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西南社会历史论丛第三辑》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
內容簡介: |
中国西南地方历史也是中国边疆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书记了若干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对研究西南地方的经济社会、民族文化有贡献
|
目錄:
|
1.立足西南本地,积极加强区域史研究/王川
2.姚莹对东南边防的经略及体现的治边思想/张代芬
3.清末民国初期蒙藏关系探析/何文华
4.民国政府恢复和强化治藏主权的艰辛历程/邹敏
5.从政治管理功能看刘文辉对西康的治理/何毅石立春
6.尹良莹与民国四川省蚕桑改良(1936—1945)/黎建军
7.民国时期西康省、青海省宗教工作之气象/何毅石立春谌超
8.民国西康省立康定师范学校研究/王开澄
9.抗战前的四川政局及其文化生态/潘忠伟
10.论战时松潘县实施国民教育的特殊措施(1940—1945)/杜巧霞
11.1941年前四川松潘县鸦片危害探析/侯萍
12.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军人及征属的优抚政策探析/李飞燕
13.抗战与陈立夫唯生哲学的演变/李北东
14.抗战时期成都市流浪儿童教养研究/武姝
15.抗战时期的马尾海校内迁问题研究/余锴
16.建国初期川南剿匪政策研究/汪海霞
17.论建国初期成都市弱势群体概况与社会救助机制/陈新梅
18.建国初期成都粮食市场及其整顿/付琼瑶
19.修筑康藏公路的经验与反思/徐文渊
20.重建成都锦江书院略论/汪霞王睿
后记
|
內容試閱:
|
蚕桑改良事业说到底是一次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使用,科学技术需要通过科研教育人员的中介同生产过程密切结合,才能够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他们不仅进行科学实验,扩大蚕桑品种、提高改良种丝质水平,使得原本蚕农自己生产、靠经验饲养蚕儿的蚕业变成了有先进科学理念和技术指导的现代蚕桑业,让蚕农和丝织企业耳目一新;而且还深入蚕区,学术下乡,在蚕农中间设立育蚕班和讲习所,倡导蚕桑改良,向蚕农普及科学知识,提供改良蚕种,改进饲养方法,进行技术指导,举凡给桑、除沙、防病、上簇、采茧、簇中保护及温湿调节等事项,均给予广大蚕农详尽的解释和示范。这种将蚕桑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的方法,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村所首见,也为蚕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工作让蚕农们振奋,贴近了养蚕和科技之间的距离。对于这样一个新鲜事物,蚕农起初会疑虑观望,但一旦看到了蚕桑改良确有成效而又于己有利后,就会起而响应,给以配合,依照科学方法植桑养蚕,进而相信科教工作者,和他们做朋友,在社会上逐渐形成相信科学的良好风气。
四川蚕桑改良工作的巨大成就,不仅大大改变了四川的蚕桑状况,还“大量供应大后方数省所需要之桑苗、蚕种,以及技术人才,使西康、云南,贵州各省之蚕丝事业亦相继发展,尤其云南蒙自草坝,原系偏僻荒野,居然成为茁绿葱茏之新蚕村,即远在新疆之蚕丝技术人员,当时亦系由四川所派去。”
|
|