推断,这位女子也定不是寻常人家的女儿,即使不是钟鸣鼎食的贵族之家,也当是个贤良淑惠的大家闺秀。后人在柳三变的词作里,捕捉到了些许踪迹。
飞琼伴侣,偶别珠宫,未返神仙行缀。取次梳妆,寻常言语,有得几多姝丽。拟把名花比。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细思算、奇葩艳卉,惟是深红浅白而已。争如这多情,占得人间,千娇百媚。
须信画堂绣阁,皓月清风,忍把光阴轻弃。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且恁相偎倚。未消得、怜我多才多艺。愿奶奶、兰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深意。为盟誓。今生断不孤鸳被。
——《玉女摇仙佩佳人》
她也许是偶别天宫的飞琼仙女,只是稍作梳妆,便美轮美奂,寻常言语无以比拟。其容颜之美好、姿态之妖娆,竟然令词人难以用恰切的字句形容。以花喻女子,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常用手法,但词人却另辟蹊径,将“此花”置于“百花”之中,方知所谓奇葩艳卉,“百花”只是深红浅白而已,哪里比得上此花娇媚,简直是人间尤物。
清人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评论道:“大畏唐突,尤见温存。”这番细致而认真的掂量,道出词人心底最难以启齿的秘密。辞章,如同一尊洁白无瑕的青花瓷器;文字,如同瓷器上甘洌冰凉的露水;在这之下,是词人滚烫的赤子之心。
看来,这段父母之命的婚姻对柳三变而言是弥足珍贵的,古今多少才子,因为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不可抵抗,而与心仪的佳人天涯相隔。幸运的柳三变不必接受这种悲剧,妻子温柔的臂弯承接了他所有关于春花秋月的幻想,那份喜悦犹如竹林中送来的一阵清风,吹得人每根汗毛都微微战栗。
新婚宴尔,携侣同行,这一分爱越来越深,词人也贪恋起世俗的美好。他们一同穿过画堂闺阁,一同读书习字舞文弄墨,夜观皓月当空,众星无语;梅子黄时,听雨打芭蕉声声碎;在竹林中来一盘伉俪棋语……佳人倾心词人的绝代风华,词人爱慕佳人的蕙心兰质。他们互相依偎,许着誓言,表着心意。
君生我亦生,何不与君老?这是多么美的约定。双手缠绕,岁月流转,一方心田从此不分你我。虽然再热烈的爱情,也会转变为平淡的亲情,但是生命中,总需要这样的时刻,为她倾心,为她执着,为她疯狂。倘若在最美的年华,遇见同样芳菲的你,便是老天对我们的眷顾吧。
“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在《玉女摇仙佩佳人》里,柳三变第一次讲到了自己推崇的爱情观。那便是世间最完美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郎才女貌,情投意合,遂结良缘。普天之下,还有比这更浪漫的邂逅吗?在他后来的诸多词篇中,都能体悟到他对这一份信念的追求和坚持。这种爱情观,正是对当时门户观念的反对,然而他并未意识到,自己这一桩美满的婚姻,正是他所反对的正统观念给予的。
此时的柳三变,羽翼尚未丰满,仍旧是封建家庭制度下的一只幼兽。虽然多年后羁旅在外的他常以浪漫不羁的性格自嘲,但在故乡崇安时,少年恐怕并没有能力捍卫他那才子佳人的美梦。
然而美梦就这样不期然在现实中呈现,词人如痴如醉。
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举措多娇媚。
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却道你但先睡。
——《斗百花》
新婚妻子方当笄岁,如出水芙蓉,一尘不染,她梳着垂杨双髻,面色微红,立于窗下。遥遥看去,那纤细的腰肢,婀娜的身影,仿佛偶然离宫的仙女下凡,令人心生爱意。娇妻妩媚,但那种妩媚浑然天成,只是画了淡淡的眉,便清丽可人。夜已深,她却迟迟不肯睡下,背着夫婿宽衣解带,红色的蜡烛映照着她羞涩的脸,就像一幅仕女图般安静动人。
“闺房狎媟,不宜实说,而有本色描写,迹近诲淫者。”或许是柳三变的笔触太过细腻,才引起了后世学者如钱基博这些正统文人的不满,将其视为词界“大毒草”般的存在。其实古代写闺房之趣的诗词并不少,只是旁人多用旁敲侧击的含蕴之法,给读者以朦朦胧胧的美感,唯有柳三变,大胆地挑开那一层薄纱,营造着属于自己的感官世界。
沿着大多数人走过的路,柳三变读书、娶妻,他仿佛看见自己未来的轨迹,不过是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