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
瘦肝
》
售價:NT$
454.0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售價:NT$
704.0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NT$
454.0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NT$
152.0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NT$
857.0
《
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NT$
658.0
|
編輯推薦: |
周汝昌讲述:
【书法意境的大智慧】——中华书法的灵魂是用笔运笔之法之理之艺之道。
【汉字美学的真传承】——汉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创造,其美无比。几千年大师们创造积累的书法原理法则,必不可弃,必当讲求。
【毛笔运用的纯艺术】——中国文化的精神面貌,表现及发展都取决于毛笔。汉字形态与本质永远是毛笔的“子孙后代”。
【如何观看、欣赏书法艺术之美】——凡是艺术表现,常说要有生气,要栩栩如生,要生动,要“飞动”,要“活起来”,都与“神采”密切相关。
【初学者如何选帖、临摹】——不先叫小孩子从认真掌握基本笔法入手,先叫他写一笔“老气横秋”的秃笔、颓锋、枯木干柴式的“假大样”的空架子字,一无笔法内容可寻,就把这个有发展希望的幼芽害得枯萎了。
【执笔、用笔、运笔的正确方法】——笔法是包含了好几种力的对立统一的,高明的书家就是善于从这种复杂关系中运笔、行笔,写出很美的线条来。
新版亮点:
【周汝昌多年收藏的“破帖”首次全面呈现】——新版不但新增了作者探究书法之道的文章,而且专门收集了作者收藏多年的“破帖”,并有作者对书帖的妙语题跋,情深恳切
|
內容簡介: |
中华书法,自汉至晋,从南北朝到隋唐之际,已然发展到了精醇美好的顶巅,无论手迹或是石刻,都令人爱不释手。但时至今世,“书法”的面貌精神已大不相侔了。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以通俗而简要的问答形式,讲解中国书法的最基本传承、内涵、学识、意义;中编追根溯源,从理论上矫正了以往对汉字书法的某些错误观念;下编为单篇论文,或通俗,或学术,均包含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意。主旨是,讲书法要先懂中华文化,晓悟汉字、毛笔两大特异文化创造所组构成的中国书法的规律和审美要求。
在这次的新版中,不但新增了作者探究书法之道的文章,而且专门收集了作者收藏多年的“破帖”,都是难得一见的临摹范本,也有作者对书帖的妙语点评,情深恳切,弥足珍贵。
我对“书学”下功夫比对“红学”多得多。
汉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创造,其美无比,天上人间独一无二,汉字书写也成了专门的高超艺术,已传承了几千年之久,这门艺术不容荒废衰落。几千年大师们创造积累的书法原理法则,必不可弃,必当讲求。
书法艺术家,是高超的建筑师,他运用汉字的结构法,造出千百种美妙的形、态、姿、致。他的建筑材料不是僵死的东西,而是多变的线条笔触,内含着丰富的力的运行的美。各个建筑连成组、群,又有丰富变化的章法布置。这一切表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造诣、素养、生气、神采和时代的新精神新风格。
毛笔能“通灵”,具有灵性。否则,它如何那么擅长表现使用者个人的千变万化的不同气味、气质、性情、意志、精神世界、生活态度等等?
笔是中国文豪艺匠的心和手,是血肉相连的生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周汝昌
|
關於作者: |
周汝昌(1918—2012),字玉言,号解味道人,天津人。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院毕业。历任燕京大学外国语文系兼任教员,华西大学、西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燕京研究院董事、中国曹雪芹研究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四至八届委员。学术论著四十余部,包括红学、中国文学艺术理论、诗词鉴赏等,亦有随笔散文集数种。
|
目錄:
|
自序
上编 书法艺术答问
特殊的工具
一大进化
八法—三个方面
两种力
横竖劲
精妙的譬喻
藏锋怎么讲
芒角
剩语
中编 书道圣经
中国书道
立名
汉字书法的源头在哪儿
书写之道
汉字三源说
笔与毛笔
笔墨是宝
说“法”
笔精墨妙
毛笔的分类与品评
书家与笔工
羊毫何时成为风尚
会使用毛笔吗
“锋”是精气神
“藏锋”
书道圣经
劲险媚好
沉著的深义
“沉著”与“涩行”
永字八法
永字之思
八法一览表
八法的要义
八法小结
“法”的胜义
圆与方
侧与中、正
瘦与肥
势与变
范本
《兰亭序》
右军与遒媚
兰亭奇致
下编 书法的奥妙
书学笔法考佚
说“遒媚”——古典书法美学问题之一
中国书道
中国书法奥秘的通俗解说
石涛“一画”论与中国书画艺术精神
石涛《画谱》(一画章第一)解义
附录
皇甫碑为欧阳最老书
书谱释凡
破帖集
|
內容試閱:
|
《永字八法》全书结构绵密,语言精练,幽默风趣;如果想见识周汝昌写作的风采,可参见以下,只是简略的呈现,选自上编“书法艺术答问”:
(十二)您在列举范本时,有一定的原则标准吧?
当然有的。但不必详尽列举。第一重要的,是尽可能选取墨迹本(《钝吟书要》说:“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看]真迹不可。”这话极是)。这一“措施”也是针对书法史上的弊病而采取的。从宋代起,刻板印刷发达起来,古代书籍靠抄写卷子的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有了印版书,抄写卷子逐渐减少、湮灭,人们目中所见,多属“刻板字”。极少数书法名迹,成为万金之宝,为少数最“有办法”的人所垄断,纯粹成了古董(因为太宝贵,连收藏者也舍不得总打开看,更不要说用它作范本来临写学习了)。学书法的只好求“汇帖”,汇帖也极难得,很快被翻得一塌糊涂,害人不浅。那么只好去学石刻—又回到另一种“刻板字”的局限中去!这个问题存在一千多年了,总是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
近几十年不同了,有照相制版术,所有古代所发明的钩、摹、刻、拓等手续,都可省免,而且与真迹毫发不差,并且可以“化身千亿”,很易得到。这是古代学书者梦想所不能有的大事。这样的条件我们如何不充分利用,而依然去迷信、死抱“刻板字”呢?
所以盼望有关出版社除了精选碑版镌刻字帖以外,要打破老观念,能大力影印好的墨迹原本。这是给学书者提供养料,关系今后书法艺术发展前途的一大课题。
所谓墨迹,又不专指名家珍品,要注意向来为士大夫所轻视的“写经手”(抄书为生的专业者或僧人)的作品,他们大抵世代专业,功夫极精纯,笔笔敷畅饱满,精神完足。像敦煌石窟所发现的无数手写卷子,以及日本的古写卷子,大多数是唐代(我国书法史上极成熟灿烂的时代)的好作品,保存着历代传下来的好笔法。过去士大夫往往只知迷信名碑帖,其实任何轻视“写经手”的思想、眼光都是很荒唐的。可以精选最佳品,如嫌其内容不可取,也可以用选字重新编排法,并将字适当放大,是学书人的极好范本—前人所无法得见、也不知宝贵的最直接得真(不经翻摹走失)的上等范本。
(十三)是否得下苦功呢?
原则上不会是反面的回答。不过,我们现在学书与古代士大夫条件大不相同,他们是“池水尽墨”“日课万字”,我们有很多复杂的工作要做,谁也不想去做“专业书家”,因此不可能在写字上花太多时间。但,这一点不是问题所在。我们中国常讲“功夫”二字,最有意味。各种艺业,多讲功夫深浅。功夫就是积少成多,持之有恒,循序渐进,不骄不躁,水到渠成。强扭现造出来的,绝不会有“功夫”,即使有,那也是假的。如果你每天能挤出一刻到二十分钟,不慌不忙,写多少字算多少,不存任何“急于见功”的念头—这样每日必行,坚持为例,那么你只要隔一个月将积起来的字迹,拿出最初一天写的和最近一天写的,并排对看,你自己当会发现其差别之大,很出意料。如果能这样,你自己自然增添了信心和兴致。你只要能这样,就“好办”了。
别的什么“奥妙”“秘诀”“窍门”“捷径”,不必去问—也根本没有那样的东西。自己花一点功夫,这点工夫就给你相应的“报酬”,绝不会亏负你。当然,也切忌浅尝了一下,便以为“天下之美尽在于己”了,沾沾自喜,目中无人起来。书法的艺术境界高处,是需要不断跻攀的。登到一个高度才会看得见更丰富的境界。
在《永字八法》中,周汝昌还会通过故事深入浅出地讲解有关书法的用典及趣闻,以下是选自中编“书道圣经”的文字:
(三十)《兰亭序》
《兰亭序》是个简称(各碑帖皆有简称,以两字为名者尤多),按文理讲,应称“兰亭集序”,但大家图省事,连“序”也不要,通以“兰亭”名之。
这一份书法至宝的经历,更具“故事性”或“戏剧性”,比《千文》又有趣得多。此事源于古俗三月的上巳节,这日友朋聚会,选一水边,饮酒赋诗,原是古代的沐浴(除垢)的“卫生运动日”,叫做“修禊”,春日洗垢也就包含着湔涤不祥的意义。本来是以“巳”日为期,后世因它日子无定,就径以三月初三为定(小说戏曲则以此日为瑶池王母的蟠桃会期,可见是个极盛的好日子)。
时当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上巳节,书圣王右军与朋俦群从(zòng)到会稽(今绍兴)兰亭,选一曲水之处,行修禊之礼。
这一“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盛会,正值“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日,他们仰观宇宙,俯察品类(万物),一觞一咏,十分愉悦。然而又不免萌生感想,于是各各赋诗(晋人尚喜承袭《诗经》的四言诗体),抒写人生哲理的“玄言”妙句。这些诗汇为一集,王右军为之写下了一篇序文—这便是称名为《兰亭集序》的由来。
序文的事,不在本文范围之内,单说此序写时,书圣右军的兴会奇佳,乘兴命笔—笔用“鼠须”(黄鼬健毫),纸为丝蚕(古代无棉时,本以丝絮为纸,故“纸”字尚从“纟”旁),一气呵成(只涂改、添了几个字),当时即称为笔法妙绝,世所未有!
这份宝卷珍迹,从此遂成为人所难见、价逾连城的稀世之奇品。
传奇性故事又发生在智永禅师身上。
身为右军七世孙的智永,家世代代传下了这轴《兰亭》宝序。凑巧,继梁武帝之后又出了一位唐太宗,倾倒于右军书倍蓰于梁武,他把经历了六代纷乱幸存的右军书迹广加搜求(收获还是可惊的),内府真品,惟缺禊序一宗大宝。唐宗(李世民,名曰“世民”,竟成“世帝”)为此,深憾大恨,而百计寻踪,终无影迹。
一日,忽然访得:此序手迹实藏永欣寺智师之手,不禁狂喜!—不料,当皇帝向他请讨此件时,不拘怎样的厚赏至礼,他皆以性命相拒。
如此不知已费多少心力周旋,终不可得—除非去拆庙,然而拆庙也断不能如愿,他之秘藏之所,绝无人知,亦从无人见有任何蛛丝马迹;何况“拆庙”也无非是句戏言,贤君如唐帝也断不肯为此恶行的。
谁想,后来居然想出了一条妙计:这就是世传的佳话,叫做“赚兰亭”(似乎元曲中还有这段故事的剧本,即名《赚兰亭》)。
故事有趣极了——
赚《兰亭》
乘此机缘,讲讲“赚《兰亭》”的故事,可以助文思,增书趣,绝非闲文淡话—这样的故事,风流韵雅,妙绪纷披,只能产生在中华文化的独特背景之中,别处是想象也不会“沾边”的。我今只叙一个大概的意思—
唐太宗(李世民),是开国创业的大英雄,也是一位大艺术家,他酷爱王右军的书法。以皇家内府之力,搜罗甚富,惟有一大遗憾是百计不得《兰亭集序》的原本真迹。这事几乎成了他平生的一个难以“宁静”的心病。
真迹是不知下落了?非也。明知在永欣寺智禅师手中,但无论怎样苦求善诱,他抵死不肯献出,说那是“性命”,只能同生同死。
百般无奈之下,忽有人献一奇计:要寻一个身通百艺的风雅才士(尤其须精于书法)去“雅赚”,而不是凭势力去强夺。
这个人才,选就了一位御史大夫,名萧翼。萧御史乔妆改扮,成为一名潇洒英俊的书生,托言求一幽静之所,专志读书—向智禅师赁寺中一个净室为寓居之所。智师爱其品貌,欣然留住。
谁知一经日久盘桓,方见这书生真是奇才绝艺,无所不精—而书法尤为独绝!二人遂成密交契友。
智师问书生:先生何以工于书法一至于此?他答:实不相瞒,寒家历代宝藏,内有右军《兰亭》真本,小生爱不释手,于是日日临习,寒暑无间(jiàn)。所以拙字稍与世上俗书不同……
智师听他之言,初喜而后笑。几经“思想斗争”,终于忍之不住,开口向书生吐露了绝不曾言及的一段实情真话:
以下摹拟二人对话—
“先生,尊藏《兰亭》是个摹本,非右军真迹也。”
“法师之言差矣!寒舍所藏,得自右军之家人后代,已历数世,诸多法鉴,皆言真迹无疑。法师何以出此揣测之言?”
“岂敢揣测,确有实证可凭。”
“小生难信—除非另有真迹,开示于拙目,方敢将拙藏与之两两对照,再鉴真伪。”
……
二人约定,各出所藏,当面校比。
哪知,这书生真厉害—他对禅师之藏本上一一指出许多“毛病”“破绽”,而说明他之所藏,其细处皆如何超胜,如何不同……
话要简断:二人如此争议不休,各不输伏。
然为日一多,书生之论实又精警过人,一力晓喻,终使智禅师自己萌生了不敢坚持己见的念头。
此念一萌,乃渐生轻易之心—不再秘藏于原先的屋梁之上,就随便置之案头,以便二人每日反复勘核验断……
这一日,禅师又照往常来就书生之书斋雅话—他进来一看,目瞪口呆:那书生已“不翼而飞”,室内一切物事,俱已席卷而空。禅师猛然惊醒,叫声“不好!”急忙去看自己近来随手放置案头的《兰亭》真本,果然也已无踪无影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