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先秦服饰制度形成研究

書城自編碼: 267645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传统文化
作者: 吴爱琴
國際書號(ISBN): 9787030456489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10-2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72/545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97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NT$ 556.0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NT$ 352.0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50
《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 》
+

NT$ 438
《 随园食单 》
+

NT$ 413
《 国学知识大全 》
+

NT$ 374
《 狂欢季节:庙会中的信仰与生活 》
+

NT$ 176
《 草编 》
+

NT$ 1881
《 茶道·茶经:礼品装家庭必读书(全六册) 》
編輯推薦:
《先秦服饰制度形成研究》适合从事历史研究和文物考古工作的研究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历史、考古、文博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內容簡介:
《先秦服饰制度形成研究》以服和饰为线索,从服的质料、形制、色彩、纹样,以及饰的种类、品质等方面入手,对先秦服饰制度的形成过程、特点及意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认为服与饰都产生于其基本功能,随着阶级社会等级观念的加深,使用的差异性日趋明显。西周时期,表现礼制内容的冕服及佩饰在使用上已初步形成制度。战国时期,统治阶级重新规范礼制、制定法律对服饰使用进行严格规定,不准下层民众僭越。是时,标志人们身份的服饰制度基本形成。
目錄
目录
序(i)
绪论 (1)
**章 石器时代服饰的产生 (11)
**节 服的产生 (11) 
第二节 石器时期的服制形态 (18) 
第三节 原始纺织原料及色彩 (22) 
第四节 石器时代的饰 (28)
第二章夏至西周时期服饰的差异 (44)
**节 服装质料发展与使用差异表现 (44) 
第二节 商周时期的色彩观 (55) 
第三节 服带屦形制及使用差别 (61) 
第四节 佩饰的时代特点及等级差异 (73) 
第五节 首饰的种类及使用差别 (104)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制度的形成 (118)
**节服饰质料等级制的形成 (118) 
第二节服饰色彩使用制度的形成 (135) 
第三节服制、带、屦使用制度的形成 (150) 
第四节佩饰形式的演变及等级表现 (183) 
第五节首饰使用制度的形成 (211)
第四章服饰制度在礼服、丧服、戎服上的体现 (231)
**节冕服制度 (231) 
第二节弁服制度 (252) 
第三节后妃贵妇的礼服制度 (262) 
第四节丧服制度 (269) 
第五节戎服制度 (287)
第五章先秦服饰制度形成总论 (312)
**节服饰制度形成的社会因素 (312)
第二节先秦诸子思想与服饰制度的形成 (318) 
第三节服饰制度的形成与巩固 (325) 
第四节服饰制度对后世的意义 (332)
结语 (335)
参考文献 (336)
后记 (358)
插图目录
图1-1 甘肃辛店彩陶器人物像 (19)
图1-2 美国檀香山艺术学院藏辛店式陶罐 (19)
图1-3 青海大通县孙家寨舞蹈纹彩陶盆 (19)
图1-4 青海同德县宗日遗址舞蹈人纹彩陶盆 (19)
图1-5 甘肃嘉峪关市西北岩画操练图 (19)
图1-6 陕西临潼邓家庄庙底沟类型戴帽人物陶塑 (20)
图1-7陕西临潼姜寨遗址陶盆上的鱼尾形尖帽 (21)
图1-8浙江瑶山良渚文化遗址冠形玉牌 (21)
图1-9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陶塑人残像 (21)
图1-10甘肃玉门新石器时代彩陶人形罐 (22)
图1-11甘肃玉门火烧沟四坝文化半身人形罐 (22)
图1-12青海辛店文化彩陶靴 (22)
图1-13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陶器底部的印纹 (24)
图1-14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象牙质盅形器 (26)
图1-15 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雕龙玉镯 (30)
图1-16 陕西半坡遗址仰韶文化骨笄 (34)
图1-17 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锥形玉饰 (34)
图1-18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象牙梳 (35)
图1-19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陶质角形束发器 (36)
图1-20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骨质角形束发器 (36)
图1-21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骨质束发器 (37)
图1-22 辽宁红山文化马蹄形玉箍 (37)
图1-23 辽宁红山文化大南沟墓地 M31骨质束发器 (37)
图1-24 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 M10头部串饰 (38)
图1-25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 M47头部串饰 (38)
图1-26安徽凌家滩新石器时代遗址戴冠玉雕立人 (41)
图1-27 湖北石家合文化肖家遗址人头像 (41)
图1-28浙江反山良渚文化墓地玉琮纹饰 (42)
图1-29 浙江余杭反山遗址良渚文化玉冠饰 (42)
图1-30山东临朐县龙山文化朱封遗址 M202冠饰 (43)
图2-1 河南安阳大司空商墓白玉蚕 (47)
图2-2山西绛县西周倗国墓地 M1刺绣荒帷遗迹 (54)
图2-3 商代人物形象 (63)
图2-4四川广汉三星堆人物形象 (66)
图2-5西周时期人物形象 (67)
图2-6上海博物馆藏玉人 (68)
图2-7山西曲沃晋侯墓地 M8黄金带饰 (70)
图2-8河南柘城孟庄商代遗址鞋底残片 (72)
图2-9山西柳林高红商代墓铜靴形器 (72)
图2-10陕西宝鸡茹家庄一号车马坑中青铜上人物形象 (72)
图2-11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玉玦 (74)
图2-12故宫博物院商代青玉佩上人物形象 (75)
图2-13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神人兽面玉饰件 (75)
图2-14北京平谷刘家河商墓金耳环 (75)
图2-15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1984年M6绿松石串珠 (76)
图2-16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玉羽人 (77)
图2-17 山东益都苏埠屯一号墓玉石管串饰 (78)
图2-18 北京平谷县刘家河商墓金臂钏 (79)
图2-19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玉镯 (79)
图2-20 山西晋侯墓地 M92龙形玉玦 (81)
图2-21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 M2012腕饰 (82)
图2-22 陕西张家坡墓地 M58三璜组玉佩 (83)
图2-23 陕西扶风强家村西周一号墓四璜玉佩饰 (84)
图2-24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组玉佩 (87)
图2-25 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 M84五璜组玉佩 (89)
图2-26 山西晋侯墓地玉佩 (91)
图2-27山西倗国墓地毕姬墓佩饰 (94)
图2-28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夔形骨笄 (106)
图2-29 山西倗国墓地 M1头饰 (109)
图2-30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 M2001发饰 (110)
图2-31 商代冠式 (112)
图2-32 安阳侯家庄西北岗 HPKM2099玉冠饰 (113)
图2-33 西周冠式 (114)
图2-34 古蜀国冠式 (116)
图3-1禹贡九州图 (124)
图3-2湖南长沙仰天湖楚墓彩绘木俑 (153)
图3-3河北平山中山国遗址铜灯上男子 (153)
图3-4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帛画图案 (153)
图3-5河南洛阳金村战国墓玉舞人 (153)
图3-6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凤鸟花卉纹绵袍 (155)
图3-7山西侯马牛村铸铜遗址陶范上的人物 (156)
图3-8故宫藏白玉人物雕像 (157)
图3-9战国人物形象 (158)
图3-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帛画 (160)
图3-11故宫藏燕乐渔猎攻战纹壶上习射采桑图案 (160)
图3-12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漆瑟图案 (161)
图3-13河南洛阳金村青铜单跪人物像 (163)
图3-14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铜人 (163)
图3-15《三礼图》中的大带 (164)
图3-16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编织丝腰带和铜带钩 (167)
图3-17湖北江陵九店 M410组带和革带 (168)
图3-18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错金嵌玉铁带钩 (172)
图3-19湖南长沙楚墓麻鞋底 (180)
图3-湖北包山楚墓二号墓麻鞋 (180)
图3-21湖北马山一号楚墓鞋子 (180)
图3-22湖北江陵九店东周墓麻鞋 (181)
图3-23辽宁沈阳郑家洼子春秋战国墓皮靴复原图 (181)
图3-24秦俑的鞋子 (182)
图3-河南辉县琉璃阁墓甲出土玉器想象佩列图 (185)
图3-26山东临淄郎家庄一号墓殉葬墓佩饰 (186)
图3-27山西芮国墓地佩饰 (188)
图3-28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玉舞人组佩 (192)
图3-29河南洛阳中州路 M1316玉佩 (193)
图3-河南洛阳中州路 M2717玉佩 (193)
图3-31山东曲阜鲁国故城佩饰 (196)
图3-32组玉佩复原模式图 (201)
图3-33河南信阳 2号楚墓系玉佩彩绘木俑 (202)
图3-34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系玉佩木俑 (203)
图3-35河南淅川下寺春秋墓 M2玉梳 (213)
图3-36湖北曾侯乙墓玉梳 (213)
图3-37战国冠式 (219)
图3-38《三礼图》中的冠 (225)
图4-1山东汉墓画像中的冕冠 (239)
图4-2明《三才图会》中的十二章纹 (245)
图4-3宋《三礼图》中的礼服 (255)
图4-4舄 (261)
图4-5宋《三礼图》中后妃及命妇的礼服 (264)
图4-6宋《三礼图》中的斩衰服 (273)
图4-7河南安阳侯家庄 1004号商墓皮甲残片 (289)
图4-8河南安阳侯家庄 1004号商墓胄 (290)
图4-9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胄 (290)
图4-10山东滕州前掌大商墓胄 (290)
图4-11陕西西安普渡村西周墓铜甲复原图 (292)
图4-12山东西庵西周车马坑中的青铜胸甲 (292)
图4-13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铜胄 (293)
图4-14湖北曾侯乙墓胄甲 (296)
图4-15河北燕下都遗址 44号墓铁胄 (297)
图4-16秦兵俑一类甲衣 (303)
图4-17秦俑二类甲衣 (304)
图4-18秦俑戎服 (305)
图4-19秦俑发髻 (306)
图4-20秦俑的帻 (307)
图4-21秦俑的冠 (308)
图4-22秦俑的履 (309)
图4-23秦俑的靴 (309)
內容試閱
为示隆重,要穿上华丽的服饰,于是就有了礼服的雏形。《论语》:“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 ③就是说夏禹平时生活节俭,但在祭祀时,则要穿华美的礼服——黼冕,以表示对神的崇敬。可见,服饰和产生于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各种礼仪相结合,从而有了别样的意义。礼服的制定,使得社会成员都能在礼仪场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有自己适穿的服饰,以此使社会个体遵守规则,希求建立一个尊卑有序、秩序井然的理想社会。正如周锡保先生所说:“衣服形制确立后,人们都按照这种式样穿着去祀天地,祭鬼神,拜祖先。部族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得以较有秩序地进行,因而天下治。”
西周以来,服饰等级逐渐完备起来,各种礼服也相继产生。礼服根据社会生活礼仪需要划分为五类:祭祀上帝、祖先、社稷等为吉礼,服“祭服”;哀吊凶事、服丧等为凶礼,服“丧服”;战争之前的集合、阅兵及田猎为军礼,服“军服”;君臣、百官之间的朝见、会盟等为宾礼,服“朝服”;男女冠、笄、婚嫁及庆贺等为嘉礼,服“吉服”。在所有礼服中,祭服是*为贵重的服饰,场面也*为隆重,祭祀者显然是对天地、祖先的迷信和敬畏,幻想通过对他们的祭拜来祈求神灵的佑福。礼服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表达物,这时的服饰已远远超越了自身的实用功能,成为一种礼仪、一种标志,进而成为一种制度的体现。
服饰成为阶级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治阶级制定了十分庞杂和严格的舆服制度,对上至王侯、下至百姓的服饰颜色、质地、纹样等都有细致的规定,上级可以着下级的服饰,但下级**不可以僭越上级。在各种不同的场合,穿着不同服饰有不同的讲究和说法,这些与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哲学思想与历代所尚密切相关。繁杂的服饰制度也成为历代史官修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后汉书》首创《舆服志》,对当时社会各阶层车马、冠服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从此以后历代史书中的《舆服志》《仪卫志》等舆、马、旗及服饰部分,都是重要内容。服饰从实用、装饰到阶级社会功能的演化过程,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一件服饰,折射出了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状况,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相融合的产物,所以郭沫若先生说:“古代服饰是工艺美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资料甚多,大可集中研究。于此可以考见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各兄弟民族间的相互影响。历代生产方式、阶级关系、风俗习
①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卷二十,中华书局, 1987年,第 515页。 ②李学勤主编:《尚书正义》卷八,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 210页。 ③李学勤主编:《论语注疏》卷八,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 109页。 ④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研史》,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6年,第 3页。
惯、文物制度等,大可一目了然,是绝好的史料。” ①
服饰制度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列宁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②阶级社会形成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两大阵营后,由于统治阶级占据社会生产资料,可以占有社会财富,而被统治阶级只有为之劳动才能维持生计。先秦时期统治集团内部也被划分为上下不同的等级阶层,各阶层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据其爵位享受田禄。《国语 晋语四》:“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阜隶食职。”韦昭注:“工,百工。商,官贾也。《周礼》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食官,官廪之。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食职各以其职大小食禄也。” ③即“商”为“官商”。可见至少在西周时,社会生产的发展促使了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给社会经济带来了繁荣,但其操纵者都是贵族,具有“官商”的性质 ④。在“营在官府”的政策下,社会上的一切财富都在政府掌控之中,下层劳动者不可能会有额外的财富。因此,当时贫富差别实际上体现的就是等级地位的差别,即上下尊卑的表现。因而服饰使用的品质高低及数量多寡和其他标识物一样,是社会等级地位的表现。这种状况至春秋战国时才有所改变,士人集团和个体商人集团的崛起,使得原有以爵位享用财富的规则受到挑战,社会等级又面临着重新的界定,服饰的穿着使用也随之经历了一场变革。
二、服饰制度与礼制
服饰包括“服”和“饰”两方面的内容。服为蔽体之物,具有保护功能,是满足人们基本生活的前提,而饰则上升至更高层次,是精神需求的体现。制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仪、习俗等规定” ⑤,要求大家共同遵守或自觉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因此,它可以是国家政府或统治者为了一定的目的而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法令条例及行为礼仪,也可以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过程中无意识形成的行为习惯,包括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及意识形态等。我国多种“制度”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我国的官制、军制、经济制度、行政制度等在这一时期相继产生并趋于完善,奠定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易 节》:“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孔颖达疏:“王者以制度为节,使用之有道,役之
①郭沫若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写的序言。见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9年。
②列宁:《列宁全集》第 37卷,人民出版社, 1986年,第 13页。
③韦昭注,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第 371~373页。
④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人民出版社, 1994年,第 216页。
⑤葛剑雄:《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长春出版社, 2003年,第 1页。
有时,则不伤财,不害民也。” ①道出了制度建立的重要性。
先秦时期的各项制度多以礼的形式表现,往往称“礼”为“法”或“法度”。章太炎《检论》中说:“礼者,法度之通名,大别则官制、刑法、仪式是也。”专指“仪式”的礼,则是至秦汉之后,官制、法律才与礼的界限逐渐分明,因此,早期的礼不仅具有礼节性质,还包括一系列制度、规定及其蕴含的思想意识。金景芳先生定义礼“是一定社会,由统治阶级制定而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准则或规范” ②。礼成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制度,提升至“为国以礼”“循礼治国”的高度,也即是礼制,尤其是西周时期,周公作《周礼》,对传统礼仪及习俗进行修整和补充,制定了周代政治制度、官制及各种朝章国典,使“礼”成为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成为治国之本。周代的政治、法律、经济、军事、行政、道德教化、宗教等各方面多见诸于礼的内容,礼实际上成为社会一切人的行为、礼节和举止规范,成为政治生活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国家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左传》隐公十二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得后嗣者也。” ③《礼记 乐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又“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孔颖达疏:“礼者,别尊卑,定万物,是礼之法制行矣。” ④礼何以有此强大功能?孔子给出了答案,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⑤礼成为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重要手段,“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 ⑥。
记载古代礼制的著名典籍有三部:《周礼》《仪礼》和《礼记》,称为“三礼”。《周礼》主要记载典章制度,《仪礼》则规定“士”级阶层人们的行为规范,《礼记》主要是对礼的解释。“三礼”形成时间有先后,但都体现出对当时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建构,并逐渐系统化和具体化,其中当然有儒家对建立理想社会的想象成分,但仍不失为理国家、安社稷的有力工具。
“礼”影响至服饰之上,就出现了服饰制度的端倪,可追溯至西周时期,首先表现于贵族穿用的冕服上,形成了冕服制度。冕服是帝王、诸侯、卿大夫在祭祀场合所穿的祭服,有六种,政府设有“司服”一职来掌管王之祭服。冕服制度规定:王、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都可以穿用冕服,只是等级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地位高,冕服就
①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注疏》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6年。
②金景芳:《谈礼》,《历史研究》 1996年第 6期。
③李学勤主编:《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 126页。
④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卷三十七,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085、1093页。
⑤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卷二十一,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 662页。
⑥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卷五十,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 1384页。
多,地位低,冕服就少;王的冕服据祭祀对象的不同有六种,至下递减,卿大夫只能享用玄冕一种;组成冕服的冕、服、带、蔽膝、舄屦等各级佩用均不相同,衣服上纹饰取象于自然之物,使用也有差别。《尚书 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①《尚书大传》载:“天子衣服,其文华虫,作缋,宗彝、藻火、山龙;诸侯作缋,宗彝、藻火、山龙;子男宗彝、藻火、山龙;大夫藻火、山龙;士山龙。”又曰:“山龙,青也;华虫,黄也;作缋,黑也;宗彝,白也;藻火,赤也。天子服五,诸侯服四,次国服三,大夫服二,士服一。” ②天子、诸侯、子男、大夫、士等服饰纹样不相同,且纹样对应服色。《礼记 礼器》:“礼有以文为贵者: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
裳。” ③通过服饰上的细微差别,加强人的身份意识,以服饰定尊卑。
西周政权建立后,服饰与礼仪结合,形成了中原风格的服饰文明。《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正义:“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④礼仪与服章相得益彰,成为华夏文明的标志。
服饰与礼的结合,“礼”通过服饰来显现,使得服饰有等、尊卑有别,使衣裳成为“治天下之具”。从此,服饰成为标识的符号,成为礼的表现工具。通过服饰穿着中对礼的遵守,维护周代建立的血缘与等级统一的社会秩序。因此,服饰对礼的体现,也是服饰制度的一部分。
三、服饰制度的形成与表现
服饰使用形成制度,使得服饰已脱离其本来的意义,成为体现某些人意志、维护某种秩序的工具,这是服饰的衍生功能,并且逐步发展壮大。这种衍生功能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氏族部落,极具普遍性,但具体到某个环境,又各有其独特性。据考古资料显示,新石器时代晚期氏族部落中,都相同地出现了精美饰品向位高权重部落首领集中的现象,大型墓葬中出土有较多精美装饰品,但其表现各不相同。例如,玉文化发达的良渚和红山地区以玉饰为表现,山东地区多以精美骨器为代表,中原地区则更多以精致的陶制品来体现。这些饰品质地优良、做工精细、纹饰繁缛,无疑是当时**手工艺水平的代表。权贵者对它的占有,表明服饰的功能在发生转变,伴随着社会等级的形成、阶级社会的建立,出现了服饰使用的差异现象。服饰开始成为身份地位的标志物。
随着夏商时期考古事业的开展,更多的出土物已向人们展示了那一时期服饰的大概
①李学勤主编:《尚书正义》卷五,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 116~ 119页。
②孔安国传,孔颖达注:《尚书大传》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6年。
③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卷二十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 731页。
④李学勤主编:《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 1587页。
面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服饰的质料、色彩及佩饰、头饰等从质量到数量上都丰富起来,结合文献材料可知服饰使用的差异更为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