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NT$
398.0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NT$
230.0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NT$
454.0
《
炙野(全2册)
》
售價:NT$
356.0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NT$
254.0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NT$
1214.0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NT$
245.0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NT$
367.0
|
內容簡介: |
本书力图从九个方面真实记录学校转型发展历程,一是学校师生对学校文化的理解,以及基于理解对学校文化的思考;二是学校文化的探索足迹,记录了学校由“关爱教育”到“爱心文化” 再到“葫芦娃爱心文化”理论框架的制定历程;三是环境文化,学校以“营造一片氛围,展现一股力量,熏陶一份情操”为出发点,倾力打造“爱在四季”文化氛围;四是制度文化,精选守护师生家园的管理、安全和评价制度,体现着朴实的教育梦想:每个孩子都值得爱,让每个孩子学会爱;五是课程文化,以山东省“十二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融合型”课程建设的策略研究》为载体,秉承着“植爱 植智 植美 植行 树博爱之人”的育人目标,力争实现课程、内容、课时、评价的“四个融合”;六是课堂教学变革,介绍了开放尊重合作理念下的“五步教学法”和“三点梳理 学教相融”教学法;七是教师文化,着重介绍校本培训总结出来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十大策略”,引领实现“唯实惟新 修业修身”的教风目标;八是德育文化,“爱在四季”德育课程、“葫芦娃”爱心志愿团……孩子们在接受爱、实践爱中实现着特色品牌目标:用爱播撒爱的种子,以爱传递爱的硕果;最后是学校秉承“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核心理念,坚持开放办学,广纳社会资源,构建爱心文化大舞台。有了家长、社会组织和团体的参与,学校更加富有生机。
|
關於作者: |
马晖 女,1969年9月,自2011年2月任青岛湖岛小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青岛市教育管理先进工作者,青岛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
目錄:
|
第一章 仰望星空:把脉教育使命,探索特色办学之路
第一节课题引领 2
第二节对办学特色的认识和理解 11
第三节学校办学特色的三个阶段 13
第二章 准确定位:理念引领航向,蓝图谱写实现突围
第一节理念文化体系的思考 18
第二节理念文化体系的构建 20
第三节视觉文化体系的构建 23
第三章 潜移默化:环境文化熏陶,大爱无声胜似有声
第一节环境文化建设的构思 28
第二节环境文化建设实施框架 30
第三节环境文化建设实景照片 32
第四章 制度精粹:守护师生家园,“爱心文化”凝聚关切
第一节制度文化建设的思考 40
第二节制度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42
第五章 着力行走:融合课程变革,真课题破解真难题
第一节课程文化建设的思考 60
第二节融合型课程实施框架 69
第三节融合型课程的实践探索 81
第六章 聚焦透视:缩小研究视角,课堂推窗引来大江
第一节课堂教学文化的剖析 102
第二节“三点梳理、学教相融”教学模式解析 105
第三节“三点梳理、学教相融”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116
第四节“五步教学法”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155
第五节“五步教学法”教学模式的结构 157
第六节“五步教学法”教学模式的实践 160
第七节“五步教学法”教学模式的成果 175
第七章 蓄养底气:师训积极造血,“十大策略”睹见发展
第一节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 178
第二节“爱心文化”理念的宣传实践 179
第三节校本培训的“十大策略” 186
第八章 小荷尖尖:体验关注人性,课程倾听生命对话
第一节对德育课程的认识 252
第二节德育课程的实践探索 254
第九章 蝴蝶振翅:搭建爱心平台,汇聚外能“应为”“可为”
第一节对社会组织参与办学的认识 298
第二节社会组织参与办学的实践 300
第十章 拾级而上:推窗眺望广景,爱心文化且歌且行
第一节“葫芦娃爱心文化”的遐思 322
第二节大家眼中的“葫芦娃爱心文化” 323
第三节闪光的足迹 342
第四节教师获奖荟萃 361
后 记 363
主要参考文献 365
|
內容試閱:
|
序
让学生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成长
认识马晖校长是2009年,那时她是四方实验二小副校长,是青岛市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站第四期访学教师,经常从访学作业中读到她写的既有思考深度,又有实践个性的文章。她爱读书、有思想,具有很强责任感和行动力,善于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问题,用行动研究寻找突破的路径,探寻教育真谛。
2011年,马晖担任青岛湖岛小学校长。这是一所地处岛城老工业区的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0.6%。如何办一所“真诚关切”的学校,让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生活背景的孩子都能自信、从容、有尊严地成长,是马校长思考最多的问题。她认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既需要政府提供条件保障,更需要基层学校的自觉行动和创造性实践。她带领她的团队申报了《以学校特色为实践载体的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策略研究》,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探索,该课题被立项为青岛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重点课题。
他们以真诚关切每一个学生作为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具体化为“植贤树人”的育人目标和“葫芦娃爱心文化”办学特色,通过“植爱、植智、植美、植行,树博爱之人”,培养富有爱心、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他们以融合型课程开发为突破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形成了富有学校特色的融合型课程体系,“五步教学法”、“三点梳理、学教相融”等教学策略;他们倡导学生“爱己爱人、自立自强”,成立“爱心葫芦娃”志愿团, “爱心小督查”“路队小先锋”“安全小救护”“环保小卫士”“校园小记者”“书吧小管家” “文明小使者”等多个分团直接参与学校管理和各种活动的组织,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学会自主成长;他们以“家长志愿团”的名义组织义工团、护校团、托管团、评教团、合唱团,把“爱心文化”延伸到家庭、社区;他们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带领教师深入探索教育规律,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育人质量,鼓励教师“唯实唯新、修业修身”,做研究型、学习型、创新型教师,形成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十大策略”; 他们与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合作建设“梦想中心”,开设“梦想课程”,以“我和小家”“我和大家”“我和国家”为主题,研发《我爱我家》必修课程、“缤纷课堂”选修课程、“活力葫芦娃”社团活动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内容上具体化,从评价上显性化,从实施主体上全员化。行动研究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是学校办学育人特色不断形成的过程。我们欣喜地看到,葫芦娃爱心文化已渐入人心,友爱、善良、包容、勇敢、自强不息的品格像种子一样,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中生根、开花、结果……
办一所真诚关切的学校,是马晖校长及其团队的教育理想,更是一种凝聚着责任与担当、寄托着爱心与希望的创造性的教育生活。《真诚关切:“葫芦娃爱心学校”的实践探索》一书,是马晖校长和她的团队对课题研究的回顾和总结,真实、生动地记录了这所学校创新发展的足迹,记录了每一位教育者和学生生命成长的故事,记录着校长、老师们的求索、实践、思考与创造…… 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把“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追求,变成了真实、具体并卓有成效的教育行动,变成了办一所“真诚关切”的学校,为国家、社会和学生未来负责的职业使命。有了真诚的关切,才肯俯下身子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建筑在了解校情、了解学生基础上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这也是湖岛小学爱心文化的精髓。马晖校长和老师们的实践,一定会为对更大范围的教育实践提供启示和借鉴。
作为青岛湖岛小学创新发展的见证者,我深知这本书稿是马晖校长和她的团队长期实践、持续创新的智慧结晶,即将付梓,表示衷心的祝贺。我也真诚地祝愿,马晖校长和她领导的学校,在立德树人的教育事业里扬帆远航、勇创辉煌!
2015年6月
第一章
仰望星空:
把脉教育使命,探索特色办学之路
第一节课题引领
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以学校特色为实践载体的弱势群体教育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2011年)
青岛湖岛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基于学校现状。我校现有学生439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336人,约占全校总人数的76.5%。在我校学生中,特困家庭子女10人,失业人员子女21人,残疾人子女1人,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7%。这些学生中多数家庭面临物质与精神双贫乏的困境,我们称为“弱势群体”。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弱势群体的孩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1.缺乏自信心。课堂发言不敢直视教师的眼睛;在校外见到老师,绕行回避。2.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性较高而心理承受力较低。时常感觉自己各方面不如人,低人一等;不能理智地对待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微小的刺激就能引发他们强烈的心理反应,出现紧张、焦虑、恐惧和忧郁等情绪状况,认为是对他们的歧视。二是缺乏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他们抗挫折能力差,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一般会惊慌失措,对挫折结果难以承受,心灰意冷,甚至消沉下去;一部分人不善于主动与人交流,缺乏合作意识。
(二)基于学校的特色建设现状。本课题从2010年已开始前期研究准备。在制订《2010—2013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学校就将自己的特色确定为“关爱教育”。2011年在各级专家、领导的指导与帮助下,学校经过深度思考,进一步提炼了文化核心价值观,将特色品牌进一步拓展为“葫芦娃爱心文化”。它在继承中华“仁爱”思想传统美德,体现中国“和谐”价值观的基础上,明确了学校办学宗旨,就是以充满童心童趣的“葫芦娃”为载体,通过温暖、博大的“爱心文化”让学生由接受爱、感受爱到认识爱、传递爱,经历由受爱到施爱,由施爱到爱的自觉的人性完善过程,培育富有爱心、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是以特色学校培育学生精神。通过特色学校创建,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树立弱势群体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转变弱势群体学生的精神风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达到爱己爱人、自信自强的愿景,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以学校特色为实践载体的弱势群体教育策略研究”将关涉到同行研究者在以下四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关于对学校弱势群体的概念及划分。目前社会学家认可的城市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四部分人:首先是下岗职工,或已经出了再就业服务中心,但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人,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其次是“体制外”的人,即那些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以及残疾人;第三是进城的农民工,他们没有享受到城里劳动者的同等待遇,劳动权益得不到保护;还有一部分是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这部分人主要是从集体企业退下来的,退休时工资水平非常低,原来的单位现在要么破产,要么奄奄一息,没人为他们交纳医疗等社会保险。(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陆士桢、宣飞霞《关于中国社会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
学校弱势群体指的是上述四部分人的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子女。除这些子女外,学校弱势群体还包括由于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原因造成的在学业、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长期处于困难或不良状况的那部分学生。
(二)关于对弱势群体教育现状的研究。城市弱势群体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的相对弱化,主要指教育资源分配、教育环境、受教育机会、教育经费、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条件等方面出现了相对弱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政府和学校减免相关费用的覆盖面很窄,不能满足真正的需求;贫困家庭子女享受教育的机会远低于富足家庭子女;外来务工子女跟随家庭四处流动,很多学生有过短期辍学的经历,超龄问题严重;在城市,新市民子女90%就读在教学质量一般的学校,无缘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还有的城市独立开设“打工子弟学校”,如北京有近三四百所外来农民工子弟学校,有几十万的农民工子弟在简陋、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这类学校教育弱化问题尤为明显。(《我国弱势群体现状及问题的探究》《兰州学刊》2006. 2、《弱势群体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科教文汇》2008年09期、《我的课桌在哪里: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国家、各省市政策研究机构、高校学术研究机构、中小学科研机构都高度重视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把它作为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并形成较为一致的教育策略——政府健全法律法规,确保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权;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制度,实现义务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社会、学校对弱势群体中的贫困生进行补助,建立奖学金制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帮扶;实施激励教育,开展激励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举办家长学校,主动与这些家长沟通,传授家庭教育的知识,提高他们教育孩子的能力。
当前对弱势群体教育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宏观层面的研究,强调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社会救助。但因为国家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弱势群体教育涉及到社会政策、社会公正、社会流动、反贫困等问题,此类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跟不上社会转型期的发展进程,是中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教育难题。(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成果公报》、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中学的研究课题《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透视及解决途径之探析》、北京金坐标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四方区教育科研“十一五”课题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研究》、《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编:陆士桢2004年)
三关于对弱势群体教育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当前,在微观层面针对弱势群体子女共性的心理特征和发展需求进行专门教育策略研究的不多。
在Google上以“弱势群体”“教育策略”为关键词查询,共搜索到
226,000条信息,这些信息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的教育;弱势群体子女基本状况的调查研究;泛指在某项学习活动中处于不利状况的学习,如数学学习中的弱势群体、体育弱势群体。以“弱势群体”“教育策略”为关键词在维普上查询,共搜索到9篇文献,这9篇文章与Google中的研究方向分布基本相似,所谈的策略仍然是一种宏观意义上的探索,没有一种可靠的实践行动。
在实践层面,大多数的学校把弱势群体子女与其他城市儿童进行同等教育,这种统一的、看似公平的教育并没有照顾到这一群体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心理需求,事实上造成了一种不公平。
(四)对特色学校的描述和趋势分析。特色是学校价值取向、生态环境、创新发展、教育传统的集中体现。特色的内涵是丰富的,其核心是办学理念,办学理念贯穿于办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在教风、学风、校风、科学道德、为人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不同的办学理念形成不同的办学风格特色,并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特色学校至少具有五大特点: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全方位物态化;是学生个性的突出发展;载体是学生;是群体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有一个自然积淀的过程。特色学校问题是当前中小学十分关注的问题,办特色学校成为中小学热门话题。近几年各地涌现了一批特色学校,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创建特色,打造品牌,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人民教育》2011年第1期、《人民教育》2011年第21期)
综上所述,当前理论研究中,专门针对弱势群体进行有目的的学校特色建设研究,并以此为途径形成专门的教育策略的研究并不多见。
在当前实践中,针对弱势群体子女的特殊发展状态,通过学校特色促进弱势群体儿童健康和谐发展的也不多见。
三、理论基础
(一)儿童心理学中儿童心智发展的阶段理论。弗洛伊德把儿童童年期心理发展分成了五个阶段:口欲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和青春期。他认为每一个阶段儿童有不同的成长需要,也面临着不同的心理冲突。当冲突不能得到解决时,儿童会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出现不同的性格特征,而且儿童的心理成长也将受到相应的影响。可见小学阶段塑造良好的性格及心理素质的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二)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表现为自我中心、权威、可逆和公正四个阶段。他总结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发展过程。所谓他律,是指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所谓自律,则是指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他律水平和自律水平是儿童道德判断的两级水平。小学阶段正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
(三)弱势儿童教育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又在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之间增加了求知和理解的需要与美的需要。
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称为缺失性需要。因为它们多在缺乏的情景下产生。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首先要满足孩子的以上需求。求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体在追求人生存在价值过程中产生的,是高级需要,称为成长性需要。
(四)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由于需要的满足知识的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称为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的需要从儿童入学时起,成为成就动机的组成部分。它把成就作为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
四、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本课题基于的研究假设是:学校的特色文化活动是弱势群体学生融入学校生活,形成良好品格的充分条件。在特色学校创建的过程中以弱势群体教育为关注基点,既有助于学校形成特色育人文化,又能全面提升弱势群体的综合素养,为城市务工群体子弟更好地融入城市学校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一)研究目标
1.改善弱势群体学生自信、学习习惯(用数据说话,学生前后对比)。
2.形成弱势群体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用德育教学活动实践变革展示)。
3.开发形成葫芦娃爱心文化特色课程(形成物化的资源或者课本)。
(1)以加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目标,开发形成“葫芦娃爱心文化”德育序列活动。
(2)开发形成以励志、自信、自我认识等为主题的学校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
(3)开发形成“葫芦娃”系列社团活动。
4.形成“葫芦娃爱心文化”学校特色环境,为物质环境赋予“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特色文化内涵,增强弱势群体对学校的归属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中心是“以学校特色为载体的弱势群体教育策略研究”,通过环境建设、德育序列活动、课程体系构建和社团活动的实施,研究弱势群体教育问题,揭示弱势群体教育策略,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本校弱势群体子女基本状况的研究。
包括家庭教育现状、教育需求的研究,学生智力与情感发展的基本状况的研究,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研究。
2.葫芦娃爱心文化特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隐性课程——校风等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实施以“爱”为主题的校园建设,营造“大爱无声胜有声”的文化氛围。
德育系列课程——前期学校形成了“爱在四季”四大节庆活动,学校将研发“爱在四季”德育序列活动课程;打造家校爱心共同体。
葫芦娃爱心文化学校课程——把学校课程、综合实践打造成融合型课程,把“葫芦学堂”建成学校品牌课程。
社团活动课程——着力培植腰鼓社、葫芦丝社、排球社、编辑社,让特色社团带动学生特长发展。让“爱心葫芦娃”学生志愿团走出校园,融入政府、社会志愿组织。
3.基于学校特色的弱势群体教育策略研究。
在开发形成课程体系,课程实施过程中,在实施策略上,包括德育教育策略研究,社团活动中的教育策略研究,学科教学策略,研究符合本校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策略。
4.“葫芦娃”特色文化实践活动与弱势群体子女内驱力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运用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理论,通过特色实践活动和特色评价,进行学生内驱力的相关研究。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是一项应用研究,旨在针对弱势群体学生存在的自信心不足、习惯不良、能力不足等问题,借助特色学校的创建,通过环境、德育、课程等全方位的策略研究,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本课题是一项教育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合作进行的研究,广泛的参与性、多向的互动性、过程的开放性、成果呈现的多样性将是本课题的鲜明特点。
(二)研究方法
1.本校弱势群体子女基本状况的研究。通过采用实地观察、结构性访谈、问卷调查方法,进行学生智力与情感发展的基本状况的研究。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研究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态度和精神面貌,分析现状,为下步解决问题创造
条件。
2.葫芦娃文化特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对弱势群体学生特点分析、成因归因、家长对子女的影响探索、课程体系构建的难点和关键点作用的分析,通过个案分析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对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研究弱势群体学生的成长需求,提出策略,并加以实施。
3.以学校特色课程为载体的弱势群体教育策略研究。采用个案分析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总结提炼,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提出解决办法和教育措施。
4.“葫芦娃爱心文化”实践活动与弱势群体子女内驱力形成的相关性研究。制作相关性研究量表,通过个案跟踪法、问卷调查、实验法,首先确立指标,有前后测,并做相关性检验。
六、研究过程设计
本课题自2011年9月起,课题组进行实质性研究,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2011年9月—2012年3月)
1.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的分析评价等途径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家长受教育情况、对教育的需求等情况,调查分析学校弱势群体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